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比较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与半髋关节置换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2月~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9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所接受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半髋关节置换组(对照组)与全髋关节置换组(治疗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是否存在差异。术后随访,比较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生活质量Euro Qol(EQ-5D)评分的不同。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0.05)。对照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21.5±14.3)分钟和(342.3±74.5)m L,明显低于治疗组手术时间(130.7±16.8)分钟及术中出血量(373.4±46.5)m 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2%)与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对照组住院时间(27.2±3.1)天低于治疗组住院时间(29.3±4.1)天,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术后随访5~48个月,对照组术后6个月、1年和3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生活质量EQ-5D评分低于治疗组术后6个月、1年和3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生活质量EQ-5D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尽管半髋关节置换较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且住院时间短,但随访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半髋关节置换患者。对于身体能够耐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应为首选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老年股骨颈骨折主要通过髋关节置换来进行关节功能重建,重建形式包括人工股骨头置换(单极或双极)和全髋关节置换。 目的:评价人工股骨头置换(双极与单极)与全髋关节置换对60岁以上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90-01/2011-05 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femoral neck fracture,unipolar hemiarthroplasty,bipolar hemiarthroplasty,total hip arthroplasty”,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1990-01/2011-05万方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股骨颈骨折,单极人工股骨头置换,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全髋关节置换”,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共检索到文献516篇。 结果与结论: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有多种治疗方式,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不能达到髋关节的解剖复位及功能复位,因此只作为对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要求不高患者的处理方案。全髋关节置换后关节功能的恢复、疼痛率及置换翻修率均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因此是60岁以上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人工股骨头置换;老年;骨质疏松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09.039  相似文献   

3.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已成为老年人创伤性股骨颈骨折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小切口微创方式可减少手术创伤及患者痛苦,便于老年患者假体置换后早期康复。 目的:探讨经后外侧入路小切口行全髋关节置换后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创伤后股骨颈骨折(Garden Ⅲ、Ⅳ型)患者资料,均行经后外侧入路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 结果与结论:25例患者随访≥6个月。置换后复查X射线示假体位置良好;1例出现脱位,处理后未再发生脱位;1例下肢不等长,不影响行走。置换后9个月Harris评分平均85.7。置换后未发生感染、神经损伤、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质情况及深静脉血栓形成。说明经后外侧入路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具有创伤小、人工关节稳定性强、患者恢复时间短等优点,适合老年股骨颈骨折(Garden Ⅲ、Ⅳ型)患者。  相似文献   

4.
背景: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或全髋关节置换,可以较快速地重建髋关节功能,是目前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比较理想而可靠的方法。 目的:通过Meta分析对全髋关节置换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进行系统评价。 方法:计算机检索下列数据库:Medline(1990/2011-03,Ovid检索平台),Embase (1984/2011-03),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Issue 2,2011),Current Controlled Trials,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86/2011-03)。手工检索相关杂志。纳入全髋关节置换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Cochrane Handbook 5.1 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估,采用RevMan 5.1.1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6个随机对照试验,共89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比较,全髋关节置换后Harris评分显著提高,但在需二次手术人数、术后发生脱位人数、1年死亡率、并发症等方面两者差异无显著意义。全髋关节置换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置换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等方面均较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显著增多。  相似文献   

5.
6.
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晓芳 《医学信息》2010,23(4):1128-1129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股骨颈骨折24例患者施行全髋置换术,随访6个月~3年.结果 在2周左右患者下地行走,基本恢复伤前功能,优良率达83.3%.结论 高龄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时,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加强术后管理,可以减少并发症,缩短治疗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螺钉内固定术、股骨头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8年5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骨科280例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3组,其中行螺钉内固定术76例为A组,男32例、女44例,年龄(70.95 ±8.24)岁;行股骨头置换术92例为B组,男40例、女52例,年龄(72.84 ±9.14)岁;行THA 112例为C组,男59例、女53例,年龄(73.05 ±7.21)岁。比较三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A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95.05±20.14)mL、(47.06±10.14)min、(6.64±1.74)个月,B组分别为(208.74±60.15)mL、(82.55±15.47)min、(5.01±1.25)个月,C组分别为(337.69±85.13)mL、(97.85±12.04)min、(4.36±1.04)个月。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比较,B组、C组均大于A组,C组大于B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B组、C组均短于A组,C组短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60(39.45±8.25)个月。三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B组(20.65%,19/92)、C组(16.07%,18/112)均小于A组(38.16%,29/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C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采用Harris评分评定髋关节功能,A组、B组、C组优良率分别为63.14%(48/76)、75.00%(69/92)、83.93%(94/112),C组优良率明显高于A组(P<0.05),而B组与A组、C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对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应综合考虑患者身体耐受程度、个人意愿等因素,选择合适且安全的手术方式。对身体状况相对较好,且对活动能力要求较高的患者,可采取THA,该术式的疗效优于股骨头置换术与加压螺钉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8.
