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3~6岁儿童24小时动作行为(睡眠,静坐行为,身体活动)是否与体脂率相关,以及24小时动作行为中身体行为的时间改变与体脂率变化的剂量-效应。方法:以373名学龄前儿童(男童195名,女童178名)为被试,使用三轴加速度传感器测量身体活动和静坐行为,使用睡眠问卷调查睡眠时长,使用儿童型人体成分分析仪测量体脂率,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成分数据分析对它们之间的关联进行探究。结果:(1)24小时动作行为的时间分布与体脂率的整体关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2)相对于其他身体行为,仅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和体脂率相关具有显著性(P<0.01);(3)伴随MVPA等时替代其他行为时间的增加,体脂率下降,然而一旦其他行为尤其是低强度身体活动(LPA)等时替代MVPA的时间增加,体脂率会迅速上升;(4)MVPA不变时,LPA和睡眠时长(SP)等时替代静坐行为(SB)以及SP等时替代LPA部分时间以后,体脂率也有所下降。结论:不同身体行为所花费时间的相互替代与3~6岁儿童体脂率的关联不同,其中MVPA的时间占比尤为重要。未来教育者改善...  相似文献   

2.
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不足已成为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中国也不例外。虽然全民健身、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均强调促进儿童青少年的体育活动水平,但目前国内尚无权威统一的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权威的身体活动指南是在国家层面成功促进全民身体活动水平的一个基本、关键步骤。因此,本文探讨尽快制定和发布适合国情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3.
静坐少动行为或体力活动不足带来的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等健康问题已成为当前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本文通过梳理静坐少动行为、体力活动与健康效益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二者交互作用对健康效益的影响以及剂量-效应关系。综合研究认为:1.随着静坐少动时间的增加,与慢性疾病相关的风险因素逐渐增加,4~6 h/d是其剂量-效应的"阈剂量",静坐少动时间与健康效益之间表现出非线性的剂量-效应曲线特征;2.间断性静坐少动行为比持续性静坐少动行为更有利于降低与慢性疾病相关的风险因素;3.增加体力活动或减少静坐时间均可促进健康效益;体力活动和静坐少动行为二者与健康效益之间存在着叠加/抵消的交互作用,二者与健康效益之间存在着剂量-效应关系,但其剂量-效应曲线模型特征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睡眠时间、身体活动水平与肥胖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大样本横断面研究,初步探讨睡眠时间、身体活动水平和肥胖的关系。方法:通过体质监测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搜集了香港3984名20~69岁成年人(1570名男性和2414名女性)的身高、体重、睡眠时间、身体活动水平及教育水平等方面资料。以睡眠时间、身体活动水平分组,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组别的超重率和肥胖率。以睡眠时间正常组和身体活动水平高组为基准,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时间过短、过长或身体活动水平低者发生超重、肥胖的优势比(OR)。结果:睡眠时间过长或过短的男性和女性的超重率高于睡眠时间正常者(部分组别差异不具有显著性)。睡眠时间为6小时(OR=1.91,95%CI:1.18~3.11)和小于6小时(OR=2.57,95%CI:1.33~4.98)的男性患肥胖的风险显著高于睡眠时间正常的男性。睡眠时间超过9小时的女性(OR=1.90,95%CI:1.00~3.61)与睡眠时间正常的女性相比超重风险也更高。与身体活动水平高的男性相比,活动水平低的男性的超重率和肥胖率都更高,出现超重和肥胖的风险也更高(肥胖:OR=1.91,95%CI:1.04~3.49;超重:OR=1.41,95%CI:1.02~1.95);但在女性中,这种差异不显著。结论:睡眠时间过短或过长,以及身体活动水平过低都可能是导致肥胖的危险因素;保证充足但不过量的睡眠时间,增加身体活动是控制肥胖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指南制订脉络、整体框架、主要内容及不足等方面,对美国运动医学学会(ACSM)2019年11月发布的《ACSM癌症患者身体活动指南》(以下简称“2019版指南”)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019版指南的研制具有政府主导及多方协同、基于美国社会需求及最新科学证据、量化标准高及可操作性强等特征。建议围绕以培育运动防治癌症理念为先导、以我国现有政策法规为基础、成立指南委员会工作组为研制主体、内容上基于科学实证提出建议、确保研制后的实效达成这5个核心要素,制定和完善我国癌症患者身体活动指南,从而在运动层面全面提高我国癌症防治的科学引领与指导水平。  相似文献   

