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手术完毕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辅助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PPV)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合并玻璃体积血(V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PDR合并VH患者50例50只眼纳入研究。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logMAR视力。依据随机表随机分组原则将患眼分为手术完毕注药组(注药组)和对照组,均为25例25只眼。所有患眼后极部未见增生性改变和牵引性视网膜脱离。两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97,P=0.030);性别构成比(χ^2=0.330)、糖尿病病程(t=-1.144)、logMAR BCVA(t=-0.148)、晶状体状态(χ^2=0.397)、是否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眼数(χ^2=1.33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64、0.258、0.883、0.529、0.248)。所有患眼均接受27G PPV治疗。注药组患眼于手术完毕时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康柏西普0.05 ml(含康柏西普0.5 mg)。手术后1周,1、3、6个月采用手术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观察BCVA、VH复发情况、眼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以及手术后并发症发生和病情进展情况。结果手术后1周,1、3、6个月,注药组、对照组患眼logMAR BCV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80、-4.840、-4.892、-5.439,P<0.001)。手术后3、6个月,注药组患眼VH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30、4.153,P=0.192、0.103)。手术后1周,1、3、6个月,注药组患眼CR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22、-2.638、-3.613、-3.037,P=0.012、0.010、0.001、0.004、0.005)。手术后所有患眼均未发生脉络膜脱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脱离、虹膜红变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并发症。结论手术完毕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辅助治疗PDR可有效降低PPV后VH复发,改善BCVA;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糖尿病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患者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的短期疗效并观察椭圆体带(ellipsoid zone,EZ)完整性改变情况.方法 DME患者14例(16眼),所有患眼均行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在注射后1个月、2个月、3个月时分别复查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比较注射前与注射后1个月、2个月、3个月的logMAR BCVA、黄斑体积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foveal thickness,CFT)以及注射前与注射后3个月的中心凹EZ不完整部分的横断面长度.结果 患眼注射前logMAR BCVA为0.79±0.08,CFT为(536.44±35.87) μm,黄斑体积为(11.27±0.37) mm3.注射后1个月患眼logMAR BCVA为(0.65±0.07),CFT为(385.63±22.60) μm,黄斑体积为(10.21 ±0.22) mm3.注射后2个月患眼logMAR BCVA为0.56±0.06,CFT为(336.13±21.91)μm,黄斑体积为(9.69±0.17) mm3.注射后3个月患眼logMAR BCVA为0.52±0.06,CFT为(292.38±22.54) μm,黄斑体积为(9.30±0.20) mm3.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所有患者注射前通过黄斑中心凹的EZ不完整部分的横断面长度为(3116.69 ±385.55) μm,3次注射后为(1784.88±362.39)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可以减轻黄斑水肿,提高患者视力,改善黄斑区椭圆体带完整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IVC)治疗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nAMD)中1型黄斑新生血管(MNV)伴不同类型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E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于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nAMD中1型MNV伴不同类型PED患者42例42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OCT检查采用日本Topcon公司3D-OCT 2000仪进行, 对黄斑中心凹进行扫描, 测量其PED高度(PEDH)、PED面积(PEDA)、PED体积(PEDV)、黄斑中心凹厚度(CFT)。根据PED的OCT图像特征, 将患眼分为浆液性PED (sPED)、纤维血管性PED (fPED)、出血性PED (hPED), 并据此分组。42只眼中, sPED组、fPED组、hPED组分别为16 (38.1%, 16/42)、14 (33.3%, 14/42)、12 (28.6%, 12/42)只眼。所有患者均接受IVC治疗, 每一个月1次, 连续3个月, 其后经评估按需治疗。治疗后3、6、12个月复查BCVA及OCT, 对比...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观察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IDI)早期联合康柏西普与康柏西普单药治疗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反应不佳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8月至2022年3月于云南大学附属医院检查确诊的累及黄斑中心凹的DME患者50例50眼纳入研究。患者分为康柏西普单药治疗组(单药组)及IDI早期联合康柏西普治疗组(联合组),联合组首针康柏西普治疗后2周行IDI注射,2组均在首针康柏西普治疗后1个月继续每个月1次康柏西普治疗共4次后改为2个月1次,共3次治疗至观察终点48周。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采用OCT仪测量同部位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患眼BCVA及CMT的变化情况。BCVA及CMT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安全性指标包括:高眼压、白内障、视网膜脱离及眼内炎。结果治疗第8周,联合组患眼BCVA优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眼在视力提升上的优势持续到第24周,48周时,联合组患眼BCVA较单药组仍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的第4周至第48周中,联合组患眼CMT均低于单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安全性指标:联合组较单药组高眼压发生率高(24%比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发生于治疗后1~2个月,予抗青光眼药物治疗均得到有效控制;2组均未出现视网膜脱离及眼内炎。结论IDI早期联合康柏西普可快速缓解抗VEGF治疗反应不佳DME患眼黄斑水肿,获得更好的持续性视力改善,其效果优于康柏西普单药治疗。联合治疗需关注患者眼压增高的可能,尤其在注射后1~2个月为高峰期。  相似文献   

5.
