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艾滋病(AIDS)病人血浆与脑脊液中,艾滋病病毒I型(HIV-1)的病毒载量、基因耐药突变之间的关系。方法采集72例AIDS病人配对的血浆和脑脊液标本,检测HIV-1病毒载量,对接受抗病毒治疗(ART)超过48周、但病毒载量1000拷贝/mL的标本进行基因型耐药检测。结果 72例AIDS病人中,37例未接受ART,血浆和脑脊液的病毒载量分别为5.04(3.56~6.65)lg拷贝/mL和4.15(1.70~6.25)lg拷贝/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14,P=0.001)。35名接受一线抗病毒药物治疗超过48周的病人,血浆和脑脊液中的病毒载量分别为1.69(1.69~6.49)lg拷贝/mL和1.70(1.70~4.34)lg拷贝/mL,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53,P=0.210)。治疗组与未治疗组病人血浆及配对脑脊液病毒载量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治疗病人血浆和脑脊液中病毒载量检测结果不一致率为51.4%。产生耐药性是ART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血浆和配对脑脊液中的耐药基因突变位点类型基本一致。结论未接受ART病人血浆中的HIV-1病毒载量高于脑脊液。ART失败的病人(接受治疗但血浆和/或脑脊液病毒载量仍50拷贝/mL)的血浆和脑脊液中,病毒载量检测结果存在较高的不一致率。ART失败外周血和中枢神经系统耐药突变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菏泽市HIV/AIDS患者ART一年后病毒学效果,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开展精准随访管理、进一步提高艾滋病ART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描述2011-2020年菏泽市HIV/AIDS患者ART一年后病毒学效果,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645例HIV/AIDS患者纳入分析,其中485例(75.2%)在ART一年后达到病毒抑制。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接受ART一年后,文化程度为高中或中专(OR=1.80,95%CI:1.16~2.79)、大专及以上(OR=2.29,95%CI:1.05~5.01)的HIV/AIDS患者达到病毒抑制的可能性相对高,治疗基线CD4细胞计数≥500个/μL(OR=2.37,95%CI:1.09~5.15),免疫恢复情况较好(OR=2.21,95%CI:1.45~3.38),治疗基线无临床症状(OR=4.08,95%CI:2.43~6.86)的HIV/AIDS患者达到病毒抑制的可能性相对高;确诊后超过180天启动ART(OR=0.28,95%CI:0.14~0.57),ART期间曾漏服药物(OR=0.29,95%CI:0.12~0.67)的HIV/AIDS患者达到病毒抑制的可能性相对低。结论 HIV/AIDS患者的病毒学效果与文化程度、治疗基线CD4细胞计数、免疫恢复状况、治疗基线临床症状、确诊后启动ART的时间、服药依从性有关联,建议尽早启动ART,加强随访和治疗监测,提高依从性,促进病毒抑制率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基因型耐药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HIV/AIDS病人血液样本和基本资料,并进行基因型耐药检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病人发生基因型耐药的影响因素。结果获得可供分析序列的121例病人中,29例(23.97%)发生基因型耐药。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离婚或丧偶、治疗时间≥6年、病毒载量水平≥10 000拷贝/mL [比值比(OR)=6.22,95%可信区间(CI):1.85~22.29]、(OR=9.92,95%CI:1.35~26.77)、(OR=14.85,95%CI:6.34~36.18)是HIV/AIDS病人发生基因型耐药的危险因素。而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600个/μL和服药依从性≥95%(OR=0.18,95%CI:0.05~0.981;OR=0.39,95%CI:0.267~0.68)是发生基因型耐药的保护因素。结论 HAART后HIV/AIDS病人发生基因型耐药受多种因素影响,HAART过程中应加强患者CD4细胞数及病毒载量水平的监测,加强服药依从性教育,降低HIV/AIDS病人体内HIV耐药毒株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抗艾滋病病毒(HIV)治疗情况并进行疗效评价,探索抗病毒治疗(ART)病毒抑制失败的影响因素,提出改进ART效果的措施。方法收集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科所提供的成都市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的随访资料,对资料进行清理分析。结果共收集1682例HIV/AIDS病人,经标准方案治疗1年后CD_4~+T淋巴细胞计数从(184.49±103.82)个/μL上升到(313.11±157.41)个/μL,ART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778,P0.001)。病毒抑制失败86例,失败率为5.1%。拟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比值比(OR)=2.073,95%可信区间(CI)=1.012~4.248,P=0.046]、漏服(OR=5.994,95%CI=2.314~15.528,P0.001)及治疗方案(OR=2.059,95%CI=1.223~3.467,P=0.007)与病毒抑制失败的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漏服是影响病毒抑制失败的主要因素,应关注老年患者的病毒抑制情况,通过提高患者依从性和尽量使用最优治疗方案来降低病毒抑制失败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型艾滋病病毒(HIV-1)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疗(ART)过程中,当获得核糖核酸(RNA)病毒学完全抑制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IV-1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在HIV-1感染者血浆HIV-1 RNA首次20拷贝/mL时(定义为转阴)、RNA转阴1年时、RNA转阴2年时检测患者PBMC中HIV-1 DNA的含量,比较三个时间点患者PBMC中HIV-1 DNA含量的动态变化,不同ART方案以及获得RNA病毒学完全抑制所需的时间对HIV-1感染者PBMC中HIV-1 DNA的影响。