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生物标记物人乳腺珠蛋白(hMAM)联合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B2) mRNA在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患者中阳性表达情况,阐明其用于诊断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74例乳腺癌患者、21例乳腺纤维腺瘤患者和10名健康人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采集外周血,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hMAM、MMP-9和C-erbB2 mRAN表达水平,比较hMAM、MMP-9和C-erbB2联合检测阳性表达率,并分析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之间hMAM、MMP-9和C-erbB2联合检测的差异。结果:MMP-9、C-erbB2 mRNA阳性表达率在有无淋巴结转移患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50,P < 0.05;χ2=5.636,P < 0.05),hMAM mRNA阳性表达率在HER-2阳性与阴性患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04,P < 0.05)。乳腺癌患者hMAM及联合MMP-9和C-erbB2 mR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7.84%(28/74)、59.46%(44/74)和48.65%(36/74),三者联合阳性表达率为64.86%(48/74),均高于健康对照组(χ2=5.676,P < 0.05;χ2=3.102,P > 0.05;χ2=5.339,P < 0.05;χ2=2.310,P > 0.05)、乳腺纤维腺瘤组(χ2=8.438,P < 0.01;χ2=4.491,P < 0.05;χ2=7.982,P < 0.01;χ2=4.844,P < 0.05)和非乳腺癌组(对照组+乳腺纤维腺瘤组)(χ2=13.093,P < 0.01;χ2=6.471,P < 0.05;χ2=11.837,P < 0.01;χ2=6.103,P < 0.05)。与Ⅰ+Ⅱ期比较,Ⅲ+Ⅳ期乳腺患者hMAM mRNA单独及联合阳性表达率均增加,其中hMAM mRNA单独及联合C-erbB2 mRNA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57,P < 0.05;χ2=4.912,P < 0.05)。结论:hMAM诊断乳腺癌微转移的阳性率较低,联合MMP-9和C-erbB2 mRNA检测可以提高诊断阳性率,对于早期乳腺癌微转移诊断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白血病干细胞(LSC)表面CD96和CD71表达对急性白血病患儿疗效及预后的影响,阐明白血病患儿LSC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与其疗效和预后的关联性。方法:选择80例急性白血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9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41例。应用流式细胞术对其LSC表面CD96和CD71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对患者的首次化疗疗效、5年生存率、化疗后感染、化疗后复发和髓外浸润发生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38例(47.5%)患儿LSC表面CD96阳性表达,45例(56.3%)患儿LSC表面CD71阳性表达,2种抗原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27,P=0.268);AML患儿LSC表面CD96和CD71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ALL患儿(χ2=22.225,χ2=34.028,均P<0.01)。LSC表面CD96阴性表达患儿首次化疗后的临床有效率和疗效分布均优于LSC表面CD96阳性表达患儿,LSC表面CD71阴性表达的患儿首次化疗后的临床有效率和疗效分布优于LSC表面CD71阳性表达患儿(χ2=11.323,χ2=16.589,P<0.05;U=2.939,U=2.291,P<0.05)。LSC表面CD96阴性表达患儿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LSC表面CD96阳性表达患儿(χ2=5.051,P<0.05),化疗后感染、化疗后复发和髓外浸润发生率明显低于LSC表面CD96阳性表达患儿(χ2=8.316,χ2=13.288,χ2=5.389,均P<0.05);LSC表面CD71阴性表达患儿化疗后感染发生率和化疗后复发率明显低于LSC表面CD71阳性表达的患儿(χ2=6.622,χ2=10.787,均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儿LSC表面的CD96和CD71表达水平与疾病亚型、首次化疗疗效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可作为辅助诊断和评价疗效的标志物;CD96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预后具有关联性,可作为预测患儿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本研究通过检测乳腺癌患者血液中孕激素受体膜组分1(progesterone receptor membrane component 1,PGRMC1)表达浓度来评价其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1月期间因乳腺疾病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乳腺外科、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以及解放军263医院乳腺外科的患者140例,检测其血清及全血标本,其中乳腺癌组90例。根据临床分期早期50例:Ⅰ期(n=24)、Ⅱ期(n=26),晚期40例:Ⅲ期(n=20)、Ⅳ期(n=20)。乳腺良性肿瘤组50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抽取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全血样本处理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各组PGRMC1浓度,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hemiluminescent immunoassay,CLIA)测定各组血清CA125、CA153和CEA表达浓度。