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低温-80℃长期保存单采血小板的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明确长期冰冻保存的单采血小板的功能 ,并对冰冻单采血小板的保存时间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对冰冻保存前后的单采血小板进行回收率、粘附率、聚集强度和Ⅲ因子活性进行检测。结果 :冰冻保存后的回收率为 83 8%± 8 3 % ,粘附率为 5 9 0 %± 9 2 % ,聚集强度为 66 1%± 13 2 % ,Ⅲ因子活性为 ( 18± 3 )s。结论 :冰冻保存后的单采血小板仍具有较好的功能活性  相似文献   

2.
深低温保存血小板的功能变化及新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血小板冰冻保存后功能指标的变化并对冰冻血小板新亚群的产生和其新特性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对冰冻保存前后的单采血小板进行回收率、黏附率、聚集强度和血小板第3因子(PF3)活性进行检测,同时采用流式细胞术比较分析不同保存条件下单采血小板膜表面功能分子表达变化的差异。结果冰冻保存后的回收率(%)为70.94±15.48,黏附率(%)为34.03±10.07,聚集强度(%)为53.82±12.73,PF3活性为(17.81±1.68)s。冰冻血小板CD62p再表达率(%)为51.8±7.7,根据表达和再表达CD62p能力不同可分为三个亚群,新鲜血小板CD62p再表达率(%)为98.4±0.6。结论冰冻保存后的单采血小板仍具有良好的功能活性,且血小板通过冰冻保存后产生了新亚群。新亚群膜表面功能分子的变化可能与即刻止血功能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3.
贮存温度波动与冰冻血小板不可逆聚集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交  夏传友  贾璋林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5):1224-1225,1227
目的探讨冰冻血小板保存温度波动与冰冻血小板不可逆聚集情况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对2006-2008年共1842袋冰冻血小板在保存期间不同温度波动范围与融化后发生血小板不可逆聚集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冰冻血小板保存温度分别在-80-60℃和-80-50℃范围波动,冰冻血小板融化复苏后血小板不可逆聚集发生率分别为6.39%和31.21%,保存温度在-80-70℃范围波动的对照组血小板不可逆聚集发生率为2.25%,前两种保存温度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保存温度在-80-50℃范围波动,手采和单采两种冰冻血小板融化复苏后,单采冰冻血小板不可逆聚集的发生率为72.97%,手采冰冻血小板不可逆聚集为18.33%,二者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33,P〈0.01);保存温度在-80-60℃范围波动,单采与手采两种冰冻血小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9,P〉0.05)。结论当冰冻血小板保存温度分别在-80-60℃和-80-50℃波动时,融化复苏后血小板不可逆聚集有较高的发生率,在-80-70℃范围波动时,血小板不可逆聚集发生率较低-80-70℃的温度范围可以作为目前采供血机构保存冰冻血小板选择温度条件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80℃冰冻保存单采血小板聚集原因,避免聚集的发生。方法: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按冰冻单采血小板操作规程制备冰冻血小板。回顾分析冰冻血小板的聚集情况。结果:制备冰冻血小板518袋。解冻后发生肉跟可见的血小板聚集10袋,其中使用进口产品袋和转移袋冰冻保存血小板聚集发生率分别为0.47%和0.35%;使用国产产品袋和分浆袋冰冻保存血小板聚集发生率分别为55.6%和27.27%。血小板聚集与冰冻保存时间关系不大。讨论:使用进口产品袋和进口转移袋冰冻保存血小板发生聚集率(0.47%和0.35%;)均低于使用国产产品袋和分浆袋(55.6%和27.27%);提示使用进口袋冰冻保存血小板可明显降低冰冻血小板聚集率。国产袋出现血小板聚集多的原因可能是:(1)由于血袋含有某些杂质,加入冰冻保护剂DMSO后溶解进入血小板悬液,引起血小板聚集;(2)血袋透气性较差。内壁不够光滑,使血小板的代谢消耗增加和机械磨擦刺激,而导致血小板损伤;(3)由于透气性较差,使速冻过程延长,而导致血小板冰冻机械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冰冻单采血小板制备的可行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通过认真选择献血员,单采血小板,并对40袋新鲜血小板进行计数等质控,用二甲基亚砜(DMSO)作冰冻保护剂,-80℃深低温保存1年内,解冻后观察外观,分别进行计数、计算回收率、测定PH值、粘附率、无菌试验,并且与新鲜血小板进行比较.[结果]-80℃保存冰冻单采血小板1年内血小板计数、pH值、粘附率与冻前新鲜血小板进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冰冻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1),保存1年内平均回收率为90.49% , 无菌实验无细菌生长.[结论]-80℃深低温保存冰冻血小板质量达到标准要求,可以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6.