结果治疗组34例HIV-1感染者接受ART过程中,在血浆HIV-1 RNA首次转阴时、RNA转阴1年时、RNA转阴2年时三个时间点患者PBMC中HIV-1 DNA含量分别为(2.88±0.50)、(2.58±0.47)、(2.57±0.43)Log10拷贝/106个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未接受ART的对照组15例HIV-1感染者PBMC中HIV-1 DNA含量为(3.26±0.56)Log10拷贝/106个细胞,与ART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含依非韦伦的一线方案和含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的二线方案对患者PBMC中HIV-1 DNA含量的影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HIV-1感染者获得RNA病毒学完全抑制的时间越早,其PBMC中HIV-1 DNA的水平越低。结论在ART获得RNA病毒学完全抑制的HIV-1感染者仍可检出PBMC HIV-1 DNA;随着ART延长,PBMC HIV-1 DNA逐渐消减;PBMC HIV-1 DNA检测有助于判断ART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重庆市荣昌区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ART)后免疫重建效果,探讨病毒抑制失败影响因素。方法利用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下载的荣昌区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的基本信息和随访数据,对资料进行清理分析。结果 218例HIV/AIDS病人经ART治疗一年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从(238.47±141.89)个/mm~3上升至(386.57±215.04)个/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96,P0.001)。病毒抑制失败17例,占7.8%,多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奈韦拉平+其他组[比值比(OR)=4.183,95%可信区间(CI):1.378~12.693]比依非韦仑+其他组更容易出现病毒抑制失败;漏服药物(OR=3.196,95%CI:1.060~9.635)比没有漏服药物更容易出现病毒抑制失败。结论 218例HIV/AIDS病例经ART一年后免疫重建效果显著,药物不良反应和治疗依从性是病毒抑制失败的主要影响因素,应加强医疗机构药物不良反应评估和并发症处置工作的能力,优化治疗方案,强化病人治疗依从性指导来提高ART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 HIV/HCV合并感染人群中终末期肝病的发生率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HIV/HCV合并感染者的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变量[基线时年龄≥40岁、男性、既往有受血史、HCV持续感染时间、合并HBV感染(HBsAg阳性)、随访末时HIV RNA≥1×104拷贝/mL、随访末时HCV RNA≥1×105拷贝/mL、随访末时CD4细胞计数>200/μL、随访末时ALT≥2×正常值上限(ULN)、包含奈韦拉平的ART、随访时间、ART持续时间>5年、HCV基因1b型]与终末期肝病发生的相关性;Kaplan-Meier法分析终末期肝病对HIV/HCV合并感染者生存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427例HIV/HCV合并感染者,平均随访3.7年,55例患者(12.9%)出现终末期肝病,52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1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时年龄≥40岁(OR=2.385,P=0.039)、ALT≥2×ULN(OR=16.374,P=0.000)、合并HBV感染(OR=2.507,P=0.042)、ART持续时间>5年(OR=3.232,P=0.010)及CD4细胞计数≥200/μL(OR=0.364,P=0.011)与终末期肝病的发生显著相关.在有终末期肝病与无终末期肝病的HIV/HCV合并感染者中,病死率分别为50.9%和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随着ART的开展,终末期肝病在HIV/HCV合并感染者中仍较常见,合并终末期肝病明显缩短了HIV/HCV合并感染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层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DN)发病的危险因素以及列线图模型对DN患病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 纳入2018年6至8月浙江省17个乡镇和街道符合研究标准的基层2型糖尿病患者1 588例, 年龄(56.8±10.1)岁, 男性占50.06%, 平均病程9年。采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化检测和眼底照相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DN的危险因素, 并应用列线图模型定量分析DN的患病风险。结果 1 588例基层2型糖尿病患者中440例(27.71%)发生DN。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化血红蛋白(OR=1.159, 95%CI 1.039~1.292)、收缩压(OR=1.041, 95%CI 1.031~1.051)、血清肌酐(OR=1.011, 95%CI 1.004~1.017)、血清球蛋白(OR=1.072, 95%CI 1.039~1.10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OR=1.463, 95%CI 1.073~1.996)、初中以上学历(OR=2.018, 95%CI 1.466~2.777)、中等强度运动(OR=0.751, 95%CI 0.58...