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目的:测定不同糖代谢状态人群血清中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CTRP3)和25羟维生素D[25(OH)D]的水平,探讨其影响因素并分析其与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方法:选择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44例(T2DM组)、糖耐量减低(IGT)患者42例(IGT组)和体检健康者54人(正常对照组),测定各组受试者血清中CTRP3、空腹静脉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胰岛素(FIns)和25(OH)D水平,计算体质量指数(BMI)、稳态模型IR指数(HOMA-IR)、稳态模型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两因素之间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HOMA-IR和HOMA-β的影响因素。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GT组患者血清中HDL-C、25(OH)D水平和HOMA-β值明显降低(P<0.05),T2DM组患者血清中FPG、HbA1c、TG、TC、FIns水平和BMI、HOMA-IR值明显升高(P<0.05),而血清中CTRP3、HDL-C、25(OH)D水平和HOMA-β值明显降低(P<0.05);与IGT组比较,T2DM组患者血清中FPG、HbA1c、TG、FIns水平和HOMA-IR值明显升高(P<0.05),血清中HDL-C水平和HOMA-β值明显降低(P<0.05)。不同糖代谢状态人群血清中CTRP3水平与HbA1c、FIns水平和HOMA-IR呈负相关关系(r=-0.391,P<0.05;r=-0.198,P<0.05;r=-0.481,P<0.05);25(OH)D水平与TG、FPG和HOMA-IR呈负相关关系(r=-0.209,P<0.05;r=-0.406,P<0.05;r=-0.306,P<0.05),与HOMA-β呈正相关关系(r=0.329,P<0.05)。HbA1c和CTRP3为HOMA-IR的独立影响因素,25(OH)D、FPG和HbA1c为HOMA-β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血清CTRP3和25(OH)D水平与IR呈负相关关系,在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2型糖尿病(T2DM)患者在通过强化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多种因素后,其髂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情况。方法对照研究强化控制100例资料完整的新诊断T2DM患者3年前后血糖、血压、血脂等生理指标及髂总动脉IMT的变化情况。先单因素分析,再通过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法分别分析干预前后髂总动脉IMT的影响因素。结果通过3年的强化干预,髂总动脉IMT治疗后为(0.72±0.18)mm,较治疗前的(0.80±0.15)mm明显降低(P〈0.01);餐后2 h血糖(2h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较治疗前改善(P〈0.05),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强化干预前收缩压(SBP)、空腹血糖(FPG)、TC为髂总动脉IMT的危险因素(P〈0.05),干预后TC、体质量指数(BMI)、性别为髂总动脉IMT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新诊断T2DM患者的髂总动脉IMT可通过早期多因素强化干预而在一定程度上被逆转,其强化干预前后的影响因素分别为SBP、FPG、TC及TC、BMI、性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长期强化干预是否能逆转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分析影响IMT变化的因素。方法选取175例初诊T2DM患者,给予强化血压、血糖、血脂治疗,随访3年,定期监测,每月监测血压、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每半年监测体质量、腰围、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血脂〔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血尿酸;每年监测IMT。计算体质指数(BMI)、FBG变异系数(CV-FBG)、2 hPG变异系数(CV-2hP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了解初诊T2DM患者IMT增厚组与IMT正常组的临床资料间的差异。随访3年,强化干预治疗后,根据IMT的变化值分为IMT减少组和IMT增加组,分析影响IMT变化的因素。结果 (1)T2DM患者在初诊时,IMT增厚组患者年龄及有高血压病史者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IMT正常组(P<0.01)。(2)初诊时及随诊第3年,T2DM患者IMT平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随诊3年后,IMT减少组患者的BMI、腰围、收缩压、舒缩压、CV-2 hPG、血尿酸水平均显著低于IMT增加组(P<0.05)。(4)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CV-2 hPG、BMI与IMT变化呈正相关(P<0.05)。结论经过长期综合强化干预治疗,可以逆转初诊T2DM患者颈动脉IMT;高血压、2 hPG波动增加和超重是引起颈动脉IMT增加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清C肽(C-peptide,C-P)质量浓度与神经病变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426名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血清C-P质量浓度分为3组,由低到高分别为C-P1(≤ 1.7 μg/L)152例,C-P2(1.8~2.7 μg/L)137例,C-P3(≥ 2.8 μg/L)137例。结果 低C-P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尿酸(uric acid,UA)、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质量浓度低于高C-P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病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和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diabetic cardiac autonomic neuropathy,DCAN)发病率高于高C-P组,且C-P质量浓度越低,合并症发病率越高(P<0.05)。