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描述中国社区成人心境障碍功能残疾现况并探讨残疾发生的危险因素,为精神残疾康复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为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数据的深入分析,计算包含身心共病和单一心境障碍的12月加权功能残疾率和致残率、对正常工作和生活的损失天数的影响;运用方差分析比较各组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2.0得分的差异,运用复杂抽样数据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心境障碍共病其他精神障碍和躯体疾病及人口学因素对功能残疾程度的影响。结果:心境障碍12月患病人数为1136例,其中功能残疾人数为537例,包含身心共病的心境障碍功能残疾率为1.7%、致残率为42.0%,第四级残疾构成比最高(77.1%)。单一心境障碍功能残疾率为0.2%、致残率为16.0%。各类心境障碍所致部分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的中位天数在0~4.75 d之间。多重线性回归显示,心境障碍共病其他精神障碍和躯体疾病及除居住地以外的人口学因素均与WHODAS 2.0得分呈正关联。结论:心境障碍共病躯体疾病增加功能残疾发生的易患性和严重程度。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低、高龄、非在婚、男性群体是心境障碍功能残疾的高危人群,需要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描述我国孤独症归因残疾率及其分布特征,为制定残疾康复相关的政策和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获得的2~17岁儿童青少年585 679人的数据进行分析,其中2~3岁88 716人,4~6岁84 411人,7~17岁412 552人。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描述我国孤独症归因残疾率及其人群和地区分布特征。结果:共诊断孤独症患者124例,其中2~3岁17例,4~6岁46例,7~17岁61例。孤独症归因残疾率为2.12/10 000,2~3岁、4~6岁和7~17岁年龄组孤独症归因残疾率为1.92/10 000、5.45/10 000、1.48/10 000。男性孤独症归因残疾率显著高于女性(2.81/10 000vs.1.48/10 000,P<0.001)。城镇与农村的孤独症归因残疾率(2.11/10 000 vs.2.13/10 000)、不同民族的孤独症归因残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17岁的精神残疾患者中,归因于孤独症者占11.8%。在2~3岁和4~6岁的精神残疾患者中,归因于孤独症者分别占22.1%和22.4%。结论:孤独症是我国学龄前期人群精神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增加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描述我国55岁及以上人群中归因于痴呆的精神残疾率及其分布特征,为精神残疾预防和康复提供依据。方法:对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校正标准误后的Poisson回归模型估计患病率比(PR)为指标分析归因于痴呆的精神残疾各相关因素的影响。结果:归因于老年前期痴呆的精神残疾率为0.89‰,归因于老年期痴呆的精神残疾率为4.65‰。归因于痴呆的精神残疾中,多重残疾的残疾程度高于单一残疾,归因于老年期痴呆的残疾程度高于老年前期痴呆。高龄(PR=1.47)、高中及以上学历(PR=1.66)及未婚者(PR=6.09)归因于老年前期痴呆的精神残疾率较高,居住在西部地区人群(PR=0.58)归因于老年前期痴呆的精神残疾率较低。女性(PR=1.20)、高龄(PR=2.71)、高中及以上学历者(PR=1.28)以及非农业户口者(PR=1.26)归因于老年期痴呆的精神残疾率较高,而居住在中部地区(PR=0.38)和西部地区(PR=0.53)者归因于老年期痴呆的精神残疾率较低。结论:归因于老年期痴呆精神残疾率较高,尤其是合并多重残疾者,应作为精神残疾防治的重点。女性、年龄较大者、教育程度高、婚姻不稳定、非农业户口以及东部地区人群应是痴呆所致精神残疾防治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4.
目的:描述我国15岁及以上人群中归因于精神病性障碍的精神残疾率及其分布特征,为精神残疾预防和康复提供依据。方法:对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全部调查人群中由于精神病性障碍所致残疾的患者所占比例作为归因残疾率的计算公式。以校正标准误后的Poisson回归模型估计患病率比(PR)为指标分析归因于精神病性障碍的精神残疾各相关因素的影响作用。结果:归因于精神病性障碍的精神残疾率为4.16‰,其中,归因于精神分裂症的精神残疾率为3.75‰。归因于精神病性障碍的精神残疾的程度高于归因于非精神病性障碍的精神残疾。女性(PR=1.50),年龄大(30~49岁组PR=12.78,50~64岁组PR=13.90,65岁及以上组PR=6.56)、未婚者(PR=11.74)和离异或丧偶人群(PR=3.22),居住在西部地区者(PR=1.09)归因于精神病性障碍的精神残疾率较高,非汉族人群(PR=0.74),初中教育程度人群(PR=0.82),非农业人口(PR=0.81)归因于精神病性障碍的精神残疾率较低。结论:归因于精神病性障碍的精神残疾率较高,女性、年龄较大者、婚姻不稳定、西部地区人群、汉族以及农业人口是精神病性障碍所致精神残疾防治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5.