吴晓燕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6):2882-2883
目的:探讨-80℃冰冻保存机采浓缩血小板的功能及止血效果。方法:随机抽取冰冻保存3个月之内、3~6个月之间、6~9个月之间的冰冻血小板样品于42℃解冻后进行相关实验,比较不同保存时期冰冻血小板的功能及回收率;分血液病组和非血液病组观察患者输注冰冻血小板24h后出血症状的控制及校正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值。结果:冻存3个月内、3~6个月的两组冰冻血小板的黏附功能、聚集功能与新鲜机采血小板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而冻存6~9个月的冰冻血小板的黏附功能与新鲜机采血小板相比则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3组冰冻血小板的第Ⅲ因子活性测定与新鲜血小板相比。均在正常范围,平均回收率为85.2%。两组患者在输注冰冻血小板24h后能有效控制出血症状的比率平均为93、3%;而CCI值≥10000/μL的比率,非血液病组显著高于血液病组。结论:5%二甲基亚砜-80℃冰冻保存半年以内的机采浓缩血小板具有良好的止血功能  相似文献   

7.
本文观察了用一种新的血小板保存添加剂——酸化葡萄糖营养液(AGN)于22℃水平振摇条件下,在国产PVC塑料袋内保存从ACD全血制备的浓缩血小板血浆悬液(PC)的保存效果。结果表明,保存5天的PC其血小板计数、pH值、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等指标皆优于对照组(未加AGN的ACD-PC),用新鲜血浆孵育2小时后,其聚集率和低渗休克反应有较明显的恢复。透射电镜显示,在保存过程中,血小板的形态完整、无伪足出现。用上述方法保存120小时的PC,其保存效果与国外一些实验室用第二代血小板保存袋保存的CPD-PC的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8.
采集后6小时与72小时制备的冰冻单采血小板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比较采集后6h和72h制备的冰冻单采血小板制品的多项质量参数,为冰冻单采血小板的制备标准提供依据。方法以美国产Trima血细胞分离机配套全密闭7d保存袋采集的单采血小板,分别于采集后6h和72h制备为冰冻血小板制品,1周后复苏留样,分别检测血小板计数(PLT,MPV,PCT,PDW)、血小板粘附性、血小板P选择蛋白、PF3A、PF4、pH值、血块收缩试验(血浆法)。结果采集后6h和72h制备的冰冻单采血小板,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1,P〉0.05)。单采血小板在不同保存条件下,PF3A均保持了良好的PF3活性,单采血小板在常规或冰冻保存条件下,PF4及P选择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增加,采集后6h和72h制备的冰冻单采血小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1,P〉0.05);单采血小板在常规保存3d内,粘附功能和血块收缩试验没有明显变化,而冰冻保存的单采血小板这两项指标呈明显减退现象,血小板的活力下降明显。结论以美国产Trima血细胞分离机配套全密闭7d保存袋采集的单采血小板,分别于采集后6h和72h制备的冰冻血小板制品,两者的体外指标分析结果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且都能有效的改善和控制急性大出血患者的出血倾向,用于抢救急性大出血患者疗效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80℃冰冻保存机采浓缩血小板的功能及止血效果。方法:随机抽取冰冻保存3个月之内、3~6个月之间、6~9个月之间的冰冻血小板样品于42℃解冻后进行相关实验,比较不同保存时期冰冻血小板的功能及回收率;分血液病组和非血液病组观察患者输注冰冻血小板24h后出血症状的控制及校正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值。结果:冻存3个月内、3~6个月的两组冰冻血小板的黏附功能、聚集功能与新鲜机采血小板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而冻存6~9个月的冰冻血小板的黏附功能与新鲜机采血小板相比则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3组冰冻血小板的第Ⅲ因子活性测定与新鲜血小板相比,均在正常范围,平均回收率为85.2%。两组患者在输注冰冻血小板24h后能有效控制出血症状的比率平均为93.3%;而CCI值≥10000/μL的比率,非血液病组显著高于血液病组。结论:5%二甲基亚砜-80℃冰冻保存半年以内的机采浓缩血小板具有良好的止血功能。  相似文献   

10.
