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石膏、传统外固定架及动力型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探讨桡骨远端骨折最佳治疗方法。方法 98例患者完整资料,男41例,女57例,平均年龄50.75岁,根据伤后所采用治疗方法分为三组:A组为石膏外固定组,32例;B组为传统外固定架组,33例;C组为动力型外固定架,33例。随访时间6个月。分别记录术后3天、3月和6月患者以下资料:手术前后掌倾角、尺偏角及术后腕关节疼痛程度评分(VAS)、Dienst腕关节功能评估标准等,对三组资料进行比较。结果经过三组方式治疗后,患者掌倾角和尺偏角得到纠正,临床疗效较好;三组在桡骨掌倾角、尺偏角恢复上有一定区别,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6月腕关节VAS评分,三组无明显区别;术后3、6月,按照Dienst腕关节功能评分,B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0.05),C组分别与B组和A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动力型外固定架操作简单、固定牢固、创伤小、在桡骨远端解剖结构和早期腕关节功能恢复方面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
王树伟 《医学信息》2019,(17):100-101
目的 比较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与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62例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各31例。常规组患者接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治疗组患者接受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效果,患者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距离。结果 治疗组掌倾角、尺偏角均大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的距离为(1.40±0.21)cm,大于常规组的(0.90±0.11)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手术效果优良率为77.42%,高于常规组的4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更佳,患者掌倾角、尺偏角以及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距离的恢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背景: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是成人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尽管目前治疗方法较多,但是最佳的修复方法仍存争议。目的: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比较外固定支架与锁定钢板内固定修复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效果、并发症及影像学结果。方法:纳入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122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分配表分为两组,外固定组61例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治疗,钢板组61例采用切开复位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影像学评估骨折复位质量,包括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及关节面台阶等。结果与结论:外固定组随访时间12-26个月,钢板组随访时间12-28个月,两组患者随访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300)。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发现钢板组患者的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掌倾角恢复程度明显大于外固定组,而两组患者尺偏角、桡骨高度、腕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关节面台阶等方面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对于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采用外固定支架或掌侧锁定钢板治疗,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是外固定治疗具有创伤较小、住院天数较短、并发症轻微、骨折愈合较快等优点,尤其适用于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修复。  相似文献   

4.
背景:单纯使用克氏针或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骨骺骨折的临床实践中,仍存在桡骨短缩、骨折移位等固定后并发症,尤其在不稳定骨骺骨折情况下。克氏针主要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对其骨骺骨折使用相对较少。 目的:观察外固定支架结合经皮克氏针复位固定微创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骺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90例桡骨远端骨骺骨折患儿行固定治疗,在不切开情况下微创闭合复位骨折骨骺,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采用单纯跨腕关节外固定支架固定方案;观察组采用跨腕关节外固定支架结合经皮克氏针闭合帮助复位固定骨骺骨折方案。固定后行腕关节功能锻炼,分别于固定后9周及24个月随访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固定后中远期的临床疗效、腕关节功能恢复及X射线检查情况。 结果与结论:固定后24个月随访按Cooney标准评定腕关节功能,对照组优良率77%,X射线评定优良率63%;观察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93%,X射线评定优良率为90%,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1)。两组骨骺骨折患者均获临床骨愈合,腕关节均功能恢复。提示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闭合复位微创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骺骨折,可应用克氏针辅助复位掌倾角及尺偏角,治疗简单,固定可靠,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骨骺畸形愈合并发症少,固定后基本生活学习功能恢复正常,疗效稳定满意,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跨外固定支架固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开放复位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和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本院收治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120例,开放复位掌侧T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术60例,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术60例。对性别、年龄、骨折分型、术后次日和6个月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改变、术后6个月腕关节功能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0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其中2组病人性别、年龄、骨折分型无统计学差异,术后6个月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改变、McBride腕关节功能评分有统计学差异。所有患者无感染、固定物松动、肌腱刺激、腕管综合征等并发症。结论开放复位对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在减少复位丢失方面、关节功能改善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6.
