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2008-2018年间我国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水平的变化趋势及相关因素。方法:对48篇测量我国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有关文献(共31 241名大学生)进行横断历史meta分析,采用滞后分析方法探讨网络利他行为与社会因素的相关性。结果:相比2008年,2018年的网络利他行为上升1.48个标准差,网络支持下降0.78个标准差;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与互联网现状、经济状况的社会指标呈正相关(r=0.58~0.79,均P<0.05)。结论:2008-2018年的研究提示,我国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水平有逐年上升趋势,而网络支持有逐年下降趋势;11年来中国互联网及经济的发展能较好地解释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上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我国大学生心理韧性水平在2007-2021年间的变化趋势及性别差异。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eb of Science、APA PsycArticles、APA PsycInfo、Psychology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Collection等数据库,选取以心理韧性量表(CD-RISC)测评大学生的文献,采用横断历史meta分析考察心理韧性水平随时间变化趋势,采用传统meta分析考察心理韧性水平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结果:共227篇文献纳入分析。大学生CD-RISC总分、坚韧性维度得分均与年代负向关联(β=-0.33、-0.34,均P<0.01);男生的CD-RISC总分(95%CI:0.07~0.18)及坚韧性(95%CI:0.19~0.23)、乐观性(95%CI:0.08~0.12)、力量性维度(95%CI:0.10~0.14)得分均高于女生。结论:在2007-2021年间,我国大学生以“心理韧性量表”测评的心理韧性水平整体上呈下降趋势,男生的心理韧性水平高于女生。 相似文献
3.
调查大学生自伤行为及生命意义感现状,探讨生命意义感对自伤行为的影响.对某省属高校86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收集大学生人口学信息及自伤行为发生情况等;采用生活目的测验(PIL)了解生命意义感水平.结果显示:自伤行为检出率7.7%;54.6%的伴有自伤行为大学生无明确生命意义与目标;生命态度[OR=...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大学生社会性无聊感、生命意义感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采用无聊倾向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自杀意念问卷对646名大学本进行调查。结果:1大学生社会性无聊感得分在性别、就读地区、年级、是否独生等几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大学生社会性无聊感与生命意义感存在显著负相关(r=-0.336,P0.001),大学生社会性无聊感与自杀意念存在显著正相关(r=0.382,P0.001);3生命意义感中的部分维度如成就、快乐、信仰和人际关系等4个维度对大学生社会性无聊感有负性预测作用(R2=-0.136,P0.001;R2=-0.165,P0.001;R2=-0.179,P0.01;R2=-0.187,P0.05),大学生社会性无聊感对自杀意念有正性预测作用(R2=0.146,P0.001);4大学生社会性无聊感在生命意义感与自杀意念存在显著中介作用。结论:生命意义感的提高,有助于降低大学生社会性无聊感,减少自杀意念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004-2018年间大学生网络成瘾症状的变化趋势及其性别差异,以及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指标(互联网普及率和国家经济发展状况)间的关系。方法:检索Google Scholar、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维普、万方数据库,选取以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中国台湾修订版(CIAS-R)测量大学生网络成瘾症状的文献,采用横断历史meta分析方法考察大学生网络成瘾症状的变化趋势及其性别差异,并用滞后分析方法探讨网络成瘾症状与互联网普及率和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文献48篇。CIAS-R总分及各因子分均呈上升趋势(d=0.5、0.9、0.5、0.3、0.6、0.4);女大学生网络成瘾症状的变化趋势显著上升(β=0.57,P<0.05),男大学生网络成瘾症状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β=0.36,P>0.05);大学生网络成瘾症状与互联网普及率、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均呈正相关(r=0.52、0.58,均P<0.05)。结论:近15年来研究报告的大学生网络成瘾症状有上升趋势,中国互联网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能较好地解释大学生网络成瘾症状的上升。 相似文献
6.
7.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29(9)
目的: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开展以人生纪录片为载体的生命教育课程干预,考察干预效果。方法:以是否选修《电影与心理人生》课程为条件将被试分为实验组(n=95)和对照组(n=65)。实验组开展每周2课时,持续时长17周的课程干预,对照组不进行相关操作。在干预第1周及最后1周用生命意义感量表(MLQ)评估两组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水平。结果:干预前,实验组的生命意义感总分显著低于控制组(t=-2.521,P0.05),其中实验组的拥有意义感维度得分显著低于控制组(t=-3.304,P0.01);干预后,实验组的生命意义感水平(t=-2.126,P0.05)和拥有意义感得分(t=-2.490,P0.05)显著提高,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人生纪录片课程为载体的生命教育形式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拥有意义感,从而提升生命意义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000至2020年间我国中学生睡眠质量的变化趋势。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选取以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测量中学生睡眠质量的文献,采用横断历史元分析方法探究中学生睡眠质量的变迁趋势及其影响因素,采用一般元分析方法考察中学生睡眠质量的性别差异。结果:共纳入92篇文献。我国中学生PSQI总分与年代呈显著正相关,初中生和高中生的PSQI总分都与年代显著正相关。经济发展、教育状况和家庭发展能显著预测中学生睡眠质量的下降。结论:21世纪以来我国中学生的睡眠质量呈现整体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为考察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现状及其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采用生命意义感量表、网络利他行为量表对76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得分(95±18)分,不同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命意义感及其各因子与网络利他行为显著性相关,并能够解释网络利他行为11%的变异.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处于整体中等偏下水平,生命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社会性无聊感与学习倦怠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地方院校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社会性无聊感与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生命意义感问卷、自编的社会性无聊感问卷和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对广州肇庆地区823名本科大学生进行调查,并利用SPSS18.0进行分析。结果:1大二学生在社会性无聊感与学习倦怠感上得分最高,生命意义感上得分最低;2学习倦怠与社会性无聊感存在显著正相关(r=0.602,P0.000),学习倦怠与生命意义感存在显著负相关(r=-0.449,P0.000);3学习倦怠对生命意义感存在显著负向预测作用(20%),学习倦怠对社会性无聊感存在显著正向预测作用(36.2%);4生命意义感在学习倦怠与社会性无聊感中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41.6%。结论:降低大学生学习倦怠,有助于提高生命意义感与降低社会性无聊感。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索萨提亚模式团体干预对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成效.方法:选取80名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作为被试,将80名被试随机分成实验组(n=40)和对照组(n=40),采用生命意义感量表、生活目的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自我成长量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前后测.结果:实验组在干预后4个量表各项得分显著高于前测,实验组所有因子得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文采用元分析技术探讨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负性指标的关系,以及调节变量对二者关系的影响,以期为提升人们心理健康提供有效借鉴.方法:通过文献搜索整理筛选后共有21篇原始文献,21个独立研究样本符合元分析要求(n = 12554).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元分析.结果: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负性指标存在...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考察徐州地区大学生对生命意义的了解与看法,即是否因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精神空虚、是否存在存在性挫折、是否有正确的生命目的、是否能承受生活中的磨难以及对死亡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16.
