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轨迹与新发高血压的关系,为高血压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新疆多民族自然人群队列中的维吾尔族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其2017、2018、2019年度健康体检的TyG水平,采用SAS Proc Traj程序建立TyG轨迹模型并分组。随访各组人群2020年度高血压的发病情况,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TyG轨迹与新发高血压的关系。结果 纳入分析者7 420例,随访期间新发高血压435例,发病率为5.86%(标化发病率为7.51%)。通过轨迹分析模型最终确定3组不同的TyG轨迹组,分别为低水平-稳定组、中水平-稳定组、高水平-稳定组。高血压的发病率随着TyG轨迹水平的升高而增加,低水平-稳定组、中水平-稳定组、高水平-稳定组高血压的发病率分别为3.96%、6.34%、7.97%(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控制其他因素后,中水平-稳定组、高水平-稳定组高血压发病风险分别为低水平-稳定组的1.46倍(95%CI 1.13~1.90)与1.61倍(95%CI 1.11~2.33)。按照性别分层后,在女性中发现与低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人群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与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发病的关系.方法 1987年5至7月,对在北京等5个城市社区所选取的35岁以上无卒中队列人群进行卒中危险因素调查和体格检查,1998至2000年对入选的队列人群进行全面复查,共10093例完成基线血脂调查及队列随访.采用Cox回归模型估计基线TC和TG中、高三分位组缺血性与出血性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度(风险比,HR)和95%可信区间(95%CI).结果 平均随访8年,新发卒中491例.舒张压模型调整舒张压、年龄和性别等多因素后,与低TC组相比,中、高TC组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分别增加61%(HR:1.61,95% CI:1.14~2.27)和58%(HR:1.58,95%CI:1.12~2.22).与低TG组相比,高TG组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增加43%(HR:1.43,95%CI:1.02~2.00).TC与出血性卒中呈负相关,与低TC组相比,中、高TC组人群出血性卒中发病的危险分别减少了12%(HR:0.88,95%CI:0.64~1.22)和33%(HR:0.67,95%CI:0.48~0.95).结论 血清TC和TG升高均为缺血性卒中发病独立危险因素.但TC过低却增加出血性卒中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非高血压人群中不同收缩压(SBP)水平对新发脑卒中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提取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于2006年7月~2007年10月第一次健康体检,以及2008~2009年、2010~2011年、2012~2013年第二、三、四次健康体检的相关数据。以第一次健康体检为随访起点,以新发脑卒中为终点事件,随访结束时间为2013年12月31日。依据基线收缩压水平分为3组:A组(SBP120 mmHg,25 239例)、B组(120 mmHg≤SBP130 mmHg,19 087例)和C组(130≤SBP140mmHg,10 433例)。结果共纳入54 759例,其中男性41 321例,女性13.438例,基线平均年龄为(48.48±12.53)岁。A组、B组和C组年龄、血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BG)、体质指数(BMI)呈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平均随访6.97年,新发脑卒中825例,A组、B组、C组的发病率分别为1.06%、I.67%、2.29%,呈增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B组、C组男性的发病率分别为1.20%、1.85%、2.53%,呈增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女性为0.76%、0.94%、1.10%。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校正了年龄、性别、BMI、总胆固醇(TC)、二三酰甘油(TG)、吸烟、饮酒、教育程度后,C组和B组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分别是A组的1.26倍(95%CI:1.05~1.51)和1.24倍(95%CI:1.05~1.46,P均0.05);男性中分别为1.41倍(95%CI:1.15~1.72)、1.33倍(95%CI:1.11~1.60,P均0.05)。结论男性非高血压人群中,随收缩压水平的升高新发脑卒中的发生率升高,发病风险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收缩压(SBP)纵向轨迹与心房颤动(房颤)的关系。方法:以开滦研究中满足标准的对象组成研究队列。通过SAS Proc Traj程序确定观察对象2006~2007、2008~2009、2010~2011年健康体检的SBP纵向轨迹,生成5个不同的SBP轨迹组:低-稳定轨迹组、中-稳定轨迹组、中-高轨迹组、高-中轨迹组和高-稳定轨迹组。