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角膜新生淋巴管多见于感染、炎症、外伤或角膜移植术后.临床上,如何有效的防治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是角膜移植手术成功的关键.随着近年来角膜新生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记物及重要淋巴管生长因子的相继发现,人们对角膜新生淋巴管的生成机制及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关系有了深入的研究,此文就新生淋巴管的生成及其在角膜移植排斥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麦洁英  唐先玲  刘平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2):2168-2171
角膜新生淋巴管构成了角膜免疫反应的传入弧,在免疫反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新生淋巴管的出现破坏了免疫机制使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升高。随着淋巴管内皮标记物的相继出现和对淋巴管生成因子的研究深入,众多学者对角膜淋巴管在角膜免疫排斥反应机制、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通过抑制新生淋巴管提高植片存活率。  相似文献   

3.
角膜新生淋巴管构成了角膜免疫反应的传入弧,它与角膜新生血管的协同作用是破坏角膜免疫赦免机制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随着淋巴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的相继发现,有关角膜淋巴管生成因子的生物学特性、调节机制及临床意义等方面的研究有很大进展.角膜新生淋巴管的免疫调节作用及与移植排斥反应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为此,本文结合角膜免疫赦免特点对角膜新生淋巴管生成的调控机制及其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记物VEGFR-3、LYVE-1、Podoplanin和Prox 1等的发现,对于角膜新生淋巴管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本文就角膜新生淋巴管是如何生成,其与新生血管之间的关系,新生淋巴管在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发生过程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记物VEGFR-3、LYVE-1、Podoplanin和Prox 1等的发现,对于角膜新生淋巴管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本文就角膜新生淋巴管是如何生成,其与新生血管之间的关系,新生淋巴管在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发生过程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Ling SQ  Li WH  Xu JG  Kuang WH  Li CY 《中华眼科杂志》2010,46(11):1000-1005
目的 探讨角膜碱烧伤后的角膜新生淋巴管与炎症反应指数间的关联.方法 实验研究.制备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采用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5'-NA-ALP)双重酶组织化学染色及全角膜免疫荧光法分别检测碱烧伤后1、3 d,1、2、3、4、5、6、7及8周的角膜新生淋巴管和血管的动态变化,并进行淋巴管计数(LVC)和血管计数(BVC).同时,于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角膜炎症反应的变化,记录炎症反应指数(IF),并比较LVC和IF之间的关联.11例人角膜取自碱烧伤后行角膜移植的11例患者.淋巴管内皮细胞受体(LYVE-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标记人角膜中的新生淋巴管,LVC和IF之间的关联运用Pearson's相关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角膜中存在淋巴管和不存在淋巴管的患者之间IF、炎性细胞计数、碱烧伤病史、年龄的差异.结果 碱烧伤后,角膜基质层存在着新生淋巴管.碱烧伤后3 d时出现角膜新生淋巴管,2周末达到高峰,5周末消退.新生淋巴管的出现滞后于炎症反应,但先于炎症反应和新生血管而消退.LVC与IF之间呈正相关(r=0.572,P<0.01).11例患者中3例存在着角膜新生淋巴管.与另8例角膜中无新生淋巴管的患者相比,前者IF显著性升高(t=3.28,P<0.05)、炎性细胞计数显著性增加(t=2.42,P<0.05),年龄显著性下降(t=2.62,P<0.05),而碱烧伤病史无显著性差异(t=1.28,P>0.05).结论 角膜碱烧伤后有淋巴管生成,角膜新生淋巴管和炎症反应指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角膜淋巴管新生在眼部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通常情况下,角膜是一种无血管、无淋巴管的组织,这种无血管、无淋巴管的状态对角膜的透明性和功能性至关重要。然而,一些疾病或创伤可能引起角膜血管和淋巴管的新生,从而破坏角膜的结构和功能。尽管已有多种针对角膜血管新生的药物在临床应用,但尚无特异性针对角膜淋巴管新生的药物。因此,本综述将介绍与角膜淋巴管新生相关的因素,探讨与之相关的眼部疾病,同时对目前的治疗现状进行分析,旨在为淋巴管新生相关的眼部疾病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为基于角膜淋巴管新生的研究和药物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刘法  刘平 《眼科研究》2014,(9):852-854
角膜新生淋巴管作为角膜免疫反应的传入弧,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角膜新生淋巴管与角膜新生血管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他们共同破坏了角膜的免疫赦免机制.因此,深入研究角膜新生淋巴管的作用机制,探讨相关眼科疾病的治疗方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就角膜新生淋巴管与感染、角膜移植术后的并发症、干眼、翼状胬肉等疾病的关系展开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角膜新生淋巴管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敏  刘恒明 《眼科研究》2006,24(4):441-444
角膜新生淋巴管(CL)存在于血管化角膜上,常引起并加重角膜混浊和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是重要的致盲原因之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家族成员之一,是VEGFR-2和VEGFR-3受体的配体。VEGF-C通过与VEGFR-3结合促进淋巴管增生,是一个特异性的淋巴管生长因子,在CL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就近年来CL研究进展及与VEGF—C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大鼠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淋巴管生成及VEGF-C和VEGFR-3的表达。方法:制作角膜碱烧伤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正常角膜及烧伤后1,3,5,7,14,21,28d角膜组织中VEGF-C和VEGFR-3的表达,免疫组化LYVE-1(淋巴管内皮特异标记物)染色观察角膜中淋巴管生成情况,电镜观察烧伤后14d角膜新生淋巴管状况。结果:角膜碱烧伤后,VEGF-C和VEGFR-3的表达明显升高,烧伤后3d,角膜中出现淋巴管。结论:角膜碱烧伤后新生淋巴管生成伴VEGF-C和VEGFR-3高表达。  相似文献   

