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研究   总被引:45,自引:3,他引:42  
目的:考察大学生在处理心理问题时的求助倾向及妨碍其寻求专业帮助的原因。方法:以一所部属师范大学全日制本科生(n=292)为对象,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结果和结论:①受试者倾向于先求诸己,后求诸人;在寻求他人帮助时,更倾向于向关系密切的人求助,只有当面临严重的心理困扰时,才倾向于向专业咨询求助。②男生较女生更倾向于自己解决问题;来自农村的学生较来自城市的学生更倾向于自己解决问题。③妨碍大学生寻求专业咨询帮助的原因可分为三类,其中“自我效能”因素和“保全面子”因素是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的特点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求助能力培养及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问卷(ATSPPH)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496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 大学生的心理求助态度有待改善;有求助经历的大学生比没有求助经历的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更积极(t=2.1541,P<0.05);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求助态度有差异,其中女生求助态度比男生积极(t=-5.251,P<0.001),而大二学生的求助态度最低(F=3.501,P<0.001);③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与其所获得社会支持呈显著正相关(r=0.406,P<0.001);④社会支持对心理求助态度具有显著的预测性(F=33.615,P<0.001).结论 社会支持水平对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即大学生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其求助态度越积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成人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问卷星网上随机取样的方式,招募成人被试,运用求助状况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我污名量表、公众污名量表、自我效能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进行测量。结果:618份有效问卷中:总的专业心理求助行为比率为6%,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31.5%,问题组中进行过专业心理求助行为比率为12.8%。求助行为受心理健康状况、自我污名、他人污名、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因素影响。求助行为与心理健康状况(r=-0.162,P0.01)和社会支持(r=0.273,P0.01)正相关。结论:心理健康状况、社会支持能够预测成人专业心理求助行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高求助意愿者的心理求助行为的相关因素,以促进有积极求助意愿但未采取行动大学生的求助行为.方法:在4所心理咨询中心建设较健全的综合性高校,选取客观上有寻求心理帮助需要并且愿意寻求心理帮助,但未采取行动的学生,组成高意愿未求助组(n=138);同时在高校咨询室调查99名主动求助的学生,组成主动求助组.采用寻求心理帮助的自我污名量表(SSOSH)、自我表露的预期结果量表(DES)、作为心理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问卷修订版、心理问题的可控性归因问卷和自编间接求助经历问卷评估与求助行为相关的因素.结果:高意愿未求助组的SSOSH、DES的预期风险和心理问题的可控性归因问卷得分均高于主动求助组[(12.4±3.0)vs.(11.3±4.0),(12.9±3.0) vs.(11.0±3.4)),(4.4±0.8) vs.(3.7±1.0);均P<0.05],而作为心理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问卷和间接求助经历问卷得分低于主动求助组[(27.7±4.2)vs.(30.0±4.0), (0.3±0.5)vs.(0.9±0.8);均P<0.001)].在logistic回归分析中,自我表露的预期风险、作为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问题、问题可控性归因和间接求助经历量表得分进入回归模型,可解释求助行为变异的47.8%.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间接求助经历通过自我效能和预期风险的中介作用影响求助行为,该模型可解释行为变异的30.5%,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0.4%.结论:高意愿心理求助行为可能与个体的自我表露预期风险、自我效能、问题可控性归因和间接求助经历密切相关.个体遭遇的心理困扰越不可控就越可能求助,对咨询的预期风险越小、自我效能越高、间接求助经历越丰富的个体越倾向于求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学生心理求助、压力感的现状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问卷、大学生压力源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不同年级、恋爱状况的大学生心理求助存在显著差异(t=2.73,P<0.01;F=4.74,P<0.01);②不同年级、性别、性格的大学生压力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t=2.68,P<0.01;t=2.45,P<0.05;F=7.205,P<0.01);③大学生的心理求助和心理压力之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r=0.194,P<0.01)。结论心理压力大的学生的心理求助意愿较强。在人际关系、就业方面压力大的学生倾向于心理求助,而经济、学习上的压力不易对大学生的心理求助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后期,面临着求学、求职、求偶三大人生课题。大学时期作为大学生一个特殊的人生阶段,由于大学l牛在自我意识和情绪发展方面的独特性,同时也是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多发期,许多大学生在遭遇和处理事件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求助态度和求助意愿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自评量表、专业心理求助态度量表、求助意愿量表,对884名中学生匿名施测。结果:求助态度和求助意愿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心理行为问题可以直接预测求助意愿,也可以通过求助态度间接影响求助意愿,间接效应占总效应61%。结论:求助态度在心理行为问题和求助意愿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男性大学生感知到的父亲专业心理求助态度对其自身求助态度的影响,检验父亲依恋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问卷对781名男性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1男大学生的心理求助态度与其父亲的心理求助态度呈中等程度显著正相关,与父亲依恋的焦虑、回避两维度均显著负相关;2对男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的逐步回归发现,依恋焦虑与父亲求助态度的交互作用显著,依恋回避与父亲求助态度的交互作用不显著;3父亲依恋的低焦虑组中,男大学生自身的求助态度与其父亲的求助态度有较高一致性,而高焦虑组中两者的一致性较低。结论:父亲依恋焦虑在父亲求助态度对男大学生自身求助态度的影响中起显著调节作用,而依恋回避无显著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梁婷婷 《校园心理》2013,11(1):31-32
