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高/低功能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认知损伤特点。方法:选取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诊断标准的13~18岁的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84例,经测定社交能力,习得能力、身体体质合成分总分7分为高功能早发性精神分裂症组(n=41),总分4分为低功能早发性精神分裂症组(n=43),并选取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匹配的正常对照组45例。采用眼区基本情绪识别、儿童版复杂眼区情绪识别、小明心理推理能力的任务和失言识别任务评估三组被试的社会知觉和心理推理能力。结果:低功能早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组在儿童版复杂情绪识别任务的得分低于对照组[(17±4)vs.(9±3),P﹤0.05];低功能早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二级认知心理推理能力[(71±18)vs.(83±13),P﹤0.01]、失言情景识别得分[(8±2)vs.(9±2),P﹤0.05]低于正常对照组;高功能和低功能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二级情感心理推理能力[(80±14),(75±15)vs.(87±10),P﹤0.01]和理解失言情景的得分[(17±6),(14±5)vs.(21±6),P﹤0.01]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高功能早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推理能力存在损伤,社会知觉能力未受损;低功能早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知觉和心理推理能力均受损。  相似文献   

2.
局限性脑外伤患者的心理推理能力和执行功能缺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额叶、颞叶、额颞叶脑外伤患者的心理推理能力和执行功能的缺陷,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研究组为110名在本所进行司法鉴定的局限性颅脑外伤患者,包括额叶损伤组29例,颞叶损伤组33例,额颞叶损伤组48例。选取正常对照50例。所有被试接受3个心理推理能力测试(错误信念、解释性任务、失言任务),以及3个执行功能测试(河内塔测验、Stroop测验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比较各组间的心理推理能力和执行功能差异,并对心理推理能力和执行功能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3个研究组心理推理能力和执行功能的成绩均差于正常对照组,其中额叶组的错误信念和Stroop卡B正确数最低;颞叶组的失言任务得分最低,河内塔测验步数最多;额颞叶组的解释性任务和威斯康星完成分类数最低(均P<0.01)。研究组的错误信念与河内塔步数(r=-0.30)、Stroop测验卡B耗时(r=-0.43)和威斯康星完成首次分类所用卡数(r=-0.30)均呈负相关(均P<0.01);解释性任务与河内塔耗时(r=-0.36)和Stroop卡AB时差(r=-0.36)呈负相关,与威斯康星测验完成分类数呈正相关(r=0.66);失言任务与河内塔耗时(r=-0.69)、Stroop卡B耗时(r=-0.46)和威斯康星完成首次分类所用卡数(r=-0.52)均呈负相关(均P<0.01)。对照组各项心理推理能力任务和执行功能之间无明显线性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三组脑外伤患者各个心理推理能力的相关因素基本相似,其中,Stroop卡B耗时越少,其错误信念得分越高;威斯康星完成首次分类越快,其解释性任务得分越高;河内塔测验耗时越少,其失言任务得分越高。结论:脑外伤患者存在心理推理能力的下降,这种下降与其同时存在的执行功能低下存在正相关,其中,错误信念成绩与Stroop测验成绩、解释性任务与威斯康星卡片测验、失言任务与河内塔测验的相关关系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心理推理能力特点及其两种心理推理能力成分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92例符合DSM-IV孤独症诊断标准的6~18岁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及59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发育儿童进行心理推理能力社会认知成分任务(显性错误信念、一级错误信念、情绪隐藏和二级错误信念)和社会情感成分任务(表情识别)测查。结果:高功能孤独症组心理推理能力社会认知成分任务的通过率和社会情感成分任务的平均分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 0.05);高功能孤独症组一级错误信念、情绪隐藏、二级错误信念任务通过组简单表情识别任务的得分高于未通过组(均P 0.05);复杂表情任务高分组的显性错误信念任务的通过率高于低分组(P 0.05)。