文题释义:外架辅助复位:利用“韧带牵拉-复位”的原理,使用跨腕关节外固定支架闭合复位并临时固定,恢复桡骨长度、掌倾角和尺偏角。再行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时就可以在较小张力条件下对桡骨远端骨折进行解剖复位,操作省时省力。 锁定钢板内固定:能最大程度地复位和固定桡骨远端骨折。钉板一体的锁定结构及角稳定性能在骨折愈合过程中提供“内支架”的作用,使骨折块的固定十分稳定,允许腕部早期功能锻炼,避免了外支架针道感染、腕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背景:C型桡骨远端骨折常使用单枚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但仍有部分患者未能达到良好的骨折复位,患肢握力明显减弱。术中如何恢复桡骨长度、维持复位并进行内固定具有挑战性。 目的:比较外架辅助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与单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8月行手术治疗的93例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其中外架辅助组49例行外架辅助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随访时间6-30(14.95±5.64)个月;单纯钢板组44例行单纯锁定钢板内固定,随访时间6-24(15.38±6.27)个月。对比分析两组的术前一般资料、手术相关指标、术后随访的X射线片测量指标及腕关节功能。结果与结论:①外架辅助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和X射线曝光次数小于单纯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②在术后的随访中,外架辅助组桡骨高度恢复程度优于单纯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掌倾角及尺偏角的恢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③术后第2天,外架辅助组目测类比评分高于单纯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④在术后1年随访中,外架辅助组握力恢复程度优于单纯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⑤结果表明,两种方式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均能有效复位和固定,恢复腕关节功能;外架辅助组相比单纯钢板组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和X射线辐射少、握力恢复好等优点。ORCID: 0000-0002-4904-5483(陈孝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背景: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尺骨茎突骨折临床中比较常见,对于有手术适应证的桡骨远端骨折一般选择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但对于尺骨茎突骨折的治疗一直存在争议。目的:观察尺骨茎突骨折愈合与否对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9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9例桡骨远端骨折伴尺骨茎突骨折患者,其中男24例,女15例,年龄23-67岁,均接受桡骨远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随访复查X射线片判定桡骨远端骨折愈合情况。根据末次随访时尺骨茎突愈合情况分为愈合组(n=20)和未愈合组(n=19),依据X射线片比较两组间的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高度,并与健侧进行对比;检测腕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前臂旋转活动范围和Gartlant-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研究获得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愈合组术后腕关节尺侧疼痛1例,未愈合组尺侧疼痛2例,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桡骨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末次随访时,愈合组与未愈合组的掌倾角、尺偏角均小于健侧(P<0.05),桡骨高度与健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末次随访时,愈合组与未愈合组的腕关节背伸、屈曲活动范围均小于健侧(P<0.05),前臂旋转活动范围与健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末次随访时,两组Gartlant-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结果表明,尺骨茎突骨折是否愈合对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腕关节功能的恢复无明显影响,故临床中尺骨茎突骨折可仅行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科收治的21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主要骨折块移位类型和骨折粉碎程度分为3组,其中A组58例采用背侧入路切开复位单钢板固定,B组69例采用背侧入路切开复位双钢板固定,C组83例采用掌侧入路切开复位单钢板固定。比较3组患者骨折复位效果、软组织情况、临床愈合时间、伤口感染率及腕关节功能评价的差异。结果 3组患者在桡骨高度、掌倾角和尺偏角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在临床愈合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在肌腱刺激征上,A组明显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手术9个月后,分别通过DASH上肢功能调查表和PRWE评分从不同侧重方向对3组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价分析,A组与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掌侧入路可适用于大多数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其在骨折复位、钢板放置和规避肌腱损伤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存在正中神经和桡动脉损伤风险,对手术技术有一定要求;背侧入路双钢板固定可提供双柱的稳定性、可直视关节面,对于严重粉碎背侧关节面的处理复位有一定优势,但存在伸肌腱激惹的风险;背侧单钢板固定,在固定强度和远期功能及并发症的防治上均不具有优势。手术方式的选择应结合骨折粉碎程度、移位类型、术区皮肤软组织条件以及患者对腕关节功能要求等多方面的情况来确定。  相似文献   

9.
奚发玉  吴强 《医学信息》2019,(24):107-108
目的 分析桡骨远端T型锁定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7月~2019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54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7例。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桡骨远端T型锁定接骨板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优良率、骨性愈合时间、掌倾角、尺偏角、腕关节功能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疗优良率为92.59%,高于对照组的81.48%(P<0.05);观察组骨性愈合时间、腕关节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掌倾角、尺偏角大于对照组(P<0.05);随访4个月,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41%,低于对照组的22.22%(P<0.05)。结论 桡骨远端T型锁定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疗效良好,且骨性愈合时间短,腕关节功能良好,术后并发症少,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0.
