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胆总管结石患者胆汁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激活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21年5月至2022年10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患者130例。根据病因, 将患者分为胆总管结石组(90例)和非胆总管结石组(40例), 胆总管结石组进一步分为大结石组(最大径>1 cm, 36例)和小结石组(最大径≤1 cm, 54例)。收集130例患者术中和16例留置鼻胆管患者ERCP术后24 h胆汁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胆汁中髓过氧化物酶(MPO)、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和瓜氨酸化组蛋白H3(CitH3)的水平。比较胆总管结石组与非胆总管结石组、小结石组与大结石组、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治疗前与治疗后的MPO、NE、CitH3水平。统计学方法采用Mann-WhitneyU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胆总管结石组患者胆汁MPO、NE、CitH3分别为32.6 U/L(28.5 U/L)、30.6 ng/L(35.2 ng/L)、0.37 μg/L(0.73 μg/L), 均高于非胆总管结石组[MPO为19.9 U/L...  相似文献   

2.
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是一种由染色质和多种颗粒蛋白组成的细胞外网状结构。形成NETs是中性粒细胞的一种新型死亡方式, 亦是一种新型作用机制。研究表明, NETs能杀灭多种病原体。然而, NETs亦通过不同的作用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 肾脏是NETs主要累及的器官之一。本文就NETs 的形成及其在多种肾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为肾脏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APS是一种以动脉和/或静脉血栓形成, 病理妊娠及抗磷脂抗体(aPL)持续阳性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病。APS患者中性粒细胞引起的免疫紊乱与血栓形成及病理妊娠密切相关, 因此, 正确认识中性粒细胞与APS间的关系, 对于指导临床医师进行合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是中性粒细胞受到刺激后释放产生的网状结构, 由DNA骨架、组蛋白、颗粒蛋白和胞质蛋白组成。研究发现NET可以有效捕获并杀灭病原菌, 但过量的NET会加剧炎症反应、破坏肠黏膜屏障、促使血栓形成。现就NET在IBD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做一概述, 并进一步探讨NET相关靶点在临床治疗IBD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痛风是嘌呤生成和代谢异常导致单钠尿酸盐(MSU)结晶沉积在关节及周围组织引发的一组异质性疾病。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作为机体受到刺激时对抗细胞外病原体的免疫策略之一, MSU晶体诱导的NETs可激发促炎反应, 而聚集的NETs(aggNETs)可以通过降解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进而缓解急性痛风性炎症, 并且NETs可以与MSU晶体结合共同参与痛风石的形成。本文概述了痛风中NETs形成的机制及在痛风不同阶段NETs发挥的作用, 以期为痛风的诊治找到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6.
中性粒细胞作为固有免疫的主要组成部分, 拥有对抗各种病原体的强大能力, 是最先到达感染部位的炎症细胞。既往对中性粒细胞作用局限于趋化、吞噬、释放蛋白酶及脱颗粒等方式。随着研究深入, 一种新的防御机制——中性粒细胞外陷阱(NETs)被提出, 其是中性粒细胞在应对病原微生物刺激的情况下, 高度活化后释放出以DNA为骨架附着众多蛋白质的大面积网状结构。虽然NETs可以诱导病原体, 限制炎症扩散, 但是各种成分亦会对机体造成损伤, 加剧病理生理变化。现就NETs的成分、来源、刺激因素、形成机制以及在多种肺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旨在为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广泛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中性粒细胞活化和持续浸润是AP胰腺损伤和炎症反应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本文阐述中性粒细胞在AP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聚焦中性粒细胞的活化、募集、浸润、迁移、逆向迁移及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等在AP中的作用, 为未来精准靶向中性粒细胞治疗AP的新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现报道1例幼年起病的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ELANE)基因突变相关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N)的诊治过程。患者男性, 24岁, 表现为反复发热伴口腔黏膜溃疡, 腹泻, 中性粒细胞1.04×109/L。予痰热清静脉滴注20 ml/次、1次/d, 联合口服阿奇霉素500 mg/次、1次/d, 治疗7 d, 患者体温维持在36.5 ℃左右。基因检测报告显示ELANE基因杂合突变, 对其父母亦进行了基因检测, 结果显示母亲ELANE基因存在相同突变, 父亲正常, 最终诊断CN。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皮下注射2 μg·kg-1·d-1, 3 d后患者中性粒细胞升至2.79×109/L, 口腔溃疡愈合, 未再腹泻。