结论:6~18岁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心理推理能力的两种成分均存在缺陷,两成分之间既相互作用又相互独立。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认知干预和技巧干预对脑外伤患者的心理推理能力和社会功能缺陷的疗效。方法:选取外伤后6个月以上的稳定期脑外伤患者90名,随机分成认知干预组(n=30)、技巧干预组(n=30)和对照组(n=30)。认知干预组采用针对患者现实生活表现的认知取向的生活事件讨论、情境扮演、家庭作业的方法进行康复训练,技巧干预组采用针对测试技巧的心理推理能力故事理解、图片理解的方法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进行一般的门诊随诊服务。三组干预均为每周1次,共12周。干预前、干预后、干预结束后3个月采用心理推理能力经典任务、脑外伤患者心理推理能力他评量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定三组患者的心理推理能力和社会功能。结果:干预前,三组患者各项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认知干预组与技巧干预组的心理推理能力经典任务总分[(14.7±1.3),(15.2±1.7)vs.(12.5±1.6)]、脑外伤患者心理推理能力他评量表得分[(128.7±17.8),(126.8±17.9)vs.(109.5±16.5)]高于对照组(均P0.05),SDSS得分低于对照组[(9.4±1.1),(10.0±1.0)vs.(12.1±1.3),P0.05],认知干预组和技巧干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结束后3个月,认知干预组与技巧干预组的心理推理能力经典任务总分[(16.5±1.4),(15.9±1.2)vs.(13.3±1.5)]、脑外伤患者心理推理能力他评量表得分[(146.6±15.7),(134.5±14.6)vs.(115.8±21.2)]高于对照组(均P0.05),SDSS得分低于对照组[(7.1±1.2),(8.0±0.9)vs.(11.4±0.8),P0.05],认知干预组的他评量表得分高于技巧干预组[(146.6±15.7)vs.(134.5±14.6),P0.05],SDSS得分低于技巧干预组[(7.1±1.2)vs.(8.0±0.9),P0.05]。结论:认知干预和技巧干预均能提高脑外伤患者的心理推理能力,并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认知干预方法的疗效可能优于技巧干预。  相似文献   

5.
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理论及相关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理论功能及其相关因素。方法:以2008年在我所鉴定的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患者131例为病例组,以我单位职工20名为正常对照组。根据脑损伤的部位将病例组分为额叶组(n=28)、颞叶组(n=31)、顶叶组(n=6)、枕叶组(n=6)、联合组(n=53)和脑震荡组(n=7),根据病史中昏迷指数将病例组分为轻型组(n=83)、中型组(n=28)和重型组(n=20),根据后遗精神症状将病例组分为精神病组(n=14)、神经症组(n=63)、智力缺损组(n=22)和人格改变组(n=32)。应用错误信念、解释性心理理论、失言任务来评估被试的心理理论。结果:病例组的三项心理理论任务得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如,总分(15.04±3.10)vs.(18.30±1.75),P0.05]。额叶组、颞叶组、联合组的心理理论任务总分均低于对照组[(14.75±3.08),(15.13±3.17),(14.72±3.37)vs.(18.30±1.75);P0.05],额叶组、颞叶组、联合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轻、中、重型组患者心理理论任务总分均低于对照组[(15.45±2.80),(14.68±3.86),(13.85±2.91)vs.(18.30±1.75);P0.05],轻、中、重型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精神病性症状、神经症样综合征、智力缺损、人格改变症状为主的患者的心理理论任务总分均低于对照组[(13.71±3.41),(16.89±1.97),(13.77±2.89)vs.(12.84±2.86);P0.05],其中精神病性症状、智力缺损、人格改变症状者总分低于神经症样综合征患者(P0.05)。多元方差分析显示,不同精神症状、精神症状与损伤部位的交互作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人格改变组、额叶损伤合并人格改变患者的得分为最低(P0.05)。