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75岁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体循环栓塞(SE)的相关危险因素, 为临床中降低NVAF患者SE风险提供依据。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75岁NVAF患者, 根据NVAF后发生SE情况分为无SE组(1 127例)和SE组(433例)。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NVAF患者SE相关因素及未抗凝患者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房颤病史≥5年的OR值为2.75(95%CI 1.98~3.82, P<0.01), 脂蛋白(a)>300 g/L的SE风险高于脂蛋白(a)≤300 g/L(OR=2.07, 95%CI 1.50~2.84, P<0.01), 载脂蛋白B>1.2 g/L的OR值为1.91(95%CI 1.25~2.93, P=0.003), 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0%~49%的SE风险较高(OR=2.45, 95%CI 1.63~3.69, P<0.01), 左心房内径>40 mm的OR值为1.54(95%CI 1.16~2.07, P=0....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合并肺结核(TB)(简称HIV/AIDS-TB病人)抗结核治疗(ATT)对抗病毒治疗(ART)效果的影响因素和HIV-1基因型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云南省传染病医院确诊的HIV/AIDS-TB病人和HIV/AIDS病人的人口学、临床资料、HIV-1病毒载量和基因型耐药,分析影响HIV/AIDS-TB病人HIV-1复制的因素。结果 197例HIV/AIDS-TB病人在联合治疗24周后HIV核糖核酸(RNA)检测阳性率为23.86%(47例),抗病毒治疗失败率为11.17%(22例),抗病毒失败病人的耐药率为9/22,均高于ART的HIV/AIDS病人,但二者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IV/AIDS-TB病人主要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相关的突变为M184V(26.67%),主要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相关的突变为V179D(26.67%)和V106M(20.00%),未产生蛋白酶抑制剂主要突变。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入组时的白蛋白(ALB)、抗酸杆菌涂片、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ART和ATT方案与HIV-1复制无关,而ATT 8周内接受ART是抑制HIV/AIDS-TB病人HIV-1复制的保护因素。结论联合治疗能有效抑制HIV/AIDS-TB病人的HIV-1病毒载量,且未加速病人HIV-1基因型耐药的产生。对于尚未接受ART的双重感染病人在启动抗结核治疗8周内开始ART有利于抑制HIV-1病毒载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四川省凉山州成人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中,已接受抗病毒治疗(ART)的病人退出治疗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为今后更好地提高民族欠发达地区ART依从性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选取凉山州HIV/AIDS病人退出治疗较严重的两个县作为研究现场,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488名调查对象中,退出ART的病人占37.91%(185人),维持ART的病人占62.09%(303人)。能够维持ART的最主要原因是:认为接受ART后可以延长生命的占68.98%(209/303);退出治疗的主要原因是:外出务工领药不方便占30.27%(56/185),强制戒毒停药17.84%(33/185),药物不良反应12.43%(23/185)和由于农忙等原因未去领药11.35%(21/18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服药后外出务工[比值比(OR)3.823,95%可信区间(CI):2.384~6.131]、男性(OR=1.839,95%CI:1.133~2.983)、服用过中药(OR=1.836,95%CI:1.097~3.071)、就医不便捷(OR=1.694,95%CI:1.002~2.866)是退出ART的危险因素;而病人在ART过程中得到家人支持(OR=0.250,95%CI:0.093~0.671)、接受过ART服药依从性教育(OR=0.107,95%CI:0.044~0.260)、ART知识(按得分≥5分计)(OR=0.203,95%CI:0.095~0.434)是HIV/AIDS病人退出ART的保护因素。结论针对HIV/AIDS病人退出ART的问题,可通过完善抗病毒治疗的异地转介机制、推进戒毒所内ART的开展、加强ART人群的依从性教育等措施来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抗艾滋病病毒治疗(ART)策略下不同感染时长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接受ART的意愿及影响因素,为新ART策略下促进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 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广州市6个区对尚未参与ART的HIV感染者进行横断面调查,收集其人口学特征、HIV相关健康状况、ART相关认知(基于健康信念模型)、抑郁及焦虑情况信息,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39例HIV感染者中≤1个月250例(56.9%),1~12个月组72例(16.4%),12个月组117例(26.7%)。有315例(71.8%)愿意立即接受ART,感染时长在≤1个月、1~12个月和12个月3个亚组的HIV感染者中,分别有208例(83.2%)、51例(70.8%)和56例(47.9%)愿意立即接受ART。