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建立合适的低渗休克反应(HSR)检测方法,监测单采血小板在保存期内的HSR变化,以监控和评估单采血小板在保存期内的功能和质量状况。方法利用血液凝集仪,分别检测血小板与等渗磷酸盐缓冲液混合后的透光率变化值和血小板与去离子水混合后的透光率变化值,从而计算出HSR值。检测20份新鲜采集的单采血小板及10份在保存期的第1,3,5和7 d的血小板HSR变化。结果新鲜采集的单采血小板HSR正常参考值范围为58%~93%(80.35%±10.39%,n=20);单采血小板在保存期的第1,3,5和7 d的HSR分别为:75.85%±11.10%,74.00%±9.04%,71.39%±6.16%和68.85%±7.89%;各天之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1)。结论利用血液凝集仪检测HSR是一种合适的方法,具有简便、准确和重复性好的特点;单采血小板保存至7 d仍具有较好的抗低渗休克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机采血小板常温保存过程中代谢及体外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 通过对15U保存0~9d机采血小板的血气指标、葡萄糖、乳酸、乳酸脱氢酶、血小板膜表面CD62p表达率、凝血酶激活后CD62p再表达水平、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进行系统监测,分析机采血小板体外保存过程中代谢指标与体外功能的关系。结果 血小板在体外保存9d的过程中,乳酸与H^+逐渐堆积,pH值随之下降;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在7d时开始明显下降;CD62p表达率随保存天数增加而逐渐增高,凝血酶激活后CD62p再表达率逐步下降;血气、葡萄糖、乳酸等代谢指标与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CD62p的表达率及再表达率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对代谢指标的监测可以间接反映血小板体外功能的变化,从而对血小板保存质量作出系统评价。  相似文献   

12.
单采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的输注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采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的临床输注效果。[方法]76例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患者输注单采血小板,随机分为两组,48例输注单采新鲜血小板,28例输注冰冻血小板,观察输注前后24h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及出血止血情况。[结果]输注新鲜血小板组与输注冰冻血小板组在止血效果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在提高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方面,新鲜血小板组明显优于冰冻血小板组。[结论]提倡新鲜血小板输注,冰冻血小板可以用于急救由于血小板减少导致的出血性疾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国产和同类进口产品保存血小板保存袋对机采血小板的保存效果。方法机采血小板无菌加入到2种血小板保存袋于22℃保存,分别在0、3、5和7 d取样品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膜蛋白CD62p、血小板代谢功能、pH、浓度、MPV、PDW、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HSR)及细菌培养。结果 2种血小板保存袋常温条件下保存的血小板各项检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产品保存血小板保存袋相比,各项检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种保存袋保存效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小剂量第2信使调节剂混合物[thrombosol(TS):250μmol/L阿米洛利、50μmol/L硝普钠、100μmol/L腺苷和2%二甲基亚砜(DMSO)]冰冻保存血小板的体外功能变化。方法新鲜浓缩血小板应用终浓度2%DMSO、1×TS或2%DMSO+1/2TS中浓度的阿米洛利和硝普钠为冰冻保护剂-80℃保存,分别在冰冻前,冻存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复温后,检测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凝血酶诱导的聚集反应、血小板表面CD42b、CD62p和CD63分子改变。结果2%DMSO+1/2TS中浓度的阿米洛利和硝普钠冰冻保存血小板的Plt、凝血酶诱导的聚集反应和CD42b表达水平明显高于2%DMSO组(P<0.05或<0.01),CD62p和CD63表达显著低于2%DMSO组(P<0.05或P<0.01),所有检测结果均与TS组血小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随冰冻保存时间的延长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2%DMSO+1/2TS中浓度的阿米洛利和硝普钠冰冻保存6个月血小板的体外功能与TS冰冻保存血小板相当。  相似文献   

15.