ROC曲线评价PGRMC1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PGRMC1浓度在乳腺癌、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及正常对照人群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乳腺癌患者中PGRMC1浓度随临床分期增加而逐渐升高,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疾病组及对照组浓度[Ⅱ期(60.89 ±16.86)ng/L,Ⅲ期(95.54 ±16.79)ng/L,Ⅳ期(113.78 ±41.20)ng/L vs良性肿瘤组(42.77 ±29.81)ng/L,对照组(39.36 ±25.10)n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乳腺良性疾病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乳腺癌晚期组3种肿瘤标志物明显升高(Ⅲ期:CA125:χ2=12.26,P=0.000;CA153:χ2=28.19,P=0.000;CEA:χ2=6.52,P=0.011;Ⅳ期:CA125:χ2=16.46,P=0.000;χ2=42.19,P=0.000;CEA:χ2=14.29,P=0.000)。与乳腺癌早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良性疾病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显示晚期组PGRMC1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AUC)为82.7%(P<0.05),CA125、CA153、CEA的AUC分别为78.3%(P<0.05)、86.8%(P<0.05)、77.3%(P<0.05)。早期组中,CA125、CA153和CEA的AUC均小于60%(P>0.05)。而PGRMC1的AUC为86.6%(P<0.05),敏感度为94.0%,特异度为50.0%。结论 乳腺癌患者全血中PGRMC1表达含量高,且表达程度随乳腺癌期别的增加而增高;PGRMC1对早晚期乳腺癌诊断均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有望成为激素治疗前乳腺癌风险常规筛查的血液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子宫体、乳腺双原发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0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子宫体、乳腺双原发癌患者(双癌组)29例和子宫体恶性肿瘤患者(单癌组)319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双癌组合并糖尿病(χ2=8.02,P=0.007)、肿瘤家族史(χ2=31.76,P<0.001)及其他部位恶性肿瘤(χ2=31.76,P<0.001)的比例显著高于单癌组,双癌组Ⅱ型子宫体恶性肿瘤(χ2=5.52,P=0.030)及低分化癌(χ2=8.39,P=0.020)的构成比明显高于单癌组。单癌组的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明显优于双癌组(Log-rank=6.75,P=0.011)。分层分析显示,在双癌组中,首发子宫体癌的双癌患者Ⅱ型子宫内膜癌的构成比明显高于首发乳腺癌组(58.33%vs 11.76%,χ2=6.882,P=0.014)。首发子宫体癌与首发乳腺癌的两癌发病间隔时间显著不同,前者的间隔时间明显缩短(t=2.23,P=0.028)。两组双原发癌间隔时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0,P=0.010)。结论 合并乳腺癌的子宫体恶性肿瘤与子宫体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不同。乳腺癌后子宫体恶性肿瘤与子宫体恶性肿瘤术后发生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在乳腺癌原发灶及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差异,探讨这种差异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12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伴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乳腺癌患者原发灶和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灶中ER、PR、Her-2和Ki-67的表达。采用配对χ2检验分析原发灶和转移灶受体表达的差异,采用χ2检验分析Ki-67表达与受体表达关联性以及乳腺癌一般临床特征与受体表达的关联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临床分期与受体表达差异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ER、PR和Her-2在乳腺癌患者原发灶和同侧淋巴结转移灶中表达水平存在一定差异,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临床分期与ER和PR表达差异有关联(P<0.05)。乳腺癌患者原发灶中Ki-67表达与原发灶中ER和PR表达有关联(P<0.05)。ER在原发灶和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灶表达不一致的患者与ER表达一致患者的总生存率(OS)和无病生存率(DF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表达不一致患者5年OS和DFS较低。原发灶ER阳性且淋巴结转移灶ER阳性患者(+/+) OS和DFS高于原发灶ER阳性但淋巴结转移灶ER阴性患者(+/-)(P<0.05)。原发灶ER阴性且淋巴结转移灶ER阴性患者(-/-) OS高于原发灶ER阴性但淋巴结转移灶ER阳性的患者(-/+)(P<0.05),但D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9)。结论:乳腺癌患者原发灶和腋窝淋巴结转移灶中ER、PR和Her-2存在差异表达,且可反映患者的预后,对于原发灶和腋窝淋巴结转移灶受体表达不一致患者需要进行更加个体化的诊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Krüppel样转录因子12(KLF12)蛋白在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和血清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20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例组),收集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石蜡标本,选择体检正常者100人作为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肠组织中KLF12、nm23、周期素E1(CyclinE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MMP-9蛋白的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手术前和术后1个月时患者血清中KLF12水平并检测对照组受试者血清中KLF12水平。