背景:对于多数桡骨远端Die-punch骨折,通过手法闭合复位即可达到功能复位,但是此类损伤多为中青年患者,他们对骨折愈合后腕关节功能的要求更高,是否手术治疗能取得更好的效果?目的:分析手术与保守治疗桡骨远端中间柱掌侧Die-punch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0-01-01/2020-12-31收治的桡骨远端中间柱掌侧Die-punch骨折患者41例,其中保守组(n=19)进行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手术组(n=22)进行切开复位金属锁定接骨板置入内固定治疗。术后1年,拍摄X射线片,测量尺偏角、掌倾角、桡骨高度,通过Scapholunate角、放射物角、小头角评估腕关节的稳定性,通过有效放射性月骨屈曲角评估病理性腕关节半脱位;检测腕关节活动度,通过臂、肩、手功能障碍(DASH)评分及Mayo评分评估腕关节功能。结果与结论:(1)41例患者获得术后平均14.5个月随访,术后平均8.5周获得骨性愈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2)术后1年,手术组患者掌倾角、腕关节掌屈角度大于保守组(P <0.001),桡骨高度沉降值少于保守组(P <0.001),腕关节不稳定率低于保守组(18%,79%,P <0.001);手术组未出现病理性腕关节半脱位,保守组有4例出现病理性腕关节半脱位,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01);(3)术后1年,手术组患者DASH评分低于保守组(P <0.001),Mayo评分高于保守组(P <0.001);(4)结果表明,相比于保守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中间柱掌侧Die-punch骨折可获得更为稳定的腕关节、更优的腕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腕桡侧入路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中出血量及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8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8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腕桡侧入路掌侧普通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予以腕桡侧入路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前、术后3个月疼痛程度和腕关节功能。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VAS评分、PRWE评分以及Gartland-Werle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VAS评分、Gartland-Werley评分下降,PRWE评分上升,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腕桡侧入路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效果确切,有助于缩短骨折延迟愈合时间、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腕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Healing time and plaster used in fixed position and fixed time are different between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and scaphoid fracture. When both fractures occur simultaneously, you cannot choose a fixed position and determine a fixed time. One-stage internal fixation for the distal radial fractures and scaphoid fractures simultaneously can obtain a good function.  OBJECTIVE: To retrospectively analyze the effects of titanium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and Herbert screw fixation for fresh unstable distal radial fractures with scaphoid fracture. METHODS: A total of 12 patients with fresh unstable distal radial fractures combined with scaphoid fracture were treated in the Shanxi Dayi Hospital from November 2011 to June 2014. All cases received open reduction and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fixation of the distal radius, open reduction of scaphoid fracture or percutaneous Herbert screw fixation. Fracture healing was observed during follow-up. At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 wrist joint function was evaluated with modified McBride score. Range of motion of palmar flexion, dorsiflexion, ulnar deviation, radial deviation, pronation and supination and grip strength were measured. The distal radial shortening (difference in height of styloid process of radius and ulna), and angles of ulnar deviation and palmar tilt were measured with X-ray films. The data of healthy side and affected side were compared. RESULTS AND CONCLUSION: (1) 12 cases were followed up for 6-24 months. (2) The distal radius and scaphoid fractures healed. The healing time of distal radius was 6-12 weeks, with an average of seven weeks. Healing time of scaphoid fracture was 3-6 months, with an average of 4.2 months. (3) Wrist score was evaluated using modified McBride scoring criteria at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 There were excellent in 5 cases, good in 6 cases, and average in 1 case, with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92%. (4)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range of motion of palmar flexion, dorsiflexion, ulnar deviation, radial deviation, pronation and supination and grip strength, angles of ulnar deviation and palmar tilt, difference in height of styloid process of radius and ulna and modified McBride score was detected between healthy side and affected side (P > 0.05). (5) The median nerve injury in two patients was recovered within 6 months after postoperative exploration decompression. No complications appeared, such as infection, dorsal muscle tendon irritation symptoms, carpal tunnel syndrome, and internal fixation failure. (6) These findings confirm that fresh unstable distal radial fractures with scaphoid fractures can be treated with open reduction of the distal radius and locking plate fixation, open reduction of scaphoid bone or percutaneous Herbert screw fixation, with reliable fixation, high fracture healing rate, and good wrist function recovery rate; the repair effect is satisfactory.   相似文献   

13.