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SBP轨迹组于2012~2013、2014~2015年2次健康体检时的房颤发病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SBP轨迹组与房颤的关系。结果:(1)40 727例纳入研究,平均年龄(51.81±11.54)岁,其中,男性30 693例(75.4%)。低-稳定轨迹组10 950例,中-稳定轨迹组19 158例,中-高轨迹组3 736例,高-中轨迹组4 702例,高-稳定轨迹组2 181例。(2)低-稳定轨迹组、中-稳定轨迹组、中-高轨迹组、高-中轨迹组和高-稳定轨迹组房颤发病率分别为:0.1%、0.2%、0.5%、0.5%、0.6%(P均0.05)。(3)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与低-稳定轨迹相比,中-高轨迹、高-中轨迹、高-稳定轨迹均是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对应的HR(95%CI)分别为7.58(2.08~27.73)、5.30(1.88~14.95)、8.52(1.96~37.09)(P均0.05)。排除有心肌梗死病史、脑卒中病史者后,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与以上主要研究结果趋势一致。结论:SBP纵向轨迹水平升高是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与老年(≥65岁)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远期死亡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01至2013-01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PCI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 674例。根据血清GGT水平按三分位法将患者分为三组:GGT 20 U/L组(n=570),20~36 U/L组(n=549), 36 U/L组(n=555)。比较三组患者3年随访期内死亡率。结果:随访期内共有146例患者死亡。GGT 20 U/L组、20~36 U/L组和 36 U/L组的全因死亡率分别为5.3%、8.6%和12.4%(P=0.000);心原性死亡率分别为2.5%、4.2%和4.5%(P=0.146);非心原性死亡率分别为:2.8%、4.4%和7.9%(P=0.000)。校正混淆因素后,GGT 20~36 U/L组和 36 U/L组全因死亡风险分别是20 U/L组的1.719倍(95%CI:1.086~2.721,P=0.021)和2.508倍(95%CI:1.627~3.865,P=0.000)。GGT 20~36 U/L组和 36 U/L组非心原性死亡风险分别是20 U/L组的1.587倍(95%CI:0.842~2.991,P=0.153)和2.828倍(95%CI:1.588~5.035,P=0.00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Log GGT是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3年全因死亡(HR=4.707,95%CI:2.427~9.126,P=0.000)和非心原性死亡(HR=18.901,95%CI:7.730~46.214,P=0.000)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PCI术前血清GGT水平升高的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远期全因死亡和非心原性死亡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Hb浓度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以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上海市仁济医院健康保健中心年龄≥18岁的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依据男女Hb的不同进行分组,评估各组NAFLD的患病率。结果入组的61 646人中,平均年龄(44±14)岁,男性34 961人,女性26 685人。超声诊断为NAFLD者20 401人,占33.09%。不论在男性组还是女性组,NAFLD患病率随着Hb水平的升高而升高(P〈0.001),男性NAFLD的患病率高于女性(44.7%比17.9%,χ2=4 900,P〈0.001),在Logistic回归分析中,NAFLD患病率和Hb水平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在男性组,作多变量分析时,第1组作为参照,第2组、第3组、第4组的OR值分别为1.31(95%CI:1.18-1.45)、1.38(95%CI:1.24-1.53)、1.29(95%CI:1.05-1.58),均P〈0.05。在女性组,多变量分析时,OR值分别为1.08(95%CI:0.95-1.22)、1.26(95%CI:1.09-1.45)、1.59(95%CI:1.06-2.38),除第2组外,另两组均P〈0.05。男性患NAFLD的风险较女性高(OR为3.7,95%CI:3.57-3.85,P〈0.001)。结论 Hb水平和NAFLD呈正相关关系,高Hb水平是独立于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NAFLD的又一风险因素。男性NAFLD发生风险是女性的3.7倍。