DPN及DCAN患者的血清C-P质量浓度均低于非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non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NDPN)及非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nondiabetic cardiac autonomic neuropathy,NDCAN)患者(P<0.05)。C-P质量浓度与BMI、TG、UA、FINS浓度正相关(P<0.05),与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病程、DPN发病率、DCAN发病率呈负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了相关因素后,病程和较低的C-P质量浓度是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C-P质量浓度是T2DM周围神经病变和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糖尿病足(DF)患者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和血浆蛋白的水平,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DF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DF患者(DF组,n=40)、糖尿病患者(DM组,n=40)和健康成年人(正常对照组,n=40)为研究对象。将DF组患者按照患者意愿分为rhGH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各20例。rhGH治疗组患者给予0.4IU·kg-1·d-1rhGH注射液,皮下注射,每个疗程15d,2个疗程间隔5d,总计3个疗程;常规治疗组患者给予同等剂量生理盐水皮下注射。比较各组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治疗前后血清IGF-1和IGFBP-3水平、患者病情分级构成、血浆蛋白总蛋白(TP)、转铁蛋白(TRF)、空腹血糖(FBG)水平及DF组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研究对象rhGH治疗有效率和创面愈合时间。结果:DF组患者血清IGF-1和IGFBP-3水平明显低于DM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DM组患者血清IGF-1和IGFBP-3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rhGH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GF-1、IGFBP-3和血浆TP、TRF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高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的相应指标(P<0.05);DM组和正常对照组研究对象FB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hGH治疗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DF患者经rhGH治疗后有效率提高,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超声动态评价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AS)的价值。方法随访135例T2DM患者3年,根据入组时间分为强化治疗组(75例)和常规治疗组(60例)。观察干预3年后两组患者的代谢控制情况及颈总动脉(CCA)、髂总动脉(CIA)、股总动脉(CFA)内膜-中层厚度(IMT)和AS斑块的变化情况。结果强化治疗组的各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率均低于常规治疗组,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比较两组患者斑块分布情况,干预1年后和2年后强化治疗组股动脉斑块好转率高于常规治疗组(χ2=5.49、8.39,均P<0.05),其余指标好转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强化治疗后T2DM患者CCA、CIA及CFA内膜-中层增厚明显减少,但对血管内已形成的AS斑块改善不明显。高频超声可作为首选观察随访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实施基于风险管理的健康指导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素泵强化治疗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9月萍乡市湘东区人民医院收治并使用胰岛素泵治疗的80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基于风险管理的健康指导。比较2组患者血糖相关指标水平、体质量指数(BMI)、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 干预后,2组患者的血糖指标水平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BMI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糖尿病自我管理活动调查问卷(SD-SCA)评分、生活质量评定量表(QOLI-74)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在院期间低血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基于风险管理的健康指导可以帮助行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T2DM患者提...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者经综合干预治疗后雄激素浓度的变化。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接受综合干预治疗的PCOS患者88例为PCOS组,按2:1的比例匹配同期就诊的健康女性44例为对照组,比较PCOS组治疗前后、PCOS组治疗后与对照组观察指标间的差异,包括: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LH/FSH、总睾酮(total testosterone,TT)、游离睾酮(free testosterone,FT)、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ex hormone binding globulin,SHBG)、抗苗勒管激素(anti Müllerian hormone,AMH)。