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考察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对大学生"冷"、"热"表征下抑制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受过2种及以上虐待类型的大学生20人为虐待组,没有受过任何虐待的大学生20人为对照组。采用2(虐待组vs.对照组)×2(一致vs.不一致)的面孔-词Stroop范式测量"冷"表征;2(虐待组vs.对照组)×2(一致vs.不一致)×2(积极情绪vs.消极情绪)的情绪面孔-词Stroop范式测量"热"表征。结果:"冷"表征下,任务类型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组别和任务类型有交互作用(P0.001或P0.05),虐待组和对照组均出现了Stroop效应,且虐待组的Stroop效应量大于对照组(86ms vs.51ms,P0.05)。在"热"表征下,任务类型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组别、任务和面孔有交互作用(P0.001或P0.05),积极情绪面孔下,两组均出现了情绪Stroop效应,但两组的Stroop效应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极情绪面孔下,虐待组出现了情绪Stroop效应,而对照组未出现情绪Stroop效应。结论:本研究表明,"冷"、"热"表征下,大学生的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对成年后的抑制控制均有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情绪记忆的负性偏好及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情绪记忆偏好的相关性。方法 25名抑郁症患者和与之匹配的25名正常被试,首先对其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试,随后对情绪图片进行愉快度评定,72h后进行图片再认测试。结果两组间正性图片再认正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98,P<0.05),总再认正确率及中性、负性图片再认正确率均无统计学意义(t=-0.795,0.100,0.998;P均>0.05);抑郁症组负性图片再认正确率与正性、负性图片再认正确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正常组负性图片再认正确率与正性、负性图片再认正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的负性图片再认正确率与其SDS评分无相关性(r=0.064,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的正性情绪记忆可能受损导致其对负性情绪记忆存在偏好,并且该偏好性与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没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短时正念训练对大学生负性情绪唤醒度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大学生60人,将其随机分配至正念训练组和对照组,比较基线和10 min干预后两组在多伦多正念量表(TMS)、主观唤醒度及图片唤醒度评分上的差异。在图片唤醒度评定任务中,采用掩蔽技术考察短时正念训练对有意识和无意识负性情绪唤醒度的调节作用。结果:对照组干预后对掩蔽低唤醒图片的唤醒度评分低于基线(P<0.05)。正念训练组干预后的TMS评分高于基线(P<0.01),主观唤醒度评分(P<0.01)及非掩蔽条件下的图片唤醒度评分均低于基线(P<0.05)。结论:短时正念训练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正念状态、降低有意识的情绪加工,提示短时正念训练可能通过认知重评调节情绪。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短时正念训练对大学生情绪图片再认的影响。方法:采用2(实验条件)×3(情绪效价)×2(情绪唤醒)混合设计,64名大学生被随机分配到正念训练组和中性录音组(每组各32人),采用积极消极情绪量表(PANAS)、五因素正念量表(FFMQ)和多伦多正念量表(TMS)进行基线测量,然后进行录音训练;训练后采用TMS进行干预后测量,并进行情绪图片的学习与再认任务。结果:正念训练组干预后的TMS总分及2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基线(均P0.05)。干预后,正念训练组对情绪图片的效价和唤醒评价高于中性录音组(均P0.001);正念训练组对情绪图片的再认正确率呈现略高于中性录音组的趋势(P=0.057)。实验条件与情绪效价和唤醒之间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短时正念训练能提高大学生的状态正念水平,并增强情绪图片记忆,包括积极和消极情绪图片记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学生童年期虐待、特质抑郁和正念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大学生415名,采用童年期创伤问卷(CTQ)、状态-特质抑郁量表中特质抑郁分量表(T-DEP)和正念注意知觉量表(MAAS),分别测量大学生童年期虐待、特质抑郁和正念。结果:童年期虐待得分与特质抑郁得分呈正相关(r=0.4,P<0.01),与正念得分呈负相关(r=-0.37,P<0.01);正念在童年期虐待与特质抑郁得分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0.60、β=0.33,均P<0.001),与特质抑郁中快感缺失维度得分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0.75、β=0.31,均P<0.001)。结论:有童年期虐待经历的大学生表现出更高水平的特质抑郁,其特质抑郁受到正念的调节。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情绪损耗和认知损耗情况下大学生的手机成瘾对抑制控制的影响。方法:招募大学生553人,使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筛选出手机成瘾组和非成瘾组各108、194人,选取其中99人参与实验1,考察情绪损耗对手机成瘾大学生抑制控制的影响。另选取其中101人参与实验2,考察认知损耗对手机成瘾大学生抑制控制的影响。使用GO/NOGO范式比较不同情绪损耗和认知损耗情况下不同手机成瘾大学生的正确率和反应时。结果:实验1中,情绪损耗的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1,55)=6.16、178.91,P<0.05或P<0.001],高情绪损耗组抑制控制正确率、反应时均低于低情绪损耗组。实验2中,组别的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1,57)=17.90、19.06,均P<0.001],手机成瘾组的抑制控制正确率低于非成瘾组,而抑制控制反应时高于非成瘾组;组别与认知损耗类型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1,57)=7.95,P<0.01],高认知损耗情况下手机成瘾组的抑制控制正确率更低。结论:大学生的情绪损耗和认知损耗可能会降低其抑制控制能力,且手机成瘾的大学生更容易受到认知损耗的影...  相似文献   

7.