结论: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心理理论低于正常人,这种降低主要与后遗精神症状以及精神症状与损伤部位的交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脑瘫患儿推理加工与心理理论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5名脑瘫患儿和36名正常对照组儿童,接受语义推理(因果推理和预期推理)、语用推理(简单语用和复杂语用推理)和心理理论(错误信念和错误预期)测试.结果:在各测试任务上脑瘫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层回归分析表明:因果推理对错误信念有预测作用,预期推理对错误预期有预测作用,简单语用推理对错误信念和错误预期都有预测作用,复杂语用推理对错误预期有预测作用.结论:脑瘫患儿的推理加工能力和心理理论落后于正常儿童,推理加工能力与心理理论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功能孤独症儿童执行功能和心理推理能力的神经心理特征及其与儿童孤独症-核心症状的关系。方法:对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瑞文标准推理测试,智商≥70分、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诊断标准的20名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及年龄、性别匹配的22名正常儿童进行执行功能(复杂图形记忆任务、Stroop色字命名任务、数字字母连线任务、数字广度任务、汉诺塔任务、言语流畅性任务)和心理推理能力(表征变化任务、错误信念任务)测查,比较两组差异;并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ADOS)测查,将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评分与两组执行功能和心理推理能力差异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复杂图形记忆任务中即时细节记忆[(5.2±5.7)vs.(10.8±6.5)]、延时细节记忆[(5.1±6.1)vs.(11.3±6.4)]、言语流畅性任务正确数[(15.6±6.9)vs.(21.1±5.2)]、Stroop色字命名任务第1试耗时[(24.8±17.3)s vs.(16.3±4.1)s]和第4试耗时[(61.0±33.3)svs.(41.3±11.2)s]、汉诺塔完成情况[(5/15)vs.(16/6)]和错误步骤数[(3.7±2.2)vs.(0.8±0.9)]、表征变化任务中自我信念正确数/错误数[(15/5)vs.(22/0)]和错误信念任务正确数/错误数[(13/7)vs.(22/0)]的测试成绩均低于正常对照儿童(P0.05)。相关分析显示,复杂图形记忆任务成绩、言语流畅性任务成绩与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中言语交流、社会交往部分项目得分呈负相关(r=-0.45~-0.73,P0.05),Stroop色字命名任务、汉诺塔任务、表征变化任务、错误信念任务成绩与ADOS得分呈正相关(r=0.44~0.57,P0.05)。结论: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可能存在执行功能及心理推理能力的缺陷;执行功能与儿童孤独症三大核心症状均相关,心理推理能力与儿童孤独症社会交往障碍、刻板行为和局限性兴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共情训练对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共情能力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住院及门诊的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稳定期患者70例(年龄13~18周岁),分为共情训练组(n=35)和对照组(n=35),有效样本分别为23、29人。共情训练组接受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共情能力训练,每周2次,每次2 h,共5周;对照组进行5周的健康宣教。在基线和5周干预后,使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眼区基本情绪识别任务(EBEDT)、失言识别测验(FPR)评估干预效果。结果:共情训练组5周干预后EBEDT总分及"恐"和"悲"分测验得分、失言相关问题总分及"识别失言"和"理解失言"分测验得分均高于基线水平(均P0.05)。组间干预前后得分差值比较结果显示,共情训练组的"恐"、"悲"、失言相关问题总分、"识别失言"和"理解失言"得分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共情能力通过共情训练后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艾滋病影响儿童主观幸福感与公正世界信念、希望间的关系,为艾滋病影响儿童的教育和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相应标准的艾滋病影响儿童251例,其中男生113例,女生138例;小学生189例,初中生62例。分别用Campbell幸福感指数量表(IWB)、公正世界信念量表(BJWS)和儿童希望量表(CHS)对其主观幸福感、公正世界信念和希望进行评估。