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背景:根据临床表现、无创性辅助检查及临床经验来判断肾移植后移植肾功能异常的原因常常会陷入困境,经皮肾穿刺活组织检查则可提供重要的循证学依据。 目的:探讨移植肾穿刺活组织检查的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移植肾穿刺活检病理资料及相应调整治疗后的临床结果资料。 结果与结论:20例患者病理诊断为急性排斥反应7例(35%),可疑性急性排斥反应2例(10%),可疑性急性排斥反应加免疫抑制剂中毒1例(5%),免疫抑制剂中毒3例(15%),慢性移植肾肾病3例(15%),未见明确异常3例(15%),肾小管坏死1例(5%)。相应调整治疗方案后,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9例(45%),移植肾功能好转7例(35%),肾功能无明显变化3例(15%),肾功能轻度恶化1例(5%)。结果可见肾穿刺活组织检查对肾移植后肾功能异常的病因诊断有重要的价值,有利于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相似文献   

2.
背景: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是肾移植后常见的并发症,其预警诊断和病因诊断对指导早期干预治疗有重要价值,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笼蛋白、白细胞介素18已被证实是一种诊断急性肾小管损伤的标志物,但其在早期移植肾功能异常的预测及病因诊断的意义方面尚未见报道。目的:评价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笼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和白细胞介素18水平在早期移植肾功能异常预警诊断和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ELISA方法检测71例患者肾移植后的第1个24h尿NGAL和白细胞介素18水平。根据移植后肾功能恢复情况分为肾功能迅速恢复组(n=41)和早期肾功能异常组(n=30),将早期肾功能异常组按病因分为急性肾小管坏死组(n=18)和急性排斥反应组(n=12),按肾功能恢复形式分为缓慢恢复组(n=16)和延迟恢复组(n=14),观察尿液NGAL和白细胞介素18水平与肾功能恢复的关系。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移植后尿NGAL和白细胞介素8均明显升高,但早期肾功能异常组明显高于迅速恢复组。急性排斥反应导致的肾功能异常组白细胞介素18明显高于急性肾小管坏死导致的肾功能异常组(P0.01),两组尿NGAL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缓慢恢复组尿NGAL水平较延迟恢复组高(P0.01),两组尿白细胞介素18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尿NGAL和白细胞介素18可作为预测早期移植肾功能异常的标志物,白细胞介素18有助于急性排斥反应病因诊断,而NGAL的升高除了诊断移植肾功能异常外,还可能成为预测肾功能恢复能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背景:移植肾活检病理学组织学早期诊断意义重大,单中心回顾性研究临床诊断与治疗较少。 目的:通过对肾功能不全移植肾进行常规穿刺病理活检,根据病理诊断采取相应临床治疗方式,观察治疗效果,同时明确移植肾穿刺病理活检的安全性以及在临床诊治中的意义及其重要性。 方法:选取解放军第309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2例肾移植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80例为肾移植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122例肌酐不明原因升高。在B超引导下应用活检穿刺针行移植肾穿刺活检,对活检组织标本予以相应染色和病理组织学观察,并进行相应的临床治疗。 