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primary duodenal adenocarcinoma, PDA)患者的临床资料, 探讨影响PDA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自2009年1月—2022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确诊为PDA的191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 Log-Rank检验法进行单因素分析,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得到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组191例PDA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65岁, 最常见的主诉为腹痛、腹胀不适。预后分析显示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3.8%、44.6%、23.0%。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表明术前血清CA19-9水平、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TNM分期、手术方式是影响PDA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1)。结论 PDA总体发病率较低, 但是预后不佳, 多种因素影响其预后, 手术治疗是治愈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小肠肿瘤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9月期间,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行手术切除的原发于空肠和(或)回肠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接受小肠肿瘤切除手术;(3)发病部位为空肠或回肠者;(4)术后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或具有恶性潜能的肿瘤;(5)临床病理学资料及随访数据完整。排除有恶性肿瘤病史和同时并发其他恶性肿瘤者, 以及仅行小肠肿瘤活检手术而未行小肠肿瘤切除手术者。分析小肠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预后情况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20例小肠肿瘤患者, 其中136例为小肠胃肠间质瘤(GIST), 47例为小肠腺癌, 35例为小肠淋巴瘤。小肠GIST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61.0%, 83/136)和腹痛(38.2%, 52/136), 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率分别为0.7%(1/136)和11.8%(16/136)。中位随访81.0(75.9~86.1)个月, 3年总生存率(OS)为96.3%。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肿瘤远处转移是影响小肠GIST患者OS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35例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分析壶腹周围和非壶腹周围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 采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 并分析影响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预后的临床因素。结果 35例患者中30例行肿瘤切除术, 其中7例(23%)术后发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经干预后均好转出院。随访期间共5例患者死亡, 行肿瘤切除术的30例患者中仅1例于术后30个月因疾病进展致死亡, 其余均未出现复发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肿瘤分级、肿瘤部位均与患者的预后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位于非壶腹周围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位于十二指肠壶腹周围的患者(P<0.01)。结论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接受完整切除术后预后较好;与非壶腹周围相比, 位于壶腹周围的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anorectal malignant melanoma, ARMM)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4月至2022年4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40例ARMM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不同临床病理因素及治疗方式对ARMM患者总生存期的影响。结果在40例ARMM患者中男16例, 女24例, 中位发病年龄为61岁。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47(25~69)个月, 中位生存期为19(15~23)个月, 1年生存率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74.3%和21.7%。接受局部扩大切除术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两组患者的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81, P=0.258)。单因素分析显示, ARMM患者总生存期与肿瘤直径、浸润深度、标本切缘及淋巴结转移(χ2=1.281, P=0.039;χ2=3.760, P=0.042;χ2=6.581, P=0.010;χ2=21.683, P<0.001)均有关, 多因素分析提示淋巴结转移为ARMM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UESL)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人民医院2014至2021年间收治的5例UESL, 进行病理学观察, 并通过病历系统收集临床资料。结果 5例UESL患者年龄0.5~15岁, 均行根治性手术切除, 男女比2∶3, 其中原发于右肝3例, 左肝1例, 两叶均有1例, 均无远处转移。肿瘤影像学及大体观为巨大囊实性肿物, 镜下由黏液样基质及未分化间质细胞组成, 可见多形性瘤巨细胞及特征性的嗜酸性小体。5例患者行手术切除后现均存活:1例患者单纯手术后获得91个月以上的无病生存;2例术后复发, 复发后行手术切除+化疗或单纯化疗, 现分别无瘤存活35个月、带瘤存活16个月;2例术后进行化疗或化疗+放疗, 现分别存活49、31个月未复发。结论 UESL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的间叶性肿瘤, 好发于儿童, 具有特征性病理形态。根治性切除是UESL治疗的关键, 术后应及时进行包括化疗、放疗在内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7.
