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的神经软体征的行为学特征。方法:以68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门诊或住院抑郁症患者及68名健康对照为研究对象,采用剑桥神经科检查(CNI)软体征测试分量表,从运动协调、感觉整合、抑制功能三方面对两组对象进行神经软体征的行为学测查。并使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抑郁症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本调查中所有患者均处于抑郁缓解期,且均正在接受抗抑郁药物的治疗。结果:抑郁症组的HAMD平均得分为(18.2±7.8)。抑郁症组与对照组的神经软体征测试总分[(3.2±2.8)vs.(3.5±2.6)]、运动协调分[(0.9±1.3)vs.(1.2±1.6)]、感觉整合分[(1.5±1.5)vs.(1.3±1.0)]、抑制功能分[(0.8±0.9)vs.(0.9±1.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处于抑郁缓解期并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抑郁症患者与健康对照的神经软体征整体表现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量抑郁症发作期与缓解期血清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系统水平,探讨这些递质在抑郁症病理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符合DSM-5诊断标准的抑郁症发作期患者47例,缓解期患者34例及31例正常对照,以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患者抑郁、焦虑症状,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被试血清Glu、 GABA、谷胺酰胺(Gln)及谷氨酸脱羧酶(GAD)水平。结果:与缓解期组及对照组相比,抑郁症发作期组血清Glu水平[(35.3±6.1)mg/L、(28.0±5.4)mg/L vs.(28.7±5.7)mg/L,P0.001]及Glu/GABA[(6.3±1.3)、(5.2±1.8)vs.(5.1±1.3),P0.05]较高,而血清GABA[(5.1±0.7)μmol/L,(5.9±0.9)μmol/L, vs.(5.8±1.2)μmol/L,P0.01]、GAD[(29.7±6.0)U/L,(36.4±5.3)U/L vs.(35.8±7.2)U/L,P0.001]降低,但缓解期组与对照组间各物质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作期组血清GABA水平与HAMA总分(r=-0.34,P0.05)、HAMD总分(r=-0.46,P0.01)及抑郁核心症状分(r=-0.32,P0.05)呈负相关。结论:本研究提示Glu能和GABA能神经元功能异常可能是抑郁症病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伴抑郁症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人格特点及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在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和心理医学科门诊经双向转诊完成临床诊断,共纳入126人,分为三组:FD组为符合罗马III FD标准,不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抑郁症标准的患者(n=43);抑郁症组为符合DSM-IV抑郁症标准,不符合罗马III FD标准的患者(n=35);FD伴抑郁症组为同时符合以上FD和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患者(n=48)。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汉密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和蒙哥马利抑郁量表(MADRS)分别评估患者的人格特征和抑郁焦虑水平。结果:FD伴抑郁症组的EPQ精神质[(48.7±7.9)vs.(43.6±8.1)]和神经质[(64.3±9.6)vs.(56.9±13.4)]得分高于FD组(P0.01),外向性得分低于FD者[(47.1±11.3)vs.(54.0±14.2),P0.05]。FD患者的HAMD-17、HAMA和MADRS总分与EPQ精神质和神经质得分呈正相关(r=0.25~0.62,均P0.05),与外向性程度呈负相关(r=-0.407~-0.431,均P0.05)。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共病抑郁症的患者可能存在较明显的精神质、内向性和神经质人格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谷氨酸(Glu)能神经递质及传递功能异常在双相障碍病理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期患者35例,躁狂发作期患者33例,缓解期患者28例及40例正常对照,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评估被试临床症状,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Glu水平,以RT-PCR技术检测NR1亚基mRNA表达水平。结果:抑郁发作期组、躁狂发作期组血清Glu水平[(35.3±6.1) mg/L,(35.8±6.3) mg/L vs.(27.8±5.4) mg/L,(28.6±5.7) mg/L,P0.01]及NR1亚基mRNA水平[(1.6±0.4),(1.4±0.3) vs.(0.7±0.4),(0.6±0.5),P0.01]高于缓解期组及对照组;抑郁发作期组血清Glu水平与HAMD总分呈正相关(r=0.58,P0.05),躁狂发作期组NR1亚基mRNA水平与BRMS总分呈正相关(r=0.42,P0.05)。