儿童期受虐对成人情绪面孔注意偏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儿童期受虐对成人情绪面孔注意偏向的影响.方法:使用儿童虐待史问卷筛选出有童年期受虐经历的被试29名和无童年期受虐经历的被试30名,以情绪面孔(高兴、中性、愤怒)为实验材料进行点探测任务的行为学实验.结果:组别、面孔性质、一致性三因素在反应时指标上,各自的主效应及相互之间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P>0.05):组别和面孔性质在注意偏向各项指标上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均不显著(P>0.05).结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有儿童期受虐经历的成年人不存在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负性情绪唤醒度在社交焦虑大学生注意解除困难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有社交焦虑的大学生[38分≤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LSAS)总分≤72分,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Ⅱ,BDI-Ⅱ)总分<14分]和无社交焦虑的大学生(0分≤LSAS总分<38分,BDI-Ⅱ总分<14分)各35名,采用2(组别为社交焦虑组、非社交焦虑组)×3(刺激类型为高唤醒度愤怒面孔、低唤醒度愤怒面孔、中性面孔)两因素混合设计考察有社交焦虑的大学生在不同唤醒度条件下的反应时和正确率。结果:社交焦虑组在高唤醒度条件下的反应时长于低唤醒度和中性条件(均P<0.05);非社交焦虑组在高唤醒度与低唤醒度和中性条件下的反应时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比中性和低唤醒度的负性情绪刺激,有社交焦虑的大学生对高唤醒度负性情绪刺激的注意解除难度更大,但无社交焦虑的大学生没有表现出这种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析不同人格类型群体在情绪信息加工过程中的特点。方法:采用线索-靶子范式,分析注意偏向机制中的干扰抑制、返回抑制两个方面;采用艾森克人格量表(EPQ-A),从某全日制大学本科二年级学生758人中,按EPQ中神经质和内外向两个维度的标准分高、低各12.5%选出四种典型人格类型各15名为研究对象,探析四组被试的注意偏向特征。结果:当靶子和线索出现的时间差为1000ms时,四组被试对三类情绪图片均存在返回抑制效应;图片性质主效应显著(F=1.30,P<0.05)、四组人格类型之间差异不显著(F=0.65,P>0.05)。负性图片与正性图片的返回抑制效应差异显著(F=1.71,P<0.05),反应时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组别与图片性质交互作用显著(F=1.62,P<0.05)。外倾人格特质组对正性图片产生了注意警觉,四组被试对正性、负性刺激都存在注意解除困难。结论:正常人群对情绪性刺激具有选择性加工趋势,外倾个体更偏好加工正性刺激,内向不稳定组对负性刺激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情绪与性别对医疗风险决策框架效应的影响。方法:结合使用眼动追踪技术与情绪启动范式,采用3(组别:厌恶、平静、愉悦)×2(性别:男、女)×2(框架类型:正性、负性)的混合实验设计进行实验。结果:不同框架下个体的决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27,P0.01),不同性别的决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1,P0.05);情绪启动在决策选择、注视时间与注视次数上的主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在注视时间与注视次数上的主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框架类型与决策概率(数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个体决策时的认知加工过程与最终的决策选择,但这一认知过程受情绪与性别的影响并不明显;虽然情绪对个体决策行为的影响不明显,但性别会影响个体的决策行为。  相似文献   

11.
