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系统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S-ALCL)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S-ALCL患者的临床资料。30例患者均以联合化疗为主,配合局部病灶野放疗8例。化疗方案主要为 CHOP、EPOCH、Hyper-CVAD,以CHOP方案为主。结果 30例S-ALCL患者中位年龄36岁,男女比例为1.5∶1,有B症状、Ⅲ~Ⅳ期和结外侵犯者分别占60.0 %(18/30)、73.3 %(22/30)和60.0 %(18/30);乳酸脱氢酶(LDH)升高者占46.7 %(14/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激酶(ALK)+ 18例(60.0 %),其发病年龄小于ALK- 者(u=3.92,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ALK-及LDH升高是重要的预后不良因素。结论 S-ALCL患者发病年龄较轻,预后较好。但ALK-、LDH升高者预后不良。治疗以联合化疗为主,对于有不良预后因素的患者,大剂量治疗可能获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遗传学特征,探讨其发病机制,寻找有助于ALCL诊断、分类及预后评估的新分子靶标。方法收集ALCL病例石蜡包埋组织10例,其中4例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6例ALK阴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别检测表型及2p23重排,利用OncoScan芯片在全基因组水平上扫描分析10例ALCL的拷贝数变异。结果10例ALCL均存在拷贝数变异,拷贝数获得者多于拷贝数缺失者。拷贝数获得主要累及17q11.2、Xp22.3、Xq28,拷贝数缺失主要累及3q26.1、14q11.2、22q11.23。 ALK阴性者拷贝数变异比ALK阳性者更为复杂:ALK阴性者拷贝数获得主要累及9q24.3-24.1、14q32.33,拷贝数缺失主要累及2p11.2、16p13.3,而ALK阳性者并无此变异。结论 ALCL存在复杂的遗传学不平衡,染色体片段获得多于缺失,ALK阴性ALCL遗传学不平衡更为复杂。 ALCL是异质性明显的一类肿瘤。  相似文献   

3.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tein于1985年首先报道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一种独立类型[1]。最新的WHO分类中ALCL被归类于外周T细胞淋巴瘤,占同期NHL的2%~7%[2]。研究发现,约有半数患者产生致癌性的异常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lymphoma k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了解原发于骨骼肌的间变大细胞淋巴瘤激酶(ALK)阴性的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1例原发于骨骼肌的ALK阴性的ALCL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结合文献报道进行分析。结果 该病例通过活组织检查最后确诊,给予化疗。结论 活组织检查仍然是该疾病诊断的可靠方法。此类疾病预后不佳,需要积极强烈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57例原发系统型间变大细胞性淋巴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背景与目的:原发系统型间变大细胞性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的临床特征和疾病转归国内外报道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间变性淋巴瘤激酶蛋白(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被认为是原发系统型ALCL较为特异的标志,表达与否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原发系统型ALCL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检测ALK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6年6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57例原发系统型AL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肿瘤标本中ALK的表达。结果:57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30岁,男女比例为1.9:1,有B症状、Ⅲ~Ⅳ期和结外侵犯患者分别占57.9%、40.4%和40.4%。所有患者接受化疗,56例可评价疗效,40例(71.4%)取得完全缓解,客观有效率为96.4%;中位随访49.1个月,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为35.2个月,预计5年生存率为65.2%:国际预后指数评分低/低中危患者和中高/高危患者的预计5年生存率分别为68.9%和33.3%(P=0.010)。46例中ALK阳性29例(63%),发病年龄小于阴性者(P=0.001),预计5年生存率优于阴性者(尸〈0.01)。多因素分析显示,ALK表达状况、原发部位和乳酸脱氢酶水平是ALCL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原发系统型ALCL发病年龄较年轻,化疗有效率高,预后良好,但ALK阴性、IPI中高/高危、尤其合并结外侵犯和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6.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是形态学和免疫学上一种独特类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它的发生与t(2;5)(p23;q35)梁色体易位形成ALK-NPM融全基因有关。本文综述了ALCL在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和临床方面的特点及其诊断、治疗、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中枢神经系统(CNS)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潍坊市人民医院2021年收治的1例原发CNS ALK阳性ALCL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资料, 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24岁女性, 因头痛、恶心伴低热入院。颅脑磁共振成像(MRI)示胼胝体压部异常信号, 行开颅手术切除, 病理检测结果提示ALK阳性ALCL。术后行大剂量甲氨蝶呤+替莫唑胺化疗2个周期, 头痛加重, 颅脑MRI提示疾病进展, 应用克唑替尼、依托泊苷、异环磷酰胺、多柔比星脂质体、地塞米松、塞替派等药物化疗, 效果不佳, 最终死亡。结论原发CNS ALK阳性ALCL少见, 具有进展迅速、侵袭性强等特点, 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原发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选取22例ALCL患者,均进行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PI)、乳酸脱氢酶(LDH)检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Ki-67、Caspase-3、CD30、EMA、Granzyme B等,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病理形态学资料、免疫表型及生物学特性,并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22例均为原发系统性ALCL,ALK+ 15例(68.2 %),ALK- 7例(31.8 %);ALK+患者发病年龄、Ki-67增殖指数较ALK-患者低,Caspase-3表达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18,P=0.032);15例ALK+ALCL均表达CD30和EMA。ALCL中ALK的表达与Ki-67、Caspase-3的表达呈负相关(r=-0.581,P=0.006;r=0.458,P=0.032)。ALK+病例较ALK-病例Granzyme B(χ2=0.11,P=0.74)、 TIA-1(χ2=0.01,P=0.92)的表达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率为 54.5 %(12/22),其中完全缓解率为18.2 %(4/22);全组中位生存期12个月,1年生存率为59.1 %(13/22),2年生存率为50.0 %(11/22)。Ann Arbor分期、LDH及IPI与疾病预后相关。结论 ALK+较ALK-ALCL患者核增殖低,恶性程度低,临床特征和免疫表型具有一定的特征性;ALK、Ki-67、Caspase-3、分期、血清LDH及IPI对预测ALCL患者的生存和指导治疗有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42例初治原发系统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淋巴瘤病区42例初治原发系统性ALCL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表达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分为ALK+组和ALK-组。根据临床特征数据的类型,分别采用秩和检验、卡方检验和Student's t检验比较各组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ALK+组ALCL患者年龄低于ALK-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K+组患者外周血PLT、Ann Arbor分期Ⅲ-Ⅳ比例和EMA表达比例高于ALK-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与ALK-ALCL患者相比,ALK+ALCL患者年龄较小,有较高的外周血PLT,Ann Arbor分期多为Ⅲ-Ⅳ,有高的EMA表达。  相似文献   