背景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VRS)是治疗严重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重要手段,术前行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辅助VRS治疗PDR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不同抗VEGF药物对VRS辅助作用的差异尚不清楚. 目的 观察术前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对严重PDR患眼行VRS治疗效果的影响,并比较康柏西普和雷珠单抗2种不同抗VEGF药物对VRS辅助作用的差异.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4年10月至2016年1月就诊于天津市眼科医院并确诊为严重PDR行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患者96例98眼的临床资料.根据VRS术前3d是否注射抗VEGF药物将患者分为术前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IVC)治疗组31例32眼、术前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治疗组30例31眼和单纯VRS治疗组35例35眼,3个组患者基线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名医生完成,观察并记录3个组患眼玻璃体切割手术时间、术中电凝使用、严重出血及医源性裂孔发生情况.手术后随访3~6个月,平均随访(3.51±0.59)个月,对比分析3个组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变化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前IVC治疗组、术前IVR治疗组和单纯VRS治疗组患眼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84.84±11.03)、(83.45±14.24)、(104.57±13.42) min,术前IVC治疗组、术前IVR治疗组平均手术时间较单纯VRS治疗组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622、6.604,均P<0.01).术前IVC治疗组和术前IVR治疗组患眼术中电凝使用率分别为31.25%和29.03%,均显著低于单纯VRS治疗组的6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558,P=0.018;x2 =6.359,P=0.012).术前IVC治疗组、术前IVR治疗组和单纯VRS治疗组术中严重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5.63%、12.90%和42.86%,术前IVC治疗组和术前IVR治疗组术中严重出血发生率较单纯VRS治疗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920,P=0.015;x2=7.195,P=0.007).术前IVC治疗组和术前IVR治疗组术中医源性裂孔发生率及术后玻璃体腔再出血、一过性高眼压、视网膜再脱离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组患眼术前及术后3个月BCVA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4.077,P=0.020;F时间=100.937,P=0.000).术前IVC治疗组、术前IVR治疗组和单纯VRS治疗组患眼术后3个月BCVA分别为0.80±0.37、0.82±0.32和1.03±0.52,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前IVC治疗组和术前IVR治疗组术后平均BCVA均较单纯VRS治疗组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严重PDR患眼VRS前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可缩短平均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和电凝使用率,并提高患眼BCVA.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和雷珠单抗对VRS治疗严重PDR的辅助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糖尿病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患者接受康柏西普单次玻璃体内注射治疗后黄斑形态与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25眼)DME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是否接受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治疗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观察起点与终点(治疗组术前与术后1个月比较,对照组入组与随访观察1个月比较)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和微视野计检测的视网膜光敏感度等。结果 治疗组观察起点CRT为(448.73±193.25)μm,观察终点CRT为(300.60±74.93)μm,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8,P=0.010)。所有患者经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治疗后均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所有研究对象4°内注视点均>75%,治疗组和对照组4°与8°的视野视网膜光敏感度观察终点与观察起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间4°与8°视野视网膜光敏感度在观察起点及观察终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12°平均视网膜光敏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结论 玻璃体内单次注射康柏西普治疗DME安全有效,能够有效地减轻黄斑水肿及提高视力,形态学恢复早于功能学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与黄斑区光凝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继发非缺血性黄斑水肿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临床确诊的BRVO继发非缺血性黄斑水肿患者50例(50眼),依据手术情况将患者分为2组,康柏西普组26例(26眼)患者接受按需治疗的玻璃体内注射,光凝组24例(24眼)患者接受标准的黄斑区格栅样光凝治疗黄斑水肿.2组分别于术后l周、1个月、2个月、3个月进行复查,观察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 acuity,BCVA)和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的变化.对比分析2组患眼治疗前后BCVA、CMT的变化,并观察眼部和全身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柏西普组和光凝组治疗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时BCVA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康柏西普组与光凝组治疗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时组间比较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个月,康柏西普组18眼(69.23%)视力提高2行以上;光凝组8眼(33.33%)视力提高2行以上.