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身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OS组患者的体质量、BMI、腰围、AMH、LH、LH/FSH、TT、F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FSH、SHBG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COS组综合干预治疗前后比较,体质量、BMI、腰围、AMH、TT、FT、LH、LH/FSH均显著下降(P<0.05),SHBG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PCOS组与同期对照组的AMH、LH/FSH、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干预治疗3个月后能显著降低PCOS患者的雄激素浓度,尤其总睾酮浓度达到健康女性浓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高频超声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糖尿病肾病(DN)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将99例T2DM患者根据尿蛋白排泄率(UAER)不同程度分为T2DM未合并DN患者组(T2DM1组)58例、T2DM合并DN患者组(T2DM2组)41例。采用高频超声检测两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同时检测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酸(U-RIC)、血肌酐(CRE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体质指数(BMI)等指标。结果 T2DM2组2hPG、BMI、TC、CREA、UAER、HbA1cI、MT均高于T2DM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两组中IMT与CREA、UAER、HbA1c及病程呈正相关(r=0.323,P〈0.05;r=0.317,P〈0.05;r=0.459,P〈0.05;r=0.346,P〈0.05)。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两组中UAER、HbA1c、病程是IMT的独立预测因子。两组组内斑块检出率:软斑〉混合斑〉硬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2DM合并DN患者的颈动脉IMT增厚,UAER、HbA1c及病程长短与IMT的形成密切相关。高频超声能够准确、快捷地检测T2DM合并DN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个体化减重干预对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体质量指数(BMI)、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连云港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肥胖合并T2DM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均予以常规降糖药物治疗,对照组同时予以基础饮食、运动干预,观察组同时予以个体化减重干预,均持续3个月。比较两组利拉鲁肽用药剂量;检测并比较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2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的BMI、糖脂代谢指标;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两组利拉鲁肽用药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2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的BMI、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的BMI、FBG、2 hPG、HbA1c、HOMA-IR、TC、TG、LDL-C、HDL-C有差异(P <0.05);②两组的BMI、FBG、2 hPG、HbA1c、HOMA-IR、TC、TG、LDL-C、HDL-C有差异(P <0.05),观察组BMI、FBG、2 hPG、HbA1c、HOMA-IR、TC、TG、LDL-C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HDL-C高于对照组;③两组的BMI、FBG、2 hPG、HbA1c、HOMA-IR、TC、TG、LDL-C、HDL-C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个体化减重干预可降低肥胖合并T2DM患者的BMI,调节糖脂代谢,且不良事件不会显著增多,相较于常规干预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初发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 medial thickness ,IMT)的影响因素,并研究血糖及血脂的强化治疗能否逆转T2DM患者的IMT.方法:T2DM患者116例,常规测定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 臀比(waist-to-hip ratio,WHR)、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 (triglycerides,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测定餐后2 h血糖(2 h postpradial glucose,2hPG),高分辨血管外超声方法检测IMT,分析IMT与上述指标的相关关系.对其中的89例T2DM患者追踪观察,随机分为强化血糖及血脂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1年后再次测定IMT水平.结果: (1)T2DM 患者IMT水平与年龄、SBP、TC、LDL-C呈显著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年龄、TC是影响IMT的独立危险因素. (2)T2DM患者血糖及血脂强化治疗后IMT变化值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MT在强化血糖及血脂组呈现下降趋势,而常规治疗组呈现上升的趋势.(3)IMT前后变化值与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阿司匹林的使用与否无明显相关,和他汀类药物的使用与否有显著相关,IMT在他汀类药物使用组呈现下降趋势,而他汀类药物未使用组呈现上升趋势.