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在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2×ULN)的慢性HBV感染者中,不同ALT水平感染者临床生化指标和肝脏组织病理学分级的差异。方法根据ALT水平不同,将253例AIJT小于2倍ULN患者分为三组,A组为男性AIJT30U/L和女性ALT≤19U/L(n=74),B组为男性30U/L〈ALT60U/L和女性19U/L〈ALT≤38U/L(n=119),和C组为男性60U/L〈ALT80U/L和女.陛38U/L〈ALT≤80U/L(n=60)。观察各组人群血生化指标和肝脏炎症分级(G)和纤维化分期(S)的差异。结果本组A组、B组和C组患者HBeAg阳性率分别为39.2%、47.1%和71.7%(x2=15.1,P〈0.01);三组患者年龄分别为39.5±11.9岁、34.5±11.4岁和31.6±11.6岁(F=8.1,P=000);A组血清AST、GGT和AST/血小板比值(APRI)分别为22.9±6.6u/L、31.6±22.9u/L和0.2±0.1,B组分别为36.5±26.7u/L、39.9±30.8u/L和0.3±0.2,C组分别为44.3±11.6u/L、47-3±49.3u/L和0.4±0_3,三组相差显著(P〈O.05);A组肝组织G2为16.2%,明显低于B组(35.3%)和C组(30.0%,P〈0.05);3组肝组织肝纤维化程度无显著性相差(P〉O.05)。结论在ALT〈2倍ULN的HBV感染者中,不同AIJT水平者血生化指标和肝组织炎症程度存在差异,需要区别处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血清肝纤维化、肝功能、病毒学指标及甲胎蛋白(AFP)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预后将185例HBV-ACLF患者分为好转组(116例)和无效组(69例),检测血清肝纤维化和肝功能指标、病毒学指标、AFP水平,分析肝纤维化等指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好转组和无效组性别、HBV基因型、HBeAg阳性率、HBV DNA载量、ALT、Alb、CH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好转组和无效组平均年龄分别为(43.3±10.1)岁和(48.7±10.1)岁,TBil分别为(295.9±99.6)μmol/L、(355.4±136.8)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分别为(34.5±7.9)%、(30.4±7.6)%,AFP分别为85(9~4760)ng/L、26(4~529)ng/L,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6、0.009、0.0007、0.000),肝纤维化指标中,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与Ⅳ型胶原(C-Ⅳ)好转组和无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层粘连蛋白(LN)好转组和无效组分别为657(45~1616)μg/L、306(29~1724)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血清LN、AFP、TBil、PTA水平、年龄可能对HBV感染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预后判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徐州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参考范围。方法:采用速率法测定6 677名献血员的ALT值,并按年龄、性别进行分组统计分析。结果:徐州地区无偿献血者ALT值为7.3~50.1U/L,其中男性为8.7~58.2U/L,女性为6.6~38.5U/L,男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8~25岁组为6.8~45.1U/L、26~35岁组为7.9~59.9U/L、36~45岁组为8.2~57.2 U/L、46~55岁组为8.8~48.2U/L,18~25岁年龄组与其他年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LT水平按年龄呈偏态分布。结论:徐州地区无偿献血者ALT的参考范围与卫生部发布临床常用检验项目参考区间相接近,而男女人群中参考范围及18~25岁年龄组与其他年龄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应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不同参考范围,确保血液质量安全,减少血液的报废。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定上海地区T2DM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T2DM患者(T2DM组)452例和健康体检者(NC组)60名,测定血清SOD、C-P、HbA1c、FPG、LDL-C、TG及TC水平。结果 T2DM组血清SOD水平低于NC组[(132.25±21.43)vs(156.64±18.77)U/ml,P0.05]。在T2DM组中,男性血清SOD水平高于女性[(135.38±22.62)vs(129.36±19.88)U/ml,P0.01];49岁以下各年龄段男性血清SOD水平均高于女性(P0.01),而50岁以上各年龄段男性与女性血清SO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中,20~29岁年龄段血清SOD水平最高,≥70岁年龄段SOD水平最低,各年龄段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56,P0.001);女性患者中,20~29岁年龄段血清SOD水平最高,70~86岁年龄段SOD水平最低,各年龄段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75,P0.001);T2DM患者血清SOD水平与年龄呈负相关(r=-0.531,P0.001);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清SOD水平降低与HbA1c浓度异常相关。结论T2DM患者血清SOD水平低于正常人,且受性别、年龄、血糖、血脂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替诺福韦酯(TDF)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核苷(酸)类似物经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TDF治疗34例CHB核苷(酸)类似物经治患者48周的临床资料,其中原发治疗失败患者18例、抗病毒耐药患者16例。