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KLF12、CyclinE1、MMP-2和MMP-9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χ2=66.155,52.795,64.515,52.632;P<0.001),nm23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癌旁组织(χ2=13.019,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结直肠癌组织中KLF12蛋白与MMP-2和MMP-9蛋白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396 3,P<0.001;r=0.326 4,P<0.001),与nm23蛋白表达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227 3,P=0.013)。病例组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血清中KLF12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中KLF12蛋白表达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最佳cut-off值为3.795 μg·L-1,曲线下面积为0.834,其对诊断结直肠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0.8%和94.0%。病例组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后血清中KLF1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t=2.708,P=0.007);结直肠癌组织中KLF12蛋白表达水平与血清中KLF12蛋白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406 9,P<0.001)。淋巴结转移程度为N3的(N3组)患者血清中KLF12水平最高,N0组患者最低(F=21.731,P<0.001)。结论:KLF12蛋白可能参与了结直肠癌的侵袭转移,检测患者血清中KLF12蛋白表达水平可能对判断病情和预测淋巴结转移有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Ⅰ级(CINⅠ)患者病变进展的危险因素,为CINⅠ患者提供更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方法 回顾性分析初次宫颈活检病理为CINⅠ且采用保守治疗的2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的患者随访24个月,观察患者病变进展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初次确诊CINⅠ病变时患者的年龄、人乳头瘤病毒(HPV)、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绝经状态、转化区(TZ)类型及阴道镜下图像特征(异型血管、增生、病变面积和病变边界)对CINⅠ患者病变进展的影响。 结果 40例患者病变进展,170例患者病变未进展。单因素分析,2组患者年龄 (χ2=25.94,P<0.01)、TCT情况(χ2=10.97,P<0.01)、是否感染HPV(16/18)(χ2=4.10,P=0.043)、是否伴有增生(χ2=8.18,P=0.004)和绝经状态(χ2=25.56,P<0.01)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年龄≥45岁(OR=5.95,P=0.005,95%CI:1.70~20.84)、TCT≥ASC-H(OR=3.319,P=0.007,95%CI:1.38~7.97)、出现异型血管(OR=9.91,P<0.01,95%CI:2.95~33.34)、伴有增生(OR=8.51,P<0.01,95%CI:2.60~27.84)是CINⅠ患者病变进展的危险因素。 结论 年龄≥45岁、TCT≥ASC-H、阴道镜下出现异型血管和病变区伴有增生为CINⅠ患者病变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结肠腺癌患者癌组织中β-tubulin Ⅲ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结肠腺癌组织标本111例,根据β-tubulin Ⅲ的阳性细胞分布部位分为浸润前沿组(n=72例)和非浸润前沿组(n=39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腺癌患者癌组织中β-tubulin Ⅲ的阳性表达率,分析β-tubulin Ⅲ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化、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复发和死亡等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不同性别、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死亡和复发结肠腺癌患者间β-tubulin Ⅲ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浸润前沿组和非浸润前沿组患者癌组织中β-tubulin Ⅲ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6,P=0.01)。低中分化病例多见于浸润前沿组,而高分化病例多见于非浸润前沿组(χ2=6.88,P=0.03)。不同分化程度癌组织中β-tubulin Ⅲ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4,P=0.04)。非前沿组中有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癌组织中β-tubulin Ⅲ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2,P=0.05)。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β-tubulin Ⅲ阳性表达细胞胞质呈黄色颗粒;与低分化组比较,高分化癌组织中β-tubulin Ⅲ阳性表达细胞明显增多。结论:结肠腺癌组织中β-tubulin Ⅲ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高分化结肠腺癌组织多见于非浸润前沿组。非浸润前沿组患者β-tubulin Ⅲ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ies, ANA)阳性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征。