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随着肾细胞癌(RCC)治疗方法的进步,转移性肾癌(mRCC)患者生存期不断延长,骨转移及骨相关事件(SREs)发生率也随之增加,本文对RCC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对RCC骨转移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2月上海长征医院收治的114例RCC骨转移患者的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结果等资料,总结骨转移好发部位及确诊肾癌至发现骨转移时间等临床特点。结果:114例RCC骨转移患者中,男95例(83.3%),女19例(16.7%);影像学共诊断骨转移病灶218处,胸椎是最常见的转移部位103处。46例患者就诊时已出现骨转移,其中33例以SREs为首发表现就诊后通过病理确诊为RCC骨转移;68例患者术后出现骨转移,平均转移时间51.5个月。所有患者肾脏原发病灶或骨转移病灶均经过病理确诊为RCC,其中87例骨转移瘤可明确RCC病理亚型,肾透明细胞癌(ccRCC)83例,肾乳头状细胞癌(pRCC)3例,嫌色细胞癌(chRCC)1例。结论:男性RCC患者骨转移的发生率高于女性,胸椎是最常见的转移部位,ccRCC是最常见的病理亚型。RCC术后需要进行规范化的随访,因SREs就诊的转移性骨肿瘤患者,也应考虑到RCC可能。  相似文献   

2.
分析肾细胞癌胆囊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情况。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建库至2020年1月肾细胞癌胆囊转移相关文献。分析患者症状、治疗、术后生存等情况。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 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最终纳入英文文献45篇, 中文文献10篇, 包括64例患者, 汇总本中心1例, 共计65例肾细胞癌胆囊转移患者。65例患者中, 男性44例, 女性21例, 年龄(61.8±11.2)岁。65例患者中异时性胆囊转移48例(73.8%), 异时性转移患者的转移时间间隔为[M(Q1, Q3)]61(31, 96)个月。44例(67.7%)患者无明显症状。孤立性胆囊转移患者37例(57.8%, 37/64), 合并其他部位转移27例(42.2%, 27/64)。65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 其中56例(86.2%)行单纯胆囊切除, 8例(12.3%)行扩大切除术, 1例(1.5%)行胆囊部分切除。术后45例(69.2%)患者完成随访, 随访时间[M(Q1, Q3)]15(6, 33)个月, 29例(64.4%, 29/45)患者无瘤生存, 6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肾癌肾部分切除术后局部复发行二次手术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22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4例肾部分切除术后肾癌局部复发行二次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2例, 女2例;首次手术年龄(57.1±13.2)岁。14例中9例体质量指数≥24 kg/m2;初诊肿瘤R.E.N.A.L.评分≥7分者9例。首次手术均行肾部分切除术, 其中开放手术4例, 腹腔镜手术6例,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4例。首次手术病理pT1aN0M0期9例, pT1bN0M0期5例;透明细胞癌12例, 肉瘤样癌1例, 嫌色细胞癌1例;手术切缘未见肿瘤细胞。初次手术至局部复发的时间为(29.3±16.8)个月, 其中11例复发时间≥12个月, 7例复发时间>36个月。所有复发灶均为腹部CT或MRI检查发现, 13例复发时无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复发灶位置明确, 未见复发灶侵犯周围器官、组织征象, 无其他可疑病灶, 考虑肿瘤可完整切除。14例均行二次手术, 其中10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肿瘤最大径为(2.8±0.9)cm)];4例行肾部分切除术[肿瘤最大径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肾透明细胞癌转移瘤的手术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肾透明细胞癌转移瘤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5例,男3例,女2例,发病年龄42~73岁。转移部位:肺转移3例(其中1例肺转移2次),骨转移1例,脑转移1例(该患者发生2次脑转移),局部复发1例,鼻腔转移1例(该患者发生4次鼻腔转移)。均手术切除患肾及转移瘤。结果随访7月~16年,3例存活大于15年,1例已存活超过1年,1例肾切除术后7月死亡。结论对肾透明细胞癌孤立的转移瘤和局部复发灶应积极手术切除,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多灶性肾细胞癌(MRCC)的围手术期诊治要点。