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院2019年11月收治1例左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TSCC)患者, 女, 75岁。肿瘤位于左肾上极, 大小约23.3 cm×18.0 cm×21.8 cm, 行经腹根治性左肾切除术, 术后随访3年2个月, 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发生在肾的MTSCC是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 发展缓慢, 边界清楚, 很少发生浸润和转移, 确诊依靠病理检查, 手术是治疗本病的唯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肾脏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对肾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肾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女5例,男3例,平均年龄48.4(25~80)岁。肿瘤最大直径平均4.2(2.5~10.0)cm。3例行开放性肾癌根治术,3例行腹腔镜肾癌根治术,2例行腹腔镜肾脏部分切除术。结果:手术顺利,术中术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术后病理检查均诊断为肾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平均住院7(5~10)天,术后平均随访30(7~45)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肾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是一种极为罕见的低度恶性的肾脏肿瘤,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与肾癌类似,需依靠病理组织学确诊。早期手术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法,预后良好,需长期密切随访,对最大直径<4.0cm患者,推荐行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手术。  相似文献   

3.
肾黏液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黏液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TSCCa)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 方法 MTSCCa患者4例.均为女性.年龄42~76岁,平均57岁.腰痛2例,其中伴肉眼血尿1例;体检发现肾肿瘤2例.肿瘤位于左肾3例,右肾1例.CT检查示肾内低密度影,增强后有轻度强化,且有延迟强化.肿瘤直径3.8~12.0 cm,平均6.8 cm.T1aN0M0 1例,T1bN0M0 2例,T2N0M0 1例.4例均行根治性肾切除术,其中1例行腹腔镜手术. 结果 4例手术顺利.肿瘤大体标本切面呈灰白色或灰褐色,周边有完整包膜.肿瘤内有出血区域:镜下表现为管状和梭形结构穿插于黏液样间质中,病理均诊断为肾MTSCCa.2例术后行干扰素及IL-2免疫治疗3个月.随访9~46个月,均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 MTSCCa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肾脏上皮肿瘤,多见于女性,早期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临床类型肾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特点。方法:报告2例不同临床类型肾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例1为体检发现,无局部及远处转移,无病理性核分裂像,异型性小。例2以持续高热就诊,有局部及远处转移,病理性核分裂像常见,异型性明显。2例均行肾癌根治术,例1术后随访未见复发。例2患者于术后3个月死亡,此为国内首例报道因肾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死亡者。结论:肾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有两种不同临床类型,多数为低度恶性,亦存在恶性程度较高的病例,需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5.
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是一种罕见肾癌亚型,2019年7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1例,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随访13个月无复发和转移。该病无显著临床表现,确诊依靠病理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查。本病治疗方案以手术治疗为主,多数患者预后较好,但晚期仍存在进展可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 cell carcinoma,MTS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病理确诊的3例肾MTSCC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和预后,并结合...  相似文献   

7.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21,36(10):823-826
为了进一步探讨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 cell carcinoma, MTS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回顾性分析4例肾脏MTSCC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4例患者中,女3例,男1例。平均发病年龄54岁。1例发生于左肾,3例发生于右肾,肿瘤最大径2.5~7 cm。镜下组织学特点为紧密排列的、小而狭长的小管和乳头构成,小管间为淡染黏液样结构,形态似平滑肌瘤或肉瘤,黏液样间质染色为酸性黏液,乳头表面被覆形态温和的立方上皮。免疫表型:广谱CK、CK(AE1/AE3)、vimentin、LCK、CK7、CK19、CK18、EMA、P504S、Ki67均阳性。特殊染色:黏液性基质AB/PAS染色为阳性。MTSCC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肾脏恶性肿瘤,为低度恶性,大多数预后较好,少部分瘤体可发生转移和复发,预后较差,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脏黏液性管状及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 cell carcinoma,MTSCCa)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要点,并复习相关文献对其组织起源作一探讨。方法对1例肾脏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进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的分析。结果患者女性,56岁,无特异临床症状,体检发现右肾占位。巨检发现肾上极实质内一灰白界清结节,直径7cm,切面均匀。镜下见瘤细胞主要呈两种结构:由单层立方细胞排列成的细管状结构及类似于平滑肌瘤的梭形细胞结构,局部可见透明细胞及乳头样结构,立方状细胞及梭形细胞均形态温和。背景中见大量黏液,并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及泡沫细胞浸润。免疫组化:CK7、CK18、Vim阳性表达;SMA、HMB45、SYN均阴性。结论MTSCCa是一种少见的低级别肿瘤,预后较好,可能来源于远端肾单位。  相似文献   