治疗前2组患者的CMT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柏西普组和光凝组治疗后l周、1个月、2个月、3个月时CMT均较术前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康柏西普组与光凝组治疗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时2组间CMT比较均较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康柏西普组首次注药后随访3个月,11眼行重复注射.其中1个月后CMT> 250 μm重复注射2眼,2个月后重复注射7眼,3个月后重复注射2眼.随访期间50眼均未发生与药物、玻璃体内注射相关的全身不良反应.注射后出现局部球结膜下出血7眼.结论 康柏西普治疗BRVO继发的非缺血性黄斑水肿术后视力提高的程度和黄斑区视网膜水肿减轻的程度均优于黄斑区格栅样光凝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分析23G玻璃体切割术前、术中辅助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对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疗效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PDR患者42例(42眼)的资料,其中22例在行23G玻璃体切割术前1周于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0.05 mL(A组);另外20例在行23G玻璃体切割术完毕时于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0.05 mL(B组).观察两组患眼手术时间,术后玻璃体内出血情况,术中、术后其他指标及最佳矫正视力等的差异.结果 A组手术完成时间、电凝止血率、医源性裂孔发生率及术中出血率均低于B组.两组术后6个月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前、术后视力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术后早期玻璃体出血(≤1个月);A组有4眼(18.2%),B组有3眼(15.0%),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晚期玻璃体出血(>1个月);A组6眼(27.3%),B组未发现玻璃体内出血,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A组有3眼因术后玻璃体再出血,需再次手术,再次手术率13.6%;B组有2眼术后发生牵拉性视网膜脱离,需再次手术治疗,再次手术率10.0%.视网膜激光光凝补充治疗:A组需(2.3±1.0)次,B组需(1.4±0.6)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3G玻璃体切割术中联合康柏西普治疗PDR可有效预防术后早晚期出血,为术后激光补充治疗提供有利条件,减少激光补充治疗次数;而术前联合康柏西普治疗PDR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并发症发生,降低术后早期出血率.  相似文献   

9.
背景 黄斑水肿是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目前的治疗方法是激光疗法和抗新生血管药物的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是人源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受体抗体,临床上常用于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治疗,其在治疗CRVO继发性黄斑水肿方面疗效的研究较少. 目的 比较康柏西普和曲安奈德(TA)玻璃体腔注射对CRVO继发黄斑水肿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采用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纳入2012年3月至2013年8月在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诊断为CRVO继发黄斑水肿者60例60眼,按照就诊日期分为康柏西普组和TA组,每组30例30眼,2个组患者人口基线特征接近.2个组患眼分别行0.05 ml康柏西普或0.05 ml(0.05 mg)TA玻璃体腔注射,分别于注射前和注射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复查.主要评价指标包括注射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OCT检查的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次要指标包括注射前后眼压变化和眼部并发症. 结果 康柏西普组和TA组患眼玻璃体腔注射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BCVA均明显优于注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注射后1个月TA组注射眼平均BCVA优于康柏西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柏西普组患眼注射前及注射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CMT值分别为(572.00±100.01)、(325.12±91.55)、(280.00±92.37)、(258.65±88.65)、(300.00±87.64)μm,TA组分别为(570.00±102.21)、(345.12±89.31)、(290.00±80.27)、(309.65±84.13)和(303.00±90.59)μm,2个组患眼注射后CMT值较注射前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后3个月康柏西普组患眼CMT值下降更明显,与T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组患眼注射前及注射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眼压值分别为(15.20±3.52)、(21.20±3.80)、(26.40±4.00)、(23.60±3.73)和(21.50±3.27)mmHg(1 mmHg =0.133 kPa),注射后各时间点眼压值均明显高于注射前,且TA组注射后各时间点患眼眼压均明显高于康柏西普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康柏西普组注射前后患眼眼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TA及康柏西普治疗CRVO所致黄斑水肿有效,可减轻视网膜水肿并改善视力.与TA相比,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无眼压升高的风险,更加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与康柏西普分别联合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及对视力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2017-02/2020-06我院收治的PCV患者120例120眼,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雷珠单抗联合PDT治疗组61例61眼,康柏西普联合PDT治疗组59例59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眼压、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心视网膜厚度(CRT)、血液流动学,以及随访3mo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3mo的眼压、CRT、BCVA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雷珠单抗联合PDT治疗组治疗后1、3mo的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均低于康柏西普联合PDT治疗组(均P<0.05)。