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8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428例RA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回顾性分析ANA阳性RA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特点。统计学方法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1≤理论频数<5采用校正四格表χ2检验,理论频数<1采用确切概率法。结果:收集到ANA阳性患者共231例(54%),ANA阳性组中女性占比明显多于ANA阴性组(82.7% vs. 63.5%, χ2=20.355,P<0.01);ANA阳性组出现跖趾关节受累(22.1%)低于ANA阴性组(33.0%, χ2=6.414,P<0.05),ANA阳性组中合并继发性干燥综合征(secondary Sj?gren’s syndrome, sSS)的比例显著高于ANA阴性组(19.5% vs. 4.1%, χ2=23.300,P<0.01);ANA阳性组合并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 RF)阳性(77.1% vs. 53.8%, χ2=25.743,P<0.01)及抗环瓜氨酸多肽(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CCP)抗体阳性(74.9% vs. 59.4%, χ2=11.694,P<0.01)的比例均显著高于阴性组。ANA阳性组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水平[(15.1±5.1) g/L vs. (13.8±5.3) g/L, t=2.359, P<0.05]及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水平[1.25(0.92) g/L vs.1.05(0.65) g/L, Z=-3.449, P<0.01]高于阴性组,而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水平[(109.64±17.98) vs. (114.47±18.48) g/L,t=-2.734, P<0.01]、血小板(platelet, PLT)水平[(266.4×109±104.6×109) vs. (295.9×109±100.1×109) /L,t=-2.970, P<0.01]低于阴性组。结论:ANA阳性RA患者合并sSS的比例显著高于ANA阴性者,前者IgG水平更高,而Hb及PLT水平则更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B7-H1和B7-H4在结直肠癌(CR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中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浸润的关系,为判定CRC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6例CRC患者肿瘤标本及癌旁正常组织样本中B7-H1、B7-H4蛋白的表达和Treg的浸润情况,并与CR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CRC患者CRC组织中B7-H1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χ2=72.34,P<0.01)。不同浸润深度的CRC组织中B7-H1表达频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结转移阳性者CRC组织中B7-H1高表达频数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者(P<0.01);Duke's分期C+D者CRC组织中B7-H1高表达频数高于Duke's分期A+B者(P<0.01)。CRC组织中B7-H4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χ2=78.92,P<0.01)。不同浸润深度的CRC组织中B7-H4高表达频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者CRC组织中B7-H4高表达频数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者(P<0.05);肿瘤组织中Treg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分化程度不同CRC组织中Treg阳性细胞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结转移阳性者CRC组织中Treg阳性细胞数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者(P<0.01)。Treg浸润与B7-H1的表达有相关性(P<0.01,Cramer's=0.463),Treg浸润与B7-H4的表达有相关性(P<0.05,Cramer's=0.320)。结论:B7-H1和B7-H4在CRC组织中呈异常高表达,并与肿瘤中Treg浸润增加有关,可作为评估CRC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CO2点阵激光联合他克莫司软膏与单纯他克莫司软膏外用治疗局限型白癜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局限型白癜风患者临床资料,依患者治疗意愿分为CO2点阵激光联合他克莫司软膏组(观察组)51例和他克莫司软膏外用组(对照组)47例。对照组患者皮损每天早晚外用他克莫司软膏,观察组患者每天早晚外用他克莫司软膏的同时行CO2点阵激光治疗,每4周1次,治疗12周,2组患者均按病情联用复方甘草酸苷片(每次3片,每日3次口服,共12周),治疗期间每2周随访1次,治疗结束后12周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起效时间少于对照组(t=13.82,P=0.001),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72,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面颈部皮损治疗有效率高于躯干部(χ2=23.78,P<0.05;χ2=12.79,P<0.05),观察组患者面颈部皮损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5.75,P<0.05)。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CO2点阵激光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局限型白癜风具有见效快、疗效好和安全性高的优势,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并通过与手术治疗对比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收治的320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外科手术治疗198例,ESD治疗122例。