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异丙酚靶控输注用于硬膜外麻醉病人清醒镇静的可行性   总被引:47,自引:5,他引:42  
目的探讨异丙酚靶控输注用于硬膜外麻醉病人清醒镇静的可行性及所需靶控血药浓度.方法50例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腹部及下肢手术病人,以血浆室为靶控目标,予以异丙酚TCI清醒镇静.靶控血药浓度最初设定为0.5μg/ml,在与效应室异丙酚浓度达平衡后3min以0.1μg/ml递增,直至OAA/S评分降至3分,并抽取病人各时点静脉血3mi,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异丙酚血药浓度,确定不同OAA/S评分时对应靶控血药浓度及其与BIS相关性,评估靶控输注系统的性能.结果预期误差的中位数MDPE=-23.1%,预期误差绝对值的中位数MDAPE=27.6%6,清醒镇静深度(OAA/S评分3分)时所需的异丙酚靶控血药浓度为(1.74±0.13)μg/ml.BIS与TCI血药浓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80,P<0.05).结论异丙酚靶控输注用于硬膜外麻醉病人清醒镇静具有可控性良好,病人镇静深度适宜,血液动力学影响小,适用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年龄对Diprifusor靶控输注用于椎管内麻醉清醒镇静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Diprifusor靶控输注 (TCI)用于不同年龄组椎管内麻醉清醒性镇静作用。方法  4 5例ASAⅠ~Ⅱ级、择期硬膜外麻醉和 /或腰麻的病人 ,按照年龄分为三组 ,每组 1 5例 :成年组 1 9~ 4 5岁、中年组 4 6~ 6 4岁和老年组 6 5~ 80岁。术中以DiprifusorTCI系统行丙泊酚清醒性镇静 ,采用 5分镇静评分法 ,根据病人反应及所需镇静水平调节靶浓度 (Ct)。Ct初设值为 0 4 μg/ml,每次调节量为 0 1 μg/ml,时间间隙不小于 3min。 结果 老年组病人镇静评分为 2、3和 4时丙泊酚Ct的ED50 分别为 0 6 3μg/ml、0 94 μg/ml和 1 2 8μg/ml,低于成年组 1 0 0 μg/ml、1 34μg/ml和1 6 6 μg/ml(P <0 0 1 )和中年组 0 80 μg/ml、1 1 0 μg/ml和 1 5 1 μg/ml(P <0 0 5 )。成年组和中年组的丙泊酚Ct的ED50 比较无显著差异。老年组病人镇静评分达 4时 ,有 5例 (33.3% )出现低血压及心动过缓 ,3例 (2 0 % )出现呼吸抑制 ,都高于成年组和中年组的发生率。结论 DiprifusorTCI系统可以用于椎管内麻醉清醒性镇静。但随着年龄的增加 ,椎管内麻醉清醒性镇静所需丙泊酚Ct降低 ,不良反应增多  相似文献   

3.
椎管内麻醉下异丙酚辅助镇静在临床广泛应用,而异丙酚会产生低血压、心动过缓和呼吸抑制等副作用.其辅助椎管内麻醉时,异丙酚使患者意识消失的半数有效剂量为0.82 mg/kg[1].因异丙酚靶控输注技术已广泛用于临床,其辅助椎管内麻醉时使患者意识消失的半数有效血浆靶浓度尚有待确定.本研究拟确定硬膜外麻醉下异丙酚使妇科手术患者意识消失的半数有效血浆靶浓度,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非全麻手术中病人清醒,各种不良刺激引起其紧张、焦虑和恐惧,导致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活动,因此非全麻术中适度镇静是必要的。靶控输注(TCI)技术是静脉麻醉给药方式的重大变革,它将微机技术和药理学相结合, 避免了间断给药时血药浓度的波动,使麻醉更可控平稳。目前临床上应用于TCI清醒镇静的药物主要有异丙酚、咪达唑仑。本研究拟探讨腰麻病人下肢手术时异丙酚、咪达唑仑清醒镇静的靶控浓度。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椎管内麻醉病人复合咪达唑仑后产生的遗忘作用及清醒镇静所需要的靶控输注浓度的范围.  相似文献   

6.