后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后侧小切口和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早期疗效。方法60岁以上新鲜移位的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50例,随机分成2组:小切口组25例,经后侧小切口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传统组25例,经传统后外侧入路。对两组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行走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一周疼痛、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小切口组出血量(215.12±41.51ml)较传统组(320.23±51.42ml)明显减少(P〈0.05);术后疼痛评分为28.31±4.31分,较传统组(术后疼痛评分为45.38±6.45分)疼痛程度减轻,持续时间缩短;术后下地练习行走时间(9.42±2.03d)明显早于传统组(18.31±1.08d)(P〈0.05);无围手术期死亡及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后侧小切口微创全髋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创伤小,围手术期出血少,切口小且不影响假体位置,术后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比传统髋关节置换术式具有更优越的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特殊的老年人的股骨颈骨折的髋关节置换的疗效的探讨。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2008年39例特殊的老年人的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效果,术后随访6月~5年,平均3年,对术后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对39例进行Harris评分均在优良率达92%。髋关节活动度好,无明显髋关节疼痛、感染、脱位、下沉等并发症。结论对特殊的老年人的股骨颈骨折,行恰当的髋关节置换术,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0.
BACKGROUND: There are objections to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otal hip arthroplasty and artificial femoral head arthroplasty in the treatment of femoral neck fracture.  相似文献   

11.
文题释义:SuperPATH:即为supercapsular percutaneously assisted total hip arthroplasty的简称,上方关节囊经皮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技术。该入路具有不切断外旋肌群并保留髋关节囊的特点,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下地活动,相对于其他手术入路,出现髋关节脱位的风险明显降低。 全髋关节置换:是采用人工髋关节替代自身髋关节,适用于终末期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和老年股骨颈骨折等,手术方法是切除自身的股骨头和股骨颈,将金属关节假体置入股骨近端和髋臼侧,使之替代人体髋关节进行活动。 背景:近年来全髋关节置换出现多种微创入路,其中CHOW等于2010年提出Superpath入路。该入路具有不切断外旋肌群并保留髋关节囊的特点,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下地活动,相对于其他手术入路,出现髋关节脱位的风险明显降低。 目的:对比分析SuperPATH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近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3月成都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治疗的72例65岁以上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依据患者意愿分组,其中30例采用SuperPATH入路,42例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第4天血红蛋白下降值及开始负重活动时间,于术后第1,2周及第3个月分别采用Harris评分评价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随访,随访时间3-6个月;②术后第2周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期间均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坐骨神经损伤、假体周围骨折、假体松动及假体周围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其中传统后外侧入路组有2例患者出现髋关节后脱位,均急诊在全麻下行手法牵引复位;③与对照组相比,SuperPATH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更长,术后第4天血红蛋白下降值减小,开始负重活动时间较早,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1);但2组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SuperPATH组术后第1,2周 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术后第3个月2组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⑤提示与后外侧入路相比,SuperPATH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为微创手术,可有效减少手术创伤并加快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减轻术后髋关节疼痛不适,降低髋关节脱位发生率;但由于手术难度大,学习曲线长,手术时间明显延长,导致术中出血量并无明显减少,由经验丰富的关节外科医生施行手术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ORCID: 0000-0002-9280-8802(胡正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2.