6.
规律的体力活动有助于提高人的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然而,美国《2020健康人群》中的数据显示,仅有18.8%的美国成年人达到了《2008美国人体力活动指南》(2008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中提出的有关有氧活动和强壮肌肉活动的推荐量。为此,美国在提高居民体力活动水平上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本文简要介绍美国为促进全民体力活动采取的主要策略、有助于体力活动干预研究的政策分析框架、行为改变理论及3项研究实例。2010年,美国出台了《全民体力活动促进计划》(The 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Plan,NPAP),该计划包含了政策推荐、实践经验及措施等一系列增加居民体力活动的策略,试图通过在全国范围内营造"活跃的生活方式"的文化氛围,促进更多人达到《2008美国人体力活动指南》中的体力活动推荐量。《全民体力活动促进计划》的内容涉及公共卫生、教育、城市规划、医疗保健、企业及行业、休闲娱乐及运动健身、非营利机构和大众传媒在内的8个领域,共有5个总策略、52个特定部门的策略及相对应的215个分策略,且部分策略制定了一年及五年目标。2011年,专家组对《全民体力活动促进计划》进行了过程评价,以监督计划的实施情况,并为计划的改进提供建议。过程评价采用定性及定量研究方法,对一年内开展的活动、目标完成情况、经验教训等进行总结。这一年内,《全民体力活动促进计划》的实施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仍存在诸多挑战,如缺乏长期的资金支持、各领域之间需加强沟通及合作、计划内容需及时更新以保证与体力活动及公共卫生领域的发展同步等。人的体力活动是一种复杂的行为,按照不同行为改变理论,其影响因素亦不同。许多科学研究及实践已经采用行为改变理论为指导进行体力活动的干预,以保证干预效果。有些行为改变理论(如生态学模型)认为,支持性政策是促进行为改变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制定支持性政策的复杂过程中,政策分析框架将有助于政策的设计及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本文简要介绍常用于促进体力活动增加的政策分析框架:社区行动模型(Community Action Model)、RE-AIM框架(RE-AIM Framework)和健康影响评估(Health Impact Assessment),以及常用于促进体力活动增加的行为改变理论:生态学模型(Ecological Model)、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和跨理论模型(Transtheoretical Model)。本文还通过3项研究实例,增加读者对生活方式干预研究的进一步认识。本文希望通过对当前美国有关体力活动促进的经验介绍,为制定或完善体力活动计划及体力活动干预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针对中国城市雾霾日益严重与青少年体质下降的严峻现实,借鉴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的方法,探讨中国青少年环境健康暴露参数的现状及其要解决的迫切问题。方法:通过文献综述法对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青少年环境健康评价中暴露参数的研究内容、测试指标及其方法进行对照。结果:本研究推荐将呼吸速率和活动模式作为空气污染风险评估的主要呼吸暴露参数,根据呼吸速率与体力活动的量变关系,提出体力活动是青少年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的关键性呼吸暴露参数,其研究可基于污染物特定剂量-反应关系,通过对雾霾浓度的监测和人群暴露行为活动模式的调查,建立青少年体力活动时间-活动模式的剂量关系,用一定的风险评估模型预测出特定污染物下的体力活动安全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形式的安全界值。结论:鉴于我国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中儿童暴露参数手册的缺失,尤其"时间-活动"模式的数据不足,迫切要求在我国开展儿童呼吸暴露参数的调查研究,制定不同环境污染级数的青少年体力活动指南。  相似文献   