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的程度对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现在心理学科普资料的普及以及心理咨询机构的建立渐渐增多。但社会上人们发现心理问题后处理依然被动,仍然有很多人存在心理问题而并不寻求专业心理咨询。作为社会人,面对这些问题,不同个体会采取不同的应激措施。本研究中探讨自尊对其的影响及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得出:(1)自尊与态度有负相关且相关大;(2)自尊在性别城乡差异明显,求助态度在性别有差别、城乡差别大。由此得出心理健康的及时求助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个人责任归因对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考察心理问题的个人责任归因对求助行为的影响。方法:以武汉市七所高校的305名大学生为被试(包括主动求助和未求助两组),用问卷调查进行研究。结果:内部-外部归因可以显著预测责任推断,可控性归因不能显著预测责任推断。责任推断和内部-外部归因对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不显著,而可控性归因却显著影响求助行为。结论:无论是主动求助还是没有求助的被试都倾向于对心理问题进行内部归因,并进一步推断自己有责任,但责任推断不能预测求助行为。而心理问题的可控性可以预测求助行为。  相似文献   

11.
心理求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澳大利亚官方举行的大型心理健康普查中,Andrews(1999)[1]等人发现,根据ICD-10和DSM-IV,在10600名被调查成人中,虽然有超过1/5的成人达到了某种心理障碍的标准,但是其中62%的人并不会寻求专业的帮助来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为什么在有必要的情况下,而且在能够获得专业人员帮助的条件下,多数人不愿意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帮助.针对这一问题,众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影响人们做决策的因素,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网络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网络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使甩青少年网络行为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23名大学生被试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网络行为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大学生的网络娱乐、性与赌博、对网络的消极评价、上网焦虑、网络满意感与SCL-90的因子有显著相关。结论大学生网络行为与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决策的特征,比较男女生决策时所考虑的心理咨询情境因素的异同,从性别相关视角为高校心理咨询提供参考.方法:在南京5所综合性高校,选取客观上有寻求心理帮助需要但未采取行动的学生,组成从未求助组(n=352);同时在心理中心建设较健全的4所高校的咨询室中调查主动求助的学生,组成主动求助组(n=99).采用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自我污名量表(SSOSH)、自我表露的预期结果量表(DES)、作为心理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问卷修订版、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的态度问卷、心理问题的可控性归因问卷和自编间接求助经历问卷进行调查.结果:两组被试对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的态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1).从未求助组女生的DES得分均高于男生[(13.8±2.4)vs.(12.7±2.7),(13.0±3.2) vs.(11.7±3.0),均P<0.001],但作为心理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和心理问题的可控性归因得分低于男生[(26.9±4.5) vs.(28.1±4.6),(4.2±0.8)vs.(4.5±0.8),均P<0.01].主动求助组男生的SSOSH和DES的预期风险得分均高于女生[(12.4±4.2)vs.(10.6±3.9),(12.3±3.7) vs.(10.2±3.0)均P<0.05].回归分析显示,心理问题的可控性归因与男、女生的求助行为均负相关(B=-0.86、-1.31),而间接求助经历与男、女生求助行为正相关(B=0.80,1.36).自我表露的预期风险与女生求助行为负相关(B=-0.31),作为心理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与女生的求助行为正相关(B=0.14);自我表露的预期效用和态度与男生的求助行为正相关(B=0.18、0.10).进入回归模型的变量可解释女生求助行为变异的37.6%,解释男生求助行为变异的23.9%.结论:男女生对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态度都较为积极,心理问题的归因越不可控,间接求助经历越丰富,他们越可能求助.女生在预期求助情境中的自我效能感越高,预期风险越低,越倾向于求助;而男生的求助行为的发生与积极的预期效用和积极的态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层公务员的专业心理求助意向的相关因素。方法:在甘肃省某市12个乡镇招募基层公务员300名,使用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行为意向量表(ISCI)、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社会支持量表(SSRS)、专业心理求助自我污名量表(SSOSH)进行评估。结果:受教育程度为大专者的ISCI得分高于硕士及以上者(P<0.001),收入水平越高者ISCI得分越低(均P<0.05)。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积极应对得分、SSOSH得分与ISCI得分正向关联(β=0.39、0.25、0.42),年龄、客观支持得分与ISCI得分负向关联(β=-0.36、-0.29)。结论:基层公务员中女性、采用积极应对、污名化水平越高越倾向于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年龄越大、客观支持水平越高越不愿意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相似文献   

15.