目的:描述我国15岁及以上人群中肢体残疾人精神残疾共患率及其分布特征,并探讨肢体残疾人共患精神残疾相关因素,为多重残疾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描述肢体残疾人精神残疾共患率及其分布特征,分析肢体残疾人共患精神残疾的影响因素及共患精神残疾对精神残疾及肢体残疾分级及功能领域损害影响。结果:肢体残疾人中归因于各类精神障碍的精神残疾共患率为9.4‰。肢体残疾人共患精神残疾人中极重度残疾及严重功能损害者所占比例均高于单一肢体残疾人及单一精神残疾人(P0.05)。肢体残疾人共患精神残疾的危险因素包括女性(OR=1.60,95%CI:1.31~1.96),年龄30~44岁(OR=1.98,95%CI:1.26~3.10)及45~59岁(OR=1.69,95%CI:1.06~2.68),未婚(OR=2.52,95%CI:1.85~3.44),离异或丧偶(OR=1.53,95%CI:1.20~1.95),非农业户籍(OR=1.26,95%CI:1.02~1.54)及肢体残疾等级较高者(I级,OR=2.30,95%CI:1.63~3.26;II级,OR=1.76,95%CI:1.34~2.30;III级,OR=1.43,95%CI:1.14~1.79)。结论:肢体残疾人中精神残疾共患率较高,肢体残疾人共患精神残疾的残疾程度及功能损害更严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描述我国归因于伴有生理紊乱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的残疾率及其人群和地区分布,分析其残疾等级及功能损害程度,以利于制定残疾防治和康复的卫生政策.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分析我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的资料,计算归因于伴有生理紊乱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的残疾率并进行人群和地区分布的显著性检验.结果:本次调查共调查全国社区居民2 526 145人,伴有生理紊乱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残疾率为2.3/10万.残疾率的性别分布为女性是男性的2.46倍(P<0.01);无工作者残疾率是有工作者的2.21倍(P<0.01);受教育程度高者残疾率低于受教育程度低者(高中及以上、初中、小学及以下的残疾率分别为9.8/10万、29.3/10万、61.0/10万,P<0.05);而残疾率的婚姻状态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残疾率在各省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广东省最高.伴有生理紊乱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的残疾者中四级残疾最多,占68%;伴有生理紊乱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残疾者的身体移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受到的损害较轻,理解和交流能力、与人相处能力、生活活动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受到的损害较重.结论:伴有生理紊乱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残疾率有地区和人群分布的差异,此类残疾的各方面社会功能损害程度不一,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肢体残疾成年人人格特征的配对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140例肢体残疾成年人和140例非残疾人进行了人格特征的配对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肢体残疾成年人在精神质P和掩饰倾向L两个维度上和非残疾人具有一致性,在情绪稳定性N得分明显高于非残疾人,在内外向E的得分明显低于非残疾人。提示肢体残疾成年人具有内倾、情绪不稳定的人格特征,其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减小。残疾人内倾这一人格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非残疾人随着年龄的增大,有由外倾向中间型集中的趋势。在情绪稳定性方面,残疾人随着年龄的增大,情绪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8.
20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残疾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残疾的现状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第二版(WHO-DA SⅡ)为评定工具,由2名5年精神科工作经历的主治医师以上医生对20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精神残疾程度评定。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残疾以三、四级为主,占79.7%。WHO-DA SⅡ得分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年龄(r=0.24,P<0.01)、病程(r=0.33,P<0.01)呈正相关,与住院次数无明显相关。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WHO-DA SⅡ得分低于未使用者,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之间、城镇与农村之间、不同职业、不同学历、不同婚姻状况的精神分裂症患者WHO-DA SⅡ得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率和缓解率,有利于减少和延缓精神残疾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验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第2版中文版(WHO-DASⅡ)在精神残疾评定中的信度和效度,以探讨其在精神疾病患者中的适用性.方法:对218例精神残疾者进行WHO-DASⅡ评定,采用相关分析和Cronbach α系数检验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应用探索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量表结构效度;以不同精神疾病的得分差异检验量表的实证效度.结果:总量表内部一致性Cronbach α系数为0.93,6个分量表α系数在0.69~0.94之间;评定者一致性为0.93.除分量表6外其余5个分量表内部各条目间、6个分量表之间以及分量表与总分之间均呈正相关(r =0.17 ~0.91,P<0.05).探索性因素分析显示,6个因子累积解释的总方差为63.68%,所有因子特征根均大于1;但各因子包含题项均与原量表不一致;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原量表结构与样本的拟合度较差(x2/df=4.24,P<0.001、GFI=0.57、NFI=0.58、CFI =0.64、RMSEA =0.12).器质性精神障碍组的总分和理解与交流、身体移动、自我照料3个分量表得分均高于情感性精神障碍组和精神分裂症组(P<0.05).结论: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第2版中文版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实证效度,但结构效度不理想,有待进一步探索和验证.  相似文献   

10.