ISR作为低位直肠癌的极限保肛术式, 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因其在保证肿瘤学安全性的基础上, 可使部分低位直肠癌患者免遭切除肛门的痛苦, 目前在临床上广泛开展。ISR综合体现了学界对低位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精确理解、肛管局部解剖的再认识以及外科技术的进步和保肛手术的不断探索。相较传统开放手术, 随着手术平台的迭代和外科技术的进步, 采取微创方法如腹腔镜及机器人平台下的ISR似乎具有更佳的短期结局[1-2]。目前, 无论单纯经腹入路还是经腹经肛联合手术入路, 以及不同的吻合口重建形式, 相关针对技术层面的研究呈现百花齐放之势[3-4]。然而, ISR在可接受的功能学结果基础上, 良好的肿瘤学预后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脊椎肿瘤整块切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肿瘤科接受脊椎肿瘤整块切除的患者113例, 男68例、女45例, 年龄(38.7±16.7)岁(范围10~79岁);原发恶性肿瘤55例、原发侵袭性肿瘤27例、孤立性转移瘤31例。依Boriani脊椎肿瘤整块切除外科分型系统进行计划, 根据肿瘤于脊椎中的不同累及范围分为七型手术方法。分析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肿瘤所在部位及累及椎节数量及术前神经功能)、手术过程(具体手术分型、手术分期、前方椎体重建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外科边界)、围手术期与术后情况(术中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神经功能)、术后生存时间(总生存期、无复发生存期及内植物生存期)。结果除1例因术中大血管损伤致失血性休克死亡外, 11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517.6±267.4)min, 术中出血量为(3 802.7±3 039.4)ml。48例达到R0切除。围手术期死亡3例, 44例(38.9%, 44/112)发生术中及围手术期并发症。109例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为(39.4±35.2)个月...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进展期胃上部癌患者行近端胃切除术(PG)和全胃切除术(TG)的预后差异。方法本研究纳入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确诊为胃癌并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因胃上部癌接受胃癌根治术的363例患者, 根据手术方式分为TG组(178例)和PG组(185例)。结果与PG组相比, TG组患者的肿瘤直径>4 cm、大体类型为BorrmannⅢ型、术后病理分期为Ⅲ期的比例更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687P=0.002;χ2=24.897, P=0.001;χ2=6.257, P=0.044)。PG组和TG组的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4.3%(95%CI:45.1%~50.5%)和60.6%(95%CI:41.3%~47.6%),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7)。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再次比较发现两组间5年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6)。经化疗亚组分析发现, TG组与PG组生存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9)。结论进展期胃上部癌患者行PG与TG的预后无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前列腺多形性巨细胞腺癌(PGCA)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加强对该罕见变异型的认识。方法选取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诊断的383例Gleason评分为8~10分的前列腺腺癌病理样本,通过观察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组织形态筛选PGCA。进一步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PGCA前列腺特异标志物和错配修复蛋白表达,聚合酶链式反应-毛细管电泳法检测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状态,并结合文献报道的病例总结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本研究共筛选出3例PGCA患者,年龄分别为68、63、71岁。例1术前3个月有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和口服比卡鲁胺治疗史。3例均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术后予内分泌治疗、放疗和/或化疗,分别于术后18、23、10个月死亡。3例肿瘤组织显微镜下均可观察到Gleason评分9~10分的普通型前列腺腺癌和具有间变特征的多形性巨细胞成分,后者占比分别为90%、10%、20%。免疫组化染色检查示上述两种成分均不同程度表达上皮性标志物(CK、CK8/18)和前列腺特异性标志物(NKX3.1、PSA、P504S),错配修复蛋白MSH2、MSH6、M... 相似文献
11.
2023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泌尿男生殖系肿瘤研讨会(ASCO-GU)报道了前列腺癌领域精准诊断与评估、分子检测、临床治疗、以及新药/新机制探索等各方面研究进展。本文对其中重要研究进行进行解读和点评, 以期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13.
回顾性分析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10例前列腺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 总结其诊疗特点及临床疗效。及时、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并积极控制合并症一般可有效控制前列腺脓肿。对于抗生素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 前列腺脓肿去顶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实质浸润型尿路上皮癌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23例肾实质浸润型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2例, 女11例;年龄(67.3±10.1)岁。无症状9例, 仅腰部不适7例, 仅肉眼血尿4例, 血尿合并腰部不适3例;伴多发膀胱肿瘤1例。3例术前行MRI检查, 19例术前行增强CT检查, 1例同时行MRI及增强CT检查。MRI检查示肾分叶状等T1、混杂T2信号, 边界不清晰, 且DWI可见明显弥散受限;增强CT检查示占位无明显增强, 边界不清晰。肿瘤位于左侧15例, 右侧8例。术前1例行细针穿刺活检诊断为尿路上皮癌, 2例采用输尿管软镜取标本病理未报告肿瘤;22例术前诊断不明确, 无法确定肿瘤性质。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 其中行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20例, 肾输尿管切除+膀胱袖状切除术3例。结果术后病理标本可见灰白色占位, 高级别浸润性尿路上皮癌侵及肾实质, G3级;T3a期9例, T3b期14例;9例清扫肾门淋巴结, 其中淋巴结转移5例。术后21例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18.6±6.7)个月。术后膀胱复发3例... 相似文献
15.