9.
肾癌伴多向分化及多种成分临床罕见, 恶性程度高、早期可发生转移, 预后差。我们收治的1例多向分化肾细胞癌患者, CT检查示右肾下极6.5 cm×6.0 cm软组织肿物影, 增强扫描后肿物明显不均匀强化, 内部伴有液化坏死。胸CT检查示纵膈多发淋巴结肿大, 同时伴右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全麻下行后腹腔镜右肾切除术+右锁骨上淋巴结活检术。术后病理示多向分化肾细胞癌, 局部肉瘤样变, 其中可见透明细胞癌、集合管样癌、髓样癌, 伴右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术后1个月开始行舒尼替尼靶向治疗, 术后6个月出现肝及肺转移, 术后12个月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10.
2020年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肾癌指南中对于晚期和转移性肾癌系统治疗最大的更新亮点就是不再推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舒尼替尼、帕唑帕尼、卡博替尼等单药治疗作为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的一线首选治疗方案,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治疗成为这类患者一线治疗的首选,如帕博利珠单抗联合阿昔替尼和纳武单抗联合伊匹单抗,分子靶向药物仅作为无法接受或者不能耐受免疫治疗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而对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治疗失败的患者,可选用靶向药物作为二线治疗方案。本文就2020年EAU肾癌指南中晚期和转移性肾癌系统治疗更新部分进行介绍并解读。  相似文献   

11.
前列腺癌肾转移极罕见。本文报道1例前列腺癌伴肾癌内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诊治经过。患者, 67岁。因腰背疼痛3个月, 加重伴发热2周于2018年6月就诊, 病理诊断为前列腺腺癌伴骨转移, Gleason评分4+4分, T2N0M1期。腹部CT检查示右肾下极肿物, 约3.0 cm×2.5 cm×2.5 cm, 动脉期明显强化, 考虑右肾癌。行右肾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示肾透明细胞癌Ⅱ级, 肾癌组织内见多个小灶前列腺腺泡细胞癌浸润。术后诊断:转移性前列腺癌, 右肾透明细胞癌。术后影像学随访18个月未见右肾肿瘤复发。患者的前列腺癌予药物去势和醋酸阿比特龙治疗, 治疗6个月后出现PSA进展, 先后予多西他赛化疗、锶89治疗, 效果欠佳, 随访至第30个月患者因恶液质死亡。  相似文献   

12.
延胡索酸水合酶缺失性肾细胞癌(FH-RCC)是一种驱动基因明确的高度恶性的独立肾细胞癌病理学亚型, 由FH胚系或体系突变导致。FH-RCC发病年龄早、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病理学形态多变, 临床诊断困难, 且传统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对患者健康造成极大威胁。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肿瘤专业委员会少见肾癌协作组总结现有工作基础, 汇总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基于基础研究、临床队列和循证医学证据制定本共识, 包括疾病影像学表现、病理学诊断、基因检测、手术与系统治疗选择, 为该疾病的诊治提出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基于近年来最新发表的临床研究结果,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对其发布的2019版肾细胞癌指南进行了更新,主要涉及肾脏肿瘤的外科治疗、晚期肾细胞癌的免疫治疗及分子靶向治疗等,在肾癌外科治疗方面的更新主要包括: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手术指征、肾髓质癌的手术指征以及早期肾细胞癌的主动监测与非手术治疗选择等方面。本文将对以上2020版EAU指南中涉及肾脏肿瘤外科治疗的更新内容及其临床意义进行介绍与解读。  相似文献   

