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了解杭州市莱姆病的感染状况、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影响感染率的因素,提出杭州市莱姆病防治对策。方法选择余杭区、临安市和建德市等三地部分林场的职工和山村的居民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IFA)检测人血清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IgG),对莱姆病抗体检测阳性血清进行钩端螺旋体和梅毒螺旋体交叉试验,以排除钩体和梅毒螺旋体的交叉感染。结果932份进行莱姆病抗体检测以及梅毒和钩体鉴别试验的血清标本中,判定为莱姆病感染的为111份,感染率为11.91%。男性的莱姆病感染率略高于女性,但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10~岁组和70~岁组两个年龄组的感染率略低外,其余各年龄组间的感染率较为接近,且经统计学检验,各年龄组之间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杭州市不同地区间的莱姆病感染率存在差异,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杭区的感染率最高,而建德市的感染率最低。山村居民的莱姆病感染率略高于林场职工,但经统计学检验,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杭州市林场职工和山村居民中普遍存在莱姆病的感染,且感染率较高。人群对莱姆病普遍易感,不论年龄、性别、林场职工或山村居民,只要经常有接触传播媒介的机会,不做好防护而被蜱叮咬,就有可能被感染。提示在杭州市的山区和林场开展莱姆病的防治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新疆沙湾林场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新疆沙湾林区人群莱姆病感染情况。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IFAT)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沙湾林区居民血清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IgG)。结果:沙湾林区是莱姆病高感染区,人群血清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IgG)阳性率为16.1%(37/230),各年龄组间、哈族与汉族间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新疆沙湾林区人群中存在较高的莱姆病感染。可能是莱姆病的流行区之一。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人群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使用IFA技术,对安徽省10个县(市)1078份自然人群血清标本进行了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IgG)检测,结果阳性36份,平均感染率力3.34%。山区、淮北平原感染率分别为5.56%和1.12%,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城镇低于农村,感染率分别为0.45%和3.7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调查表明,山区是我省莱姆病的主要疫区,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林业工人和生活在山区的农民为本病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4.
对驻莱姆病高发地区某部官兵莱姆病感染状况进行了调查。应用IFA法检测530人抗B.B螺旋体抗体,感染率为7.17.%。传播媒介为长角血蜱,与当地优势蜱种相一致。应用PCR法检测抗体阳性者B.B-DNA,阳性率为42.11%。对莱姆病患者应用大剂量青霉素结合对症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北部分地区人群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莱姆病是由莱姆病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于1986年首次在黑龙江省海林县林区发现该病~([1]),后证实莱姆病在国内分布相当广泛~([2]).为了解我国西北部分地区林区人群感染情况,在新疆、甘肃、宁夏、陕西4省区的林区进行选点调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吉林省平原5个地区、16个市县莱姆病疫源地分布与人群、动物感染率. 方法 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法(DFA)检测蜱带菌率.应用ELISA测定IgG抗体检测人群、动物感染率. 结果 蜱带菌率为31.95%(507/1 587),人群平均感染率为4.95%(45/909),5种动物平均感染率为18.94%(221/1 167). 结论 莱姆病在吉林省平原地区普遍存在,莱姆病并非属"林业型"疾病.  相似文献   

7.
莱姆病是一种蜱传螺旋体疾病.为证实徐州市是否存在本病感染,作者于1999年9~12月对徐州市人群莱姆病感染情况进行了血清学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吉林桦甸市人群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吉林省桦甸市卫生防疫站(邮编:132400)全毓文,阎荣久,姬文贤红石林业局卫生防疫站石磊红石林业局职工医院白文福为了解我市林区莱姆病流行情况,笔者于1993年5月与有关单位协作,对红石林区进行了血清及临床流行病学...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了解莱姆病在河南省人群中的感染情况。方法选择河南省登封市和济源市的居民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 (IFA)检测人群血清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IgG)。结果通过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两个调查地区人群中均有莱姆病的自然感染,阳性率分别为6.67%和11.46%,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和性别间的人群莱姆病伯氏螺旋体血清抗体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河南省登封市和济源市人群中存在莱姆病的感染,很可能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有待进一步调查证实。  相似文献   

10.
上海市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李燕婷,曹永林,施锦明,路德祥,沈微娟,孙环珍,李秉权国内外关于莱姆病的研究进展很快,已证实世界五大洲20多个国家有莱姆病流行。1987年我国张哲夫等[1]调查证实东北林区存在莱姆病,随后发现我国19个省市,包括上海毗邻的...  相似文献   

11.
广西首次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从广西鼠类的膀胱中分离莱姆病螺旋体。方法 膀胱组织标本接种BSK-Ⅱ培养基进行莱姆病病原分离培养。结果 从广西雅长林场捕获的23只野鼠(8只鼠标本培养污染)中共分离出6株莱姆病螺旋体,分别命名为GXLD-4,8,9,16,18,20,分离阳性率为40%(6/15)。结论 首次从广西莱姆病宿主动物中分离出伯氏螺旋体,证实广西存在莱姆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查明湖北省人群莱姆病感染情况。方法: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从1192人中检出阳性152份,排除钩体MAT阳性30份,实际莱姆病IgG抗体阳性122份,阳性率10.49%(122/1162)。其中五峰县14.39%,南漳县9.92%,保康县7.12%。男性阳性率10.71%,女性阳性率9.94%,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人群年龄为9~68岁,20~40岁青壮年感染阳性率最高。不同职业人群感染率,农民8.93%,林业工人13.65%,学生3.57%。人群蜱叮咬率为5.92%。有蜱叮咬史者莱姆病阳性率高达56.71%;而无明确蜱叮咬史者阳性率仅为7.67%。确诊莱姆病关节炎4例。结论:湖北省人群中有莱姆病的感染存在,并有莱姆病发生。  相似文献   