分析第12、24、48周时HBV DNA阴转率、ALT复常率和48周的HBeAg血清转换率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第12、24、48周的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35.3%、67.6%和94.1%。治疗前及治疗第12、24、48周的ALT分别为(63.9±18.9)、(49.8±11.9)、(42.7±7.3)和(35.1±3.9)U/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3,P0.05),48周时ALT复常率为91.1%。第48周时HBeAg阴转率为25%,HBeAg血清转换率为20%。治疗期间,随访各时间点病毒学突破率为0,肌酸激酶(CK)超过正常上限(ULN)2倍发生率0。血肌酐(Scr)治疗前为(75.1±11.1)μmol/L,治疗48周时为(76.8±10.8)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78,P=0.565)。Scr超过ULN发生率0。骨密度变化发生率0,血磷低于ULN发生率0。结论对于核苷(酸)类药物应答不佳和耐药的CHB患者,TDF单药治疗能有效抑制病毒,且ALT复常率高,不良事件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6.
大黄茵陈浸液治疗黄疸型肝炎3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材料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83例病例系1994~1996年住院病人,均符合1995年北京第5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讨论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对照组44例。 1.2 临床资料 治疗组39例,男22例,女17例,年龄为29.67±10.44岁,胆红素83.14±30.36μmol/L,ALT 680.24±220.47U/L。急性黄疽型肝炎13例,慢性活动性肝炎26例。对照组44例,男29例,女15例,年龄28.84±11.32岁,胆红素80.62μmol/L,ALT 657.35±230.78U/L.急性黄疸型肝炎16例,慢性活动性肝炎28例;各组病人人院时均有乏力、纳差、黄疸,其年龄、临床表现、性别、肝功能受损程度,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中老年正常糖耐量人群胰岛β细胞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中老年正常糖耐量人群血糖水平与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择上海市部分社区流行病学调研2095例居民,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 h血糖(2 hPG)结果,将受检者分为正常糖耐量、糖耐量减低(IGT)、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减低合并空腹血糖受损(IFG/IGT)及糖尿病组.再将正常糖耐量者按年龄及空腹血糖值进行分组,观察稳态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BCI),并对各组年龄、血糖与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随着年龄的增长,FPG逐渐升高,40~49岁、50~59岁及60~69岁组分别为(5.00±0.47)mmol/L、(5.09±0.44)mmol/L及(5.17±0.48)mmol/L,50~59岁组与40~49岁组比较(t=2.727,P<0.01)、60~69岁组与50~59岁组比较(t=2.303,P<0.05),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空腹胰岛素(FINS)值变化无明显规律;(2)随着年龄的增长,HBCI值呈下降趋势(F=33.75,P<0.05);(3)FPG≥5.0 mmol/L组较<5.0 mmol/L组HBCI值下降,分别为4.39±0.58和4.22±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4,P<0.05).结论 中老年正常糖耐量者随着年龄增长,空腹血糖增高;当空腹血糖≥5.0 mmol/L时,可能存在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南方医院健康查体人群,探讨健康人群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_2(lipoprotein 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_2,Lp-PLA_2)浓度是否存在年龄和性别的差异,拟建立本检验室的血清Lp-PLA_2活性参考区间。建立健康人群Lp-PLA_2活性参考区间。方法使用速率法对2019年9月至12月共417例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健康体检人员的静脉血清进行Lp-PLA_2活性检测,其中男性204例(18~75岁),女性213例(18~72岁)。统计学对比分析性别、年龄的差异,并以P_(2.5)、P_(97.5)为双侧界限建立参考区间。结果男性组与女性组相比,Lp-PLA_2活性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9.49,P0.01),检验结果分别为(524.27±97.46)U/L与(437.99±91.32)U/L。经比较,男性的Lp-PLA_2活性稳定且年龄段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F=1.48,P=0.22),合并建立参考区间。女性的Lp-PLA_2活性随年龄增加而上升明显,且年龄段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5.52,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40~72岁女性LP-PLA_2活性显著高于18~40岁女性,两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4.07,P0.01)。可得本实验室Lp-PLA_2活性参考区间:18~75岁男性为316.03~687.70 U/L,18~40岁与40~72岁女性分别为230.64~574.39 U/L与269.18~637.87 U/L。