CN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发病率低,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分享该病例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密度对单钠尿酸盐(MSU)晶体诱导中性粒细胞产生炎症反应的影响,初步探讨三磷酸腺苷的参与机制。方法制备MSU晶体,分离健康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分别采用MSU晶体刺激不同密度中性粒细胞(5×106/ml为低细胞密度,20×106/ml为中细胞密度,100×106/ml为高细胞密度)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刺激后细胞荧光强度及活性氧产生,偏振光显微镜观察MSU晶体分布,免疫荧光检测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的形成,流式微球检测上清中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8、干扰素诱导蛋白(IP)-10、巨噬细胞炎症蛋白(MIP)-1、干扰素γ诱导单核细胞因子(MIG)、MIP-1α、MIP-1β水平。结果 (1)低细胞密度下,经MSU晶体干预后,中性粒细胞后侧向散射角(SSC)值为170±19;中细胞密度为128±13;高细胞密度为93±9,较低细胞密度显著降低(P<0.05)。(2)与低细胞密度比,高细胞密度下经MSU晶体干预后中性粒细胞的荧光强度显著降低(1.8±0.2比6.2±0.7,P<0.05);而使用氧化三磷酸腺苷和MSU晶体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小板微粒(PMPs)水平改变及PMPs促进中性粒细胞胞外捕获网(NETs)形成能力。方法收集2018年9月-2019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5例AP患者血标本,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AP)组26例、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MSAP)组17例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12例,并选取健康体检者15例作为对照组。差速离心分离获得贫血小板血浆,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MPs水平。收集对照组中性粒细胞,加入AP患者PMPs共同培养。采用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中髓过氧化物酶(MPO)、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组蛋白H3水平,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NETs分布情况。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72.00(148.25~204.25)个/μl],MAP、MSAP、SAP组PMPs水平明显升高[179.50(145.00~308.750)个/μl、1117.50(483.00~2488.25)个/μl、1848.00(1216.50~2562.00)个/μl,H值分别为4.348、23.186、19.292,P值均<0.05]。与MAP组、MSAP组比较,SAP组PMPs水平明显升高(H值分别为29.068、4.709,P值均<0.05)。AP患者PMPs水平与APACHEⅡ、BISAP、Ranson评分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36、0.508、0.430,P值均<0.001)。与对照组对比,AP组MPO[(105.27±33.82)ng/ml vs(374.68±92.01)ng/ml]、NE[(82.71±19.22)ng/ml vs(267.45±68.46)ng/ml]、组蛋白H3[(4.53±1.48)ng/ml vs(16.34±4.02)ng/ml]水平均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9.105、9.921、7.524,P值均<0.001);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NETs形成明显增加。结论AP患者PMPs水平明显升高,与疾病活动相关,PMPs可能促进NETs形成,加重AP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卒中是全世界范围内致残和致死的第二大原因, 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维生素D水平与高血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脑血管事件患病率相关。文章对维生素D水平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急性期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以及功能转归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探讨了补充维生素D对缺血性卒中的影响, 期望为缺血性卒中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AAV)是一类以中小血管坏死性炎症和循环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存在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肺是该病最常累及的器官之一。AAV患者起病隐匿, 肺受累的严重程度又与患者预后及病死率显著相关, 并且AAV患者肺受累的发病机制复杂, 目前尚未完全明确。本综述就AAV患者肺受累征象的特点及相关研究进展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AH)是一种以肺动脉压升高为特征且预后极差的疾病。目前具有适应证的药物可改善肺动脉高压患者预后, 但无法治愈, 探讨其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是当前PAH研究热点。维生素D是一种类固醇激素, 在体内活性形式为1, 25-二羟维生素D3。近年来维生素D缺乏已被证明与多种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有关。