硬膜外麻醉中,应用脑电图双频谱指数(BIS)反馈异丙酚闭环靶控系统辅以适度镇静报道较少。本文旨在探讨异丙酚靶控输注(TCI)的反馈控制变量用于硬膜外麻醉患者清醒镇静的可行性,并与异丙酚开环靶控系统相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咪唑安定预先给药对青年和老年病人异丙酚闭环靶控镇静的影响。方法24例青年病人(18-39岁)和24例老年病人(66-79岁),ASAⅠ-Ⅱ级,按照术前给药(安慰剂生理盐水或咪唑安定)不同随机分成4组:青年安慰剂组(YP组)、青年咪唑安定组(YM组)、老年安尉剂组(OP组)、老年咪唑安定组(OM组)。所有病人在硬膜外腔阻滞麻醉下,采用以脑电双频指数(BIS)为反馈的闭环靶控(CLTCI)系统输注异丙酚进行镇静。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或咪唑安定,10min后开始异丙酚CLTCI,开始靶浓度设定为1.5μg/ml,然后每min逐步增加或减少0.5μg/ml,直到患者的镇静深度稳定于警觉镇静评分(OAAM/S)3分以下。此时的BIS作为反馈变量,通过CLTCI系统自动输注异丙酚。连续记录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BIS,记录异丙酚的诱导用量及总用量、诱导时间(OAAMS达到3分)、清醒时间(OAA/S达到5分)。结果与YM组、OP组相比,YM组、OM组异丙酚的诱导用量及总用量明显减少(P<0.05),诱导时间明显缩短(P<0.05),而清醒时间延长(P<0.05),其中以OM组更为明显(P<0.05)。OM组低血压和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明显比其它组高。结论预先注射咪唑安定减少闭环靶控镇静异丙酚的用量,老年病人尤为明显,并增加老年病人异丙酚闭环靶控镇静时低血压、呼吸抑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小儿子骶管或硬膜外麻醉下施行手术时,由于难以合作,常需辅助氯胺酮静注或静滴,但氯胺酮麻醉后恶心呕吐等副作用发生率高.异丙酚是一种诱导快、苏醒快、镇静好、无蓄积的静脉麻醉药,小儿麻醉后呕吐发生率低.因此,用异丙酚代替氯胺酮作为小儿椎管内麻醉的辅助药,具有一定优点.本文观察低负荷量异丙酚后3种维持量下循环、呼吸变化、镇静深度、停药后清醒时间及副作用.  相似文献   

9.
硬膜外麻醉下肾移植术病人异丙酚两种方式镇静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达镇静、抗焦虑等目的,硬膜外麻醉下行肾移植术常需辅助用药。传统负荷量异丙酚虽有可靠的镇静作用,但易引起气道阻塞、呼吸暂停和血压下降等副作用。本研究拟比较硬膜外麻醉下肾移植术病人异丙酚病人自控镇静术(PCS)和靶控输注(TCI)镇静术的镇静效果。资料和方法拟行肾移植术病人75例,ASAⅢ级,男46例,女29例,年龄34-61岁,体重44-72kg。经充分透析治疗,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PCS组及TCI组,每组25例,术前不用镇静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 (BIS)作为丙泊酚靶控输注的反馈控制变量用于硬膜外麻醉病人清醒镇静的可行性。方法  4 0例ASAⅠ~Ⅱ级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妇科手术病人 ,随机分为反馈靶控输注组 (反馈组 )和靶控输注组 (靶控组 ) ,每组 2 0例。BIS作为反馈控制变量设定为 80 ,丙泊酚血浆靶浓度设定为 1 7μg/ml,记录并比较两组间的实时BIS值、术中血压下降、呼吸抑制、术中回忆情况、镇静的满意度以及丙泊酚单位标准化使用剂量。结果 反馈组丙泊酚单位标准化使用剂量明显低于靶控组 (P <0 0 1) ;两组间血压下降、呼吸抑制、术中回忆的发生率及镇静的满意率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BIS作为反馈控制变量用于硬膜外麻醉下妇科手术病人的清醒镇静是可行的 ,具有简单易行、安全有效、节约费用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腰麻下异丙酚对妇科手术病人意识抑制的ED50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异丙酚起效快、苏醒迅速、且醒后无精神症状,广泛用于临床各类手术的麻醉诱导、维持、ICU镇静及门诊麻醉。研究表明,椎管内应用局麻药可减少镇静药物的用量。本研究拟通过序贯试验法测定腰麻下异丙酚对妇科手术病人意识抑制的ED50,为临床应用异丙酚麻醉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病例选择本组入选病例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35例ASA Ⅰ或Ⅱ级拟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下行子宫全切术或卵巢肿瘤切除术妇科病人,年龄28~53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异丙酚对健康志愿者局部脑血流的影响,初步筛选其全麻作用的中枢靶位.