方法: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1年12月~2017年6月收治的2 852例肾细胞癌患者中,筛选出符合入组要求的24例MRCC,男15例,女9例,中位年龄50(26~72)岁。单侧肾多发病灶21例(其中孤立肾1例),双侧肾多发病灶3例,术前发现的癌灶数2~8个/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彩超、CTU或肾脏增强MRI检查。结果:3例双侧MRCC和1例孤立肾MRCC患者,术前行基因检测,结果提示1例患者高度疑似VHL综合征(Von Hippel-Lindau syndrome)。24例患者共行26次手术,其中肾部分切除术(PN)8例次,根治性肾切除术(RN)18例次。24例患者术后病理均为肾透明细胞癌;癌灶直径0.6~10.6cm。8例PN平均热缺血时间(26.0±4.5)min,切缘均为阴性。随访时间最长71个月,最短6个月,23例患者未见肿瘤复发转移,1例患者因肿瘤转移术后行分子靶向治疗,于术后32个月出现肿瘤进展而死亡。结论:对于MRCC患者,术前应行超声、CT/MRI等多种影像学检查,以提高诊断准确性,避免遗漏。双侧MRCC患者应行基因检测鉴别遗传性或散发性肾癌。手术治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大多数病例可通过RN完整切除病灶;对病灶数较少或者遗传性肾癌患者,可选择PN。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囊性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进行生存分析。方法选取SEER数据库中囊性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数据, 检索时间为2004年到2019年, 记录患者的临床特征, 并利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共纳入285例有完整临床资料的患者, 且经组织学均确诊为囊性肾细胞癌, 肾根治性切除术和肾部分切除术是主要的手术类型, 术后发生癌症特异性死亡10例(3.51%)。患者第1、5、10年的癌症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99.30%、96.85%、96.49%。结论与常见的肾透明细胞癌相比, 囊性肾细胞癌患者具有更低的临床分期, 更低比例的肿瘤进展和远处转移, 具有良好的预后和极低的疾病特异性死亡率, 但高组织学分级患者可能更容易发生肿瘤进展、复发和癌症特异性死亡, 建议接受更积极的治疗和监测。  相似文献   

7.
肾细胞癌27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细胞癌的诊治方法.方法 1993年1月至2000年12月共收治肾细胞癌患者271例,对诊断方法、治疗手段、随访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B超、CT仍为主要的诊断方法.手术治疗234例患者,其中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97例(72.6%),保留肾单位手术19例;转移瘤切除术6例;其他手术12例.病理结果:透明细胞癌137例,占61.4%(137/223)、颗粒细胞癌18例(8.1%)、混合细胞癌32例(14.3%)、乳头状腺癌23例(10.3%),其他13例.210例患者(77.5%)获得随访.1、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95.3%(182/191)、88.7%(107/122)、74.7%(56/75)和32.1%(10/31).结论 B超是检测肾细胞癌的首选检查方法,CT为最有价值诊断方法.提高肾细胞癌远期生存率最关键的因素是早期发现、早期行肾癌根治术或保留肾单位的肾癌切除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析培唑帕尼新辅助治疗在减瘤性肾切除术治疗转移性肾癌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18年4月接受培唑帕尼新辅助治疗的5例晚期转移性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例,女2例,平均年龄60(48~69)岁,4例患者存在肺部转移,2例患者存在骨转移(分别为腰椎和肋骨)。培唑帕尼新辅助治疗方案:800 mg口服1次/d,连续性服用12~14周,每4周通过CT检查评价药物疗效,明确临床疗效后接受减瘤性肾切除术治疗。主要观察指标包括靶向药物不良反应、疗效、围手术期患者一般情况等。结果:培唑帕尼靶向治疗12~14周后,2例患者原发肾肿瘤病灶缩瘤(缩瘤率分别26.9%和12.4%),处于部分缓解(PR)状态;1例患者原发肾肿瘤病灶处于稳定(SD)状态;1例患者原发肾肿瘤出现疾病进展(PD),终止了培唑帕尼新辅助治疗;1例患者新辅助服药期间出现严重的腹泻不良反应,患者放弃培唑帕尼新辅助治疗计划。靶向获益的3例患者接受了减瘤性患肾切除术治疗,2例肿瘤病理为肾透明细胞癌,1例为成人肾母细胞瘤。术后恢复良好,无出血、伤口愈合延迟、血肌酐升高等常见并发症。术后2~3周继续服用培唑帕尼。术后随访,远处转移灶(肺、骨)控制良好,尚未见PD。结论:培唑帕尼新辅助治疗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于晚期转移性肾癌患者的减瘤性患肾切除术,但仍需要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9.