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中国人群生命早期饥荒暴露与代谢综合征风险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维普网、万方、CBM、Web of science 、PubMed等数据库关于我国人群生命早期饥荒暴露与代谢综合征风险的相关文献, 检索时限为建库到2022年10月。由2名研究人员分别对文献数据独立提取和系统评估, 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12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 包括71 470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 生命早期饥荒暴露可增加中国人群发生代谢综合征的风险(OR=1.28, 95%CI 1.16~1.40)。亚组分析结果显示, 与未暴露组相比, 胎儿期饥荒暴露(OR=1.25, 95%CI 1.03~1.52)和儿童期饥荒暴露(OR=1.29, 95%CI 1.15~1.45)均增加代谢综合征的发病风险, 仅在女性人群中发现这种显著相关性。结论生命早期经历饥荒暴露可能会增加中国人群成年后患代谢综合征的风险, 这主要表现在女性群体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前瞻性研究贵阳市城区40岁以上人群心脏代谢指数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病关系。方法对2011年参加"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肿瘤发生风险的流行病学研究"的贵阳市城区40岁以上居民进行随访, 最终将4 506名(女性3 067名, 男性1 439名)纳入分析。用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HDL-C)×腰高比(waist-to-height ratio, WHtR)计算心脏代谢指数(cardiometabolic index, CMI)。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脏代谢指数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 ROC分析CMI对代谢综合征发病的预测能力。结果平均随访3年, 按照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05年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代谢综合征患者985例(女性774例, 男性211例)。总人群代谢综合征的粗发病率为21.86%, 男性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为14.66%, 女性为25.24%, 且随CMI的增加而增加。在经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后, CMI的所对应代谢综合征的发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非高血压人群进展为高血压病的影响。方法 选择参加年度体检并完成至少2次的体检者,根据基线BMI分为低体质量组(BMI<18.5)、正常体质量组(18.5≤BMI<24)、超重组(24≤BMI<28)和肥胖组(BMI≥28),比较各组的临床特点及高血压病发病率的差异。进一步根据基线不同血压水平将体检者分为正常血压组和正常高值组两个亚组,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基线不同血压下BMI对高血压进展的影响。结果 基线入选非高血压者23 665人,平均随访3.6年后,共有2 502人进展为高血压病。低体质量组、正常体质量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高血压病发病率分别为2.80%、6.41%、17.88%和27.84%,从低体质量组到肥胖组呈递增趋势(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高血压发病风险从正常体质量组到肥胖组依次升高。其中超重组、肥胖组的高血压发病风险分别是正常体质量组的1.22倍(95%CI 1.12~1.34,P<0.01)、1.35倍(95%CI 1.19~1.53,P<0.01)。无论在正常血压组还是正常高值组,这种高血压发病风险从正常体质量组到肥胖组依次升高的趋势均存在。结论 随基线BMI的增加,高血压病发病率和发病风险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的收缩压轨迹对脑出血的影响。方法以参加2006-2007、2008-2009和2010-2011年3次健康体检的开滦研究人群作为研究队列,其中符合入选标准的研究对象共55 194人。收缩压轨迹通过SAS Proc Traj程序确定;采用寿命表法计算不同收缩压轨迹组脑出血的累积发生率,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收缩压轨迹组脑出血累积发生率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不同收缩压轨迹组对脑出血的影响。结果纳入统计分析的研究对象55 194人通过SAS Proc Traj程序确定了5组不同的收缩压轨迹:低-稳定组、正常-稳定组、中-高组、高-中组和高-稳定组。平均随访(4.99±0.39)年,共发生脑出血164例。低-稳定组、正常-稳定组、中-高组、高-中组和高-稳定组脑出血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0.05%、0.20%、0.80%、0.60%和0.80%(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多种混杂因素后,与低-稳定组相比,正常-稳定组、中-高组、高-中组和高-稳定组脑出血的发生风险均增加,其HR(95%CI)分别为3.48(1.41~8.56)、15.01(5.67~39.71)、11.47(3.70~35.61)和18.40(5.28~64.14)。