结果与结论:穿刺组织中,除3例(1.5%)由于组织少难以诊断,其余病理诊断移植肾正常12例(5.9%),缺血再灌注损伤合并(或)急性肾小管坏死28例(13.9%),轻度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类免疫抑制剂急性毒性损伤22例(10.9%),轻度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类免疫抑制剂慢性毒性损伤12例(5.9%),超急性排斥反应1例(0.5%),疑为急性排斥反应29例(14.4%),急性T细胞性排斥反应34例(16.8%),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19例(9.4%),慢性T细胞介导排斥反应16例(7.9%),慢性T细胞介导排斥反应伴急性T细胞介导性排斥反应12例(5.9%),慢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3例(1.5%),高血压因素4例(2.0%),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萎缩,未发现特定致病因素所致病变2例(1.0%),缺血性坏死2例(1.0%),移植后肾病复发3例(1.5%),C4d免疫组化染色阳性23例(11.4%),未发现患者及移植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背景:肾脏移植患者急性排斥反应已不再成为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延迟肾功能恢复和慢性移植肾肾病仍然是移植患者术后需要面对的问题。 目的:总结分析15例术后发生超延迟肾功能恢复的肾移植患者资料,探讨临床经验及治疗对策。 方法:对肾移植后发生超延迟肾功能恢复患者1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5例患者移植后均采用常规剂量的半量(环孢素A 3.0~4.0 mg/kg,他克莫司0.5~1 mg/kg),并定期监测血药浓度,随时调整免疫用药剂量,采用血液透析/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分析超延迟肾功能恢复诱因,患者观察患者肾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术中低血压、供肾热缺血时间过长、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环孢素中毒、外科并发症、动脉粥样硬化致移植肾血液灌流不足可能为患者超延迟肾功能恢复的诱因。患者术后由少尿期开始进入多尿期时间最长者为108 d,平均32~108 d。肾功能正常8例(血清肌酐78~135 μmol/L),肾功能轻度异常5例(血清肌酐135~300 μmol/L),血清肌酐> 300 μmol/L者2例。随访时间最长1例11年,至今移植肾功能正常。结果提示,肾移植后尽早行移植肾穿刺活检及移植肾彩超,根据结果采取综合治疗并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可以使大多数的患者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5.
背景:肾移植后慢性排斥反应及各种移植肾病变是移植肾失功能的常见原因,但对移植肾予以准确评估往往非常困难,活检仍是目前的主要手段。 目的:分析肾移植后出现合并症时移植肾穿刺活检的病理结果。 方法:对72例移植肾进行肾穿刺活组织检查,并进行病理诊断及分类,结合移植后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72例中发生急性细胞介导性排斥反应35例,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12例,移植肾急性药物毒性损伤10例,慢性T细胞介导性排斥反应6例,慢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2例,急性肾小管坏死4例,慢性移植肾肾病3例。移植肾组织活检的病理报告与穿刺前临床诊断的符合率在75%以上。移植肾穿刺活检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提示移植肾活检安全可靠,对肾移植后难以根据临床化验资料作出准确判断肾脏损害的并发症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急性排斥反应和急性肾小管坏死都是肾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两者术后都是以少尿、无尿为主要特点,术后早期较难鉴别。我科从1998年11月至2005年6月共进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268例,其中发生急性排斥反应30例,发生率为11.19%;急性肾小管坏死27例,发生率为10.07%,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68例肾移植术患者中,发生急性排斥反应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9~68岁,经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及OKT3、ATG、ALG等治疗,26例逆转,1例因移植肾自发性破裂而摘除,3例移植肾;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27例,男性12例,女性15例,年龄28~69岁,经透析治疗后25例均…  相似文献   

7.