异性恋大学生对性图片反应的性别差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国际情绪图片系统(IAPS)中性图片在异性恋大学生中诱发情绪反应的性别差异。方法:异性恋男女大学生各40名对102幅性图片的愉悦度、唤醒度、接近动机进行1-9级评分。结果:男大学生对"异性恋夫妇性图片"、"女性性图片"三维度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女大学生(P均0.001),对"浪漫情侣图片"各维度的评分也高于女大学生,但愉悦度性别差异不显著;男女大学生对"男性性图片"三维度的评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女大学生对"男性性图片"和"女性性图片"的唤醒度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女大学生对"浪漫情侣图片"的愉悦度和接近动机评定显著高于其它图片(P均0.001)。结论:与女大学生相比,男大学生对外显性刺激的反应更强烈;男性的性动机比女性强;相对于描写外显性行为的刺激情境,浪漫爱情情境使女性体验到的愉悦情绪和接近动机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对情绪面孔的定向遗忘效应,探究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偏差的原因是否与定向遗忘的能力有关。方法:选取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抑郁症诊断标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抑郁症状轻至中度的患者35例,选取年龄、受教育程度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对照33例。采用项目法定向遗忘范式,以情绪面孔(愉悦、平静、悲伤)作为刺激材料,比较两组在面孔再认成绩上的差异。要求记住项目(TBR)的再认成绩高于要求忘记项目(TBF)的再认成绩即出现了定向遗忘效应。结果:项目类型和组别的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项目类型×情绪的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对愉悦面孔的TBR和TBF再认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项目类型×组别的简单效应分析显示:两组被试的定向遗忘效应不同,对照组对TBR的再认数高于TBF再认数[(10.1±2.3)vs.(8.7±2.2),P0.01],而抑郁组的TBR与TBF的再认成绩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2.7)vs.(7.7±2.9),P0.05]。抑郁组对悲伤面孔的TBR再认反而低于TBF[(2.1±1.3)vs.(3.1±1.6),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总体上并未出现明显的定向遗忘效应,对悲伤面孔的再认出现了压抑后的反弹效应。不能及时有效的遗忘负性材料可能是抑郁症患者存在负性认知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童年创伤和虐待与成年精神障碍   总被引:11,自引:10,他引:11  
目的:探索童年期创伤和虐待经历与成年精神障碍的关系。方法:采用自评童年虐待和创伤量表(CAT)和EPQ问卷,随机选择34位心理科门诊和住院病人为样本组和37位正常人为对照组施测,其中37人在两周后进行CAT重测。结果:EPQ的P维度与CAT总分及各分量表均显著相关(P<0.01),N维度与除性虐待外的其它分量表显著相关(P<0.05),E维度与CAT总分及负面环境、情感虐待呈显著负相关(P<0.05)。病人组在CAT总分和负面环境分上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童年期虐待和创伤经历与成年期罹患精神疾病密切相关,与成年后的人格发展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考试焦虑个体对情绪信息的记忆特点。方法:采用2词语类型(中性、负性)×2组别(低考试焦虑组、高考试焦虑组)×2性别(男、女)的混合实验设计,运用自由回忆法研究45名不同考试焦虑大学生对情绪词语的记忆特点。结果:对词语回忆量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对负性词语,高考试焦虑组的回忆量明显多于低考试焦虑组,且差异显著(F=17.948,P0.001,χ~2=0.294);反之,对中性词语,两者的差异则不显著(P0.05)。结论:高考试焦虑个体对负性信息记忆存在着特异性加工处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乐观与悲观归因风格大学生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特点。方法:通过网上招募83名大学生[乐观组43名(20男,23女),悲观组40名(20男,20女],采用2线索效度(有效、无效)×2情绪类型(正性、负性)×2组别(乐观组、悲观组)的混合实验设计,运用线索-靶子范式研究乐观与悲观归因风格大学生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特点。结果:有效条件下,乐观组对正性靶刺激反应较悲观组更快[(311.4±26.6)ms vs.(324.1±47.0)ms,P0.05],而两组对负性靶刺激反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效条件下,乐观组对负性靶刺激的反应快于悲观组[(331.0±31.7)ms vs.(337.4±50.0)ms,P0.05],而两组对正性靶刺激反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乐观个体与悲观个体分别对正性信息与负性信息存在选择性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特质焦虑个体诱发负性情绪时的抑制控制能力。方法:使用特质焦虑问卷筛选出高、低特质焦虑大学生各30名[STAI-T常模分数为(41.2±7.6)分,高于常模1个标准差为高特质焦虑,低于常模1个标准差为低特质焦虑]。让被试观看一组负性情绪面孔图片诱发负性情绪后,采用数字Stroop任务和数字转换任务,通过反应时、Stroop冲突效应量、转换损失等指标考察特质焦虑个体认知加工速度和抑制控制能力。结果:诱发负性情绪下,数字Stroop任务中高特质焦虑情绪组反应时长于低特质焦虑情绪组[(779.3±51.6)ms vs.