Ⅲ期骨肉瘤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Ⅲ期骨肉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分析1989年12月至2003年12月收治的23例Ⅲ期肢体骨肉瘤患者,男14例,女9例;年龄16~31岁,平均22.4岁。肺转移15例,骨转移7例(跳跃转移5例,骨肉瘤病2例),同时存在肺和骨转移1例。经术前化疗,并行原发肿瘤和转移病灶的切除手术。结果经术前化疗,1例就诊时肺部有1个结节的患者转移瘤消失,1例同时存在肺和骨转移者,切除原发病灶后,出现多处转移,不能行转移灶切除手术;2例骨肉瘤病者仅切除原发病灶;5例跳跃转移者中的2例,切除原发和跳跃转移病灶后,各出现1个肺转移灶。16例行开胸术,其中6例再次出现肺转移灶而行二次开胸术,3例患者二次开胸术后出现肺外转移而放弃治疗。原发病灶与转移病灶的肿瘤坏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5~168个月(平均74.6个月),无瘤生存9例,带瘤生存4例,死亡10例。Cox模型分析提示转移病灶的数目与预后相关(P<0.05)。肺转移与跳跃转移病灶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经log-rank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辅助化疗及原发病灶和转移灶的手术切除是Ⅲ期骨肉瘤治疗的有效方法,首次肺转移灶切除采用胸骨正中切口,转移瘤的数目与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髋臼成形术(percutaneous acetabuloplasty)联合放疗治疗髋臼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24例髋臼转移瘤患者的病历资料, 男9例、女15例, 年龄56.0(50.0, 67.5)岁(范围40~85岁), 左侧12例、右侧12例。原发肿瘤为乳腺癌8例(33%)、肺癌7例(29%)、前列腺癌4例(17%)、肠癌2例(8%)、宫颈癌1例(4%)、肾癌1例(4%)、肝癌1例(4%)。骨转移灶均为多发, 其中16例(67%)伴有其他脏器转移。转移灶性质:溶骨性19例(79%)、混合性5例(21%)。病灶分布区域:臼顶11例、臼顶+前柱2例、臼顶+后柱8例、臼顶+前柱+后柱3例。病灶大小2.0 cm×1.5 cm×2.0 cm~4.5 cm×4.0 cm×11.0 cm。髋臼转移灶周围存在骨皮质缺损11例(46%), 存在软组织肿块8例(33%)。于局麻或全麻下行经皮髋臼成形术, 术后1周内行局部放疗治疗(体外放疗, 30 Gy, 10 d)。记录患者原发灶位置、确诊肿瘤时间、骨转移时间、骨转移灶数量、转移灶性质、分布区域...  相似文献   

11.