分析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总结符合ESD绝对及扩大适应证的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情况;进一步比较ESD和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远期疗效,从而评价目前ESD治疗早期胃癌的绝对适应证和扩大适应证的合理性。结果:198例早期胃癌患者共有22例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11.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χ2=5.525,P=0.019)、浸润深度(χ2=8.235,P=0.004)、分化程度(χ2=6.323,P=0.012)、脉管浸润(χ2=12.273,P<0.001)与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Wald=7.575,P=0.006)和分化程度(Wald=6.317,P=0.012)是早期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符合ESD绝对适应证和扩大适应证的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均为0%;符合ESD绝对适应证而行手术和ESD治疗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7.6%和9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4,P=0.907);符合ESD扩大适应证而行手术和ESD治疗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6.5%和9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61,P=0.303)。结论: 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主要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本组数据显示ESD治疗早期胃癌无论是绝对适应证还是扩大适应证都跟手术疗效相当,但仍需大样本量的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蒙古自治区汉族人群硒蛋白S(SelS)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在肝癌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分布情况,阐明其与肝癌发病风险的关联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内蒙古自治区汉族肝癌患者(n=96)和健康对照者(n=135) SelS基因rs34713741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数分布,结果经测序验证。分析SelS基因SNP与肝癌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SelS基因rs34713741位点的3种基因型CC、CT、TT及等位基因C、T的频数分布在肝癌组和健康对照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679,χ2=2.331,P>0.05)。肝癌组和健康对照组饮酒者CC、CT、TT基因型和等位基因C、T频数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533,χ2=6.417,P<0.05);携带T等位基因的饮酒个体患肝癌的风险增加,是CC基因型的2.297倍(OR=2.297,95% CI:1.202~4.393)。结论:SelS基因和饮酒交互作用可能与内蒙古汉族人群肝癌的发病有关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对应用胰岛素泵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时间、血糖波动、低血糖发生和胰岛素用量等方面的影响,寻找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时使血糖安全、快速和有效达标的最佳方法。方法:选择应用预混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佳住院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传统治疗组、大剂量向导组和大剂量向导联合监测组,每组20例。传统治疗组患者根据医生的经验及指尖血糖监测情况调整胰岛素剂量;大剂量向导组患者根据胰岛素泵自带大剂量向导软件及指尖血糖监测情况调整血糖;大剂量向导联合监测组患者同时联合大剂量向导软件及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RTCGM)对患者进行血糖调整。检测患者指尖血糖水平,采用血糖水平的标准差(SDBG)和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评价患者血糖波动情况。记录3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3d内SDBG和LAGE、低血糖发生情况及治疗后胰岛素用量。结果:大量剂向导组患者平均血糖达标时间少于传统治疗组(t=2.30,P<0.05),大剂量向导联合监测组患者平均血糖达标时间少于大剂量向导组(t=3.50,P<0.05)。治疗第3天,大剂量向导组患者SDBG和LAGE明显小于传统治疗组(tSDBG=3.11,tLAGE=2.54,P<0.05),大剂量向导联合监测组患者LAGE明显小于大剂量向导组(tLAGE=2.47,P<0.05)。3组患者总体低血糖事件(χ2=2.192,P=0.532)、显著低血糖事件(χ2=2.765,P=0.322)和夜间低血糖事件(χ2=2.192,P=0.532)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平均胰岛素用量(F=2.102,P=0.131)、达标日非基础胰岛素用量(χ2=2.328,P=0.107)和非基础胰岛素百分比(χ2=2.104,P=0.13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剂量向导软件联合RTCGM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较好,且不增加低血糖风险、不增加胰岛素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北京市顺义区腹泻病例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iarrheagenic Escherichia coli,DEC)的流行特征,为顺义区DEC引起的腹泻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3至2018年北京市顺义区2家哨点医院肠道门诊腹泻患者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采集粪便标本进行DEC检测,数据采用SPSS 25.0和Excel 2010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 