11.
目的动态检测大鼠角膜碱烧伤后的角膜新生淋巴管和血管的变化,并阐明二者之间的关联。方法制备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于碱烧伤后1周、2周行角膜组织电镜检查,检测角膜新生淋巴管与新生血管。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5’-nase-alkaline phos-phatase,5’-NA-ALP)双重酶组织化学染色及全角膜免疫荧光染色分别检测碱烧伤后6h、1d、3d、1周、2周、3周、4周、5周、6周、7周、8周的角膜新生淋巴管和新生血管的动态变化,并进行淋巴管计数(lymphatic vessels counting,LVC)和血管计数(blood vessels counting,BVC)比较。结果电镜观察结果:角膜碱烧伤后1周,角膜基质层出现新生血管,未见淋巴管;碱烧伤后2周,新生血管和新生淋巴管均出现。酶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碱烧伤后6h有新生血管,1周时角膜基质层存在新生淋巴管,2周时LVC和BVC均达到高峰,分别为(16.41±1.00)个和(50.40±1.56)个;以后逐渐下降,5周时LVC为(0.33±0.50)个,BVC为(12.52±2.51)个;8周时均为0。碱烧伤后,新生淋巴管和新生血管呈显著性正...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角膜移植后角膜新生淋巴管与新生血管间关联。方法:人角膜取自行二次角膜移植的19名患者。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5-nase-Alkaline phosphatase,5-NA-ALP)双重酶组织化学染色及淋巴内皮细胞受体(lymphatic vessel endothelial receptor,LYVE-1)、内皮细胞黏附因子-1(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decule-1,PECAM-1)双重免疫组化法标记角膜中的新生血管和淋巴管,并进行淋巴管计数(lymphatic vessels counting,LVC)和血管计数(blood vessels counting,BVC),比较BVC与LVC之间的关联。结果:角膜中存在角膜新生血管12例(63%),存在角膜新生淋巴管5例(26%)。角膜新生淋巴管仅出现在血管化角膜中。角膜移植后BVC与LVC间呈显著性正相关(r=0.725;P<0.01)。结论:人角膜移植后角膜新生淋巴管与新生血管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3.
除结膜外眼部组织一直被认为没有淋巴管,但随着淋巴管内皮标记和淋巴管生成因子领域的研究进展,最近发现角膜缘、睫状体、泪腺、视神经鞘膜和眼外肌含有淋巴管,并且脉络膜含有淋巴管样系统.另外,新生淋巴管在角膜移植排斥和眼肿瘤等病理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在炎症性或者水肿等眼部疾病中的作用尚未完全清楚.因此,关于眼部淋巴管和新生淋巴管方面的更深入研究,可以为致盲眼病提供新的治疗机会.  相似文献   