结果:女生BJWS总分[(3.9±0.5)vs.(3.6±0.6),P<0.001]和教师公正、社会环境公正、同辈群体公正分量表得分高于男生,而男生的CHS得分高于女生[(4.6±1.0)vs.(4.3±0.9),P<0.05]。小学生的IWB总分[(11.8±2.4)vs.(10.4±2.3),P<0.001]和总体情感指数[(5.5±1.1)vs.(4.9±1.0),P<0.001]、总体生活满意度[(5.8±1.4)vs.(5.0±1.5),P<0.001]分量表得分以及BJWS教师公正、社会环境公正分量表得分高于初中生。采用强制进入的方法对变量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显示BJWS得分能正向预测IWB得分(β=0.35,P<0.001),CHS得分在BJWS得分与IWB得分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大小为0.19,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5.2%。结论:公正世界信念可通过希望的部分中介作用正向预测艾滋病影响儿童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展开听力障碍儿童到成人的视觉注意发展研究,考察听力障碍是否会引起注意机制的改变.方法:采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排除智力障碍,将受试分成两组:听力障碍组(10~12岁儿童11名、14~16岁青少年15名、成人15名)和听力正常组(10~12岁儿童12名、14~16岁青少年16名、成人15名),采用DMDX系统呈现实验材料,并记录受试完成视觉注意任务的反应时和准确率.结果:10~12岁儿童受试的反应时长于14~16岁青少年受试和成人受试[(925.2±277.2)vs(784.7±240.4),(764.2±197.2);均P<0.05];组内变量线索的有效性主效应显著,被试对有效线索提示的反应快于无效线索的反应[(762.8±164.0)vs(849.1±238.6),P<0.001].结论:听力障碍改变了个体的视觉注意技能,但是听力障碍受试和听力正常受试在内源性和外源性注意方面表现一样,听力障碍并没有影响到个体的注意机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集体心理治疗对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推理能力损伤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就诊于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分为集体治疗组(n=30)和健康教育组(n=30)。对集体治疗组每周2次,每次2 h,共10次集体心理治疗;健康教育组每周2次集体健康教育。采用眼区情绪识别任务和心理推理能力故事图片任务对所有被试进行基线和5周后测评,比较治疗前后心理推理能力的变化。结果:集体治疗组在干预结束时脱落7人,健康教育组在5周后测评时脱落1人。有效数据集体治疗组23人,健康教育组29人。5周后测评时集体治疗组眼区情绪识别测试的总分、悲、恐的眼区情绪辨别以及心理推理能力图片故事任务测试的总分、理解初级错误信念、次级错误信念、三级错误信念、现实感、个人对欺骗的侦测高于基线(P0.05);健康教育组对喜的眼区情绪辨别及理解初级错误信念、三级错误信念和总分高于基线(P0.05)。治疗后集体治疗组TOM-PST的总分、理解次级错误信念、理解三级错误信念得分高于健康教育组(P0.05)。结论:集体心理治疗可以部分改善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推理能力,促进其社会认知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孤独症儿童与正常儿童在心理旋转能力上的差异及心理旋转能力的机制。方法 15名4~7岁孤独症儿童与30名2~7岁正常儿童为对照组,分成低龄组(n=16)和高龄组(n=14)。接受韦氏幼儿智力测验、方向认知任务和心理旋转任务。结果①正常低龄组与孤独症组智力测验得分相当,对方向的认识无论是有生命物体组还是无生命物体组得分高于孤独症组(P=0.012,0.043,0.023);②两组的心理旋转任务总分、有生命物体组与无生命物体组得分差异性不显著;③两组在4个心理旋转方向上的表现相当;④正常高龄组表现优于其他两组。结论孤独症儿童对方向认知能力及心理旋转能力均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与物体有无生命无关。方向认知能力可能是心理旋转能力发展的基本能力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3、4岁幼儿信念推理、抑制控制与意图理解能力发展的关系.方法:通过经典错误信念任务、抑制控制与膝跳反射任务对44名儿童进行施测.结果:①3、4岁在完成三类任务时均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②除了手游戏与意外内容任务之外,其余各类任务上的表现均呈现显著相关,且三类任务总分在排除年龄影响后仍保持显著相关.③日/夜Stroop任务与信念推理总分、膝跳反射任务在排除年龄影响后仍保持显著相关.④日/夜Stroop任务与膝跳反射任务分别可以显著预测信念推理、抑制控制能力.结论:幼儿抑制控制能力影响信念推理.