邵海英 《校园心理》2009,7(4):261-263
<正>目前,研究者所探讨的影响心理求助的预测因素主要为三大方面:①人口统计学因素;②社会和文化因素;③心理因素[1]。其中,社会和文化因素研究最多,也得到了一些一致的结论。从个体心理因素方面探讨求助行为的研究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的类型,在性别上的差异,及其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方法对2734名中学生的健康危险行为进行分析。结果:①青少年的健康危险行为分为三个潜在类别:高危组、边缘组和低危组,比例分别为:2.9%、16.4%、80.7%。②与低危组相比,女生更不容易进入高危组,且达到统计显著(OR=-0.95,P<0.01);与低危组相比,女生更不容易进入边缘组,且达到统计显著(OR=-0.56,P<0.01)。③除了人际和谐维度,生活幸福、乐于学习、情绪稳定、考试镇定和心理健康总分在低危组上均显著高于边缘组和高危组;同时,边缘组得分也显著高于高危组。结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分为三类;高危组、边缘组和低危组,且在性别和心理健康水平上表现出差异。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自杀心理与行为及预防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索大学生自杀心理与行为的成因,为大学生自杀干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法、个案追踪法、现场访谈和回顾性分析等方法对2001年以来沈阳地区以及我国部分地区的大学生自杀案例进行调查。结果 从自杀原因来看,情感挫折占首位,其次是心理障碍,再挺是就业压力,其余分别为经济问题、人际关系、身体丧病、学业压力以及家庭变故等原因也是促使大学生选择自杀的重要影响因素;从年级来看,自杀大学生主要集中在一年级和四年级;从死亡类型来看,多采用跳楼自杀,其次是服毒自杀,在个别方式上有所差异;从季节来看,春季和秋季是多发期。结论 大学生自杀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必须得到全社会和各高校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学生心理咨询信任度与其专业求助意向的关系。方法:方便选取274名大学生,使用大学生心理咨询信任度量表(Trust in Counseling Scale,TCS)、社会容认度量表等进行调查。控制认知变量(社会容认度、自我效能感、问题严重性知觉)、咨询经验及人口学变量(性别、人口来源等),分析信任度与大学生专业求助意向的关系。结果:大学生TCS的得分为(7.61±15.92),女生TCS得分高于男生[(8.80±16.04)vs.(5.01±15.42)];信任度与社会容认度及个体求助意向呈正相关(r=0.23,0.30),而与问题严重性知觉呈负相关(r=-0.13);不愿求助者TCS得分低于高求助意愿者[(0.45±15.60)vs.(12.49±13.85),P=0.001]。信任中的"从业者能力"维度可单独解释自我求助意向变异的6%,是解释力最大的因素;可单独解释介绍亲友求助变异的3.5%,解释力仅次于社会容认度。结论: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略微倾向于信任,女性的信任度高于男性;信任度对求助意向有显著预测作用,信任度高的个体更倾向于寻求专业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学生心理暴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运用自行设计的大学生心理暴力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478名大学生进行施测,对大学生心理暴力和心理健康各因子进行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①被试大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高于全国常模,其中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与全国常模相比有显著差异(P〈0.001);②大学生心理暴力总分及各因子与心理健康总分及各因子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r=0.117~0.491,P〈0.01);③回归分析表明,心理暴力对心理健康各因子的回归效应均达到显著(β=0.166~0.485,P〈0.01),是预测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良好指标。结论大学生心理暴力与心理健康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从常人理论的角度验证艺术类大学生对于心理痛苦的艺术创作功能认知的存在,并考察该认知与求助意愿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心理痛苦干预手段效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 自编的心理痛苦的艺术创作功能认知问卷及求助意愿自评问卷对湖北省武汉市艺术类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发放620套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98套,其中男生13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