结论:T2DM 患者IMT主要受年龄、TC的影响,强化血糖和血脂可以逆转IMT,他汀类药物使用可有助于逆转IMT.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 (AIP)与 2型糖尿病 (T2 DM)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 179例 T2 DM患者与 87例正常对照者 ,所有 T2 DM患者按其 IMT分成三个亚组 :IMT≤ 0 .6 5mm ,0 .6 5 mm 1.1m m;测量身高、体质量、体重指数、AIP等临床指标 ,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 ,T2 DM组呈现出高 TG、低 HDL - c及 AIP值明显升高。 2 ANOVA分析结果示在 T2 DM三亚组间 ,不同 IMT水平的年龄、体重指数 (BMI)、腰臀比 (WHR )、糖尿病病程、血红蛋白 A1C(Hb A1C)、甘油三酯 (TG)、总胆固醇 (TC)、HDL - c、低密度脂蛋白 (L DL - c)、TG/HDL - c、AIP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 ;单因素直线相关分析示 IMT与 HDL - c呈负相关 ,与其它各指标呈正相关 ,其中以 AIP的相关系数值为最大 (r=0 .5 97,P=0 .0 0 0 )。 3以 IMT与 AIP及其它各因素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被选进方程的变量有 WHR(P<0 .0 1) ,糖尿病病程 (P<0 .0 5 ) ,L DL - c(P<0 .0 5 ) ,AIP(P<0 .0 1)。结论  AIP与 T2 DM患者 IMT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可以作为 T2 DM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性的一个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 T2DM) 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肝脏沉默调节蛋白1(SIRT1)、线粒体脱偶连蛋白2(UCP2)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T2DM合并NAFLD的干预治疗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12只)、T2DM合并NAFLD对照组(MC组,12只)和T2DM合并NAFLD二甲双胍治疗组(A组,12只)。通过高脂高糖饮食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建立T2DM合并NAFLD大鼠模型。建模成功后,A组给予二甲双胍300 mg/(kg.d)灌胃8周。实验结束时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BG)、肝功能、血脂、游离脂肪酸(FFA)、空腹胰岛素(FINs); 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变化; 免疫组织化学法及Real-time PCR法测定肝组织中SIRT1和UCP2的表达情况。结果: MC组大鼠FBG,ALT,AST,TC,TG,LDL-C,VLDL,FFAs,FINs,HOMA-IR均较NC组大鼠升高(P<0.05),HDL-C较NC组减低(P<0.05); 给予二甲双胍治疗后,大鼠上述血清学指标均较MC组有所改善(P<0.05),MC组大鼠肝脏SIRT1表达较NC组明显降低(P<0.05),而UCP2表达较NC组明显升高(P<0.05),经二甲双胍治疗后,SIRT1表达较MC组升高(P<0.05),而UCP2较MC组降低(P<0.05)。SIRT1与UCP2的表达呈负相关(r=-0.61,P<0.01)。结论: 在T2DM合并NAFLD大鼠肝组织中SIRT1表达明显降低,UCP2表达明显升高,而二甲双胍可以上调SIRT1的表达及下调UCP2的表达,并且SIRT1与UCP2的表达存在负向调节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茯苓复合提取物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血糖、血脂水平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5只SPF级SD雄性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选取10只为对照组,其余大鼠采用高糖高脂喂养联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30 mg·kg-1建立T2DM大鼠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低、中和高剂量茯苓复合提取物组。低、中和高剂量茯苓复合提取物组大鼠分别给予1.5、3.0和6.0 g·kg-1茯苓复合提取物,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等体积双蒸水,连续4周。检测各组大鼠体质量和空腹血糖(FBG)水平,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胰岛素(INS)、胰高血糖素(G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丙二醛(MDA)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明显降低(P<0.05),FBG水平明显升高(P<0.05),血清中GC、TG、TC、LDL-C和MDA水平及HOMA-IR均明显升高(P<0.05),血清中INS和HDL-C水平及SOD活性均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中和高剂量茯苓复合提取物组大鼠体质量均明显升高(P<0.05),FBG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血清中GC、TG、TC、LDL-C和MDA水平及HOMA-IR均明显降低(P<0.05),血清中INS和HDL-C水平及SOD活性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茯苓复合提取物具有降低T2DM大鼠FBG水平、调节脂代谢紊乱和抗氧化的作用,并可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瘦素、脂联素在冠心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氟伐他汀用于治疗冠心病的理想剂量.方法:将住院确诊为冠心病的1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80例,均在冠心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氟伐他汀.第1组口服常规剂量40mg/d,第2组口服强化剂量80 mg/d.