8.
生殖健康是人口、计划生育及公共卫生领域的新概念,其中心目标是消除与生殖及婴幼儿成长过程相关的疾病和死亡危险。近年来,生殖健康概念不断发展和完善。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生殖健康的定义系指身体、精神及社会因素等均处于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无疾病和不适。生殖健康有赖于男女双方健康的心理状态及发育健全的生殖内分泌系统,因此与生物、行为、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有关。现将行为、心理及社会因素对生殖健康的影响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的健康状况得到不断改善。但据调查,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却有增无减。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独生子女占多数,家长对孩子往往期望过高或溺爱过甚,致使儿童心理、精神、行为等异常显著增加,较多地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言语、睡眠、动作、情绪等方面。如饮食上有偏食、挑食、贪食、厌食;言语上有说话迟缓、含糊不清、口吃、缄默等;动作上有活动过多或过少、动作刻板、抽动等;睡眠上有入睡困难、睡眠不安、恶梦、夜啼等;情绪上有焦虑、恐惧、性情怪僻、脾气暴躁等。诸如此类异常表现,往往不被家长重视,发展下…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成年居民运动锻炼与步行的活动强度和水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并评价北京市成年居民身体活动强度和水平。方法:利用"2002年北京市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分析受试对象运动锻炼和步行活动情况,参考2000年美国"身体活动概要"和国内数据,对各种活动赋以相应MET值,参照WHO分级标准评价身体活动水平。结果:64.2%的北京市居民身体活动水平低,61.8%的居民从事每次超过10分钟的运动锻炼或步行,其中4METs以上强度的运动锻炼参与率为23.0%,步行的参与率为55.7%;60~岁组老年人参加运动锻炼的比率最高,为64.3%,但活动水平不高,活动水平低者占67%。结论:60%以上的北京市成年居民身体活动水平低,运动锻炼参与率仅为40%且强度较小,超过一半的活动量来自散步。  相似文献   

11.
体力活动不足对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全球问题,是21世纪最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探讨体力活动、体适能水平与健康的关系。研究认为,闲暇时无体力活动和低体适能水平与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骨关节疾病及某些癌症等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及死亡率增加密切相关;有规律的体力活动、适宜的体适能水平在预防疾病与健康促进中发挥有益作用,存在量效关系;国内外已进行了相关研究,并提出健康促进的体力活动指南。  相似文献   

12.
静坐少动行为是清醒状态下,坐位或卧位时,所有能量消耗不超过1.5 METs的行为。静坐少动的行为方式已成为一种公共健康问题。大量研究显示,静坐少动行为与糖代谢异常、肥胖、慢性炎症状态等心血管危险因素有着密切且独立的关系。静坐少动间断对多个心血管危险因素具有改善作用,这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关于静坐少动间断的研究多集中于静坐少动间断的次数和总持续时间,而少有研究深入探讨静坐少动间断的强度和平均持续时间的影响。另外,国外对静坐少动行为的研究已较为细致,而国内的研究尚比较少见,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正>已有充分的研究证实,体力活动对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具有诸多益处,包括降低高血脂、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减少肥胖的发生,改善代谢综合征,增强骨密度,促进心理健康等~[1]。基于体力活动的健康益处,世界主要国家和组织均提出针对儿童、青少年的体力活动指南,建议其每日体力活动不少于1小时~[2]。2006年,我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保  相似文献   

14.
水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不仅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细胞的重要成分,而且还具有调节生理功能的作用。足量饮水有助于维持机体健康,制定我国居民适宜水摄入量对于指导科学饮水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成年居民和儿童饮水行为调查中获得的饮水数据基础上,中国营养学会制定了我国居民适宜水摄入量,但由于缺乏运动人群饮水行为调查数据,暂未制定运动人群水适宜摄入量,因此,有必要制定国际认可、统一的饮水行为调查方法,规范化开展运动人群饮水行为调查研究,获得科学、准确的运动人群饮水行为调查数据,并进一步制定运动人群适宜水摄入量。运动人群饮水行为调查包括饮水量调查和食物水摄入量调查。可采用连续7天24小时实时饮水记录法,即采用调查问卷、结合量具和《常见饮料量表》作为估计饮水量的参考数据,来调查运动人群饮水行为的方法。调查内容包括总水摄入量、饮品类型、饮用时间等,并详细记录运动前中后饮水情况、运动饮料饮用类型和饮水量等。食物水摄入量可采用连续3天24小时食物水分调查法,即双份饭法、称重法结合化学分析法,记录并称量运动人群在3天24小时摄入的食物种类和量,对摄入的食物取样后按照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GB 5009.3-...  相似文献   

