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异病同治理论源于《内经》,在《金匮要略》《伤寒论》中得以广泛应用。张仲景灵活运用异病同治理论治疗临床各科疾病,从证入手,证相同,则治疗同,证有异,则治疗异。现代学者认为,异病同治理论的确立,要综合考虑疾病、证候、体质等多方面的因素,病证结合,中西结合,但归根要以证为变化的条件,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  相似文献   

2.
3.
异病同治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异病同证不同治的原因,认为其根本原因是病机的不同,提出了对异病同治的新理解,指出临床治疗时需要把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以及审机论治结合起来,合理应用异病同治,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异病同治"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异病同治”的理论渊源《素问·五常政大论》曾明确提出“同病异治”,“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内经》。而对“异病同治”并无明确的文字表述,但与“同病异治”相对已体现了这种治疗思想。至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也没有明确提出“异病同治”的概念,但在病证结合的辨证治疗方法和具体方药的运用上已经充分体现了“异病同治”的精神,尤其在《金匮要略》中体现得更为充分,可以说“异病同治”导源于《伤寒杂病论》[1]。对于《金匮要略》中对“异病同治”精神的体现,有学者将其归纳为:不同疾病,同一病因,…  相似文献   

5.
肝为将军之官,中藏相火,气急而志怒,喜柔而恶刚。李广钧老师根据肝之特性,临床治疗中顺其条达之性,以柔克刚,避免伐肝,更耗其阴,甚则伤及他脏。文中举木火刑金、子盗母气、母病及子3案,病异而证同,均有肝阴亏虚之证,故采用养血柔肝法加减用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吴朝华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6):1047-1048
龙胆泻肝汤为治疗肝胆实火、湿热下注的经典处方,方出《医方集解》。笔者在临证中,根据祖国医学异病同治的基本法则,应用龙胆泻肝汤化裁治疗病机同属肝胆实火、湿热蕴结之多种疾病,取得满意疗效。兹举案如下。  相似文献   

7.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洪泽县人民医院(223100)汤雅顺关键词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是中医独特的治疗法则。今从临床实践中选出几则病例,以阐明这两种治则运用的规律特点。1失音的同病异治例1.陈某,男,56岁。1990年2月10日初诊。患者体...  相似文献   

8.
施克州 《中医文献杂志》2003,21(2):F003-F003
余在结石专科临床证中,采用异病同治的方法,用自拟“克胆胶囊”,治疗胆系疾病,取得满意的效果,现选录验案2则如下。 案一、胆源性胰腺炎 赵×,女,76岁。1997年6月5日诊。患者有胆石症史已10余年,平时每年发作2~3次,今年3月又发病,以上腹部疼痛,继之出现发热,恶心欲呕,目  相似文献   

9.
本文重点介绍孟宪民教授运用温胆汤异病同治的、临证经验。文中列举四例验案:其一、治久痹,屈伸不利,治以调气祛痰、通络散结;其二、治不寐,惊恐不安,治以理气化痰、清胆宁心安神;其三、治乏力,去伪求真,治以理气化痰、清胆和胃通络:其四、治中风,肢瘫麻木,乃属肝肾阴虚,顽痰痹阻清窍与经脉,气血远行不畅所致,治宜平肝祛痰通络。其病虽异,其治则同,均以温胆汤随证化栽而收到良好疗效,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化越性。  相似文献   

10.
对"异病同治"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异病同治"是中医学的特色,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神。本文试图从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相结合,不同疾病可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病机变化,和指导病证结合横向研究三方面加强对"异病同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异病同治”是中医临床实践普遍现象,“病证结合”诊疗模式是异病同治理论的具体体现。从异病同治的临床治疗着手,基于疗效,既横向比较不同疾病之间更纵向观察治疗前后的“方-证”效应异同与内在机制,是揭示基本证候科学内涵的重要途径。“正虚血瘀”是慢性肝、肺、肾疾病的病机特点,存在“异病同治”补虚化瘀的理论基础,且存在方-证效应的物质基础。病证结合、精准治疗、改善预后是器官纤维化疾病治疗研究的发展趋势。因此,基于肝、肺、肾纤维化疾病“正虚血瘀”中医基本病机,通过加载扶正化瘀中药开展病证结合、异病同治的前瞻性RCT临床试验,对“方-证-效”的关联进行验证;并采用临床信息与生物样本,发现效应目标人群特征,探讨方证相应的内在原理,有利于阐明正虚血瘀的证候内涵,促进中医药在治疗重大难治性疾病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黄少华主任医师行医50余载,精研歧黄,擅治内、妇、儿科疑难杂证。辨证用药,多从脾立论,颇有东垣之遗风。兹将黄老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疑难杂证之经验整理如下。1益气摄血治崩漏吕某,女,44岁,1997年11月7日初诊。患者近一年来每次行经长达15~20天,初起经量多,色红,有血块,10天后经量减少,经色淡红,淋漓不尽,月经周期正常。伴面色萎黄,胸闷,气短乏力,肢体发麻,少腹坠胀,纳呆,寐不安宁,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在某医院B超检查示:子宫肌瘤(左侧壁4.8cm×4.6cm低回声四块)。患者不愿手术,要求服中药保守治疗。诊…  相似文献   