我国目前有残疾人8296万人,其中肢体残疾者2412万人,占29.07%,在各类残疾人中居第一位[1].本文对肢体残疾职业成功者的个人经历进行了初步研究,为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和调整针对残疾人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和2007-2013年全国残疾人监测研究数据,描述历年有精神残疾者接受治疗和康复的情况,并通过纵向比较历年治疗康复率,总结精神残疾人接受治疗康复的变化趋势。方法:2007-2013年全国残疾人监测研究是在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每年一次的追踪调查。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在全国734个县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2 526 145人,首先通过筛查发现疑似残疾人,然后由精神科医生依据ICD-10和WHO DAS II标准,将患精神障碍持续一年以上未痊愈,存在认知、情感和行为障碍,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WHO DAS II得分≥52分者,诊断为精神残疾。自2007至2013年,全国残疾人监测研究每年在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734个样本县中每个县抽取1~2个调查小区,通过入户填写问卷的方式调查生活在小区中残疾人的生活、治疗康复、教育、就业等方面的状况及变化情况。结果:分析发现有精神残疾者接受治疗康复率大幅上升,自2007至2013年,≤17岁有精神残疾的儿童接受治疗训练率从23.5%上升至43.9%,≥18岁有精神残疾者接受治疗率从49.5%上升至66.9%,接受康复率从21.8%上升至58.7%。但是,关于治疗康复效果,历年调查中认为效果"一般"的有精神残疾者均远远多于认为效果"好"或者"较好"者。并且≥18岁有精神残疾者治疗康复的形式多为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日间照料与托养;参加工疗、农疗和职业劳动技能训练者相对较少。结论:从2007到2013年的几年里,我们国家精神残疾治疗康复服务的覆盖率大幅提高。未来在继续增加治疗康复服务覆盖率的同时,需关注如何提高治疗康复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近年来十堰地区1584例未成年残疾人医学鉴定资料,探讨关爱保护未成年人的方法,减少致残率。方法对资料中的未成年人,按照户籍、年龄、性别、致残原因和致残级别分类统计、分析,寻找可能的致病原因,提出合理的关爱保护方法。结果十堰地区未成年残疾人残疾部位排序为视力、肢体、听力、智力、言语.分别占总数的27.78%、26.77%、21.72%、19.19%、4.54%,主要致残原因为遗传与先天性疾病、非遗传性疾病、外伤、药物中毒,分别占总数的61.1l%、23.74%、11.11%、4.04%。结论做好优生优育,预防出生缺陷、提高基层医疗单位诊疗水平、做好婴幼儿的安全教育工作,对降低未成年人残疾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了解浙江省各类残疾人的生存质量状况。方法:对浙江省6个地区的18个县市的1340例精神、听力、视力、肢体残疾人的生存质量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浙江省残疾人生存质量量表的8个分量表分都明显低于四川正常人群(t=-18.72~-40.45,P均0.001),精神、听力、视力、肢体残疾人生存质量量表的8个分量表分也都明显低于四川正常人群(t=-10.25~-30.47,P均0.001);2方差分析结果表明,4组残疾人的社会功能量表分无显著差异(F=0.886,P0.05),而生存质量量表其他7个分量表分都存在显著差异(F=3.192~37.583,P0.05);3在4类残疾人中精神残疾有5个生存质量量表分处于最低水平,而肢体残疾人有2个量表分处于最低水平。结论:精神、听力、视力、肢体残疾人的生存质量都明显差于正常人。因此,不论是何种残疾,只要是残疾,都会给残疾人的生活、工作、学习、个人发展造成不同程度困惑和干扰,会使生存质量遭到损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验世界卫生组织残疾人生存质量量表一般残疾版本(WHOQOL-DIS Scales for PD)中文版的可接受性、信度和效度,以便用于中国残疾人的生存质量的研究。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广州市抽取一般残疾人(除智力残疾的其他残疾人)807名。间隔1周后,对自愿进行重复调查的109人进行重测。对量表进行可接受性、信度和效度检验,并以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为校标。结果:量表回收率为99.2%,除了性生活满意度条目缺失率为35.7%,其余条目的缺失率均小于5.0%。量表5个领域的Cronbachα系数为0.77~0.84;间隔1周后重测ICC为0.82~0.91。量表条目与所属领域得分的秩相关系数为0.30~0.84,高于与其他领域的相关性;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量表的拟合较好(χ2=2405.57,df=569,RM SEA=0.06,GFI=0.85,CFI=0.87);量表5个领域得分与SWLS得分呈正相关(r=0.15~0.45,均P0.05)。结论:世界卫生组织残疾人生存质量量表一般残疾版本中文版具有较好的可接受性、信度和效度,可用于中国残疾人生存质量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1年《世界卫生报告》中指出,目前全世界约有4.5亿各类精神和脑部疾病患者,每4个人中就有1人在其一生中的某个时段产生某种精神障碍,精神卫生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这份题为《精神卫生:新观念,新希望》的报告指出,精神障碍问题往往被低估,三分之二的精神障碍患者从不进行治疗,而社会的歧视以及治疗手段的不足又阻碍这些患者获得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浙江省视力残疾和听力残疾人群生存质量,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同时探索生存质量与一般健康状况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法对767名视力残疾人和听力残疾人进行入户式调查。