结论高收缩压轨迹是发生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中老年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随时间变化的轨迹与糖尿病发病的关系。方法基于8 288名中老年人的健康体检队列,应用轨迹分析模型(GBTM)建立HDL-C随时间变化轨迹,进行轨迹分组,将3组轨迹分别标记为HDL-C低水平组(3 979人,48.0%)、中水平组(3 317人,40.0%)和高水平组(992人,12.0%)。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HDL-C轨迹变化组对糖尿病发生的影响。结果 8 288人纳入本研究,平均年龄为(48.3±14.1)岁,其中男性5 408人(65.3%)。3组年龄、吸烟和饮酒情况等均相似(均为P0.05)。HDL-C高水平组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体质指数、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尿酸水平等均显著低于其余两组,总胆固醇和HDL-C均显著高于其余两组(均为P0.01)。随访期间新发糖尿病1 286例。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与HDL-C低水平组比较,HDL-C中水平组的糖尿病发病风险是其0.794倍(95%CI:0.684~0.921),而HDL-C高水平组是其0.653倍(95%CI:0.494~0.864)。结论 HDL-C随时间变化的轨迹与糖尿病发病风险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前瞻性研究代谢综合征(MS)与心血管事件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从体检确诊为MS人群中随机抽取300例,2006年~2011年连续随访5年。结果:270例进入本研究,其中男227例,女43例,年龄(56.23±18.15)岁。年龄标化后5年间心血管事件累积发病率为9.88%。基线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作4分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女两性心血管事件的累积发病率均有随hsCRP水平升高而逐渐增加的趋势(P〈0.01),调整基线年龄、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FBG/PBG)、吸烟和腹部肥胖后,男女两性中hsCRP≥3mg/L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危险分别是hsCRP〈1mg/L者的1.98倍(95%CI:1.15~5.77)和1.95倍(95%CI:1.13~5.39),P〈0.01。结论:基线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是代谢综合征人群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提示慢性炎症在代谢综合征人群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项目中45岁以上人群心脏代谢指数与高尿酸血症发病风险的关联性。[方法]纳入2011年—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以2011年数据为基线,于2015年随访高尿酸血症结局。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45岁以上人群心脏代谢指数与高尿酸血症发病风险的关联性,采用ROC曲线分析心脏代谢指数对高尿酸血症发病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 3 002名研究对象中,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男性中最高心脏代谢指数组高尿酸血症发病风险是最低心脏代谢指数组的3.12倍(P<0.001),HR值为3.120,95%CI为1.606~6.062;女性中最高心脏代谢指数组高尿酸血症发病风险是最低心脏代谢指数组的为2.128倍(P<0.05),HR值为2.128,95%CI为1.060~4.272;且高尿酸血症发病风险随心脏代谢指数的增加而增加。ROC曲线分析显示,心脏代谢指数预测高尿酸血症发病风险的曲线下面积为0.618(95%CI:0.580~0.656),最佳截断值为0.433,灵敏度为46.97%,特异度为72.94%。[结论]心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非糖尿病人群中空腹血糖水平对新发脑梗死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2010年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开滦集团职工为随访对象,分析不同空腹血糖水平下脑梗死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研究纳入样本84 002例,年龄为30~70(51.1±13.0)岁,男性66 464例。随访时间为(47.8±3.2)个月。随访期间有887例观察对象发生脑梗死,累积发病率为1.06%。按性别分层后,男性空腹血糖4.6、4.6~5.6及≥5.6mmol/L组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42%、1.02%、1.41%;女性空腹血糖4.6、4.6~5.6及≥5.6mmol/L组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0.35%、0.53%、0.67%。