背景:视黄醇结合蛋白4是早期反映近端肾小管损伤的最敏感的标志物,已被用于急性肾损伤的早期检测,推测其可能与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和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有关。 目的:分析肾移植后早期外周血中视黄醇结合蛋白4含量与移植肾功能恢复水平的相关性。 方法:连续收集肾移植后受者的静脉血标本。以临床诊断为急性排斥反应的受者20例作为急性排斥反应组,采用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按照1∶1∶1随机选取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受者20例为肾功能延迟恢复组,肾功能恢复良好的受者20例为对照组。使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持续检测外周血视黄醇结合蛋白4,同时使用肌氨酸氧化酶法持续监测血肌酐、血尿素氮等指标变化,并对数据进行纵横对比分析。 结果与结论:急性排斥反应组、肾功能延迟恢复组的视黄醇结合蛋白4、血肌酐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急性排斥反应组中视黄醇结合蛋白4和血肌酐在处于排斥时间段内与非排斥时间段内有显著性差异  (P < 0.01);肾功能延迟恢复组中视黄醇结合蛋白4和血肌酐在肾功能异常期与正常期有显著性差异(P < 0.05);视黄醇结合蛋白4与血肌酐、血尿素氮成正相关。在急性排斥反应组中,视黄醇结合蛋白4出现升高的时间早于血肌酐变化;在肾功能延迟恢复组中,视黄醇结合蛋白4出现下降的时间同样早于血肌酐变化。视黄醇结合蛋白4是一可独立检测的生物标志物指标,其与血肌酐、血尿素氮呈正性相关,且在提示移植肾功能变化时存在一定的时间优势,这非常有利于临床对急性排斥反应与肾功能延迟恢复的诊断和监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
背景:临床观察,肾移植后发生急、慢性排斥反应时单用甲基强的松龙针冲击,尿蛋白、血肌酐值改善不明显,若加用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可使移植肾功能恢复更迅速。 目的:观察丹参注射液对肾移植后急慢性排斥反应肾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肾移植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患者180例,慢性排斥反应患者140例,分别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单纯应用常规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3 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15 d。 结果与结论:与治疗前相比,急慢性排斥反应两组肾功能恢复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治疗组比对照组肾功能指标改善更明显(P < 0.05)。且治疗组延长了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 < 0.05)。结果证实了肾移植患者发生急慢性排斥反应后在常规处理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能明显改善移植肾功能。  相似文献   

9.
背景:正常肾脏、肾小管上皮和血管内皮细胞仅有少量CD54表达,当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CD54表达明显增加,同时大量白细胞浸润;间质浸润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CD54表达增加。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仪检测尿CD54+淋巴细胞对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价值。 方法:来自解放军成都军区总医院的肾移植后恢复正常者(n=18)、出现急性排斥反应者(n=8)、移植肾功不全者(n=9)以及健康志愿者(n=10)。流式细胞仪比较各组移植前后尿液中CD54+淋巴细胞比率变化。 结果与结论:尿CD54+淋巴细胞在肾移植患者出现排斥反应时明显增加(P < 0.01),抗排斥治疗后逐渐下降。移植肾功能正常者和移植肾功不全者CD54轻度升高。提示尿液中CD54+淋巴细胞水平能准确反映肾移植物移植后患者的免疫状态,可作为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特异标志。  相似文献   

10.
背景:研究发现前列地尔具有抑制血小板凝集、松弛血管平滑肌、舒张外周小血管进而改善末梢循环的作用。目的:进一步验证前列地尔能否促进肾移植后移植肾功能早期恢复。方法:对125例加用前列地尔组患者肾移植后2周内每天静脉滴注前列地尔20 μg,与同期内115例未用前列地尔组进行对比,比较两组患者肾移植后7 d尿量、血肌酐、肌酐清除率;彩超检测移植肾血流阻力指数以及两组肾功能恢复延迟和肾移植后3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与结论:加用前列地尔组的患者肾移植后尿量和肌酐清除率均明显大于未用前列地尔组;血肌酐浓度、移植肾血流阻力指数亦明显低于未用前列地尔组;加用前列地尔组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为7.2%,显著低于未用前列地尔组13.9%(P < 0.01);两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肾移植患者早期使用前列地尔能够促进肾功能的早期恢复,对肾移植后早期康复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AIM: Double-kidney transplantation is performed using organs from marginal donors with a histological score not suitable for single kidney transplantation. The aim of the study is to verify the results obtained with double-kidney transplantation in terms of graft and patient survival and complications. METHODS: Between September 2001 and September 2004, 16 double-kidney transplantations were performed in our center. The kidneys were all perfused with Celsior solution and the mean cold ischemia time was 17.6+/-2.7 hours. In all cases a pre-transplant kidney biopsy was performed to evaluate the damage. Immunosuppression was tacrolimus based for all patients. RESULTS: Eight patients had good renal postoperative function while