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感染时长≤1个月组中,感知障碍[比值比(OR)=0.91,95%可信区间(CI)=0.83~0.99]、自我效能(OR=1.28,95%CI=1.14~1.43)与有轻/中度焦虑者(OR=4.41,95%CI=1.90~10.27)会影响ART接受意愿;感染时长1~12个月组中,感知严重性(OR=1.49,95%CI=1.13~1.97)和自我效能(OR=1.38,95%CI=1.13~1.69)会影响ART接受意愿;感染时长12个月组中,自我效能(OR=1.41,95%CI=1.23~1.61)会影响ART接受意愿。结论不同感染时长的HIV感染者ART的接受意愿不同,且ART相关认知对HIV感染者的接受意愿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促进治疗行为中需要对不同感染时长的HIV感染者提供针对性干预措施,并侧重干预感染时长较长的感染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基因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艾滋病(HIV/AIDS)患者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后发生免疫重建不良的关系。方法纳入2007年5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和马山县人民医院艾滋病门诊的接受ART≥1年的HIV/AIDS患者, 并分为免疫重建不良组和免疫重建良好组。使用序列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测定KIR基因型, 计算16个KIR基因型的基因型频率(PF), 统计学比较采用χ2检验,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KIR基因与免疫重建不良的关系。结果共纳入HIV/AIDS患者102例, 其中免疫重建不良患者44例, 免疫重建良好患者58例。免疫重建不良组中KIR2DL5的PF为59.09%(26/44), 高于免疫重建良好组的36.21%(21/5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7, P=0.022)。对混杂因素年龄和基线CD4+ T淋巴细胞计数进行校正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KIR2DL5与免疫重建不良具有相关性, KIR2DL5表达阳性可能是HIV/AIDS患者接受ART后...  相似文献   

14.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结肠镜检查的1 010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直肠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 并绘制列线图预测结直肠息肉的发生风险。结果显示, 年龄[OR=1.027, 95%置信区间(95%CI)1.016~1.039]、男性(OR=1.447, 95%CI 1.034~2.204)、体重指数(OR=1.054, 95%CI 1.010~1.099)、糖尿病(OR=1.468, 95%CI 1.026~2.10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OR=1.390, 95%CI 1.016~1.903)、吸烟史(OR=1.527, 95%CI 1.049~2.221)和尿酸(OR=1.002, 95%CI 1.000~1.003)均是结直肠息肉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列线图模型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673, 最佳截断值的约登指数为0.266, 灵敏度为54.4%, 特异度为72.2%。本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结直肠息肉发生风险的预测和高危人群的临床筛查具有一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结核病合并脓毒症患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 以期对结核病合并脓毒症患者的临床救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收集2020年3月至2022年11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治疗的384例结核病合并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结核病合并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384例结核病合并脓毒症患者中, 28 d病死率为43.2%(166/38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比值比(OR)=1.924, 95%可信区间(95%CI) 1.033~3.585, P=0.039)、体重指数<18.5 kg/m2(OR=4.496, 95%CI 2.242~9.016, P<0.001)、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APACHE)Ⅱ≥20分(OR=2.133, 95%CI 1.093~4.162, P=0.026)、血尿素氮/白蛋白比值>5.945 mg/g(OR=20.886, 95%CI 10.883~40.084, P<0.001)、脓毒症休克(OR=6...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对AIDS合并HCV感染患者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的临床疗效和肝损伤.方法 将患者按有无HCV合并感染分为HIV和HCV合并感染组(HIV/HCV组)65例,HIV感染组(HIV组)52例,应用两个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联合一个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的ART方案,疗程1年.随访并检测血浆HIV载量、外周血CD4细胞数、ALT.结果 治疗前,HIV/HCV组和HIV组的HIV载量均值分别为5.59和5.89 log10拷贝/mL,治疗1年后,分别降至2.91 log10拷贝/mL(P<0.05)和2.88 log10拷贝/mL(P<0.05),两组分别有83.1%和78.9%的患者HIV载量<500拷贝/mL.HIV/HCV组和HIV组CD4细胞均值由治疗前的73.9和72.4/μL,分别增至215.1/μL和214.8/μL(P值均< 0.05).1年内,HIV/HCV组与HIV组肝功能异常率分别为24.6%与7.7%(P<0.05),但无因发生严重肝损伤而终止ART者.