方法 健康志愿者7名,性别不限,年龄24~34岁,体重50~69 kg,ASA Ⅰ级.志愿者随机静脉输注生理盐水4 mg·kg-1·h-1(清醒状态)、异丙酚妓应室靶浓度1.5 μg/ml(镇静状态)和3.0 μg/ml(意识消失状态),间隔至少48 h.静脉输注生理盐水10 min或达设定的效应室靶浓度后,稳定10 min,静脉注射99Tcm-双半胱乙酯0.5 mCi/kg,10 min后停止输注异丙酚使志愿者清醒,并在清醒后10 min内采用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仪测定局部脑血流量(rCBF).结果 与清醒状态时比较,志愿者镇静状态时全脑CBF降低,大脑皮层rCBF降低(P<0.05),皮层下区rCBF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意识消失状态时全脑CBF、大脑皮层和皮层下区rCBF均降低(P<0.05);与镇静状态时比较,志愿者意识消失状态时小脑、顶叶、丘脑、扣带回、海马和额叶rCBF降低(P<0.05).3种状态下全脑CBF与BIS呈正相关(r=0.883,P<0.05).结论 异丙酚产生镇静效应时,健康志愿者大脑皮层rCBF降低,产生意识消失效应时大脑皮层区和皮层下区rCBF均降低,尤其是丘脑、海马、扣带回等区域,提示这些区域可能是异丙酚麻醉的中枢作用靶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EEG双谱分析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提供恰当的异丙酚镇静方法。方法:50例ASA Ⅰ~Ⅱ级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5组,硬膜外麻醉效果确切后,首先静注负荷量异丙酚,之后微量泵连续静注维持镇静水平。监测数量化脑电图参数、病人镇静分数、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随镇静浓度升高,BIS和SEF降低(P<0.01),镇静分数升高,MAP降低,心率无明显变化。病人苏醒后BIS和SEF即刻升高(P<0.01)。异丙酚静注速度为3.6~5.4mg·kg~(-1)·h~(-1)时,BIS和SEF分别为76.3±2.8~67.6±5.8和16.7±6.9~14.5±6.6。镇静分数3~5分。呼吸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小,镇静效果较理想。结论:数量化脑电图(BIS、SEF)能较准确地监测异丙酚的镇静深度及病人清醒状态。异丙酚静注速度为3.6~5.4mg·kg~(-1)·h~(-1)时,镇静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测定腰-硬联合麻醉期间异丙酚靶控输注清醒镇静时患者不同镇静深度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半数有效BIS(BIS50)和半数有效AAI(AAI50)。方法择期腰-硬联合麻醉下行下腹部或下肢手术患者45例,ASAⅠ级。腰麻阻滞完善后,异丙酚靶控输注清醒镇静,以患者OAA/S评分为镇静指标,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方法计算不同镇静深度(OAA/S评分)的EC50、BIS50和AAI50。结果患者OAA/S4分时EC50为0.6μg/ml、BIS50为85和AAI50为72,OAA/S3分时EC50为1.0μg/ml、BIS50为75和AAI50为59,OAA/S2分时EC50为1.3μg/ml、BIS50为67和AAI50为39,OAA/S1分时EC50为1.6μg/ml、BIS50为61和从AAI50为30,OAA/S0分时EC50为2.5μg/ml、BIS50为41和.AAI50为12。结论EC50、BIS50和AAI50对患者腰-硬联合麻醉期间清醒镇静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靶控输注咪达唑仑系统用于术中镇静临床效能的评价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评估靶控输注(TCI)咪达唑仑镇静系统的临床效能。方法 44例ASAⅠ~Ⅱ级、择期椎管内麻醉下手术病人,分为老年组(61~82岁)和年轻组(19~43岁),每组22例。微机联接佳士比3500输液泵,选用Stelpump控制程序中Avram等的药代参数。咪达唑仑TCI镇静的靶目标为效应部位药物浓度。咪达唑仑靶浓度从50ng·ml-1起渐增,直至病人对轻推无反应(定义为意识消失)。每个靶浓度维持15min。每组随机选取10例病人,在每一输注阶段的第10分钟和第15分钟经桡动脉取血,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咪达唑仑的血药浓度。结果 咪达唑仑TCI系统的偏离性老年组(7.9%)略低于年轻组(11.6%),精确度两组都为20.0%,均在临床应用可接收范围内。结论咪达唑仑TCI系统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椎管内麻醉时病人的镇静,无论病人是老年人或年轻人。  相似文献   

16.