10.
11.
原发皮肤型间变大细胞淋巴瘤(PC-ALCL)是一种发生于皮肤的T细胞淋巴瘤,由间变性、多形性或免疫母细胞样大淋巴细胞组成,多数肿瘤细胞(>75%)表达CD30.现就近年来流行病学、生物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治疗、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约半数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病人中存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异常,ALK蛋白的异常激活使ALK阳性ALCL具有其典型的临床病理特征,并为ALK阳性ALCL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提示ALK阳性ALCL的淋巴瘤可归类为一独立病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原发中枢神经系统(CNS)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1例原发CNS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ALCL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以头痛、发热为主要症状就诊外院,颅脑磁共振成像提示右侧小脑肿块,术前无CNS以外淋巴瘤浸润证据,行小脑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ALK阳性ALCL,未及时化疗。术后第27天转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化疗前评估肿瘤已扩散至骨髓、睾丸、椎骨等部位,外周血NPM-ALK融合基因阳性。2个疗程化疗后达完全缓解,但最终死于化疗相关并发症。结论:原发CNS的ALK阳性ALCL病例罕见,易误诊,病情进展快,总体预后不良;及时进行活组织病理检查以确诊,早期行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可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15.
肺内原发的非霍奇金淋巴瘤非常罕见,仅占原发肺肿瘤千分之三,往往大多数病例为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一种特殊类型,一般累及淋巴结、皮肤和软组织,多达12%的病例可因播散而导致肺受累,但肺部...  相似文献   

16.
摘 要: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positiv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ALK+DLBCL)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一种罕见的亚型,具有特征性形态学、免疫表型和细胞遗传学特点。其临床过程具侵袭性,预后不良,明确认识该疾病是诊断的关键。选择性ALK抑制剂可能是ALK+DLBCL患者潜在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7.
 【摘要】 原发系统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是一组临床罕见的异质性疾病,目前缺乏标准的治疗方案。基于回顾性研究的结果,认为ALCL以化疗为主要治疗手段,早期(Ⅰ~Ⅱ期)常常合并局部区域放疗。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对于原发系统性ALCL的病理及发病机制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系统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辽宁省肿瘤医院收治的31例初治原发系统型AL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 并行log-rank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患者总生存(OS)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31例患者中男性19例, 女性12例, 中位年龄47岁(16~74岁)。有B症状18例(58.1%), 血小板计数升高16例(51.6%), Ann Arbor分期Ⅲ~Ⅳ期22例(71.0%)。随访结束时, 31例患者中生存22例, 死亡9例。5年OS率70.9%, 中位OS时间未达到。采用CHOPE方案化疗患者5年OS率高于CHOP和其他方案化疗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不同血小板计数、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化疗方案和有无B症状患者5年OS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IPI评分是OS的独立影响因素(HR=2.194, 95%CI 1.078-4.465, P=0.030)。结论原发系统型ALCL临...  相似文献   

19.
女性,45岁。因右上腹胀痛半年,口、眼、皮肤干燥1个月,发热8天,于2001年11月29日入院。半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常感右上腹胀痛,近几个月更明显。1个月前患者出现口、眼干涩,皮肤干躁。8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伴畏寒、腹泻。体检:贫血貌,皮肤干躁、皲裂,无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脾不大,右上腹触及一4cm×6cm肿块,质硬,活动不良,边界不清,有压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7.42×109/L,嗜中性粒细胞71.70%,淋巴细胞21.50%,血红蛋白74g/L;胸片、腹部B超、骨髓检查均未见异常;腹部CT示:…  相似文献   

20.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临床较少见,约占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的2%~7%犤1犦,可累及淋巴结、皮肤、胃肠道等处,我科偶见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女,34岁,因腹胀、右下肢水肿3个月于2002年6月3日入院。查体:双侧锁骨上、腹股沟、腋下均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质中,无压痛,与皮肤无粘连,最大约3cm×4cm,右腹股沟肿大淋巴结活动差,双腋下淋巴结相互融合,右侧乳房皮肤轻度水肿,双下肺呼吸音稍低,腹部膨隆,移动性浊音阳性,右下肢重度凹陷性水肿。查血常规:WBC25.1×109/L,N0.799,L0.076,M0.125,胸部正侧位片:两侧胸腔积液(少量)、右肺部感染,不除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