维生素D缺乏可影响PAH的发生, 本综述探讨维生素D缺乏在PAH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并讨论维生素D补充对PAH的治疗意义, 旨在为药物治疗肺动脉高压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旨在明确百日咳毒素(PTX)能否促进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肌炎(EAM)模型间质性肺疾病(ILD)的发生并探究其潜在的致病机制。方法构建单用骨骼肌匀浆或骨骼肌匀浆联合PTX诱导的EAM模型, 通过组织病理学、血清学研究明确PTX与EAM小鼠ILD表型及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的关系;健康小鼠单独给予PTX腹腔注射, 明确是否能在体内诱发NETs形成, PTX体外干预健康人中性粒细胞明确能否诱发NETs形成。计量资料使用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 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 采用图基事后检验(Tukey)进一步比较组间差异。结果与单用骨骼肌匀浆组相比, 使用骨骼肌匀浆联合PTX组的EAM模型肺组织有着类似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相关ILD的多种病理学改变, 以非特异型间质性肺炎、普通型间质性肺炎为主要类型;EAM组肺间质伴有明显的NETs浸润;EAM组血清NETs标记物水平明显升高, 与对照组[n=5, (87±10)ng/ml]相比, 肌匀浆组[n=4, (115±27)ng/ml]和EAM组[n=7, (150±50)ng/ml]循环核酸(cfDNA)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与糖尿病小鼠对侵袭性曲霉病易感性增加的关系.方法 采用高脂饮食和链脲佐菌素(STZ)注射建立2型糖尿病(T2DM)小鼠模型(糖尿病组,24只),另选取24只无糖尿病小鼠作为对照组.经气道感染烟曲霉诱导侵袭性曲霉病,检测两组小鼠肺组织的真菌负荷、炎症因子水平、组织病理和NETs....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 近年来维生素D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系也引起广泛关注。该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汇总分析, 系统阐述了维生素D水平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系, 维生素D影响糖尿病周围神经的可能机制以及补充维生素D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辅助性T细胞17(Th17)通过分泌白细胞介素17诱导气道中性粒细胞性炎症, 在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瘦素是一种多效性激素, 可以调节代谢平衡及免疫应答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哮喘动物模型研究已证实瘦素可通过调控Th17分化而影响该疾病的发病与进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瘦素调控Th17分化介导中性粒细胞性哮喘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ANCA阳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特点, 旨在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21年7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确诊为IE且同时伴有血清学ANCA阳性的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其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及转归。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 计量资料以±s表示。结果 18例患者中, 男性12例, 女性6例, 平均发病年龄(50±16)岁。除2例为髓过氧化物酶(MPO)-ANCA阳性外, 余均为蛋白酶3(PR3)-ANCA阳性。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88.9%, 16/18)、贫血(72.2%, 13/18)、脾大(44.4%, 8/18)、心脏杂音(33.3%, 6/18)、关节痛(22.2%, 4/18)、肝损伤(22.2%, 4/18)、栓塞事件(16.7%, 3/18)、Osler结节(11.1%, 2/18)和肾功能不全(11.1%, 2/18)。83.3%(15/18)的患者ESR、CRP和降钙素原(PCT)明显升高。血培养阳性率50.0%(9/18), 链球菌(7...  相似文献   

19.
SSc是一种复杂的炎症性自身免疫病, 以皮肤和内脏器官的纤维化、炎症和血管病变为主要表现。但SSc的病因仍不明确, 辅助性T细胞17/调节性T细胞免疫平衡(Th17/Treg)在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Th17也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最近的研究发现, SSc的免疫反应中, Th17/Treg的失衡偏向于Th17的增殖, 而参与这一过程的炎症因子IL-17、IL-21、TGF-β、IL-6和IL-23在炎症、纤维化和血管的病变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Th17细胞及其增殖过程中的相关炎症因子, 有望成为SSc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20.
干细胞以其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生物学优势, 通过免疫调节功能、组织修复功能及分化功能, 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有一定疗效, 但临床结果不能令人满意, 需要提高间充质干细胞体内存活时间及疗效。干细胞诱导分化的胰岛素分泌细胞为胰岛衰竭型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理想的胰岛细胞补充来源, 但免疫排斥及安全性问题仍是干细胞诱导分化的胰岛素分泌细胞应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尚需开展临床研究探索其有效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