异丙酚辅助小儿椎管内麻醉和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于骶管或硬膜外麻醉下施行手术时 ,由于难以合作 ,常需辅助氯胺酮静注或静滴 ,但氯胺酮麻醉后恶心呕吐等副作用发生率高。异丙酚是一种诱导快、苏醒快、镇静好、无蓄积的静脉麻醉药 ,小儿麻醉后呕吐发生率低。因此 ,用异丙酚代替氯胺酮作为小儿椎管内麻醉的辅助药 ,具有一定优点。本文观察低负荷量异丙酚后 3种维持量下循环、呼吸变化、镇静深度、停药后清醒时间及副作用。资料与方法45例择期行疝囊结扎修补、尿道下裂成形、直肠阴道修补、隐睾还纳及骨盆截骨、骨折切开复位术的ASAⅠ~Ⅱ级患儿 ,年龄 2 5~ 10岁 ,体重 13~ 30kg…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靶控输注与静脉输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用于局部麻醉患者镇静镇痛术的效应.方法 局部麻醉辅助镇静镇痛术下择期整形外科手术的患者60例,年龄18 ~ 55岁,体重指数< 30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30):静脉输注组(V组)和靶控输注组(T组).T组局部麻醉前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初始靶浓度1.0 ng/ml)和异丙酚(初始靶浓度1.0 μg/ml),V组瑞芬太尼静脉负荷剂量0.25 μg/kg,维持速率0.05μg-kg-1·min-1,异丙酚负荷剂量0.5 mg/kg,维持速率3mg· kg-1·h-1.术中调整靶浓度或输注速度以维持改良的OAA/S评分2或3分,术中记录低氧血症、呼吸过缓和/或暂停的发生情况,计算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的总用量.结果 与V组比较,T组术中低氧血症、呼吸过缓和/或暂停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异丙酚和瑞芬太尼总用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 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用于局部麻醉患者镇痛镇静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目效应优于静脉输注.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旨在探讨椎管内麻醉下测定咪达唑仑血浆浓度的适宜方法,并观察其靶控输注(TCI)^[1,2]用于术中镇静时血药浓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两种异丙酚静脉麻醉方法(靶控输注与恒速输注)在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的临床应用。方法拟行ERCP的患者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靶控组与恒速组(n=20)。靶控组采用Marsh模式,异丙酚血药浓度始于4.0μg/ml;恒速组首剂异丙酚2 mg/kg静注后以10 mg/(kg·h)持续静脉泵入,根据麻醉深浅调节血药浓度或泵注速度。监测血压、心率、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及血气等生命体征,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异丙酚用药量与术毕清醒时间等。结果两组麻醉效果均可靠,靶控组异丙酚血药浓度波动于3.0~5.5μg/ml,恒速组异丙酚静注速度波动于6~11 mg/(kg·h)。两组的异丙酚用药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恒速组的术毕清醒时间短于靶控组(P0.01)。靶控组2例、恒速组1例,因呼吸抑制需面罩加压吸氧。两组患者术中PaCO2及PaO2较术前均明显升高(P0.01),术毕恢复正常。结论无插管的异丙酚静脉麻醉,靶控输注或恒速输注均可用于ERCP术,且恒速输注的术毕清醒时间比靶控输注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时Narcotrend指数(NI)与BIS监测镇静深度的准确性.方法 择期拟在全麻下行腹部手术患者10例,性别不限,ASA Ⅰ或Ⅱ级,年龄18~56岁,体重52~67kg.麻醉诱导后采用靶控输注异丙酚(Cp 3~μg/ml)和瑞芬太尼(Cp 3~4ng/ml),间断静脉注射顺阿曲库铵0.05mg/kg维持麻醉,同时监测BIS和NI,每隔1min成对记录二者的监测值,行相关分析和一致性分析.记录镇静深度判断错误次数(Ⅰ型错误:BIS<40而NI>62;Ⅱ型错误:BIS>60而NI<20).结果 BIS和NI的相关系数=0.812,Kappa系数=0.513(P<0.01).一致性限度(-18.1,6.4);镇静深度判断错误发生率(0.46±0.39)%,其中Ⅰ型错误发生率(0.15±0.11)%,Ⅱ型错误发生率(0.31±0.26)%.结论 NI监测镇静深度与BIS的一致性尚可,可用于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时镇静深度的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