雷珠单抗联合PDT治疗组随访3mo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康柏西普联合PDT治疗组(3.3%vs 16.9%,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PDT治疗PCV,更利于血液流变学稳定,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背景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是引起高度近视眼视力障碍的原因之一,可导致视功能的不可逆性损害. 目的 观察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高度近视CN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对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采用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的高度近视CNV患者15例15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眼行眼科常规检查、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后,均接受0.05 ml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分别于注射后1d及注射后1、4、8和12周观察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变化,并观察药物相关的眼部和全身并发症.结果 15眼共接受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45次,其中1眼注射1次,2眼注射2次,12眼注射3次,1眼注射4次.注射后12周,FFA显示有10眼荧光素渗漏消失,4眼荧光素渗漏面积减小,1眼发现出血,荧光素持续渗漏.注射前和注射后第4、8、12周的BCVA分别为0.61±0.46、0.60±0.43、0.41±0.53和0.41±0.51,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62,P<0.001);患眼注射前平均CMT为(280.33±14.40) μm,注射后第4、8、12周分别为(269.00±10.10)、(261.93±7.80)和(259.53±6.30) μm,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520,P<0.001).未发生因眼压升高行前房穿刺者,未发生眼内炎症、玻璃体腔出血、视网膜脱离及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高度近视CNV安全且有效,但仍需要大样本量的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并发玻璃体积血的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康柏西普(Conbercept)玻璃体腔注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筛选2014-02/2015-07我院收治的11例11眼首诊为玻璃体积血的患者,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65 ~ 79(平均69.5 ±9.0)岁,术前视力:光感者1眼,手动者7眼,眼前/指数者3眼,11眼均给予玻璃体切除术及C3F8填充并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术前有3例患者行FFA及ICGA造影检查确诊为PCV,其余8例患者于玻璃体切除术后1mo时行FFA及ICGA造影检查确诊为PCV.于玻璃体切除术后1mo对11例患者明确诊断后,即行首次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注射剂量为0.5 mmg(0.05 mL),连续3次,间隔1 mo,此后根据随访情况,当病情加重或复发时追加一次注射治疗.所有患者于首次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后随访12 mo.本研究观察玻璃体切除术前、术后1 mo,和首次康柏西普注射后l、2、3、4、5、6、9、12mo的眼底、B超、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等情况,对此四项指标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随访至康柏西普注射后12mo时,眼底检查显示11眼患者视网膜深层及浅层出血完全吸收,其中5眼患者仍可见视网膜下橘红色病灶;B超显示11眼患者视网膜下积血完全吸收;11眼患者的BCVA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其中有3眼患者诉存在不同程度的视物变形等情况;OCT显示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明显下降,其中有6眼患者仍存在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结论:玻璃体切除术为PCV并发玻璃体积血患者的明确诊断及后续治疗创造了条件;玻璃体切除术后联合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能快速促进视网膜出血及渗出的吸收,减轻视网膜的水肿,促使息肉状病灶的消退,有效地提高患者的预后视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继发黄斑水肿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临床检查确诊的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24例(24只眼),初始3个月,每个月给予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0.5 mg,以后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决定是否重复注射治疗。随访6个月,常规眼科检查、眼底照相、相干光断层扫描等,记录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央视网膜厚度(CRT)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与治疗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1、2、3、6个月,各时间点BCVA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治疗后1、2、3、6个月,各时间点CRT与治疗前相比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治疗后6个月,BCVA与治疗前基线BCVA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808,P=0.000)。