肾细胞癌多取决于不可预知的临床过程,很少取决于目前的治疗方法。病人相关或肿瘤相关的一些特性能预示治疗的反应性及其预后,将其分为一些亚群可避免无效的治疗。该研究旨在确定影响单发骨转移的肾细胞癌预后的相关因素。收集1976-1999年67例肾细胞癌单发骨转移,其中31例在发现肾细胞癌的同时发现单发骨转移,33例为躯干骨转移,27例四肢骨转移。1/5肾细胞癌单发转移病人获得长期生存。这次随访的病人随访期均超过2年,1、2、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3%、59%、45%、23%。肾切除、男性、低龄这3个因素被认为能延长病人生存时间。预后因素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对肾透明细胞癌胆囊转移的认识,探讨其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报告2例经本院收治的肾透明细胞癌胆囊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以及影像学表现。2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56岁及61岁。患者均无特征性临床表现。其中1例患者行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后6个月复查B超发现胆囊腔内肿物增大,遂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另1例发现肾脏及胆囊病变后同期在全麻下行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及胆囊切除术。检索Pubmed和CBM数据库,对该疾病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2例术后病理诊断为肾透明细胞癌胆囊转移。术后随访3个月及25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肾透明细胞癌胆囊转移临床罕见,对于肾癌患者或既往有肾癌病史的患者,应该关注其胆囊上存在的病变性质,PET/CT对诊断该病有一定帮助,同时比较原发灶和转移灶二者病理的异同能更准确地进行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肾癌术后局部复发不同治疗模式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至2020年7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106例肾癌术后局部复发患者的资料。男77例, 女29例。中位年龄51(40, 60)岁。原发肿瘤行根治性肾切除术90例, 肾部分切除术16例;病理诊断为透明细胞癌54例, 非透明细胞癌52例;T1~2期53例, T3~4期53例。肾原发灶手术至肿瘤局部复发的中位时间为14.8(7.3, 35.8)个月。复发病灶中位直径为3.2(2.0, 6.3)cm, 中位数量为2(1, 4)个。复发部位分为肾窝内复发33例, 肾周合并区域淋巴结复发38例, 腹腔内其他区域复发35例。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0~1分84例, 2分22例。根据患者接受的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单纯药物治疗组(采用靶向药物治疗或免疫治疗)和局部治疗组(局部治疗联合或不联合药物治疗, 局部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冷冻消融或放疗)。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 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生存时间(OS), 采用Cox等比例风险模型对不同治疗模式的预后因素进行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8例小肾癌伴远处转移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情况,为临床少见病例的治疗提供借鉴和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例小肾癌伴远处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经过,查阅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讨论。结果结合病史、查体及辅助检查结果,术前所有患者均考虑小肾癌伴远处转移,并行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转移灶切除术,术后给予分子靶向治疗,术后病理结果6例为透明细胞癌Ⅰ~Ⅲ级,2例为嫌色细胞癌;术后随访:7例患者良好,未发现局部及转移病灶进展,1例可见转移灶进展。结论小肾癌伴远处转移属于少见病例,特别是病理类型为肉瘤样、乳头状和嫌色细胞癌以及微血管侵犯的高度恶性肿瘤的患者。同期发生远处转移者治疗效果及预后远较无转移者差,腹腔镜早期手术及术后辅助靶向药物治疗可明显改善疾病预后及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延胡索酸水合酶缺陷型肾细胞癌(FH-deficient RCC)伴瘤栓的诊治经验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2年10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6例FH-deficient RCC伴瘤栓患者的病例资料, 男4例, 女2例。年龄22~57岁, 其中<40岁2例。肿瘤位于左侧5例, 右侧1例。肿瘤最大径8(4.8, 14.0)cm。完善增强CT等相关检查后行手术治疗。本组6例中, 1例行开放手术, 术中发现下腔静脉粘连重, 仅姑息切除左肾;余5例中, 1例行后腹腔镜根治性右肾切除术+瘤栓切除术, 1例行经腹腔途径腹腔镜根治性左肾切除术+瘤栓切除术, 3例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左肾切除术+瘤栓切除术。结果手术时间293(185, 366)min。2例术中需要阻断腔静脉, 阻断时间分别为13 min和28 min。肾肿瘤和瘤栓病理诊断为FH-deficient RCC。病理检查:大体标本切面为灰白、灰黄色, 实性, 常伴坏死, 局灶可见囊腔;镜下观察见肿瘤广泛累及肾实质, 肿瘤呈乳头状、筛状和管囊状结构。