意图理解能力影响抑制控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心理理论错误信念任务中信念推理和现实推理的脑电特点,对心理理论的脑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在天津师范大学方便选取23名大学生,采用NeuroScan公司64导脑电系统记录其执行图片错误信念任务时的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和行为学结果,对被试在执行错误信念任务时分别进行的现实推理和信念推理的ERP结果进行分析,最终有效被试18名。结果:从刺激呈现后约300ms,信念推理和现实推理两种实验条件引起的事件相关脑电开始出现差异,600~900ms时间段内,在AF7[(2.34±2.71)vs.(1.32±2.97)]、FPz[(2.83±3.03)vs.(2.08±2.56)]、AF8[(3.75±2.64)vs.(2.76±2.34)]、T7[(1.31±2.77)vs.(0.68±3.54)]、Cz[(5.11±5.42)vs.(4.52±5.66)]、T8[(2.35±2.24)vs.(2.03±2.00)]及POz[(2.48±2.16)vs.(2.18±2.53)]电极上均表现为信念推理波幅正向大于现实推理波幅(P=0.065),此种差异接近有统计学意义,且主要分布于额叶电极。结论:对心理状态进行推理的神经机制与对现实进行推理的神经机制存在差别,心理理论能力与大脑额叶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孤独症和正常儿童心理理论能力比较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考察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的特点,探讨孤独症心理理论缺失假说。方法18名3-15岁的孤独症儿童为实验组,30名3-16岁的正常儿童为对照组,接受了龚氏非文字智力测验以及“外表-真实任务”、“意外位置任务”和“意外内容任务”三个心理理论测验任务。结果⑴在龚氏非文字智力测验中,孤独症组IQ低于正常组(98.8±25.2/117.2±14.3,t=-2.760,P<0.05)。⑵所有被试在各项心理理论任务上的得分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r=0.612~1.000,P<0.01)。⑶孤独症组的外表-真实任务(247/927,u=-5.007,P<0.001)、位置错误信念问题(173/862,u=-5.661,P<0.001)、内容自我错误信念问题(178/725,u=-4.277,P<0.001)及内容他人错误信念问题(163.5/739.5,u=-4.639,P<0.001)得分均低于正常组。结论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水平远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存在严重的心理理论缺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发展与执行功能和心理推理能力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诊断标准,同时经学龄儿童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问卷-终身版(K-SADS)评定无严重精神共患病的6~17岁孤独症儿童共46例。以社交反应量表(SRS)评估其社会交往能力,以复杂图形记忆、连线试验、言语流畅性、Stroop色词命名和一、二级错误信念任务评定其执行功能和心理推理能力水平。将SRS总分及各因子分(社交知觉、社交认知、社交沟通、社交动机、孤独症行为)与执行功能各项测评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对一级和二级错误信念任务通过组和非通过组的SRS总分及各因子分进行均数t检验。结果:执行功能方面,Rey复杂图形记忆任务的各项得分均与SRS孤独症行为因子分呈正相关(r=0.31、0.33、0.41、0.38,Ps0.05),即时记忆结构分与SRS社交动机因子分呈正相关(r=0.30,P0.05),延时记忆结构分与SRS总分呈正相关(r=0.34,P0.05);Stroop色词命名任务中第1试错误数与SRS社交认知因子分呈正相关(r=0.32,P0.05),Stroop色词命名中其他任务、言语流畅性任务及连线任务结果与SRS结果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r=-0.21~0.24,Ps≥0.05)。心理推理能力方面,错误信念通过组与未通过组的SRS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1.73,Ps≥0.05)。结论: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与其执行功能有关系,社会交往能力发展与其心理推理能力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社交技能训练对青少年和成人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者社会交往障碍的疗效。