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误汗治验     
<正> 丁酉之岁(1957年),余悬壶津地。季春之月,气候反常,忽而暴寒,河水冰封。军粮城一带,流感盛行。一村何锡光之妻,年约四旬,感冒风寒,邀余往诊。患者踡屈而卧,覆以重被,头汗淋漓,热气上冒,精疲躁烦,瞑目不语,面前放一瓦盆开水,不时索饮。闻其声音,缓而低微,汗味熏人。问其病因,系前日感寒,晚煎服芝麻红糖生姜汤,服两大碗,夜眠火炕(该地盛产水稻,农俗,烧稻皮睡火炕),发汗过多,湿透衣被,昨日竟然汗出不止,畏风怕冷,不时战粟,全身骨节疼痛愈甚,  相似文献   

2.
春温治验     
段××,女,13岁。1983年3月24日诊。住院号83123。患儿一周前因高热、胸腹红疹住本院儿科,入院时体温40.1℃。查三大常规、胸片、脑脊液,及各项生化指标均正常。入院诊断:发热待查。经用多种抗生素及对症  相似文献   

3.
春温治验     
王耿氏,女,75岁,社员。初诊:1982年3月22日上午10点。代主诉:高热,恶心呕吐五天,抽搐两天。该患于17日受凉后出现寒战高热,恶心呕吐,不能进食;18日出现遗尿,双下肢瘫痪,出现神昏谵语;撮空缕线。尿量减至100~150ml/日,喝热水而嫌凉。服再造丸无效。近两日来病情加重,来诊。该患神志尚清,颧红如妆,语音低沉,下肢呈完全性瘫痪,身热口渴,腹胀,舌质绛、前部无苔、中间散在黄褐色苔为硬片状,  相似文献   

4.
朱××,男,38岁。1984年12月6日诊。因感受风寒一日,邀余诊视。刻诊:恶寒、战栗,无汗身痛,头晕、乏力,两脉浮紧而有力。此乃太阳伤寒证。以麻黄汤加减: 麻黄12克、桂枝10克、羌独活各10克,川芎10克、防风10克、粉葛12克、甘草3克。一服后,出汗少许,身痛减,恶寒消失。又服一次后即大汗淋漓,微发热,咽干而不欲饮,腹痛如针刺,泻下红色水样便,两脉皆浮大而空虚无力,苔淡白而膩。此因过服解表  相似文献   

5.
笔者采用《温病条辨》中青蒿鳖甲汤加味治疗外感误汗所致盗汗24例,获得满意效果。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24~54岁。病程最短10天,最长24天。  相似文献   

6.
汗证治验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问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的病证,在临床上颇为常见,既可是一个单独的病症,也可与其他病症并见。作者近年来在临床中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汗证取得较好的效果,今举四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7.
蒸汗治验     
钱××,女,59岁。1984年8月13日初诊。患者素体阴虚,一个多月来,每于夜间起床小便后,在寤而未寐之际,自觉周身一阵发麻且发热,瞬即心胸烦闷,汗出如珠。其汗出部位皆为上半身,仰卧则前半身汗出,左侧卧则右半身汗出,右侧卧则左半身汗出。并见倦怠乏力,口干口苦,大便秘结,舌深红苔黄厚,脉细数。前医曾用六味地黄汤、甘麦大枣汤、玉屏风散等方治之,未效。笔者认为此乃阴虚火炎,卫阳失固所致。拟滋阴泻火,固卫止汗之法。方宜当归六黄汤加苡仁: 当归9克,生熟地各15克,黄连3克,  相似文献   

8.
五更汗治验     
陈某,男性,50岁。2003年3月25日初诊。  相似文献   

9.
绿汗治验     
姚××,男,68岁,退休干部.因头晕半年、汗出色绿一天,于1991年7月30日来诊.患者自1991年元月起,动则头晕,甚则晕晕欲仆,以下午为重,静则如常人,伴神疲乏力,纳差,便溏,尿频.病后曾作脑血流图示:“脑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然而经数家医院采用中西药治疗,未愈.1991年6月3日以“眩晕病”收入我院治疗,经用补中益气汤、杞菊地黄汤、归脾汤、半夏白术天麻汤等加减治疗一月余,便溏止,神疲乏力、纳差均好转,而头晕不减,复增口苦,心烦易怒.7月30日,突现全身微汗出而色绿,尤以颈项为显,其白色衬衣染如青草之色,双手背虎口附近皮下亦呈绿色,左手约4×2cm~2大小,右手约5×3cm~2大小,擦之不去,局部无疼痛、无寒热,查血象均无异常,脉细弦,舌质紫暗.观其脉证;拟按气虚血瘀论治,取以益气活血、疏肝补肾之法.药用:生黄芪50g,丹参30g,茯苓25g,勾藤、熟地、淮山各20g,西党参、香附、川芎各15g,当归12g柴胡、枣皮各10g.水煎3次分服,每日服2次.服上方第一剂后,绿汗减少,手背皮下绿色范围缩小,且色转淡.继服上方四剂,绿汗消失,手背皮下绿色消退,头晕亦明显好转.继守上方加减治疗一月余,头晕亦愈.随访一  相似文献   

10.
汗证治验     
治疗汗证,须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方可取得满意疗效。现就笔者的临床体会,初步小结以下案例,以资参考。一、营卫失调之自汗证人体之卫气有因护津液,不使妄泄之作用,当肺气虚弱,营卫不和,卫阳失守,腠理不固,则汗自外溢。王肯堂《证治准绳·自汗》云:“或肺气微弱,不能宣行营卫而津脱眷。”治当调和营卫,  相似文献   