结果:视力残疾人生存质量得分为(63.71±20.06),听力残疾人生存质量得分为(67.11±20.00);生存质量总分在年龄和残疾类别上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质量与一般健康状况得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8,P0.01);多元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残疾人生存质量的因素有年龄、残疾等级和残疾类别。结论:视力残疾人和听力残疾人的生活质量相对较低,且其一般健康状况普遍较差,年龄、残疾等级和残疾类别等对生存质量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为客观科学地评价人们对待残疾和残疾人的态度,需研制出一份专门针对残疾和残疾人的态度量表,以了解人们对待残疾人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目的:考核世界卫生组织残疾态度量表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方法:采用全球多中心同步研究的方法研制世界卫生组织残疾态度量表。通过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抽取1037名残疾人、507名残疾人照顾者及354名正常人,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对其中109名残疾人间隔1周进行量表的重复测量。采用克朗巴赫α系数评价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通过前后2次测量各方面得分的相关系数以及配对检验来考察量表的重测信度,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评价量表的结构效度。结果与结论:共回收残疾人问卷1000份、残疾人照顾者问卷507份、正常人问卷354份。量表回收率大于95.0%,条目缺失率低于1.10%;量表各个方面的克朗巴赫α系数为0.588~0.837;重复测量前后得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不同人群对待残疾的态度各有不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量表反映出的内在结构与原量表构造基本一致。说明世界卫生组织残疾态度量表中文版具有较好的可接受性、信度和效度,可用于国人对待残疾和残疾人态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患者的情感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对糖尿病患者的精神医学问题研究甚少。本文采用症状目评量表(SCL-90)[1]、Hamilton抑郁量表(HAMD)[2]、艾林克个性问卷(EPQ)[3]和较全面的精神检查,对46例糖尿病患者(诊断符合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专家委员会”第二次报告提出的诊断标准)进行调查,旨在探讨糖尿病患者精神障碍的发生情况。1材料与方法全部病例均为1992年5月至1993年12月连续住院的糖尿病患者。入院一周内由精神科医师采集病史,作常规检查、精神检查及SCL-90、HAMD、EPQ量表评定,然后采用DSM一E[4]诊断标准对精神障碍作出诊断,并把所得结…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了87年4月在我区14个地区进行的残疾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共调查0—14岁儿童9288人,确定为智力残疾儿童125人,患病率为1.35%,城市患病率为0.86%,农村患病率为1.4%,说明农村患病率明显高于城市,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患病年龄以9—14岁最多。学龄前以重度智力残疾多,学龄期轻度智力残疾多。病因以遗传因素为主。并提出了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初步编制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功能缺损评定量表。方法:通过文献复习、患者及其家属访谈、专家评议等过程,建立精神障碍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的理论构架和条目内容,再进行项目区分度分析,形成正式量表后,对实施精神残疾鉴定的1000余例精神障碍患者及50例正常人与50例躯体残疾人进行测试。结果:①精神障碍组自我照料、家庭生活、理解交流、与人相处、社会参与5个分量表分及总分均高于躯体残疾组和正常人组,差异显著(P<0.01)。②不同病种得分从高至低依次为: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障碍、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心境障碍、无精神病性症状的心境障碍、人格障碍、神经症性障碍,组间差异显著(P<0.01)。③该量表评定精神障碍患者社会功能缺损等级与专家使用GAF分级的总符合率为87%,两种方法的评定结果的差异无显著性(字2=4.924,P=0.295)。结论:该量表的测试结果比较符合精神疾病对社会功能影响的一般临床规律,能较好地反映精神障碍患者社会功能缺损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