治疗后6个月BCVA与治疗前CRT(r=0.334,P=0.111)、治疗后6个月CRT(r=0.295,P=0.162)无明显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RVO继发黄斑水肿在短期内是安全有效的,视力预后与治疗前基线视力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diopath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ICNV)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5年6月至2017年10月于我院确诊并行玻璃体内注射0.05 mL(0.5 mg)康柏西普治疗的20例20眼ICNV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1+PRN治疗策略,第1次随访时间为首次注射后1周,以后每月随访1次,均完成6个月的随访。记录CNV病灶渗漏情况、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retinal thickness,CRT)、眼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等。结果 20眼中,玻璃体内注射1~3(1.60±0.68)次,其中注射1次者10眼,注射2次者8眼,注射3次者2眼。治疗前BCVA为(55.15±6.82)个字母数,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为(61.50±6.16)个字母数、(71.00±5.10)个字母数、(73.90±6.75)个字母数、(77.95±5.12)个字母数,治疗前患者CRT为(342.75±36.39)μm,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为(301.15±32.16)μm、(231.85±30.25)μm、(240.05±56.99)μm、(229.75±48.18)μm,治疗后各时间点BCVA及CRT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随访6个月时,17眼病灶渗漏停止,3眼病灶渗漏面积明显缩小,20眼均未出现新的病灶。所有患眼在随访期间均未发生青光眼、眼内炎、白内障进展、视网膜脱离等眼部严重并发症或全身不良反应。结论 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ICNV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康柏西普玻璃体内重复注射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随访24个月的疗效及第13~24个月需要进行重复注射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将临床确诊为PCV的35例35眼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所有患眼均采用每月注射1次、连续注射3个月后按需治疗的方案行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治疗。随访时间均在24个月以上。治疗后 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24个月重复行BCVA及OCT检查;治疗后 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24个月重复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检查。对比治疗前后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浆液性视网膜脱离(serous retinal detachment,SRD)、息肉消退的变化,并分析随访第13~24个月需要进行重复注射的相关因素。结果 治疗后 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24个月患眼BCVA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是第13~24个月需要进行重复注射的独立相关因素(P=0.042),治疗后6个月、9个月、12个月 SRD与第13~24个月需要重复注射相关(P=0.043、0.023、0.012)。结论 康柏西普玻璃体内重复注射治疗PCV随访24个月能稳定或提高视力,基线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和治疗后6个月、9个月、12个月SRD是第13~24个月需要进行重复注射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SC-CNV)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收集2015年9月至2018年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确诊为慢性CSC-CNV的13例14眼患者病例资料,所有患眼均接受玻璃体腔注射0.05 ml/0.5 mg康柏西普治疗,采用1+按需治疗(PRN)方案,观察注射前及注射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变化。结果6个月随访期内,患眼平均注射次数为(1.93±0.83)次,所有CSC继发的CNV均未突破视网膜色素上皮层。患者玻璃体腔注射前,首次注射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BCVA分别为0.51±0.32、0.43±0.34、0.36±0.35、0.31±0.28、0.27±0.29和0.26±0.30,CMT值分别为(299.07±132.90)、(216.50±70.94)、(203.00±61.87)、(234.29±95.70)、(194.21±46.46)和(207.43±55.46)μm,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1.225、3.768,均P<0.05);注射后各时间点BCVA均明显优于注射前,CMT值均明显低于注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随访期间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慢性CSC-CNV患者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可在短期内降低CMT、提高BCVA,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577nm微脉冲激光(SML)光凝联合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玻璃体切除术后发生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1/2021-06就诊于我院经玻璃体切除治疗的PDR患者,术后发生DME患者29例30眼。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单纯注射组患者14例14眼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治疗组患者15例16眼行黄斑区577nm微脉冲激光光凝联合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12mo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的变化,以及治疗前、治疗12mo多焦视网膜电流图(mfERG)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6、12mo BCVA(LogMAR)均较术前改善,CMT均较术前下降(均P<0.001)。单纯注射组治疗前及治疗6、12mo BCVA(LogMAR)、CMT与联合治疗组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治疗12mo单纯注射组较联合治疗组振幅略低(23.02±3.13 vs 26.50±3.33μV/deg2),潜伏期延长(38.75±1.6...  相似文献   

18.