结论比较了不同性别与不同年龄段人群之间的Lp-PLA_2活性差异后,建立了本检验室健康人群Lp-PLA_2活性参考区间,为预测、诊断和监测心脑血管疾病提供指标性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人群血清胰岛素受体(InsR)α、β表达水平,探讨其与冠心病(CHD)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抽签法随机抽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门诊及住院人群中CHD患者120例及非CHD对照组118例,并根据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T2DM)分为:(1)CHD合并T2DM组61例;(2)CHD非T2DM组59例;(3)非CHD单纯T2DM组60例;(4)非CHD非T2DM组58例。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以上4组人群血清InsR-α、β表达水平,并比较组间差异。结果CHD患者中,合并T2DM组血清InsR-α、β水平均较非T2DM组降低[(0.21±0.02)U/L比(0.35±0.06)U/L,(0.25±0.01)U/L比(0.39±0.02)U/L,均为P<0.05];对照组中,单纯T2DM组血清InsR-α、β水平均较非T2DM组降低[(0.32±0.03)U/L比(0.43±0.01)U/L;(0.40±0.04)U/L比(0.49±0.05)U/L,均为P<0.05]。而CHD合并T2DM组血清InsR-α、β水平较单纯T2DM组降低,CHD非T2DM组患者血清InsR-α、β水平较非CHD非T2DM组降低(均为P<0.05)。结论 InsR表达水平改变可能协同参与了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的形成过程,而与CHD的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在ALT2倍正常值上限(2×ULN)的慢性HBV感染人群中,一般临床指标对肝脏病理结果的预测作用。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2例ALT2×ULN的慢性HBV感染者,在超声引导下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术,判断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同期化验肝功能、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V DNA等指标,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索该类患者的一般临床指标对其肝脏病理结果的预测作用。结果 122名患者中有明显炎症或纤维化(G≥2或S≥2)者共94例(77.0%),早期肝硬化者5例(4.1%)。G2组与G≥2组相比,除HBV DNA外,其余各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2组与S≥2组相比,年龄、HBeAg、HBV DNA、AST、血小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HBeAg和AST是肝脏明显纤维化(S≥2)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对血清ALT2×ULN的慢性HBV感染者,年龄40岁、HBeAg阴性、AST40U/L者应积极进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术,必要时尽早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水平(ChE)与三酰甘油(TG)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同济大学附属普陀人民医院收治的321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将ChE水平按四分位数分为Q1组(<6 915 U/L)81例、Q2组(6 916~8 268 U/L)80例、Q3组(8 269~9 578 U/L)80例、Q4组(≥9 579 U/L)80例, 分析血清ChE与TG的相关性。结果随着血清ChE的升高, TG水平显著升高(P<0.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hE与体重、体重指数、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A)、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35、0.39、0.35、0.31、0.27、0.24、0.25、0.11, P<0.05、P<0.01或P<0.001), ChE与年龄、收缩压、血尿素氮(BUN)、肌酐、糖化白蛋白(GA)呈负相关(r分别为-0.46、-0.14、-0.20、-0.14、-0.21, P<0....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酶(AST)在脓毒症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脓毒症患者173例,根据住院期间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n=61)和存活组(n=112),同时根据入院时APACHEⅡ评分分为轻度组(n=42)、中度组(n=73)和重度组(n=58),检测患者血清CK-MB、ALT和AST水平。结果重度患者血清CK-MB、ALT和AST分别为(190.22±23.32)U/L、(132.29±11.43)U/L和(140.22±15.50)U/L,明显高于中度和轻度患者(P0.05);中度患者血清CK-MB、ALT和AST分别为(150.92±20.05)U/L、(101.22±9.82)U/L和(110.28±12.21)U/L,明显高于轻度[(121.29±21.11)U/L、(86.93±10.02) U/L和(90.33±11.40) U/L]患者(P0.05);死亡患者血清CK-MB、ALT和AST分别为(201.11±25.58)U/L、(129.82±13.29)U/L和(134.40±14.33)U/L,明显高于存活患者[(143.39±30.22) U/L、(100.05±11.22)U/L和(109.28±13.32)U/L](P0.05);APACHEⅡ评分与CK-MB、ALT和AST呈正相关(r=0.483、0.434和0.455,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血清CK-MB、ALT和AST明显升高,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一定关系,CK-MB、ALT和AST水平越高,患者病情越严重,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ALT升高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4月4日-2016年9月13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后勤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NAFLD患者1007例,其中ALT升高(大于正常值上限50U/L)123例(ALT升高组),ALT正常884例(ALT正常组)。