免疫组化染色检查FH(-), 2SC(+)。术后住院时间8(4...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转移性前列腺癌中发生前列腺导管内癌(IDC-P)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261例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中位年龄70(48, 92)岁, 其中<70岁125例, ≥70岁136例。基线PSA水平≥50 ng/ml 187例, <50 ng/ml 74例。前列腺穿刺活检Gleason评分≥8分232例, <8分29例。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 153例(58.62%)有精囊腺侵犯, 90例(34.48%)肿瘤累及膀胱或直肠壁, 140例(53.64%)有盆腔淋巴结转移, 177例(67.82%)有骨盆骨转移, 149例(57.09%)有脊柱骨转移, 18例(6.90%)高度怀疑肺转移。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引导经会阴前列腺12针系统穿刺, 部分患者对影像学检查提示病灶加穿2~4针。根据2016年WHO肿瘤分类, 判断患者病理标本是否存在IDC-P。IDC-P诊断标准为恶性上皮细胞填充大的前列腺腺泡和腺管, 并保留基底细胞, 形成实体型、致密筛孔型、疏松筛孔型或粉刺坏死型病理改变。结合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分析伴IDC...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初步探讨索拉非尼治疗转移性非透明细胞肾癌的疗效.方法 转移性非透明细胞肾癌21例,中位年龄45(25~76)岁.12例为根治性肾切除术后出现转移,9例就诊时诊断为肾癌伴转移,行减瘤性肾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乳头状癌15例、嫌色细胞癌1例、未分类癌5例.转移部位包括肺、淋巴结、肾上腺、骨、肝和甲状腺.治疗方法:①索拉非尼400 mg,2次/d治疗15例;②索拉非尼400 mg,2次/d加干扰素α 300万U,每周连续5 d皮下注射治疗6例.中位治疗时间8(2~21)个月.随访0~22个月.结果 部分缓解(PR)3例(14.3%),其肿瘤病理亚型分别为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和未分类癌各1例,转移灶分别位于腹膜后加纵隔淋巴结、肺加腹膜后淋巴结和腹膜后加盆腔淋巴结.疾病稳定(SD)13例(61.9%),疾病进展(PD)5例(23.8%),疾病控制率76.2%.截至2009年7月,出现PD 13例,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为7(0~21)个月.结论 索拉非尼治疗转移性肾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未分化癌有效,对淋巴结转移及肺转移者的疗效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8.
正据统计,每年全球范围内有约300 000例新发肾细胞患者,每年导致129 000例患者死亡,肾细胞癌患者的预后依赖于诊断时疾病的分期和其他风险因素,研究表明局部进展期肾细胞癌(临床分期Ⅲ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53%,转移性肾细胞癌的5年生存率为8%;16%的肾癌患者在诊断时即为局部进展期,40%的患者在术后会出现复发或远处转移。目前晚期肾癌主要依赖于分子靶向治疗,舒尼替尼是一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结合病例及文献就小肾癌同期发生远处转移相关因素、常见转移部位及诊断治疗策略做一介绍,提高对小肾癌同期发生远处转移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肾癌患者临床资料,共发现4例小肾癌同期转移: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0~68岁。影像学检查提示肾肿瘤直径均小于4cm,肺部、对侧肾上腺及全身多处骨骼发现转移病灶。所有患者临床诊断均为T1aN0M1。结果 4例患者分别行肾部分切除术、肾切除术、肋骨转移灶切除术、肾上腺转移瘤切除术及肾动脉栓塞术,术后给予分子靶向及细胞因子治疗;术后病理结果为透明细胞癌Ⅱ~Ⅲ级;术后随访:1例患者良好,未发现局部进展及转移病灶,1例失访,2例患者死亡,其中1例病情进展,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另1例死亡原因不明。结论小肾癌同期远处转移并不罕见,特别是病理诊断为高度恶性,微血管侵犯及病理类型为肉瘤样、乳头状和嫌色细胞癌的患者。小肾癌同期发生远处转移者治疗效果远较无同期转移者差,预后主要取决远处转移部位、病理分级和病理类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舒尼替尼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9例,均为男性。年龄27~79岁(中位年龄56岁)。接受根治性肾切除术者7例,原发灶无法切除者2例。6例曾接受免疫治疗。透明细胞癌8例,乳头状癌1例。转移灶部位:肺转移3例,肝转移4例,淋巴结转移4例,肾上腺转移1例,骨转移1例,脑转移1例,其中4例患者为多发转移。每例患者至少有1处可测量病灶,即目标病灶。治疗时间3~15个月。治疗方案:舒尼替尼50 mg/d,连续服用4周后停药2周,6周为一个周期,直至肿瘤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结果9例均可评价疗效。其中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3例,疾病稳定5例。总缓解率为44.4%(4/9),疾病控制率为100%(9/9)。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42周(16~62周)。常见不良反应有腹泻、乏力、手足综合征、白细胞减少、高血压。结论舒尼替尼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多为轻中度1~2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