血小板冷冻保存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用终浓度4%二甲基亚砜(DMSO)作为防冻剂,于—30℃和—80℃冷冻保存血小板以开展低温保存血小板的输注。体内外研究结果表明:DMSO对血小板粘附和单一诱聚剂所致的聚集有可逆性抑制作用;洗涤去除DMSO后,粘附、聚集可以恢复。联合诱聚剂所致的聚集不受DMSO影响。冻存后的血小板粘附、聚集和低渗休克反应较冻前有所降低,与保存时间(1和3个月)无关。—80℃保存的血小板质量优于—30℃保存者。输注—80℃保存的血小板可提高患者的血小板数,因而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因血小板减少导致的出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自身乏血小板血浆和新鲜冰冻血浆分别作为样品稀释液对血小板聚集试验和血小板低渗休克试验检测的影响.方法 使用MODEL 590血小板自动聚集仪测定血小板聚集试验,采用Beckman DU7400分光光度计检测血小板低渗休克试验.结果 在血小板低渗休克试验中,PPP作为样品稀释液检测平均值为75.2,s为4.2;FFP作为样品稀释液检测平均值为76.4,s为4.2;30 ml/dl血浆生理盐水作为样品稀释液检测平均值为76.2,s为4.4,三者方差分析P值为0.799 1.在血小板聚集试验中PPP作为样品稀释液检测平均值为17.8,s为3.4;FFP作为样品稀释液检测平均值为15.6,s为4.1;30 ml/dl血浆生理盐水作为样品稀释液检测平均值为14.8,s为2.9,三者方差分析P值为0.401 2.结论 不管采用哪一种稀释液来检测血小板聚集试验和血小板低渗休克试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二甲基亚砜(DMSO)对血小板体外聚集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前,DMSO冰冻保存血小板作为22±2℃液体保存血小板的补充产品,在外科手术应用中已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1].然而冰冻血小板仍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2],而且现有体外功能测定并不一定能完全反映其在体内发挥功能的实际情况[3].必须寻求能如实反映血小板体内功能的指标及简便易行的质量控制方法才能控制生产工艺,提供质量可靠的冰冻血小板制品.为此,笔者通过检测花生四烯酸诱导的DMSO终浓度不同的液体血小板体外聚集功能,进一步分析讨论了聚集功能作为DMSO冰冻保存血小板质量控制的指标是否合适?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两种血小板保存箱保存富血小板血浆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血小板体外保存指标 ,验证国产血小板保存箱实际保存效果。方法 取新分离的富血小板血浆 (PRP) 12袋 ,每袋平均分成两袋 ,分别放入国产XHZ IA型血小板保存箱和进口FORMA 36 0 6型血小板保存箱中保存 5天 ,每天取样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低渗休克反应回复功能、CD6 2p表达率等体外保存指标。结果 两种保存箱保存PRP各项体外保存指标无显著差别。结论 XHZ IA血小板保存箱与FORMA血小板保存箱保存PRP的实际保存效果无差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手工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滤除白细胞后血小板功能的变化.方法 采用富血小板血浆法(PRP法),以400ml新鲜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将7袋ABO同型的浓缩血小板汇集,国产血小板型去白细胞滤器过滤,测定过滤前后的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pH值、血小板CD62p阳性表达率、血小板聚集和血小板的抗低渗休克反应(hypotonicshock response,HSR)等指标.结果 血小板去白过滤后,血小板回收率为(87.46士3.56)%,白细胞去除率(98.61±1.03)%.CD62p+过滤前后分别为(9.63±3.86)%和(9.72士3.91)%(P>0.05),最大聚集过滤前后分别为(57.44±12.58)%和(59.28±15.23)% (P>0.05),HSR过滤前后分别为(75.83±8.67)%和(73.42±7.24)%(P>0.05).结论 去白细胞滤器过滤浓缩血小板未增加血小板的活化,对血小板聚集功能及抗低渗休克能力无明显影响,血小板回收率及剩余白细胞数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单采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比较输注单采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在非血液病患者与血液病患者中24 h后的血小板变化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289例次非血液病输注单采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病例,输后血小板上升值与输注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输注的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114例次血液病患者输注单采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病例,输注单采新鲜血小板后的血小板上升值与输注前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输注冰冻血小板后上升值与输注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输注新鲜血小板后上升值明显高于输注冰冻血小板后上升值(P〈0.05).两组输注的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输注单采新鲜血小板或冰冻血小板均能达到控制及预防出血的治疗作用,对于血液病单采新鲜血小板的升外周血血小板的效果优于冰冻血小板,冰冻血小板可作为抢救危重患者时代替单采新鲜血小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