the other eight had acute tubular necrosis. Two of the patients who had severe acute tubular necrosis never recovered renal function. There was only one episode of acute rejection, while the incidence of urinary complications was 31.2%; there were two surgical revisions for intestinal perforation.The graft and recipient survival was 78.1% and 100% and 78.1% and 93.7% at 3 and 36 months. CONCLUSIONS: Double-kidney transplantation is a safe way to face the organ shortage. Moreover the score used in this study is useful to determine whether a kidney should be refused or suitable for single or dual-kidney transplantation. The results of our initial experience are encouraging, but this series is too small in number to consent a conclusive statement.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受体CCR5-59029、CCR2-64I多态性与肾移植临床结果的关系。方法: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PCR-RFLP)检测72例同种异体肾移植病人CCR5-59029、CCR2-64I基因多态性,并分析两个等位基因多态性与急性排斥反应和存活时间的关系。结果:本组16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25例CCR5-59029A/A基因型受者,9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排斥反应发生率明显增高。具有CCR2-64I基因型受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变化。CCR2-64I基因型受者平均存活时间长于非此基因型受者。结论:趋化因子CCR5-59029A/A基因型是急性排斥反应的高危因素。CCR2-64I与肾移植术后长期存活相关。  相似文献   

13.
背景:肾移植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是一类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常导致移植物丧失功能。目前,强效免疫抑制剂和B淋巴细胞抑制剂的应用使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的逆转率明显提高。 目的:探讨肾移植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方案。 方法:对20例发生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的肾移植受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给予抗胸腺球蛋白、蛋白A免疫吸附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所有患者均在蛋白A免疫吸附初次治疗前和末次治疗后留血标本测定群体反应性抗体和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 结果与结论:20例患者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均有效逆转。随访48个月,1例患者在移植后5个月时因合并严重的肺部感染而停用免疫抑制剂,继而发生剧烈的急性排斥反应而行移植肾切除,恢复血液透析,其余患者移植肾功能良好,至随访终点时平均血肌酐浓度为(132.6±44.2)µmol/L。提示,抗胸细胞球蛋白联合蛋白A免疫吸附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能够有效逆转肾移植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且完全逆转的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并不影响移植肾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背景:肾移植后受者定期行移植肾组织活检,在移植肾出现问题的早期进行正确的病理诊断,选择合适的治疗,是使移植肾长期存活的关键。 目的:总结肾移植后肾坏死与肾移植排斥反应的病理学表现与变化。 方法:由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与肾移植后肾坏死与肾移植排斥反应有关的文献,检索时限为1998-01/2009-10。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 结果与结论:共16篇文献符合标准。移植后慢性肾脏损害的病理类型包括慢性排斥反应,系膜病变,新月体肾炎,膜性肾病,Ig肾病,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移植后慢性肾脏损害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慢性排斥反应,与慢性排斥反应相关的因素可能包括:供肾年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及CMV感染。高血压和蛋白尿对移植肾的远期预后也有重要影响。移植肾的病理改变复杂多样,结合移植肾穿刺病理活检结果和临床分析进行准确诊断,成功率高、安全性好,对肾移植后难以根据临床化验资料作出准确判断肾脏损害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在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变化。方法:采用固相酶标记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动态监测36例患者肾移植前后血清TNF-α、IL-6和sIL-2R水平,并结合临床资料作全面分析。结果:肾移植受者术后第1天血清TNF-α、IL-6和sIL-2R均明显升高,其中移植稳定组血清IL-6和sIL-2R第1天出现峰值后开始下降,而TNF-α则在术后5天达峰值后开始下降,至第10天均接近术前水平。急性排斥组血清TNF-α、IL-6和sIL-2R水平与肾功能稳定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抗排斥治疗有效后迅速下降。而环孢素A中毒组与稳定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肾移植术后受者血清TNF-α、IL-6和sIL-2R水平的检测,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肾移植受者的免疫反应状态,并为急性排斥反应的监测和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