对患者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血常规外周血单核细胞数、空腹血糖、TG、TC、HDL、LDL、LDL/HDL、ALT、AST、GGT、ALP、尿酸(UA)、肌酐、尿素氮、尿蛋白、尿微量蛋白、血压、BMI、胆系伴发疾病情况及甲状腺结节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007例NAFLD患者中男752例,女255例。ALT升高组中男性占13.7%(103/752),女性占7.8%(20/255),男女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52,P=0.018)。1007例患者按照年龄分为20~39岁组(n=242)、40~59岁组(n=555)及60~90岁组(n=210),3组间ALT升高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03%vs 8.83%vs 5.24%,χ2=52.327,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20~39岁ALT升高患者所占比例高于40~59岁组和60~90岁组(χ2值分别为39.886、34.009,P值均0.001)。ALT升高组年龄相对年轻(以中青年为主)、BMI相对较高,差异显著(t值分别为7.419、-4.595,P值均0.001);2组的UA、外周血单核细胞数、LDL/HDL、HDL、AST、GGT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42 942、47 697、48 106、49 086、31 938、36 283,P值均0.05)。ALT升高组NAFLD患者合并甲状腺结节罹患率(392/1007)比ALT正常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2%vs 30.1%,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年龄(中青年)、高外周血单核细胞数量、LDL/HDL增高、低水平的HDL、高水平GGT、较高的BMI、无甲状腺结节与NAFLD患者ALT升高有一定相关度(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中青年(20~39岁)、高水平外周血单核细胞、高水平GGT是NAFLD患者ALT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01)。结论中青年(20~39岁)、高外周血单核细胞水平、高GGT水平是NAFLD患者中ALT升高的预警因素,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早期诊断可能具有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1998年1月至1999年2月,我们收治36例小儿甲型肝炎(HAV)和31例小儿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对其早期异常肝功能进行了比较与鉴别。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36例小儿HAV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5~14岁,平均8.9岁。重型7例,轻型29例。31例小儿HFRS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3~14岁,平均7.8岁。重度6例,轻中度25例。两组年龄、性别、分型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两组肝功能检测应用AU-5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结果:1ALT与AST:HAV患儿ALT146~3791U/L,平均671±394U/L(正常值<40U/L),>正常值高限10倍以上者29例(80.56%);AST116~1039U/…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黑龙江部分地区20~74岁人群的糖代谢异常年龄和性别分布情况,为糖尿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7年9月至2008年3月期间黑龙江省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中20~74岁的人群共3058例(男1219例、女1839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空腹血糖受损(IFG)患者143例,糖耐量异常(IGT)患者333例,IFG+IGT患者113例,糖尿病患者265例,糖调节正常(NGR)个体2204名.测定受试者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1 h血糖及OGTT 2 h血糖.依据WHO1999年糖尿病的诊疗标准进行诊断.采用M-H x2检验分析组间数据.结果 糖尿病女性患病的高峰在60~74岁组,患病率为15.57%(20~29岁组:4.35%;30~39岁组:4.68%;40~49岁组:6.87%;50~59岁组:12.20%);男性患病的高峰在50~59岁组,患病率为21.84%(20~29岁组:5.96%;30~39岁组:10.60%;40~49岁组:11.79%;60~74岁组:15.0%).糖调节受损(IGR)女性和男性患病的高峰均在60~74岁组,患病率分别为35.33%(20~29岁组:13.04%;30~39岁组:14.56%;40~49岁组:20.62%;60~74岁组:24.58%)和30.83%(20~29岁组:16.80%;30~39岁组:14.90%;40~49岁组:28.05%;50~59岁组:17.78%).结论 IGR、糖尿病和IFG+IGT组的男性、女性和男女合计患病率和IGT组的女性和男女合计患病率均随年龄增加有上升趋势,而IFG组的男性、女性和男女合计患病率以及IGT组男性患病率和年龄无关.性别和年龄是糖尿病患病的两个重要危险因素,要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和控制老年人糖尿病,特别是老年男性.  相似文献   

16.