结论 联合应用NRTI、NNRTI治疗AIDS合并HCV感染患者,短期内能有效抑制HIV复制,促进免疫功能重建.HCV感染虽可加重肝损伤,但对ART疗效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哈尔滨市男男性行为者(MSM)艾滋病病毒(HIV)感染情况,估算及分析该人群中的HIV-1新发感染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3-2015年开展四轮横断面调查,对2 531名MSM进行行为学调查及生物学检测。对HIV-1阳性的样本,进行BED HIV-1IgG捕获酶免疫法(BED-CEIA)检测,以此估算该人群的HIV-1新发感染率。结果 2013-2015年,四轮调查中HIV感染率分别为9.6%、16.8%、14.7%及17.3%。2013年、2014年HIV-1年平均新发感染率为4.6%[95%可信区间(CI):2.5%~6.8%],2014年9-11月、2015年4-6月新发感染率分别为9.2%(95%CI:4.8%~13.6%),6.2%(95%CI:2.4%~9.9%)。HIV-1新发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显示,性角色为被插入方[比值比(OR)=5.105,95%CI:2.626~9.925]和既作为插入方与又作为被插入方(OR=2.454,95%CI:1.306~4.613)的危险性显著高于插入方;现患梅毒者感染HIV-1的危险性(OR=4.006,95%CI:2.320~6.915)高于未患梅毒者;最近一年进行过HIV检测(OR=0.532,95%CI:0.327~0.868)是HIV-1新发感染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哈尔滨市MSM中,HIV感染率及新发感染率均较高,HIV感染的危险因素广泛存在,但在MSM中开展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咨询及检测,对于遏制艾滋病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河南地区有偿供血者HIV母婴传播危险因素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索河南地区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母婴传播率和影响因素,为开展阻断工作提供背景资料。方法以HIV阳性并通过母婴传播导致子女感染HIV的母亲为对象,以未导致子女感染的母亲为对照,分析影响母婴传播的危险因素。结果采取母婴阻断措施前后的母婴传播率分别为23.02%(32/139)、5.00%(1/20)。影响母婴传播的显著危险因素为:CD4细胞数<419个/μl(OR=30.31,95%CI9.59~124.88)、胎次(第1胎/≥2胎:OR=3.16,95%CI1.22~8.33)、产程≥4小时(OR=24.27,95%CI7.69~99.60)。结论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程≥4小时(OR=24.24,95%CI7.87~74.64)是影响母婴传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青少年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基本特点,为艾滋病防控和综合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2002年1月-2015年1月(AIDS)在北京佑安医院接受抗病毒治疗的青少年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和探讨青少年抗病毒治疗的特点。结果收录的37例HIV感染者/AIDS病人中,性传播占91.89%。基线时HIV-1病毒载量为(4.40±4.83)Log拷贝/mL,抗病毒治疗5年后,病毒载量降至(0.87±0.82)Log拷贝/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9,P=0.003)。病毒载量完全抑制者所占的比例由0增加至94.7%(P0.001);抗病毒治疗5年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由基线的(179±102)个/μL升高至(732±136)个/μ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118,P0.001)。结论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抑制青少年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病毒载量,改善其免疫功能,应推广HIV感染青少年的抗病毒治疗,加强艾滋病宣传教育,以控制HIV在青少年人群的传播。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某市正在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ART)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安全套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面对面问卷调查,对正在接受ART且发生性行为者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安全套使用的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正在接受ART者243人,自确诊感染发生性行为的占59.3%(144人),其中70.8%(102人)自报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12.5%(18人)发生商业性性行为,56.9%(82人)有2个及以上的性伴,59.7%(86人)未告知全部性伴自己的感染状况。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性伴数量2~3个[比值比(OR)=3.971,95%可信区间(CI):1.568~10.054与≥4个、OR=5.045,95%CI:1.374~18.522]、认为自身已感染HIV无需使用安全套(OR=22.109,95%CI:2.388~204.686)、对随访服务总体满意度(OR=0.349,95%CI:0.135~0.899)、安全套价格偏高(OR=0.016,95%CI:0.001~0.268)为不能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的影响因素。结论接受ART后部分HIV感染者发生无保护性行为,在病毒未得到成功抑制前仍存在继发二代传播的可能,应坚持使用安全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