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测定两组患者血清瘦素、脂联素的浓度.同时设第3组为健康对照组.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服用氟伐他汀2个月后,两组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C反应蛋白(CRP)和血清瘦素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脂联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5);与常规降脂组相比,强化降脂组TC、LDL-c下降幅度和HDL-c升高幅度更明显(均P<0.05),而TG、CRP、瘦素水平降低幅度,脂联素水平升高幅度,两组之间无较大差异(均P>0.05).结论:血清瘦素、脂联素与冠心病密切相关.氟伐他汀可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瘦素水平,升高脂联素水平,并且与常规降脂治疗相比,强化降脂治疗能够提供更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贝前列素钠(BPS)联合糖皮质激素(GC)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其应用于PNS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明确诊断为PNS的患者86例,所有患者均应用GC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根据患者意愿选择不同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分为应用BPS的BPS组(n=42)和应用双嘧达莫或阿司匹林的对照组(n=44)。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差异,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1和6个月时BPS组患者尿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血清白蛋白(ALB)水平明显升高(P<0.05);治疗3、6和12个月时,BPS组患者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和D-二聚体(DD)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1个月时BPS组患者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明显降低(P<0.05)。治疗6个月时BPS组患者总有效率和总胆固醇(T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BPS组中基础血压正常患者血压升高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头晕和头痛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BPS联合GC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PNS患者安全性较高,优于传统抗血小板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改变,探讨其与各种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141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合并高血压组(n=70)和非高血压组(n=71),采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测量颈动脉IMT,同时测定相关危险因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71例老年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糖尿病非高血压组和合并高血压组IMT、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餐后血糖(PBG)和胰岛素敏感性(ISI)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IMT、TC、LDL-C、FPG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组.结论糖尿病和高血压同时存在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IMT测量对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具有早期发现和筛选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经艾塞那肽联合兰索拉唑治疗前后糖脂代谢、体成份、胰岛素敏感性的变化;探讨兰索拉唑对T2DM患者血清胃泌素(Gastrin)、胃泌酸调节素(OXM)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肥胖T2DM患者54例,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n=27)和艾塞那肽组(n=27),联合用药组治疗方案:原有降糖基础上应用艾塞那肽10 μg,早晚餐前1 h皮下注射,联合兰索拉唑15 mg,早1片治疗;艾塞那肽组治疗方案:原有降糖基础上应用艾塞那肽10 μg,早晚餐前1 h皮下注射治疗.8周后观察体质量、体成份、血压、空腹血糖(FBG)、血脂、肝肾功、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Gastrin、OXM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体质量、体成份、低密度脂蛋白(LDL)、FBG、HbA1c、HOMA-IR、收缩压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联合用药组胃肠道不良反应较艾塞那肽组减少,Gastrin水平明显升高[(160.76±8.93) vs (95.30±6.01)ng/L, P<0.05],FBG水平[(8.06±2.33) vs (8.51±2.71)mmol/L, P<0.05]、HbA1c水平[(7.79±0.78)% vs (7.87±0.81)%, P<0.05]均低于艾塞那肽组.兰索拉唑治疗前后两组ALT、AST、尿酸(UA)、血肌酐(Scr)、血尿氮(BUN)、高密度脂蛋白(HDL)、OXM等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艾塞那肽联用兰索拉唑后,Gastrin升高与其HbA1c下降相关(r=-0.302,P<0.05).结论 兰索拉唑能改善T2DM患者早期应用艾塞那肽后引起的胃肠道反应,有助于空腹血糖的控制,其作用可能与兰索拉唑提高血清Gastrin水平有关;兰索拉唑对患者血清OXM的变化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