15.
血管内皮衰老是动脉粥样硬化及相关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病理基础。近年来,常规的身体活动已被众多研究证明可以改善中老年人群的内皮功能衰退。身体活动主要通过平衡血管内的氧化应激水平以及调节炎症环境,促进内皮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提高一氧化氮的生物利用度,维持血管内稳态。一定强度的常规运动还可以提高循环血液中内皮祖细胞的数目,增强内皮修复和血管再生能力。除此之外,身体活动对脂代谢、糖代谢、激素水平等的系统性调节,以及对高血压、血脂紊乱、肥胖等风险因素的控制也是抵抗内皮衰老的生物学途径。随着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剧,今后需要从分子、细胞等水平详细了解身体活动对血管功能的影响,并相应地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处方。  相似文献   

16.
在宝宝早期发展的关键期里,如果能用合适的方法对其加以干预,其个体的智力就会获得良好的发展。身体运动智能是指人巧妙地操纵物体和调整身体的能力。任何要求人运用手势或者身体各部位来完成的活动,都属于这一智能领域的活动。运动智能的发展和培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保育与锻炼相结合结合婴幼儿每天的活动,进行一些体育锻炼,以培养其各种基本动作的练习。如:对于年龄不  相似文献   

17.
试论当代西方锻炼行为阶段理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身体锻炼可以促进身心健康,这一结论早已为人们所了解,但仍旧有许多人不能充分地获得锻炼所带来的身心效益。有研究表明,在那些已经开始参加有组织的身体锻炼项目的个体中,有相当比例的人在6个月内中途退出。理解和促进与人们健康有关的身体活动和锻炼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研究锻炼行为的理论。本文尝试对当代西方锻炼心理学领域内引人注目的阶段理论做一概括性介绍,并分析当前阶段理论研究的热点。1锻炼行为阶段理论近三十年来,人们运用了大量心理学理论来预测、解释和改变个体的身体活动及锻炼行为。这些理论可以被概括为两大类:(1)连续体理论…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回顾了身体活动对执行控制和脑功能的积极影响。行为研究发现,身体活动对儿童、成人和老人的执行功能均有促进作用,身体活动特别有益于老人的认知保护;脑电研究发现,身体活动更多或体能更好有益于认知过程,这些认知过程与刺激编码过程中注意资源的分配和更快的认知加工以及更好的抑制与监控能力相关联;核磁共振研究发现,身体活动能促进脑的神经生长、神经执行功能和神经保护功能,从而影响脑的可塑性。未来研究应注意对执行功能结构进行细分、考察不同的执行功能成分与身体活动的关系,进一步探索身体活动与生活因素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无规律运动习惯,但体力活动水平不同的女性肠道菌群的差异。方法选取18~40岁女性受试者40人,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和食物频率问卷分别调查受试者体力活动水平和饮食情况,将受试者分为静坐少动组(20人)和体力活动组(20人)。采用Cortex心肺功能测试仪测试VO2max。收集受试者的粪便样本,通过Illumina Hiseq平台进行16SrDNA V4区测序检测肠道菌群。结果两组受试者基本身体情况和饮食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力活动组的每周体力活动水平和VO2max明显高于静坐少动组的每周体力活动水平和VO2max(P0.001)。两组间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指数和Beta多样性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坐少动组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理研菌科(Rikenellaceae)和紫单胞菌科(Porphyromonadaceae)、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和Parabacteroides的丰度明显高于体力活动组(P0.05)。结论适当增加体力活动能够优化肠道菌群结构,对健康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肥胖儿童在减肥的同时还必须保证体格和智力的发育。因此,饥饿疗法、减肥药物、减肥手术等方法均不适用于肥胖儿童的减肥。实践证明,运动才是最适合儿童的减肥方法。减肥运动应采用轻体育活动,即适宜的耐力运动,以增加人体内的有氧代谢。减肥运动要适合家庭特点,便于实行和坚持。运动的时间应相对较长,开始每天半小时,逐渐增加到每天1小时;运动应安排在饭后半小时,每周不少于5次。每次运动后能使身体微微出汗,而无心跳过速和过度疲劳感。肥胖者的运动及协调能力均较差,因此,运动时精力要集中,眼睛注视前方,抬脚要利落到位,落脚要稳定、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