结论:双相障碍疾病发作期可能存在Glu能神经递质水平紊乱及NR1亚基表达异常,在疾病缓解期基本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首发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40例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首发未服药抑郁症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使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及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17)评估抑郁及焦虑程度,使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评估是否伴有童年虐待(当CTQ的5大临床条目中任何1条达到界值分,在本次研究中即视为伴有童年虐待)。采用简易视觉空间记忆测验(BVMT-R)、威斯康星卡片分类等多项测试评估被试认知功能。结果:抑郁症组在BVMT-R [(37±15) vs.(50±10)]等测试中得分低于正常对照组(Ps 0. 05);而在WCST错误应答数[(56±34) vs.(38±17)]等测试中得分高于正常对照组(Ps 0. 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抑郁症组BVMT-R得分与HAMD总分(β=-0. 52)及躯体忽视(β=-0. 60)呈负向关联; WCST错误应答数与情感虐待(β=-0. 40)呈负向关联,与躯体忽视(β=0. 57)呈正向关联。结论:既往童年期虐待经历、抑郁严重程度可能是首发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阈下MECT联合抗抑郁药改善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IV)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住院抑郁症患者108例,随机分为20%电量组、40%电量组及80%电量组。3组给予不同电量MECT治疗8次,分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17条目去除自杀条目(HAMD-16)、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评估患者的抑郁症状和自杀意念。结果:3组HAMD-16评分(F=6.55)及SIOSS评分(F=4.29)时间×分组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组评分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不同。在MECT末次治疗后, HAMD-16评分差值20%电量组小于40%和80%电量组[(-2.3±1.5)vs.(-5.4±3.5),(-4.1±2.3),均P0.001],SIOSS评分差值20%电量组也小于40%和80%电量组[(-2.8±2.2)vs.(-6.1±3.3),(-4.9±2.2),均P0.01],而40%电量组与80%电量组的HAMD-16和SIOSS评分差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试验提示40%电量MECT改善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的疗效较好, 20%电量MECT疗效较差不建议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药物合并正念认知疗法(MBCT)治疗复发性抑郁障碍残留症状的疗效。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试验方法,入组31例符合ICD-10复发性抑郁障碍标准、目前存在残留症状患者,接受8周MBCT。研究期间,患者的抗抑郁药基本保持不变。分别在基线、4周末、8周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17条目(HAMD-17)、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冗思反应量表(RRS)和五因素正念量表(FFMQ)进行测评。结果:共有25例患者完成测评。4周末、8周末HAMD总分较基线下降[(8±4)vs.(15±3),(6±4)vs.(15±3);P0.01]。4周末、8周末FFMQ总分较基线提高[(105±12)vs.(89±3),(112±19)vs.(89±3);P0.01]。结论:药物合并MBCT可以改善复发性抑郁障碍患者的残留症状,提高其正念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基于体素的节点中心度(degree centrality,DC)方法探讨强迫障碍患者静息态下脑功能网络连接属性的改变。方法:纳入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修订版(DSM-IVTR)强迫障碍诊断标准的30例门诊和住院患者,以及30名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对照。采用耶鲁-布郎强迫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汉密顿焦虑量表评估强迫障碍患者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以及抑郁焦虑症状。所有被试进行全脑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采用DPARSFA分析软件计算被试的DC值。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强迫障碍患者右侧眶额回[(-0.22±0.45)vs.(-0.57±0.22)]和左侧前扣带回[(0.14±0.48)vs.(-0.21±0.33)]的DC值升高(P0.001);右侧岛叶的DC值降低[(-0.12±0.37)vs.(0.35±0.54)](P0.001);右侧眶额回的DC值与耶鲁-布郎强迫量表总分正相关(r=0.68,P0.05)。结论:静息状态下,大脑执行控制网络和突显网络重要节点/脑区连接属性的异常可能与强迫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外周血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与自杀行为、抑郁症状的关联。方法:共纳入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65例,按有无自杀未遂行为分为自杀未遂组(n=31)、无自杀行为组(n=34),健康对照30名。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Beck绝望量表(BHS)、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评估病例组的抑郁、绝望与自杀意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BDNF蛋白浓度,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测定BDNF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自杀未遂组与无自杀行为组的BDNF蛋白浓度[(57.3±9.2)ng/mL,(76.0±25.7)ng/mL vs.