方法:入组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ASD诊断标准的12~30岁被试44例,分为训练组(n=22)和对照组(n=22)。对训练组进行为期14周的社交技能训练,训练前(基线)和训练结束(终点)时,对两组患者进行异常行为量表(ABC)和社交反应量表(SRS)的评定以及心理推理任务和执行功能测查任务的评估。结果:训练组终点的ABC总分和社会退缩因子分,SRS总分和社交知觉、社交认知、社交沟通因子分均低于基线(均P<0.05),心理推理的二级错误信念任务的通过率高于基线(P<0.05),执行功能的Rey复杂图形记忆任务中的延迟记忆结构分、延迟记忆细节分高于基线,连线测验中的数字字母连线时间、B测验完成时-A测验完成时短于基线(均P<0.05)。而对照组在终点时,除ABC社会退缩因子外,其余上述项目与基线时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社交技能训练能够有效改善青少年和成年ASD患者的整体症状和社会交往障碍,还能有效提高青少年和成年ASD患者的心理推理能力和执行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共情能力的特征。方法:纳入49例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及与患者年龄、性别、教育年限相匹配的42名正常对照。采用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Chinese version of 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IRI-C)和失言识别测验(faux pas recognition)比较两组共情能力。采用疼痛共情范式比较两组疼痛共情能力。结果:1患者组在IRI-C的同情性关心因子得分小于对照组;2患者组在失言识别测验的识别失言问题、理解失言问题和失言相关问题的得分均小于对照组。3患者组判断疼痛图片和中性图片的正确率均低于对照组,判断疼痛和中性图片的反应时均大于对照组,在疼痛评级中对疼痛图片的等级评定得分低于对照组,对中性图片的等级评定两组无差异。4患者组在IRI-C的同情性关心和个人痛苦因子得分与病程成负相关。结论: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共情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语义理解与工作记忆特点及其二者间的关系。方法:按照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关于ADHD的诊断标准,纳入30例首诊未用药的ADHD儿童(年龄6~13岁),同时纳入性别、年龄相匹配的30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中文版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评定量表-父母版(SNAP-IV)进行症状评估,采用中国修订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WISC)的词汇分测验和皮博迪图片词汇测验(PPVT)中文修订版进行语义理解测验,用数字广度测试言语工作记忆,心理旋转和点矩阵任务测试视觉空间工作记忆。结果:ADHD组词汇测验得分[(12.2±2.7)vs(14.4±2.9),P0.05]、PPVT得分[(112.3±9.7)vs(117.5±8),P0.05]均低于对照组;ADHD组数字广度-倒背[(3.9±1.4)vs(5.1±1.7),P0.05]、心理旋转[(4.9±1.8)vs(6.0±1.7),P0.05]及点矩阵任务得分[(2.7±1.4)vs(3.5±1.5),P0.05]均低于对照组,数字广度-顺背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HD组词汇得分与心理旋转任务得分呈正相关(r=0.40,P0.05),PPVT测试与工作记忆各测试结果的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词汇测验、PPVT测试与各项工作记忆测试结果的相关无统计学意义(P0.05);ADHD组的注意缺陷、多动/冲动因子及其总分与点矩阵任务呈中度负相关(r=-0.56~-0.60,均P0.05)。结论:首诊ADHD儿童存在语义理解缺陷和工作记忆损伤,视空间工作记忆可能对ADHD儿童的语义理解有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20.
听力障碍与听力正常儿童视觉注意技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考察听力障碍和听力正常儿童的视觉注意技能。方法:采用Toni智力测验筛选出16名听力障碍儿童和18名听力正常儿童为被试,采用DMDX系统呈现实验材料和记录被试完成视觉搜索任务的反应时和准确率。结果:听力障碍儿童的平均反应时长于听力正常儿童(1272.4±60.3/977.6±51.3,P=0.001);搜索项目大小与被试听力的交互作用及被试听力、搜索项目大小和搜索特征的交互作用均显著(F(2,29)=5.863,P=0.005;F(4,29)=3.14,P=0.017)。结论:听力障碍儿童搜索目标的速度慢于听力正常儿童;两组被试有相似的加工方式,即对单一的颜色特征的搜索进行了平行加工,而对方向和颜色的混合特征进行了系列加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