14.
碱烧伤人角膜组织新生淋巴管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角膜碱烧伤后新生淋巴管的生长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005年1至12月期间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因角膜碱烧伤住院手术治疗的22例(22只眼)患者.记录患眼的烧伤时间(IT)和损伤等级(ID),并测量炎性反应指数(II)和角膜新生血管的相对面积(BVA);应用双重酶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透射电镜检测角膜标本的新生淋巴管(LVC)和血管(BVC);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检测多形核白细胞(PMN)浸润情况.结果 采用配对Student t检验、Pearson相关检验及Stepwise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2例患者观测结果 IT为(57.62±31.72)个月、ID为(12.00±2.76)分、II为(2.32±2.63)分、BVA为29.79%±18.61%、BVC为(14.45±9.29)个、LVC为(2.73±4.57)个、PMN为(13.45±13.09)个,其中7例(占32%,IT<64个月)同时存在角膜新生淋巴管(8.6±3.8)个和血管(22.3±11.1)个,LVC总数为60个,占发生新生淋巴管的角膜中总管腔数(BVC和LVC,378个)的16%.LVC与IT、ID、BVA、PMN、II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73、0.604、0.755、0.806、0.873,均P<0.05;进一步回顾分析得出LVC近似等于II和BVA分别和特定的常数相乘后取和所得的淋巴管指数(LI).透射电镜从微观上证实了碱烧伤人角膜组织中存在具有典型结构特征的新生淋巴管和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碱烧伤后部分角膜组织存在新生淋巴管,通过II和BVA可间接估计其发生情况.LI是一项评估碱烧伤角膜新生淋巴管的有用临床参数.(中华眼科杂志,2009,45:115-121)  相似文献   

15.
角膜新生血管(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是影响角膜透明度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的高危因素,因此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调控已成为研究热点。 microRNA是一组内源性非编码小分子RNA,在调控多种生物进程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 microRNA与角膜新生血管形成有着紧密联系,本文将对目前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汪玲  王伟  朱秀萍  银勇  武鹏安 《眼科研究》2004,22(2):155-155
角膜新生血管形成严重危害视力,也是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高危因素之一。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是一种重要的促血管生成因素。本文探讨VEGF与角膜新生血管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标记大鼠全角膜新生血管和淋巴管的方法。方法应用心脏灌注荧光联合全角膜免疫荧光法.共焦显微镜下区分并标记全角膜的新生血管和淋巴管。结果适度的抗体浓度和灌注时间下可标记出全角膜新生血管和淋巴管。血管呈黄绿色,淋巴管呈红色。结论心脏灌注荧光联合全角膜免疫荧光法可用于标记大鼠全角膜新生血管和淋巴管。  相似文献   

18.
张红旭  张红梅  张惠成  董映 《眼科研究》2010,28(10):953-954
角膜的无血管状态是维持角膜透明性的重要因素,其有赖于抗血管生成因素的存在和角膜基质一层抗粗管穿透屏障的形成。在感染、外伤、排斥反应和其他因素的诱导下,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生成占主导地位,CNV的形成可导致角膜透明性下降,从而影响视力,同时也是角膜移植失败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鼠角膜碱烧伤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在新生淋巴管上的表达和意义,进一步证实角膜新生淋巴管的存在。方法在大鼠角膜上制作碱烧伤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第3、5、7天角膜中VEGFR-3蛋白的表达。电镜观测伤后第5、7、10、14天角膜新生淋巴管的情况。结果碱烧伤后,大鼠角膜组织中VEGFR-3表达从第3天开始明显上升,并于第5天达到最高峰,伤后第14天出现新生淋巴管。结论角膜碱烧伤后有新生淋巴管长入,VEGFR-3可能成为抑制角膜新生淋巴管的一个新靶点。  相似文献   

20.
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有效控制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探讨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的因素。方法:对角膜手术后发生排斥反应者进行分析,总结发生的原因、时间,程度等,结果:123眼中发生免疫排斥反应46眼(37.4%),其中17眼发生不可逆的排斥反应,占排斥反应的36.96%;有角膜新生血管发生排斥反应41眼,占89.13%,内皮型排斥反应20眼,上皮型12眼,基质型3眼,混合型11眼,排斥反应发生时间为术后3周-3年,术后3-6月发生率最高,占46.48%,结论: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是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与角膜新生血管的数量,角膜受损及感染的程度,植片的大小,手术的次数以及手术的时机和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