背景:人工髋关节置换成为目前治疗移位性股骨颈骨折效果较为肯定的方法,因其围手术期失血量较多,致使很多患者需要输血,而输血本身有一定的成本和风险。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后异体血输注的相关影响因素,进一步指导并完善在临床工作中血液管理。 方法:对接受全髋关节置换的275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置换前血红蛋白水平、术中出血量、双下肢静脉血栓、置换后抗凝方式、手术时间、假体类型等对置换后异体血输注的影响,以及对异体血输注的预测价值。 结果与结论:比较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全髋关节置换后的输血量时发现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而在输血率方面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内体质量指数≤ 25 kg/m2的患者和> 25 kg/m2的患者在输血量及输血率上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年龄、置换前血红蛋白水平和置换过程中出血量是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置换后异体血输注的影响因素,而性别、体质量指数、抗凝方式、双下肢静脉血栓、手术时间、假体类型及术后引流量对术后异体血输注的影响不大。提示,根据影响因素所建立的模型公式对临床上评估和预测置换后异体血输注的风险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衡双下肢长度的临床意义和手术设计。方法回顾分析2000-2004年获得随访的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病例48例,采用骨水泥型假体12髋,混合型假体36髋,术前双下肢等长30例(含股骨颈骨折患者),10例患肢长度短缩1.0-2.0cm,6例短缩2.0-4.0cm,2例短缩4.0-6.0cm。通过术前肢体长度测量及X片测量制定手术方案,选择假体、预估颈长和截骨平面;术中正确磨削髋臼,寻找最佳旋转中心,结合透视及特殊试验修正截骨平面,调节假体颈长,达到均衡双下肢长度的目的。结果全部病例采用Harris评分,优30例,良12例,中4例,差2例。术前等长30例巾术后出现5例手术侧延长1.0-2.0cm,1例延长2.5cm。术前不等长的18例中,术后恢复等长10例,6例手术侧延长1.0-2.0cm,2例术前重度短缩的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病人术后仍然短缩2.0-3.0cm。术后肢体等长35例Harris评分平均92.3分,术后肢体不等长13例Harris评分平均88.6分。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设计。手术技巧以及假体设计等诸多因素影响下肢长度,术后肢体不等长降低了患者的满意度。应重视术前测量及术中综合评价方法的运用,重视软组织平衡技术和肢长调节,掌握全髋置换术中均衡下肢长度的手术技术,进一步改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背景:随着全髋关节置换及翻修患者的不断增加,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及复杂性随之增加。目的:回顾有关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研究文献,探讨其危险因素、预防措施、Vancouver分型和治疗方案。方法:以电子检索方式对CNKI 数据库、FMJS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1994年9月至2012年6月收录的有关全髋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检索词为“全髋关节置换,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和“total hip arthroplasty,periprosthetic femoral fractures”,排除报道时间较早的研究或重复研究。结果与结论:随着全髋关节置换人数的增加,置换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正在增加。目前公认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创伤、固定方式、假体松动、翻修、骨溶解、置换前疾病、骨质疏松、假体类型和置换技术等。熟悉及理解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危险因素对其预防及治疗至关重要。Vancouver分型涉及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位置及稳定性、假体松动情况、股骨近端骨量等,是临床上常用的分型方法。临床治疗应根据骨折类型、是否有假体松及骨缺损等采用不同的方法。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5.
后外侧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对比后外侧小切口与后外侧标准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Garden ⅢⅣ型)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0月~~2008年10月进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87例资料。平均年龄74.5岁,小切口组45例,标准切口组42例。记录患者的身高、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应用助行器时间、手术前后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两组资料患者年龄、术前诊断及髋关节Harris评分均无显著差异。平均体重指数小切口组小于标准切口组。其余各项指标小切口组均优于标准切口组,并且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技术熟练的手术者,经后外侧小切口行THA治疗老年股骨颈移位骨折比后外侧标准切口术后早期疗效优越。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与以往大直径股骨头的高磨损率和高髋臼松动率相比,新一代大直径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有着更长的使用寿命和低磨损,低脱位率等优点。 目的:评价应用大直径金属/金属股骨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实施单侧大直径金属/金属股骨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资料。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在随访期内影像学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无假体松动,脱位等并发症。Harris评分由置换前49.5分改善为置换后92.5分,优良率为96%,总体满意率为96%。置换前后及随访时未发生假体松动、脱位、感染等不良反应。说明大直径金属/金属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可获得较好的疗效,短期内无明显肾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7.
背景:置换前模板测量是全髋关节置换非常重要的置换前计划步骤。准确的模板测量可以帮助骨科医生选择最合适的假体型号,指导置换中下肢长度的控制,使患者获得满意的下肢长度和偏心距,从而减少置换后并发症的发生。 目的:观察置换前进行数字化模板测量对全髋关节置换后下肢不等长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12年5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骨科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334例患者,根据是否进行数字化模板测量分为对照组(n=124)和测量组(n=210),分别在置换前未进行数字化模板测量和进行由NEUSOFT PACS/RIS3.0影像系统对骨盆正位进行的数字化模板测量,比较2组患者置换后下肢不等长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测量组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下肢不等长绝对值小于对照组(Z=-3.638,P < 0.01),表明测量组比对照组下肢不等长程度更小,更加趋向于下肢等长。以下肢不等长绝对值>10 mm作为下肢不等长的诊断标准,测量组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比对照组下肢不等长发生率明显降低(χ2=7.17,P=0.007 < 0.05)。说明数字化模板测量能够减少全髋关节置换后下肢不等长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