应用Cox回归模型校正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吸烟和饮酒等指标后,在男性人群中,与4.6~5.6mmol/L组相比,空腹血糖≥5.6mmol/L组发生脑梗死事件的相对风险为1.29(95%CI 1.08~1.55)。女性人群中未发现此相关性。结论在非糖尿病人群中,空腹血糖水平≥5.6mmol/L增加男性脑梗死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人群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新发高血压的关联。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 纳入参加2006至2007年度健康体检的开滦集团社区非高血压人群。每2年随访1次, 以新发高血压时间作为随访终点, 未发现高血压者随访截止时间为死亡时间或随访结束时间(2017年12月31日)。根据基线hsCRP水平将被试者分为低风险组(hsCRP<1.0 mg/L)、中风险组(hsCRP ≥1.0且≤3.0 mg/L)和高风险组(hsCRP>3.0 mg/L), 并按年龄进一步分层(每10岁1组)。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各组人群高血压累积发病率, 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hsCRP水平与新发高血压的关联。结果研究纳入51 179人, 其中男性38 606人(75.43%), 年龄(48.1±12.2)岁, 基线hsCRP为0.64(0.25, 1.60)mg/L。低、中、高风险组各31 791、12 419、6 969人, 基线hsCRP分别为0.30(0.16, 0.59)、1.57(1.20, 2.10)、5.17(3.80, 7.10)mg/L。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MI)、腰围与高血压发病的关系。方法以金昌队列为研究平台,共纳入8183例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计算基线BMI、腰围不同组别高血压的发病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以基线正常BMI、腰围作为参照,分析不同BMI、腰围水平高血压发病风险(HR)及95%CI,进一步分层分析不同性别BMI与腰围对高血压发病影响的交互作用。结果研究对象平均随访2.29年,8183例随访对象中新发高血压1158例,累积发病率为14.2%,标化累积发病率为14.5%,发病密度为8.10/100人年;以正常BMI、腰围作为参照,调整混杂因素后,在男性中超重、肥胖以及中心型肥胖者发生高血压的HR值(95%CI)分别为1.52(1.26~1.82),2.30(1.80~2.94),1.30(1.07~1.57);在女性中,分别为1.43(1.13~1.81),1.61(1.14~2.29),1.34(1.06~1.70);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BMI、腰围与高血压发病存在正向相乘模型的交互作用(P0.01)。当BMI正常合并中心型肥胖时,男女高血压发病风险分别为两者均正常的1.30倍(95%CI 1.01~1.68)和1.44倍(95%CI1.05~1.97);当BMI肥胖合并中心型肥胖时,男女高血压发病风险分别为两者均正常的3.12倍(95%CI 2.35~4.14)和2.08倍(95%CI1.44~3.00)。结论 BMI与腰围同时增加会提高人群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其联合作用大于两者的单独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成年人群中, 设计队列研究探讨膳食模式与2型糖尿病发病的关联, 为2型糖尿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6 425名进入2013年至2018年"天津慢性炎症与健康队列(TCLSIH)"研究, 且完整填写改良版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FFQ)和完成血糖检测、未患心血管疾病或癌症、基线未患1型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者进行研究。收集的相关资料包括食品频率、血糖浓度和其他混淆因素。通过性别分层以及不同性别人群的体重指数分层进行分析, 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膳食模式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关联。所有的统计分析均采用SAS 9.3软件进行。结果 26 425名参与者的年龄为(41.0±11.5)岁, 2型糖尿病累计发病率为3.84%, 其中男性为5.29%, 女性为2.16%, 且不同性别的发病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植物性膳食模式得分中, 2型糖尿病的多变量校正后危险比(HR)为1.09(95%CI 0.91~1.31)、0.80(95%CI 0.66~0.97)和0.76(95%CI 0.62~0.94;P趋势=0.010)。而动物性及传统中国北方膳食模式与2型糖尿病发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了解老年人群中代谢综合征(MS)及其组分的患病情况,探讨MS组分的聚集与随访期间新发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996年5~6月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北京地区大于60岁男性干部1036人。