13.
异病同治乃中医治疗之特点之一,是辨证论治的真正体现。笔者临床常用此法,对现代医学诊断完全不同之疾病,却可用同一法或同一方治愈。现不揣浅陋,举验案4则于后。1化脓性中耳炎王某,女,52岁,2001年9月10日就诊。左耳道疼痛l天,耳道内流黄脓,伴发热,头痛,口干口渴,小便黄赤,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诊断为化脓性中耳炎。证属肝胆实火循经上扰,蕴毒化脓。治宜清肝泻火解毒。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0g,栀子9g,黄芩10g,柴胡10g,车前子6g,生地15 g,当归15g,木通6g,泽泻12g,大黄3g,甘草6g。服2剂而病愈。2带状疱疹刘某,女,70岁,于1994年9月1…  相似文献   

14.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是中医辨证理论的一个根本法则,而正确运用此法则的关键在于对“病”含义的剖析。所谓中医的“证”与“病”的含义是根本一致的,都是由病因、病位、病症、病性等基本要素构成。“同病、异病”的含义正是体现在疾病的因、位、症、性等不同层次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异病同治”是“病证结合”诊疗模式的具体体现,其治法确立的关键在于证候病机的辨识,慢性肝肾疾病具有“正虚血瘀”的病机特点,存在补虚化瘀以异病同治的理论基础。采用补虚化瘀治法方药,如扶正化瘀方、当归补血汤或当归黄芪合剂可有效防治肝肾纤维化,扶正化瘀方拆方配伍实验也发现该方抗肝肾纤维化的主效药物为补虚的虫草菌丝与活血化瘀的丹参。进一步药理实验发现扶正化瘀方抗肝肾纤维化有其共性作用机制,包括:抗脂质过氧化损伤;抑制纤维化组织MMP-2/9活性,保护组织微环境;下调TGF-β等促纤维化病理信号转导途径,抑制肌成纤维细胞活化;调节纤维化病理差异表达蛋白质组包括物质代谢、细胞骨架、氧化应激反应等,这些受药物调节的共性病理机制构成肝肾纤维化“正虚血瘀”病机的重要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黄旭春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7):1068-1069
<正>王小云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妇科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协作导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30余年来一直从事妇科生殖内分泌疾病的中西医临床研究。王师熟读经典,承古而不泥古,结合现代社会女性工作生活现状,认为女性发病,多源于肝肾,连及他脏,发而为病。其采用补肾疏肝法治疗绝经综合征及经前综合  相似文献   

17.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机理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中医学术发展史便可发现,历代医家都是对人类疾病的病因病机有了新的认识并以此指导临床选方谴药,在临床上获效之后才创立各家学说的。张仲景著《伤寒论》,创六经辨证,始于辛温解表,终于回阳救逆。叶天士著《温热论》,创卫气营血分证,始于辛凉解表,终于养阴清热。笔者则是从异病同证  相似文献   

18.
病有不同,儿证有相近,故异病同治,所谓谨守病机,各司其属。辨证应参考胖人多气虚、中风,瘦人多火、劳嗽,乃一般而言。细究之,能食肌丰而胖为体强,食少而肥为病疾;肥人最怕按之以如棉絮,瘦人最怕肉干著骨;食多而瘦非弱也,食少而瘦为体弱;这些对遣方用药颇具指导意义。本人通过温胆汤加减在临床中合理应用,治疗了淋症、湿阻、郁证三种病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将  相似文献   

19.
在肾脏疾病中血尿、蛋白尿、肾功能减退是肾脏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最常见三大内容(本文排除各种因素所致假性尿蛋白定量异常增多患者),尿蛋白升高常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肾结核、肾肿瘤等。其做为独立因素与。肾功能损害及慢性肾脏病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近年来,笔者利用中医整体观念,结合各种肾脏疾病患者临床征候采用异病同治理论,以益气健脾补肾为主要治则,兼以活血利水通经等方法对尿蛋白升高患者进行辨证治疗30例,收效甚慰,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0例,均来源于本院门诊,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组在20~57岁之间,实验  相似文献   

20.
笔者在 1 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 ,经常遇到一些病例 ,治此病时它病愈 ,疗新疾而痼疾除。貌似偶然但实属必然 ,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异病同治”在治疗中的作用。兹择数例求教于同道。1 治胁痛而脉律复王某 ,女 ,65岁。因“右胁外伤 3日 ,局部疼痛难忍”来诊。见锁骨中线 7~ 1 0肋处约 3cm× 2 cm皮肤青紫伤。胸部拍 X线片 ,排外肋骨骨性损伤。心电图示异位心律 ,心房纤颤。查见舌质紫暗 ,脉促结无力。证属淤血内停 ,方以复元活血汤加减 :大黄30 g,天花粉 1 0 g,当归 1 5g,桃仁 1 0 g,红花 6g,穿山甲 6g,柴胡 1 5g,生甘草 1 0 g。 3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