068例腹泻监测病例中检出DEC 182例(8.80%),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nterotoxigenic E.coli, ETEC)(111例,5.37%)、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nteropathogenic E.coli,EPEC)(45例,2.18%)、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enteroaggregative E.coli, EAEC)(27例,1.31%)(各类型DEC检出数相加大于阳性例数是由于混合感染者分别计算到各类型引起),且不同户籍、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EC的季节性发病特征明显,各菌型的流行高峰均在夏季,主要表现为ETEC(χ2=76.591,P<0.001)和EAEC(χ2=10.204,P<0.05);本市患者EPEC(χ2=12.243,P<0.001)和EAEC(χ2=7.947,P<0.01)阳性检出率高;不同年龄EAEC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71,P<0.05)。发热、恶心、腹痛、脱水症状对DEC检出率无影响,但无呕吐症状病例DEC检出率高(χ2=7.099,P<0.01),主要体现为ETEC(χ2=15.073,P<0.001);伴发热与无发热组EAEC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51,P<0.05)。结论 北京市顺义区DEC流行的优势菌型主要为ETEC、EPEC和EAEC,季节性发病特征明显,夏季应加强DEC引起腹泻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中医体质类型与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不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评定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依据TESS评分,将住院治疗过程中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不良反应较重的119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应用等效剂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不良反应较轻的114例精神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标准化的9种中医体质量表调查法进行中医体质辨识。结果 对照组与研究组的不同体质总体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8,P<0.05);血瘀质、气郁质在研究组中的分布比率明显多于对照组(χ2=4.56、4.24,P<0.05);血瘀质、气郁质与TESS总分正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r=0.25、0.29,P<0.01);血瘀质与TESS心血管系统分量表得分正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r=0.31,P<0.01);气郁质与TESS自主神经系统分量表得分正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r=0.214,P<0.05)。结论 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患者中,血瘀质、气郁质两种体质的人更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而血瘀质的人更容易出现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气郁质的人更容易出现自主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常规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cancer,TURBT)与经尿道膀胱肿瘤二次电切(repeated-TURBT,Re-TURBT)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并进一步探讨二次电切的意义及指征。方法 将2011年1月至2017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并被确诊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56例患者资料,按照是否行二次电切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常规行TURBT;观察组25例,该组患者于首次TURBT后8周左右返院行二次电切术。2组患者术后均行术后即刻灌注与维持性灌注化学药物治疗(以下简称化疗),常用化疗药物:表柔比星、吡柔比星等。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膀胱肿瘤复发率及进展率。两组患者术后均每隔3个月复查一次膀胱镜,同时还需复查血常规、尿常规、生化及肝功指标等,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复发及进展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χ2=0.144,P>0.05)、年龄(t=-1.03,P>0.05)、肿瘤单发及多发(χ2=0.750,P>0.05)、肿瘤分期(χ2=0.120,P>0.05)、肿瘤分级(χ2=0.002,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获随访6~24个月。观察组患者在二次电切术中有3例(12%)发现肿瘤残余,其中Ta期2例,T1期1例,分期均与首次电切病理结果一致。在术后随访中,观察组共有5例(20%)复发,其中Ta期2例,T1期2例,1例于二次电切术后11个月出现进展,由T1期进展为T2。对照组有17例(55%)出现复发,其中Ta期12例,T1期4例,1例于术后18个月由T1期进展为T2期。两种手术方式术后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42,P<0.05),二次电切术后复发率低于常规肿瘤电切术。两组患者术中均未发生膀胱穿孔、输尿管口损伤及大出血等严重合并症。结论 TURBT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容易复发或进展;对于首次电切肿瘤分期≥ T1、高级别肿瘤(G2及G3)、肿瘤直径≥ 3 cm或多发肿瘤(≥ 3个)的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二次电切术能早期发现及清除残留的肿瘤,明显降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复发率;电切标本要求有平滑肌组织,有助于准确评估肿瘤病理分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