(113.8±44.4)ng/mL,均P0.05]与BDNF mRNA相对表达量[(0.2±0.0),(0.5±0.0)vs.(1.0±0.1),均P0.05]均低于正常对照组,自杀未遂组的血清BDNF蛋白浓度和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无自杀组(P0.05)。病例组(n=65)血清BDNF蛋白浓度与SIOSS总分(r=-0.24,P0.01)呈负相关,与BDNF mRNA相对表达量(r=0.28,P0.01)呈正相关;BDNF mR-NA相对表达量与HAM D总分(r=-0.46,P0.01)、BHS总分(r=-0.42,P0.01)、SIOSS总分(r=-0.43,P0.01)呈负相关,与病程(r=0.19,P0.05)呈正相关。结论:研究提示外周血BDNF蛋白和mRNA水平低可能是抑郁发作患者出现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团体心理治疗在脑卒中后抑郁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治疗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将288名PSD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常规治疗加口服氟西汀组(B组)、常规治疗加团体心理治疗组(C组)、常规治疗合并团体心理治疗和口服氟西汀组(D组)进行前瞻性研究,分别在治疗前后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24)和Barthel指数(BI)评定各组抑郁情绪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变化.结果:治疗后B、D两组HAMD总分均低于治疗前[(30.2±4.2)vs.(35.4±5.8),(26.7±5.0)vs.(35.1±6.2);均P<0.001],而BI总分均高于治疗前[(62.4±13.0)vs.(46.7±9.1),(80.1±10.3)vs.(45.4±14.7);均P<0.001].治疗后A组HAMD总分高于治疗前[(38.8±5.7)vs.(35.1±5.2);P<0.001],BI总分低于治疗前[(36.3±7.5)vs.(45.2±7.0);P<0.001].C组HAMD总分、BI总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2±5.0)vs.(36.8±4.4),(42.7±8.3)vs.(44.4±9.6),均P>0.05].结论:团体心理治疗结合抗抑郁药物治疗能明显改善PSD患者的抑郁情绪,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亦能纠正认知障碍,缓解躯体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可行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抑郁症与慢性疼痛共病情况及经济负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抑郁症与慢性疼痛共病的临床特点及经济负担状况.方法:对180例首诊抑郁症患者,用自编的躯体症状特点及经济负担调查问卷、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慢性疼痛等级评价量表,调查抑郁症与慢性疼痛共病情况、临床特点及经济损害状况.结果:抑郁症与慢性疼痛共病患者出现率为14.9%,与单纯抑郁症组患者相比,抑郁症与慢性疼痛共病组的受教育年数低 [(10.1±3.7)vs.(12.0±3.6),P<0.05]、病程长[平均秩次:93.8 vs.71.1,P<0.05]、外院就诊次数多[(3.6±2.9)vs.(2.6±1.8),P<0.01].共病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总分、焦虑/躯体化因子分、认知障碍因子分均高于单纯组[(27.3±9.1)vs.(22.8±5.7)、(1.2±0.6)vs.(0.8±0.3)、(0.7±0.5)vs.(0.4±0.3);均P<0.05], 躯体症状以消化系统症状、头痛/头胀、性欲减退、皮肤麻木较突出.共病组人均间接经济负担高于单纯组,(平均秩次:91.4 vs.71.7,P<0.05),慢性疼痛程度与直接经济负担呈正相关(r=0.32,P<0.01).结论:抑郁症与慢性疼痛共病可能预示临床症状更重、治疗依从性更差、经济负担增加.  相似文献   

12.
老年抑郁症和焦虑障碍共病患者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探讨老年抑郁症和焦虑障碍共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手册第四版(DSM-IV)的诊断标准,把78例老年抑郁症患者分为两组,单纯抑郁症组(抑郁症组,N=44)及抑郁症和焦虑障碍共病组(共病组N=34)。对所有对象评定一般人口学资料及老年抑郁量表(GD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简易智能状态评定量表(MMSE)和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等,比较两组患者间差异。结果抑郁症组与共病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居住情况、家族史、民族、发病诱因和受教育年限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GDS总分(14.0±1.2/12.1±2.0,t=4.92)、HAMD(38.1±4.0/33.4±4.7,t=4.35)和HAMA总分(22.6±5.5/11.7±2.7,t=10.93)及其因子分、HAMD第3项(自杀)条目分、SF-36躯体功能(79.2±13.6/69.1±13.6,t=3.25)、社交功能(70.0±21.2/50.0±22.5,t=4.02)评分共病组均高于抑郁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老年抑郁症和焦虑障碍共病患者较单纯抑郁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更重、自杀风险大、生活质量更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不同治疗阶段老年抑郁障碍患者抑郁主观体验与医师进行的临床评估的一致性,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连续入组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诊断抑郁障碍的老年患者69例,在基线、治疗2周末、4周末及52周随访4个时间点,患者用抑郁视觉标尺(VSD)完成抑郁主观体验的自我评估,医师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简明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估患者的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和认知功能评估。