截至2006年6月共随访10年,Logistic回归分析新发心血管疾病与糖尿病发病风险的相关因素以及MS组分聚集与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结果基线人群中达到MS诊断标准的人数占总体人群的24.80%。新发糖尿病人群其基线时血糖、BMI及血压水平均显著高于未发生糖尿病的人群,新发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其基线时2hPG、BMI、血压及TG均高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的人群,HDL-C显著低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人群。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相关组分为SBP、DBP、BMI、TG、HDL—C及2hPG;与糖尿病发病相关的组分为FPG、2hPG、BMI、SBP与DBP。调整年龄因素后,随MS组分个数由0个逐渐增加为1、2、大于等于3个,新发心血管事件及新发糖尿病风险逐步升高。结论老年人群属MS高危人群,在该人群中MS各组分与新发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密切相关,MS组分聚集则新发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风险逐步增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累积暴露对新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影响。方法:以开滦研究中满足标准的观察对象组成研究队列。依据多次LDL-C测量值计算的LDL-C升高累积暴露时间及LDL-C累积暴露值(cumLDL-C)进行分组,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LDL-C升高累积暴露时间组及LDL-C累积暴露值组在随访期间新发AMI累积发病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LDL-C累积暴露对新发AMI的影响,分别删除服用降脂药、降压药、降糖药人群后,重复Cox回归模型,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51407例观察对象纳入研究,平均年龄(52.70±11.92)岁,其中男性39120例(75.12%),平均随访(6.84±0.89)年。LDL-C升高累积暴露0年有37941例(73.81%),累积暴露2年有9361例(18.21%),累积暴露4年有3205例(6.23%),累积暴露6年有900例(1.75%)。LDL-C升高累积暴露0年、2年、4年、6年人群的AMI累积发病率分别为0.73%、1.12%、1.50%和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87,P<0.001)。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与LDL-C升高累积暴露0年相比,LDL-C升高累积暴露2年、4年、6年人群发生AMI的HR(95%CI)分别是1.28(1.00~1.63)、1.61(1.15~2.25)、2.08(1.23~3.51);与cumLDL-C第一分位组相比,cumLDL-C第二分位组、第三分位组发生AMI的HR(95%CI)分别1.19(0.91~1.55)、1.39(1.08~1.80)。增加校正2006年度单次LDL-C测量值后,与LDL-C升高累积暴露0年相比,LDL-C升高累积暴露2年、4年、6年人群发生AMI的HR(95%CI)分别是1.29(1.00~1.65)、1.64(1.13~2.38)、2.15(1.20~3.84);与cumLDL-C第一分位组相比,cumLDL-C第二分位组、第三分位组发生AMI的HR(95%CI)分别1.18(0.89~1.56)、1.37(1.01~1.86)。分别删除服用降脂药、降压药、降糖药人群后,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与以上主要研究结果趋势一致。结论:LDL-C的长期变化呈“累积暴露”现象,LDL-C累积暴露是AMI的危险因素,且独立于单次LDL-C测量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人衰弱综合征对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及不良结局风险的影响。方法采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全国开放数据, 应用年龄60岁及以上社区老年人的一般信息、健康危险因素、慢性疾病、各种能力评估及Fried衰弱评估标准资料, 以2011年作为基线调查, 进行随访资料分析, 使用经协变量调整的Logistic回归模型对衰弱综合征与不良结局风险进行分析。结果 2011年基线人群5 630例老年人中无衰弱、衰弱前期和衰弱者分别占34.9%(1 963例)、57.4%(3 236例)和7.7%(431例)。第3、5和8年随访结果显示, 衰弱人群组跌倒、髋骨骨折、住院以及死亡发生率均高于衰弱前期和无衰弱人群。随访至2015年, 研究人群经协变量校正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衰弱组比非衰弱组的跌倒风险(OR=1.738, 95%CI:1.292~2.338, P<0.001), 髋骨骨折风险(OR=2.672, 95%CI:1.365~5.233, P=0.004), 住院风险(OR=1.670, 95%CI:1.224~2.277, P=0.001), 死亡风险(OR=1.59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