13.
蜱传脑炎疑似患者中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对黑龙江省林区1206例蜱传脑炎疑似患者分别作了抗蜱传脑炎病毒抗体和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检查。阳性数前者为201例(16.67%),后者为102例(8.46%),两者均阳性的28例。表明临床疑似蜱传脑炎患者中有相当数量为莱姆病,并从血清学上证实蜱传脑炎与莱姆病间存在同时或相继的双重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确定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小鼠模型不同组织的病原体载量。方法培养低传代伯氏疏螺旋体至对数生长期,稀释为1×10^5/ml。为建立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小鼠模型,于每只小鼠皮内注射菌液100μl,在证实感染成功后,于第12天和第18天分别取不同组织,提取总DNA,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测定组织中的螺旋体flaB基因拷贝数,并标准化为每10^6β-肌动蛋白所对应的flaB拷贝数(螺旋体数)。对不同组织的螺旋体载量进行统计学处理,确定不同组织螺旋体载量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所检测的4种代表性组织中,膀胱螺旋体载量在两个典型时间点均最高,皮肤和关节次之,心脏最低。结论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小鼠后,不同组织螺旋体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织螺旋体载量与组织损伤程度无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台湾角血蜱携带莱姆病螺旋体情况。方法:直接荧光抗体法(DFA)和病原分离培养。结果:该蜱是粤东丰溪自然保护区优势蜱种,用采集的该蜱50只取中肠涂片,DFA检测8只为阳性,阳性率16%;从115只(23组)该蜱中分离出1株莱姆病螺旋体,命名为MD6。经单克隆抗体鉴定,结果与国内M7菌种反应相同。结论:从媒介蜱类分离出莱姆病螺旋体,在广东尚属首次,证实该地为莱姆病流行区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了解迭部林区小型兽类伯氏疏螺旋体的自然感染情况.方法采集小型兽类样本,在实验室检测.结果 PCR扩增B.b检测,社鼠阳性率20%,黑线姬鼠阳性率18.18%,大林姬鼠阳性率13.79%,长尾仓鼠阳性率6.06%,鼩鼱阳性率8.33%.共接种培养120组,4个组培养分离出伯氏疏螺旋体,阳性率3.33%,其中社鼠接种培养10组,1个组培养出螺旋体,黑线姬鼠接种培养110组,3个组培养出螺旋体,阳性率分别占10%和2.73%.结论当地小型兽类优势种社鼠对莱姆病感染率最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鼠类携带莱姆病螺旋体情况。方法:用BSK培养基分离病原、单克隆抗体鉴定。结果:从白腹巨鼠和褐家鼠体内分离出2株疏螺旋体,经用莱姆病螺旋体种属特异的单克隆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证实均为莱姆病螺旋体,命名为MD21和MD55。结论:首次从病原学证实鼠类为粤东地区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宿主动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中国6省蜱中莱姆病螺旋体携带情况.方法 在6省各选取2个采样点捕蜱,采用病原分离培养和巢式PCR方法对蜱进行莱姆病螺旋体检测,通过基因测序确定分型.结果 6省共采集到2200余只蜱,约1000只蜱用于病原分离培养,从吉林省长白县全沟硬蜱标本中分离到13株螺旋体,从贵州省道真粒形硬蜱标本中分离到9株螺旋体.1255只蜱用于PCR检测,从6省的蜱标本中检测到莱姆病螺旋体特异片段,其中吉林省(长白县27.08%、通化县20.41%)、青海省(互助县25.06%、黄南县21.11%)和贵州省(道真县25.63%)蜱中莱姆病螺旋体阳性率较高,山西省(垣曲县4.72%、交城县3.64%)蜱中莱姆病螺旋体阳性率较低.通过序列同源性分析确定吉林、青海、甘肃和山西省蜱中莱姆病螺旋体基因型均为Borrelia garinii.贵州、湖南省的基因型均为Borrelia valaisiana.结论 6省蜱中均带有莱姆病螺旋体,且带菌率有差异;山西省蜱中存在Borrelia ganmi型莱姆病螺旋体,湖南省蜱中存在Borrelia valaisiana型莱姆病螺旋体.  相似文献   

19.
从桂黔交界地区中华硬蜱中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从桂黔交界地区捕获的蜱中分离莱姆病螺旋体,以探查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区)和贵州省莱姆病的传播媒介。方法用BSK-Ⅱ培养基从蜱中分离莱姆病螺旋体。用PCR扩增分离菌株的5S~23SrRNA基因间隔区,将PCR扩增产物克隆后测序,通过将测序结果与基因库中莱姆病螺旋体菌株的5S~23SrRNA基因间隔区进行同源性比较和分析,从而鉴定分离株的基因型。结果从捕获的中华硬蜱中分离出1株莱姆病螺旋体(命名为QLT1)。分离株经鉴定为Borrelia valaisiana基因型莱姆病螺旋体。结论中华硬蜱很有可能是广西区和贵州省莱姆病的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20.
从粒形硬蜱和社鼠分离出4株莱姆病病原体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福建省北部莱姆病感染率较高的林区捕获一批野鼠,从鼠体收集到部分粒形硬蜱,取蜱类中肠和社鼠肾脏接种BSKII培养基,结果分离出4株莱姆病病原体—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从粒形硬蜱和社鼠分离出莱姆病病原体,在国内外属首次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