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与基线相比,2周末和4周末时的VSD分[(2.7±1.6),(5.3±2.0)vs.(7.0±1.8),P0.001]增加,HAM D分[(36±11),(17±9)vs.(9±8),P0.001]、HAM A分下降[(27±10),(14±8)vs.(7±6),P0.001],4周末与52周随访时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及2周末患者VSD评分与HAMD、HAMA评分无相关性,4周末和52周时VSD与HAMD负相关(r=-0.31、-0.74,P0.05或P0.01)、与HAM A负相关(r=-0.36、-0.76,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SD与HAMD评分一致性与抑郁特征有关,焦虑躯体化因子得分较高的患者一致性较低(OR=0.87),而体重因子(OR=1.86)、日夜变化因子(OR=2.00)、绝望感因子(OR=1.13)得分高的患者一致性较高。结论:老年抑郁障碍患者对抑郁的主观体验与医师评估的严重程度一致性,在抑郁病情改善后相对发作期更高,提示抑郁症状特征与患者抑郁体验的自我认知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不同治疗阶段乳腺癌患者的焦虑、抑郁、幸福感指数和社会支持情况,分析社会支持与情绪状况的关系.方法:收集术前组、术后组与康复组的乳腺癌患者各105例为病例组,以及年龄与教育年限匹配的健康对照105例,应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8分为可疑焦虑)、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 ≥8分为可疑抑郁)、幸福感指数量表(Index of Well-being)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进行有关测评.结果:病例组的可疑焦虑、抑郁发生率均高于健康对照(42.9%,61.9%,59.0% vs.9.5%;33.3%,60.0%,46.7% vs.5.7%;均P<0.01),病例组的HAMA、HAMD得分均高于健康对照[(7.2±4.3),(9.4±5.1),(9.2±5.6)vs.(3.9±3.1);(6.2±3.8),(9.2±4.8),(7.9±4.6) vs.(3.1±2.4),均P<0.01];术前组与术后组的幸福感指数低于健康对照[(10.6±2.3),(10.5±2.6) vs.(11.5±2.2),均P<0.01].病例组中,有可疑焦虑患者的幸福感指数、PSSS得分均低于无焦虑组[如,术后组PSSS得分(63.0±10.1)vs.(70.4±9.1),P<0.01];有可疑抑郁患者的幸福感指数、PSSS得分低于无抑郁组[如,康复组PSSS得分(63.8±10.6) vs.(70.1±8.4),P<0.01].结论:本研究提示,不同治疗阶段的乳腺癌患者的可疑焦虑、抑郁发生率和焦虑、抑郁得分均高于健康人群;有可疑焦虑、抑郁患者的幸福感指数和社会支持相对更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康复期抑郁症患者的疗效.方法 以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为量化指标,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30例和对照组30倒.结果 心理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较,HAMD量表结果显示:心理干预组患者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3.24),其中6个因子亦有明显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对情绪面孔的定向遗忘效应,探究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偏差的原因是否与定向遗忘的能力有关。方法:选取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抑郁症诊断标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抑郁症状轻至中度的患者35例,选取年龄、受教育程度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对照33例。采用项目法定向遗忘范式,以情绪面孔(愉悦、平静、悲伤)作为刺激材料,比较两组在面孔再认成绩上的差异。要求记住项目(TBR)的再认成绩高于要求忘记项目(TBF)的再认成绩即出现了定向遗忘效应。结果:项目类型和组别的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项目类型×情绪的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对愉悦面孔的TBR和TBF再认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项目类型×组别的简单效应分析显示:两组被试的定向遗忘效应不同,对照组对TBR的再认数高于TBF再认数[(10.1±2.3)vs.(8.7±2.2),P0.01],而抑郁组的TBR与TBF的再认成绩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2.7)vs.(7.7±2.9),P0.05]。抑郁组对悲伤面孔的TBR再认反而低于TBF[(2.1±1.3)vs.(3.1±1.6),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总体上并未出现明显的定向遗忘效应,对悲伤面孔的再认出现了压抑后的反弹效应。