14.
非透明细胞癌占肾癌的25%~30%, 具有多种不同的病理亚型。药物治疗是转移性非透明细胞癌治疗的主要方法。然而, 与转移性透明细胞癌比较, 转移性非透明细胞癌在药物治疗上需要更多的证据积累。本文总结了目前转移性非透明细胞癌的主流药物治疗方案, 以期为转移性非透明细胞癌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肾实质原发性鳞状细胞癌(SCC)是一种极为罕见的肿瘤, 血液学和影像学检查较难诊断, 相比于其他原发性肾癌其诊断时临床分期已较晚。本文报道1例门诊诊断为肾囊肿患者, 肾增强MR检查考虑右肾囊性肾癌, 行机器人辅助右肾部分切除术, 术后病理检查提示右肾高分化SCC伴囊性变。术后随访5个月, 患者恢复良好, 未见肿瘤转移和复发。肾实质SCC虽然早期诊断困难, 但积极手术仍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垂体瘤转化基因(PTTG)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本院诊断为肾透明细胞癌的6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手术标本的组织切片进行PTTG染色, 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PTTG在肿瘤组织中是否表达, 将患者分为PTTG阳性组(43例)和PTTG阴性组(26例)。通过GEPIA对癌症基因图谱(TCGA)数据库中肾透明细胞癌的基因表达数据进行分析, 包括PTTG在癌和癌旁组织、不同分期肿瘤中的表达水平, 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69例肿瘤组织中, 有43例组织的PTTG表达为阳性, 阳性率为62.32%, 26例PTTG表达阴性, 阴性率为37.68%。而69例癌旁组织中, 仅11例组织可见PTTG阳性表达, 阳性率为15.94%。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的PTTG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χ2=29.294, P<0.001)。PTTG阳性组中的Fuhrman 3~4级(χ2=7.057, P=0.008)、TNM Ⅲ~Ⅳ期(χ2=8.918, P=0.003)和肿瘤长径>4 cm(χ2=3.907, P=0.048)的比...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囊性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进行生存分析。方法选取SEER数据库中囊性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数据, 检索时间为2004年到2019年, 记录患者的临床特征, 并利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共纳入285例有完整临床资料的患者, 且经组织学均确诊为囊性肾细胞癌, 肾根治性切除术和肾部分切除术是主要的手术类型, 术后发生癌症特异性死亡10例(3.51%)。患者第1、5、10年的癌症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99.30%、96.85%、96.49%。结论与常见的肾透明细胞癌相比, 囊性肾细胞癌患者具有更低的临床分期, 更低比例的肿瘤进展和远处转移, 具有良好的预后和极低的疾病特异性死亡率, 但高组织学分级患者可能更容易发生肿瘤进展、复发和癌症特异性死亡, 建议接受更积极的治疗和监测。  相似文献   

18.
延胡索酸水合酶缺陷型肾细胞癌(FH-RCC)是一种罕见且具有高侵袭性和转移性的肾细胞癌, 临床诊断相对困难, 对于晚期FH-RCC缺乏标准的系统治疗方案。因此, 在临床工作中, 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该病, 充分结合家族史、影像学、病理学表现进行临床识别, 必要时进行分子病理检测。通过根治性手术或系统治疗方案, 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尿路上皮出现腺癌临床罕见, 黏液腺癌更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原发性输尿管乳头状黏液腺癌, 患者因左侧腰腹部钝痛伴腹胀2年, 加重伴发热1周入院。CT检查提示左侧输尿管结石、左肾重度积水、肾皮质萎缩。诊断为左输尿管结石伴肾积水感染、左肾无功能。先行左肾穿刺造瘘引流, 后行腹腔镜下无功能肾切除术、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左输尿管黏液腺癌。术后患者拒绝进一步辅助治疗, 术后16个月因肿瘤广泛转移而死亡。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检测肾细胞癌(RCC)组织和配对癌旁组织中细胞质分裂调控蛋白1(PRC1)的表达, 分析其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 从而为PRC1的后续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的40例手术切除的RCC组织和癌旁组织标本, 同时培养ACHN、786-O和HK-2细胞系, 提取组织和细胞中的总RNA并逆转录合成cDNA,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PRC1的表达, 统计分析其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ACHN、786-O细胞中的PRC1表达均高于HK-2细胞(均P<0.05)。RCC组织中PRC1的表达较癌旁组织明显升高(P<0.05)。PRC1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临床病理(TNM)分期、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分期及Fuhrman分级均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 PRC1在RCC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升高, 提示其与RCC发生机制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