吻合状血管瘤是新近报道的一种毛细血管瘤变异亚型, 其生物学行为多为良性。本文报道1例原发于肾的吻合状血管瘤, 患者行肾切除术, 术后随访13个月, 未见复发与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肉瘤患者不确定性质肺结节(indeterminate pulmonary nodules, IPN)的发生率、临床及影像学特征、临床转归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至2021年1月于东部战区总医院骨肿瘤中心收治的合并IPN骨肉瘤患者69例, 男47例、女22例, 年龄19(7, 60)岁。统计患者发现IPN前无病间期、化疗反应、复发或非肺部转移病史、IPN出现化疗间期以及IPN影像学特征, 包括IPN的数量、位置、密度、边界清晰度及转归。根据IPN最后转归分为转移组与良性结节组, 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及IPN影像学特征与结节恶变转归的相关性。统计患者生存情况, 采用Kaplan-Meier检验比较临床及影像学单因素与总生存期的相关性, 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进行生存相关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211例骨肉瘤患者中69例发生肺部IPN, 发生率为32.7%(69/211)。69例患者中45例(65.2%)IPN诊断为转移灶, 24例(34.8%)IPN诊断为良性结节。69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124个月, 中位随访时间43个月。至末次随访, 41例(59.4%)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癌结节对胃癌患者预后及淋巴结分期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至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907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根据病理诊断将患者分为癌结节阳性组(121例)和癌结节阴性组(786例), 分析癌结节与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本组907例患者中有癌结节121例。单因素分析显示, 癌结节与pT分期、pN分期、pTNM分期、肿瘤直径、神经受侵、脉管受侵均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 pT分期(P<0.001)、pN分期(P=0.002)、pTNM分期(P=0.001)、肿瘤直径(P=0.033)、神经受侵(P=0.017)、脉管受侵(P=0.011)是癌结节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癌结节阳性胃癌患者的预后显著差于癌结节阴性患者(χ2=77.869, 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 年龄、肿瘤位置、肿瘤直径、pT分期、pN分期、pTNM分期、脉管癌栓、神经受侵、有无癌结节及癌结节数量均影响患者预后(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 年龄、pT分期、pN分期、pTNM分期、神经受侵、脉管受侵、癌结节数量是影...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T)的临床与肿瘤学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23年6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经手术治疗的92例PR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2例PRT包括恶性64例、交界性10例、良性18例, 其中脂肪肉瘤与平滑肌肉瘤最常见。与交界性和良性PRT相比, 恶性PRT的直径大、Ki-67指数高。恶性PRT的多灶率为50%, 整块切除率为72%, R0切除率为61%, 联合脏器切除率为41%, 其中小肠与结肠是最常见的联合切除脏器。最长随访时间9.3年, 恶性PRT的1、3、5年累积再手术率分别为10.6%、44.7%、62.9%, 中位再手术时间为4.0年, 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0.1%、73.0%、64.2%, 中位生存时间为6.1年, 交界性与良性PRT无再手术或死亡。结论 PRT以恶性多见, 外科治疗难度较高, 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TFE3重排型肾细胞癌(TFE3 rRCC)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23年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85例TFE3 rRCC患者的临床资料, 男39例, 女46例。中位年龄32(26, 45)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检查, 21例(24.7%)CT影像具有环形钙化特征, 增强扫描肿瘤强化程度低于邻近肾皮质。中位肿瘤直径4.8(3.2, 6.5)cm。本组85例中, 32例行保留肾单位手术(NSS), 51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RN), 2例因确诊时伴远处转移仅行索拉非尼治疗。43例接受辅助治疗, 其中靶向治疗14例。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分期Ⅰ/Ⅱ期56例, Ⅲ/Ⅳ期29例。10例伴静脉癌栓, 14例伴淋巴结转移。85例均行常规组织学、TFE3免疫组化染色和TFE3分离探针检查, 52例行RT-PCR和/或DNA测序。结合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总结TFE3 rRCC诊断方法。分析手术方式对cT1a/b期患者生存结局的影响, 以及基因分型对全体患者生存结局的影响。分析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结果常规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 TFE3 rRCC...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状态与Ⅱ期和Ⅲ期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1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手术切除原发灶的Ⅱ期和Ⅲ期结肠癌患者292例, 检测其MSI状态, 将两组患者按照1∶1匹配, 应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COX回归分析MSI状态与Ⅱ期和Ⅲ期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高度MSI的风险在年轻患者(OR=0.340, 95%CI:0.126~0.921, P=0.034)、肿瘤于右半结肠(OR=7.985, 95%CI:3.040~20.973, P<0.001)、病理倾向于黏液腺癌(OR=4.285, 95%CI:1.495~12.284, P=0.007)、分化更差(OR=4.848, 95%CI:1.597~14.716, P=0.005)、N0分期(OR=0.235, 95%CI:0.077~0.719, P=0.011)的结肠癌患者中增加。微卫星稳定组结肠癌患者总生存率(66.7%)与MSI-H组总生存率(86.9%)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