李昆  彭娟  高丹宇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12):2342-2344
目的:分析康柏西普治疗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RM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01/2017-01我院眼科收治的渗出性ARMD患者21例21眼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0.05mL(0.5mg).术后随访3mo,观察术前、术后1wk,1、3mo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的变化.结果:术前和术后1wk,1、3mo患者BCVA分别为0.9±1.4、0.7±1.2、0.5±1.1、0.4±0.9.手术前后患者BCVA具有时间差异性(F=49.12,P<0.001).术后1wk,1mo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mo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视力改善19眼,视力不变2眼.术前、术后1wk,1、3 mo患者CMT分别为404.25±68.76、354.25±43.12、271.75±32.30、218.30±24.70μm.手术前后患者CMT具有时间差异性(F=2487.45,P<0.001).术后1wk,1、3 mo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未发现与药物有关的全身不良反应及眼部并发症.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渗出性ARMD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与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继发黄斑囊样水肿(CME)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通过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眼底彩色照相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等检查,在本院确诊为RVO继发CME的60例(60眼)患者纳入研究。按治疗方式分为雷珠单抗组(对照组,28眼)和康柏西普组(试验组,32眼)。对照组给予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0. 5 mg(0. 05 m L),试验组给予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0. 5 mg(0. 05 m L)。治疗后1周、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OCT检查,对比2组患眼治疗前后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变化情况,并观察与治疗方式相关的持续性眼压升高、白内障、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感染性眼内炎等眼部并发症及心、脑血管意外等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28眼)和试验组(32眼)治疗后各时间点BCVA均显著提高(P <0. 01),但2组间治疗后同一随访时间点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治疗后各时间点CMT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 <0. 01),但2组间治疗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平均注射次数为(3. 15±1. 81)次,试验组平均注射次数为(2. 97±1. 67)次,2组间注射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 367,P> 0. 05)。2组治疗后各时间点眼压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随访期间未发现治疗后持续性眼压升高、医源性白内障、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感染性眼内炎等眼部并发症及心、脑血管意外等全身不良反应情况。结论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与康柏西普治疗RVO继发CME同样具有较好疗效,均可明显提高患眼视力,降低黄斑水肿,且2组间差异不明显。康柏西普应用值得临床借鉴,可根据患者病情实际情况抉择。  相似文献   

20.
王晓波  吴国基  刘丛 《国际眼科杂志》2022,22(10):1717-1721

目的:比较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联合抗VEGF药物与抗VEGF药物单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RVO-ME)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9-06/2020-12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确诊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或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的患者133例133眼,其中CRVO-ME患者48眼,BRVO-ME患者85眼。将纳入患者随机分组,其中单药治疗组66眼接受每月注射康柏西普1次,连续3mo,之后每月复诊; 联合治疗组67眼接受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注射1次,1wk后注射康柏西普1次,之后每月复诊。随访6mo,观察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中央视网膜厚度(CRT)改善情况,记录康柏西普注射次数及与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相关的眼部及全身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后1、2、3、6mo,两组患者BCVA和CRT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但两组间BCVA和CRT改善程度均无差异(P>0.05)。首次玻璃体腔注射至治疗6mo时,单药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次数分别为3.56±0.12、2.96±0.17次,联合治疗组注射次数显著低于单药治疗组(P=0.004)。随访期间,联合治疗组高眼压和白内障发生率均高于单药治疗组。

结论: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联合抗VEGF药物是治疗RVO-ME的有效方法,可显著改善视力,降低CRT,该治疗方案可在减少抗VEGF药物注射次数的同时达到与抗VEGF药物单药治疗相似的疗效,但需要监控眼压变化及白内障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