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脊髓夹持型颈椎病手术治疗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评价不同手术入路对脊髓夹持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自 1996年 6月起收治 5 6例脊髓夹持型颈椎病患者 ,男 35例 ,女 2 1例。 42例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 ,14例患者行颈后路椎板切除椎管扩大术 ,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手术前后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 (JOA)评分标准评定患者脊髓功能。结果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组患者症状改善率 ( 5 7.33± 14 .6 ) % ,优良率达 6 4.2 9%。颈后路椎板切除椎管扩大术组患者症状改善率 ( 37.35±11.2 ) % ,优良率 42 .86 %。结论 :颈前入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夹持型颈椎病直接有效 ,应作为首选手术治疗方法。合并黄韧带退变严重肥厚 ,钙化或骨化的颈椎病患者 ,3个节段以上病变患者或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患者 ,仍宜选择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术 ,或同期或二期前、后路减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及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8月~2010年2月,158例脊髓型及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实施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自体髂骨植骨、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入及椎间隙Cage植入钢板内固定术,158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1.3个月.[结果]采用JOA评分评定临床效果,JOA评分13~16分,平均13.6分,其中优135例,良23例.植骨在3~6个月内融合,无骨不连及假关节形成.全组病例无1例神经症状加重、高热、应急性溃疡等并发症.[结论]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及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满意,是较好的手术方式.甲基强的松龙在压迫较重的颈椎病前路手术中能够很好地保护脊髓功能.  相似文献   

3.
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或加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8例前路颈椎手术患者进行分析,19例患者常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手术,9例加用钢板内固定,所有病例术后都行X线检查,21例进行3~12个月随访(平均6个月)。结果术后症状有明显缓减,脊髓功能明显恢复者占76.19%,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率达到100%,无钢板断裂或螺钉松动、滑脱。结论前路减压植骨或钢板内固定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满意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9):1729-1734
[目的]对比前后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矢状序列异常的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探讨影响脊髓型颈椎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9~2012年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9例进行回顾性研究。53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其中前路手术31例,后路手术22例,采用改良的日本骨科协会(m JOA)评分法评估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疗效,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进行颈椎功能的评价。随访时间12~35个月,平均16.5个月。影像学评估指标包括颈椎(C_(2~7))Cobb角,脊髓横截面积。[结果]前路手术组术后JOA评分较后路手术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末次随访差异消除(P=0.31),前路手术组与后路手术组术后N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随访中也是如此(P=0.21)。前路手术组中立位术后Cobb角较后路手术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随访中结果也是如此(P=0.021)。前路手术组得分较后路手术组脊髓横截面积更大(P=0.039)。术前Cobb角与术前JOA评分没有相关性(P=0.32),术前Cobb角与术前椎管横截面积没有相关性(P=0.20)。[结论]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矢状面序列异常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疗效满意,随访疗效没有差异,尚没有有效方法能评估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一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前路椎间减压、自锁式椎间融合器自体植骨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06年9月~ 2008年4月,采用一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前路椎间减压、自锁式椎间融合器自体植骨椎间融合术连续治疗脊髓型颈椎病52例;前路椎间减压单节段23例、双节段29例.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的JOA评分,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椎间隙高度、椎间前凸角、颈椎前凸角的变化.[结果] 52例共随访24~40个月(平均30个月).52例患者在术后2周内均感到神经症状明显好转;没有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6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主诉四肢感觉、肌力、活动均较前明显改善,颈椎X线检查可见椎间已融合,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完好,无融合器移位、下沉、断裂发生.平均JOA评分由术前(7.3±0.5)分,提高到术后6个月(14.1±0.7)分,术后12个月(14.7±0.6)分,术后24个月(14.9±1.2)分;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JOA评分改善率:优21例,良25例,可6例,术后12个月及术后24个月时的JOA评分改善率与术后6个月无明显改变.[结论]采用一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前路椎间减压、自锁式椎间融合器自体植骨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获得颈髓前后方的充分减压及满意的临床疗效,能获得满意的颈椎曲度、稳定性重建及椎间融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合并脊髓型颈椎病。[方法]对8例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合并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手术治疗。首先俯卧位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椎板钢板螺钉内固定,再改仰卧位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取髂骨植骨钢板螺钉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手术,无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12~24个月,6例患者四肢麻木症状完全消失,2例大部分消失(P<0.05);8例四肢肌力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解除了来自前后方对脊髓的压迫,彻底减压,脊髓血供可得到提高和改善,有利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而且患者治疗周期短,疗效可靠,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译开门联合前路选择性减压融合治疗多节段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03—2012-06我科收治的24例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资料,对比分析术前,末次随访.10A评分并观察颈部症状和活动情况。结果术前JOA评分平均8.7分,末次随访JOA评分平均14.9分.改善率74.4%,术后CT片示:植骨愈合良好,柞管矢状径明显扩大,MRI示脊髓受压解除。结论对于多节段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施行一期前后联合减压融合手术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一期前后联合手术治疗“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组72例,男56例,女16例;年龄23 ~ 78岁,平均57岁.病程6~15个月,平均8个月.所有病例全部采用后路椎管扩大及前路减压融合固定术.[结果]术后随访13个月~4年,平均28个月,术后疗效按JOA评分标准评定,术后1周及1、3、6个月评分均较术前增加(P<0.05);术后1周分别测量术前及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及椎节高度值,均较术前增加(P<0.05).[结论]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采用一期前后联合手术治疗是可行的;神经减压及时、充分、彻底;对改善生理曲度及椎节高度较为理想;术后稳定性好,患者康复快;不但缩短了住院时间,避免了二次手术的痛苦,而且节约了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本科自2000年11月~2010年5月收治27例该类患者,男19例,女8例;年龄40 ~71岁,平均57.5岁,均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自锁钛板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8年,神经功能明显改善,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0分,术后平均改善为14.3分,椎间隙植骨全部融合,无断钉、断板和内固定松动.[结论]经颈前路椎管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自锁钛板内固定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严重颈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和手术适应证。方法施行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严重颈椎退行性疾病17例,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46-72岁,平均56.3岁。3例分期后前路手术,14例一期后前路手术。手术步骤为先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然后一期或分期(6个月后)行前路椎管前方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无围手术期死亡及神经功能加重病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2例,轴性疼痛2例。术后随访13例,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3±2.28)分增至术后平均(13.1±1.27)分,手术前后评分差异显著(t=11.5,P〈0.01),脊髓功能改善率为66.5%。结论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疗效满意。该手术方式减压充分,可降低单纯前路手术脊髓损伤的风险和减少单纯后路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适用于全身情况较好、多节段颈椎病变伴脊髓前方局部受压严重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