11.
汗症治验     
田侃(大同市吴官屯职工医院)笔者自拟参萸龙牡汤用于阴阳虚损所致之汗出不止,效果显著,介绍如下: 参萸龙牡汤方:党参30克,生山萸3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阳虚自汗病人,多兼阴精亦亏。故以党参益气生津为君,山萸味酸,收敛阴精为臣,佐以龙骨牡蛎取其收敛圃涩止汗之性。全方共奏益气生津,敛阴固阳之功。病例:蒋×,女,24岁。患者素虚,加之近日劳累,晨起即感心慌、乏力,继而汗出不止。两小时后,已大汗淋漓。诊时见患者体质瘦弱,面色潮红,脉微细数,舌红少苔。辨为素体阴虚,劳伤阳  相似文献   

12.
狂汗治验     
<正> 吴某,男,46岁,厨师。1987年7月9日诊。患者在工作间突然高烧40℃,继而大汗淋漓,汗珠在体表如豆粒之状,色亮如泡,面部、颈部、腰背部出汗为甚,汗势汹涌如油,味少咸,触之粘手,面部潮热红赤,心胸烦闷,全身如裹,食入即吐,吐声高亢,随吐哕声汗涌更甚。急来院急诊科就诊,给于输液抗菌止吐治疗,烧退汗仍不止,呈凉汗涌出,症状加重,神志昏沉,脸颊潮红色泽不鲜,  相似文献   

13.
头汗治验     
<正> 案1 赵某,女,52岁,家妇。1990年12月4日初诊,患者平素体健,停经3年多,2周来不明原因的阵发性肩背烘热,头部汗出如洗,3~4次/日,伴有心烦易怒,心悸,失眠多梦,大便干燥。头上热气腾腾,汗水淋漓,切其脉弦有力,舌苔微黄,Bp:25/13kPa,前医已进益气固表之剂罔效。分  相似文献   

14.
汗证治验     
李××,女,40岁。汗出十余年,昼夜均见。汗出湿衣,动则尤甚。面部烘热,头晕目眩,大便秘结,惧风乏力,舌质红,舌苔薄白,脉弦细。症属肝阴(血)亏虚,虚阳上扰,表卫不固。治则:滋养肝阳,重镇潜阳,益气固表。处方:灵磁石30克(先煎),煅龙骨(先煎)、煅牡蛎(先煎)、浮小麦各10克,生地、生白芍、潼白蒺藜、淮牛膝各12克,五味子、  相似文献   

15.
五更汗治验     
胡××,女,56岁。1989年10月6日诊。患者于1982年6月,因发热十余天,经当地医院诊为“伤寒”。治疗后热虽退,但常自汗不止,又服中药玉屏风散加味十余剂,自汗得止,唯于每天黎明前后(五更时  相似文献   

16.
朴某,12岁,1997—4—1日初诊。主诉:3—5日感冒发热、咽痛、时恶寒、鼻塞、鼻干、口干不欲饮,每天上午6时~8时发热38℃左右,发热时头痛、鼻血、血量不甚多、鼻血后热即退,去其他医院查治,除抗溶血性链球茵素“0”1250单位外,无其它异常,用青霉素、先锋霉素、氧氟沙星等抗菌素药物均无效。检查所见血常规WBC1.2×109/L、HB118g/L、S72%、L35%BBC3.5×10 12/L、咽  相似文献   

17.
王××,男,32岁。左半身汗出十年,加重半年。十年来,患者一直左半身汗出偏多,以情绪激动、紧张,食后饮热水,劳动、活动时为著,尤其左半侧头面部更为明显,右侧则仅少量出汗。患者经常感觉左半身汗出,以左肩部为甚,左手足经常发凉,以致冬天左手足经常冻肿而右侧则无。半年前求治于我,诊舌淡、苔薄白,脉弦而沉。先后  相似文献   

18.
徐×,女,37岁。1985年7月28日诊。自述两年前冬天感冒、发烧,“输液后”每日中午十二至两点钟必发寒战、周身疼痛,必用棉被覆其体,继而发热汗出缓解,逐渐  相似文献   

19.
手汗 ,是指手心局部汗出 ,而其他部位无汗或汗出不明显。近年来 ,笔者偶遇二例手汗患者求治 ,经细心揣摩 ,辨证施治 ,皆获痊愈 ,现介绍如下。  病例 1 ,潘某某 ,女 ,46岁 ,干部。自述三四年来常手心汗出 ,近两年来 ,症状加重 ,严重时可见手心部汗出如渗水 ,须臾时分 ,手心部可见汗水一汪 ,故常以手绢握于手中。初时患者不以为意 ,后求治于西医 ,医不以为病 ,故延至今。余详细问之 ,患者除手汗之外 ,常伴有胃中糟杂 ,口渴欲饮 ,口苦 ,大便干燥 ,小便发黄 ,心烦失眠 ,痔疮便血等症状。查其舌脉 ,舌红少津、苔微黄 ,脉滑而微数。  阳加于阴…  相似文献   

20.
肝炎病人治后,随着自汗盗汗的减轻或消除,其它肝炎症状也均相继改善,并肝功能较快得到恢复。本人认为肝炎之汗症,绝不是一个单纯孤立的症状,而是与肝炎病机休戚相关。正确掌握肝炎汗症的辨证施治,是整个肝炎病程中的一个重要关键。兹将验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