不能及时有效的遗忘负性材料可能是抑郁症患者存在负性认知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晚发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30例首次发病年龄≥60岁、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中、重度抑郁发作或复发"诊断标准的门诊及住院老年抑郁症患者为晚发抑郁症组,选取3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老年人作为正常对照组。使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Stroop字色干扰测验、词语流畅性测验(VFT),对两组间定势转移、注意抑制、工作记忆等神经认知特点进行比较,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定晚发抑郁症的抑郁严重程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晚发抑郁症组WCST的错误应答数、持续性应答数、持续性错误数、持续性错误百分数的得分较高[(61±23)vs.(41±25),(44±27)vs.(27±19),(36±20)vs.(23±16),(28±15)vs.(19±11),均P0.01],WCST的概念化水平应答百分数、Stroop一致组正确数、VFT的得分较低[(36±24)vs.(54±26),(19±3)vs.(20±2),(10±2)vs.(11±2),均P0.01]。老年抑郁症组HAMD-17的阻滞因子与WCST的持续性应答数呈正相关(r=0.38,P0.05),与Stroop一致组正确数呈负相关(r=-0.41,P0.05),与VFT的分值呈负相关(r=-0.52,P0.01)。结论:本研究提示中重度晚发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缺损,尤其是明显的执行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认知行为治疗(CBT)联合注意力训练技术(AT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幻听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且有幻听症状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CBT组30例(26例完成)和CBT+ATT组30例(25例完成)。CBT组只接受4周的幻听认知行为干预,CBT+ATT组在幻听认知行为基础上增加注意力训练技术干预共6周。在基线及12周后,采用精神症状评定量表-幻听分量表(PSYRATS-AH)和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评估两组患者的幻听症状及社会功能,采用注意控制量表(ACS)评估CBT+ATT组患者的注意控制能力。结果:12周后,CBT+ATT组PSYRATS-AH总分[(-6.8±2.2)vs.(-4.2±1.5)]及幻听频率、持续时间、痛苦数量、对声音的控制的差值(干预后得分-基线得分)均低于CBT组(均P<0.05),CBT+ATT组SSPI总分[(13.9±2.9)vs.(11.6±4.2)]及因子I、因子III的差值均高于CBT组(均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认知行为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首发和复发抑郁症患者血清S100B蛋白浓度的改变.方法:采用酶联免疫(ELISA)方法检测61例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其中首发19例,非首发42例)和52名健康对照(对照组)血清S100B蛋白浓度,比较两组间血清S100B蛋白浓度的差异;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分析血清S100B蛋白浓度与HAMD评分及疾病状况间的关系.结果:(1)抑郁症组血清S100B浓度高于对照组[(0.17±0.10)vs.(0.11±0.04)μg/L] (P<0.001);(2)抑郁症组首发和非首发患者间血清S100B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5±0.04)vs.(0.17±0.12)μg/L,P=0.430];(3)抑郁症组血清S100B浓度与患者年龄、总病程、HAMD评分无相关(P>0.05),与患者首发时年龄、发病次数相关(r=-0.29,0.36;P=0.024,0.005).结论:抑郁症患者血清S100B浓度高于正常对照.尽管与疾病症状无关,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疾病复发可能性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社交技能训练对学龄期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障碍的改善作用,为建立我国学龄期孤独症儿童的社交技能训练模式奠定基础。方法:共入组49例6~16岁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孤独症诊断标准的儿童,其中训练组30例,对照组19例,两组年龄、性别、智商相匹配。对训练组患儿进行为期14周的社交技能训练,每周训练1次,每次90 min,家长接受同期团体训练以了解患儿训练的内容。在训练开始前和训练14周结束时,分别对训练组和对照组患儿用异常行为量表评估患儿孤独症症状的变化程度。结果:训练组训练14周后,异常行为量表总分[(53.1±27.6)vs.(37.0±23.4)]和社会退缩[(14.6±8.7)vs.(10.0±6.6)]、不恰当言语[(3.8±2.7)vs.(2.8±2.7)]、情绪不稳[(12.3±8.9)vs.(7.5±6.3)]、刻板行为[(4.9±3.7)vs.(3.8±3.0)]、多动[(17.4±9.4)vs.(12.8±8.2)]等5个因子分均较训练前下降(Ps0.05)。训练前两组间异常行为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0.05),训练14周后训练组异常行为量表总分[(16.1±14.3)vs.(1.1±15.5)]和社会退缩[(4.6±6.2)vs.(-0.9±5.1)]、情绪不稳[(4.8±5.3)vs.(-0.7±4.3)]、多动[(4.6±5.5)vs.(0.8±6.0)]等3个因子的基线-终点减分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s0.05)。结论:社交技能训练能够有效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障碍,并能够有效改善孤独症儿童的情绪不稳和多动症状。对不恰当语言和刻板行为的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