背景:单纯石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难以实现良好复位和固定,近年来以牵引式夹板治疗的效果较好。 目的:运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对比分析牵引式夹板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时橡皮筋拉伸及应力松弛与效果的关系。 方法:236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实行牵引式夹板治疗,对照组实行单纯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后定期拍摄X射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腕关节功能采用Dienst评估标准进行评定。采用Instron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3367对牵引的橡皮筋进行橡皮筋拉伸和应力松弛实验,测试橡皮筋的最大应力。 结果与结论:按意向性处理分析,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患者随访均超过5个月,最长随访13个月。Dienst功能评估:治疗组优68例,良42例,优良率93.2%,对照组优良率52.6%,治疗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证实采用牵引式夹板治疗桡骨远端粉骨折,操作简单方便,临床疗效可靠。橡皮筋拉伸和应力松弛实验结果显示,橡皮筋的最大应力为46.97 N,最终应力保持在20.60 N,能够达到桡骨远端粉骨折复位治疗的牵引作用。  相似文献   

14.
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治疗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及LCP锁定钢板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中的疗效差异。方法2002年8月至2003年8月间,共收治104例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病例,其中使用LCP内固定术治疗的21例,其余采取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结果经过平均11.3个月得随访,手法复位组的优良率为68.7%,LCP组的优良率为90.5%。结论LCP锁定钢板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中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采用掌侧锁定板内固定与外固定架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 43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12例;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35.16岁。分为2组,即内固定术组(采用掌侧锁定板)和外固定支架术组。回顾分析采用切开复位掌侧锁定板内固定术和采用闭合复位或者有限切开外固定支架术(其中11例结合克式针内固定)治疗情况。通过术后不同时期(术后2~3d、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X射线片测量、关节活动度、握持力量等进行比较;对患者主观功能评估使用上肢、肩、腕伤残(DASH)评分。平均随访时间15个月(8~18个月)。结果放射学评价方面,内固定术组较外固定支架术组掌倾角恢复好,桡骨长度丢失情况内固定术组好于外固定支架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内固定术组握力和关节屈伸活动度较外固定支架术组恢复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DASH评分,内固定术组为7.9±6.1,外固定支架术组为14.1±5.4。内固定术组无明显术后并发症;外固定支架术组再手术1例,第二掌骨骨折1例,术后钉道感染2例。结论相比较来说,掌侧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测量桡骨茎突在腕关节不同角度时与周围肌腱、血管的距离,探讨手法复位经皮闭合穿针内固定术微创治疗桡骨骨折经桡骨茎突的相对安全进针区域。 方法 20侧成人前臂标本,以腕部外固定支架固定腕部,分别在腕关节掌屈0°、20°、40°、60°和尺偏0°、30°等8个位置,测量桡骨茎突最高点与桡侧腕长伸肌腱、拇短伸肌腱的最短距离,桡骨茎突最高点与桡侧腕长伸肌腱、拇长伸肌腱、拇短伸肌腱、桡动脉各交点的距离。 结果 腕关节掌屈、尺偏运动引起桡骨茎突周围肌腱相对位置规律性地变化,腕关节在尺偏30°掌屈0°~20°范围内时,桡骨茎突的相对安全进针区域最大。 结论 以桡骨茎突最高点为体表标志,当腕关节在尺偏30°掌屈0°~20°范围内,桡骨茎突最高点周围一定距离范围内,经皮克氏针固定桡骨骨折,能最大限度降低对肌腱及血管的损伤率。  相似文献   

17.
MIIG115注射型人工骨在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MIIG115注射型人工骨在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应用。方法 2004年08月- -2005年10月19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其中16例行C臂机下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 局部注射MIIG115 注射型人工骨植骨,3例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 MIIG115注射型人工骨植骨治疗。结果随访5-18 个月(平均9.8月),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达到了预期的临床效果。功能优良率为94.74%。结论 MIIG115注射型人工骨植骨 内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临床疗效满意,是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具有维持复位稳定、固定可靠、增加局部骨量、促进骨折愈合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