血清胱蛋白酶抑制剂C随增龄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胱蛋白酶抑制剂C(CystC)作为衡量肾小球滤过率(GFR)的指标随增龄的改变趋势,以期明确其是否可作为老年人肾脏功能评价的敏感指标。方法健康查体人群中随机选取418例常规及生化指标正常、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无病理状态的个体作为检测对象,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清CystC浓度。结果按年龄将人群分为18~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80~89岁共7组。各年龄组血清CystC浓度(mg/L)分别为(1.43±0.483),(1.02±0.415),(1.03±0.224),(1.34±0.370),(1.38±0.449),(1.43±0.468),(1.55±0.532),显示血清CystC随年龄增长呈逐步上升趋势。血清CystC平均浓度为(1.34±0.473)mg/L,男性(1.33±0.439),女性(1.36±0.538)(P>0.05);在小于50岁的人群中血清CystC均值为(1.16±0.418),而在50岁以上的个体中CystC水平明显升高(P<0.01),CystC均值为(1.42±0.459)mg/L,提示肾功能出现生理性衰老表现。结论国内的健康个体血清CystC的浓度随增龄逐渐增加,与年龄有良好的相关性;且整体无性别差异;50岁后血清CystC有明显增加,提示将CystC作为肾脏衰老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7.
由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可反映肝细胞损伤情况, 且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国内外慢性乙型肝炎(CHB)管理指南均将ALT水平作为患者是否应启动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指标。我国现行《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1]建议, 慢性HBV感染者启动抗病毒治疗的ALT阈值为≥1×正常值上限(ULN, 排除其他原因), 但并未明确规定ALT ULN参考值。除缺乏统一标准外, 我国临床实践中启动抗病毒治疗的ALT阈值多为40~64 U/L不等, 远高于部分国际权威CHB指南推荐的ALT阈值, 不利于我国慢性HBV感染者的管理。  相似文献   

18.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周自发性HBV DNA水平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周内自发性HBV DNA水平下降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2005年未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周内自发性HBV DNA水平下降情况,并根据患者基线ALT、总胆红素(TBil)水平进行分组,分析基线ALT、TBil对自发性HBVDNA水平下降的影响.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多组数据均值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共收集21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男性174例,女性39例,年龄18~65(33.0±10.0)岁.其中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124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度89例;12周时失访19例(8.92%).所有患者HBV DNA基线均值为(6.66±1.03)log10拷贝/ml,12周时为(5.98±1.53)log10拷贝/ml(P<0.01).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基线时HBVDNA水平均值低于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患者,分别为(6.45±0.99)log10拷贝/ml与(6.81±1.04)log10拷贝/ml(P<0.05);但两组12周时HBV DNA水平均值及HBV DNA水平下降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2周时HBV DNA≤3 log10拷贝/ml患者的基线ALT及TBil值高于HBVDNA>3 log10拷贝/ml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2周时HBV DNA水平下降值≥2 log10拷贝/ml与<2 log10拷贝/ml两组患者的基线ALT、TBil水平相近(P>0.05).