(703.7±49.8)ms,P<0.05],Stroop冲突效应量高于低特质焦虑情绪组,[(167.9±55.7)ms vs.(114±79.1)ms,P<0.001];转换任务中高特质焦虑情绪组反应时长于低特质焦虑情绪组,[1 151.7±15.8)ms vs.(1 029.9±21.3)ms,P<0.05],转换损失高于低特质焦虑情绪组[(290.7±27.3)ms vs.(211.7±18.6)ms,P<0.05]。结论:负性情绪诱发下,高特质焦虑情绪个体抑制控制能力下降,体现为对无关信息的干扰抑制能力以及对心理定势反应的抑制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重/肥胖青少年的负性情绪与进食障碍倾向的关系。方法:根据"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筛查出超重/肥胖青少年(非临床病例)138名,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测量被试负性情绪体验水平,用进食障碍量表(EDI-1)测量其进食障碍倾向。依据情绪变量进行聚类分析,对聚类组的进食障碍倾向水平进行比较。采用偏相关、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负性情绪(情绪变量平均Z分)与进食障碍倾向的关系。结果:K-聚类分析将样本分类成为1个高负性情绪组和1个低负性情绪组,分别占样本人数的48%、52%。高负性情绪组在CES-D、PANAS的负性情绪因子及STAI的两个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低负性情绪组[如,CES-D:(26.3±7.6)vs.(12.1±6.5),P<0.001],在PANAS的正性情绪因子上的得分低于低负性情绪组[(28.8±7.6)vs.(32.7±7.3),P<0.001]。高负性情绪组在除完美主义、恐怖成熟两个因子外的其他EDI-1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低负性情绪组[如,瘦身倾向:(7.8±5.3)vs.(5.8±4.6),P<0.05]。控制人口学因素后,负性情绪得分与EDI-1各因子分(除完美主义因子分外)均呈正相关(r=0.21~0.45,均P<0.01)。进食障碍倾向中的无效感和人际不信任能正向预测负性情绪(β=0.31、0.21,均P<0.05)。结论:超重、肥胖青少年的负性情绪体验与进食障碍倾向关系密切,提示对超重/肥胖者进行干预和治疗时,特别是在高负性情绪体验超重/肥胖者中,应把降低负性情绪作为重要策略包括其中。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不同情绪状态大学生自发自传体记忆是否存在情绪一致性现象。方法:通过校园招募平台选取情绪状态正常的在校大学生60名,用情绪图片和音乐诱发出不同的情绪状态(积极、消极和中性),被试记录在警戒任务过程中产生的自发自传体记忆,评估记忆的主观愉悦性评价,计算不同效价记忆比例。请2名未参加实验的评定者协商后将记录到的自发自传体记忆的客观效价分为积极、消极和中性3种类型,评估不同客观效价自发自传体记忆的回忆量。实验结束后被试评定当前情绪状态。结果:不同情绪状态下被试对自发自传体记忆的主观愉悦性评价等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情绪状态与自发自传体记忆的客观效价之间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发现,积极状态下积极记忆的回忆量高于中性状态下积极记忆的回忆量[(6.3±5.5)vs.(2.8±2.2),P0.01];在消极记忆和中性记忆的回忆中,不同情绪状态下记忆的回忆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被试评定的积极和消极记忆比例与实验结束后的情绪状态均无统计学意义相关(r=0.29、-0.13,均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不同情绪状态大学生自发自传体记忆不存在情绪一致性现象,即使处于消极情绪状态,其自发自传体记忆也会表现出一种"乐观倾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医学院校大学生负性情绪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自评抑郁量表(SDS)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AS)随机抽取某医学院校135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①不同性别医学院校大学生在焦虑情绪(t=1.826,P<0.05)、负性情绪(t=1.049,P<0.05)存在显著差异,应对方式不存在显著差异;②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与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在焦虑情绪(t=0.072,P<0.05)、负性情绪(t=-0.698,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应对方式均不存在差异;③抑郁情绪、焦虑情绪以及负性情绪与积极应对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消极应对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医学院校男生焦虑情绪、负性情绪高于女生;心理学专业学生焦虑情绪高于非心理学专业学生,负性情绪低于非心理学专业学生。医学院校大学生应对方式影响其负性情绪。  相似文献   

20.
目的:考察社会性发展延缓大学生对面部表情图片识别的特点。方法:在福州市3所高校中筛选出72名大学生,社会性发展延缓组和正常组各36人。在中国面孔表情图片系统(CAFPS)中选取54张标准化的图片为实验材料,两组分别完成面部表情识别任务。结果:延缓组对正性、负性面部表情识别正确率均低于正常组(均P0.05);延缓组识别正性面部表情的正确率高于负性面部表情(P0.05),而正常组识别正、负性面孔表情图片的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缓组对高兴、惊奇、悲伤、愤怒、恐惧表情识别的正确率均低正常组(均P0.05),而在兴奋表情上的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会性发展延缓大学生对面部表情图片的识别能力差于社会性发展正常大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