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版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信效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引入Steger等编制的生命意义感量表(the 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MLQ),检验其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应用的信度和效度.方法:方便选取北京大学学生307名,随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n=150)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另一部分(n=157)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用社会期望量表(Marlowe-Crowne Social Desirability Scale,MCSD)、未来取向应对量表(Future-oriented Coping Inventory,FCI)、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PANAS)、自评抑郁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GWB)检验MLQ中文版的效标效度.结果:(1)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了2个因子,分别是生命意义感(MLQ-P)和寻求意义感(MLQ-S),累计贡献率为57.22%,项目负荷在0.579~0.829之间.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了结构的有效性(χ2=43.81,GFI=0.94,AGFI=0.90,NFI=0.93,CFI=0.97,IFI=0.97,RMSEA=0.066).(2)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1,2个分量表的α系数分别为0.81和0.72.(3)MLQ-P与SES、GWB、正性情绪、预先应对、预防应对、MCSD呈正相关(r=0.19~0.59,均P<0.01),而与SDS、负性情绪呈负相关(r=-0.50,-0.18,均P<0.01);MLQ-S与预先应对、预防应对和正性情绪正相关(r=0.20,0.31,0.15,均P<0.01).结论: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版在大学生中的信、效度较好,但仍需扩大样本进一步深入检验.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大学生未来自我连续性状况及其与家庭支持、生命意义感的关系。方法:在上海市选取高校大学生912名(男448名,女464名),采用未来自我连续性问卷(FSCQ)、家庭支持自评量表(PSS-Fa)、生命意义感量表(MLQ)进行测评。结果:FSCQ得分为(3.3±1.1)分,女性、≥25岁、大四年级、外地户籍、独生子女FSCQ得分较低(均P<0.001)。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SS-Fa得分及MLQ生命意义寻求、生命意义体验得分均与FSCQ得分正向关联(β=0.80、0.69、0.74)。结论:本研究提示提升家庭支持水平以及生命意义感可能有助于增进大学生未来自我连续性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中国大学生的防御方式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方法: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1990年至2009年间13篇研究,共计15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防御方式问卷比较大学生在3种防御方式和掩饰因子得分上的性别差异。结果:不成熟防御方式d=-0.08,95%CI=-0.12~-0.04;成熟防御方式d=-0.01,95%CI=-0.05~-0.03;中间型防御方式d=-0.05,95%CI=-0.09~-0.01;掩饰因子d=0.07,95%CI=-0.02~0.15。结论:中国大学生的3种防御方式和掩饰因子均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被父母情感虐待与安全感、焦虑症状及生命意义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大学生受父母情感虐待与安全感、焦虑症状及生命意义感的关系。方法随机整群抽取广州某大学大一和大二的学生800名,用安全感量表(SQ)、情绪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和生活意义感量表(PIL)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757份,有效率为97.2%。结果曾受到父母粗俗谩骂或漠视等情感虐待的学生有47人,占6.2%。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情感虐待组与对照组的生活意义感总分、特质焦虑、确定控制感和安全感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人际安全感和状态焦虑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情感虐待经历的学生其特质焦虑得分明显偏高,生活意义感总分、确定控制感和安全感总分明显偏低。结论受父母情感虐待的大学生成年后生活意义感、安全感较差,焦虑症状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考察2004-2013年医生职业倦怠的3个维度得分随年代的变化趋势。方法:搜集2004-2013年有关于医生职业倦怠的研究报告,经过筛选和排除,再对研究报告进行了横断历史的元分析,分析得分与年代变迁的相关性和变化量并进行不同类别医生间的比较。结果:控制样本量后,综合医院全体医生情绪衰竭与年代相关为-0.618,职业效能感与年代相关为-0.443,去个性化与年代相关不显著。10年各维度下降了0.338~2.048分,平均下降了0.319~2.149个标准差。结论:1医生情绪衰竭情况有所改善,责任感保持稳定,但是职业效能感显著下降;2综合医院男性医生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变化状况优于女性医生,而职业效能感下降得更多;3精神专科医生的情绪衰竭和职业效能感变化随年代的变迁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