基线ALT水平≤5倍正常值上限(ULN)与>5×ULN两组患者12周时HBV DNA水平均值及HBV DNA水平下降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12周时HBV DNA≤3 log10拷贝/ml、HBV DNA水平下降值≥2 log10拷贝/ml的比例,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时ALT≤5 × ULN及TBil≤5×ULN组HBV DNA水平均值高于其他3组(P<0.05),但12周时各组HBV DNA水平均值、HBV DNA下降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周内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发性HBV DNA水平下降,但肝脏炎症损伤程度与患者12周内自发性HBV DNA水平下降程度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熊去氧胆酸(UDCA)对α-萘异硫氰酸酯(ANIT)诱导大鼠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取SD大鼠48只,其中42只以ANIT 100 mg/kg灌胃造成急性肝损伤,在肝损伤后24 h处死6只,其余均分为对照组和UDCA组各18只.对照组予0.9%NaCl溶液灌胃,UDCA组予20 mg/kg UDCA灌胃,分别在造模后48、72、96 h各处死6只,另6只不予处理为空白对照组.所有大鼠处死留取血清和肝组织,检测血清ALT、AST、Tbil、总胆汁酸(TBA),ELISA法检测血清IL-10、IL-6、TNF-α,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组织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rp2) mRNA,HE染色观察肝组织炎性反应活动度.结果 肝损伤造模后48 h,UDCA组和对照组血清Tbil[(143.80±12.08) μmol/L比(178.50±15.19)μmol/L]、TBA[( 13.15±3.81) μmol/L比(21.68±7.93)μmol/L]、IL-10[(44.13±3.68)ng/L比(37.15±6.25)ng/L]、IL-6[(50.80±2.09) ng/L比(57.32±4.63)ng/L]、TNF-α[(17.53±0.84)ng/L比(19.10±1.64) n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肝损伤造模后72 h,UDCA组和对照组血清ALT[(721.67±97.54)U/L比(929.50±148.29)U/L]、IL-10[(54.68±6.79)ng/L比(43.85±4.08)n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肝损伤造模后96 h,UDCA组和对照组血清ALT[(156.83±14.99)U/L比(250.67±42.29)U/L]、AST[(143.67±27.45) U/L比(206.00±63.94)U/L]、Tbil[(23.53±5.08)μmol/L比(34.02±9.98)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肝损伤造模后UDCA组和对照组肝组织Mrp2 mRNA表达在48 h(0.77±0.21、0.46±0.25)、72 h(2.27±0.84、1.10±0.38)、96 h(3.64±0.54、2.75±0.69)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UDCA对ANIT诱导的胆汁淤积性肝损伤保护作用机制可能和调控血清细胞因子及肝脏Mrp2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病理学诊断为慢性HBV携带者与慢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为不同ALT水平的慢性HBV感染者的处理提供病理学依据.方法 对292例慢性HBV感染者进行肝活组织检查,按病理学诊断符合慢性HBV携带者标准(G0~G1且S0~S1)与慢性肝炎标准[G>1和(或)S>1]分为携带组和肝炎组,比较不同年龄分层及ALT水平分层与病理诊断的关系,同时比较其他可能与病理诊断相关的临床、生物化学及影像学指标,Logistic回归方程(后退法,极大似然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确定病理学符合慢性HBV携带者诊断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292例患者中,病理诊断为慢性HBV携带者有140例,占47.9%;慢性肝炎152例,占52.1%.HBV携带组与慢性肝炎组在≤35岁与36~40岁、>40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36,8.534;P=0.047,0.003); ALT水平在<0.5×正常值上限(ULN)、(0.5~1.0)×ULN、(1.1~1.5)×ULN、(1.6~2.0)×ULN、>2.0×ULN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314,P<0.01),但ALT在(1.1~1.5)×ULN与>2.0×UL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810,P=0.051).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程、饮酒史、ALT分层、HBV DNA水平及超声检查肝表面是否光滑是病理学符合慢性HBV携带者诊断的独立影响因素(OR=0.995、0.224、0.516、1.308、0.270,P=0.005、0.007、0.000、0.025、0.001).结论 年龄35岁以上且ALT水平介于(1~2)×ULN的患者行肝活组织检查的临床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