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康柏西普玻璃体内重复注射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随访24个月的疗效及第13~24个月需要进行重复注射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将临床确诊为PCV的35例35眼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所有患眼均采用每月注射1次、连续注射3个月后按需治疗的方案行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治疗。随访时间均在24个月以上。治疗后 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24个月重复行BCVA及OCT检查;治疗后 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24个月重复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检查。对比治疗前后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浆液性视网膜脱离(serous retinal detachment,SRD)、息肉消退的变化,并分析随访第13~24个月需要进行重复注射的相关因素。结果 治疗后 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24个月患眼BCVA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是第13~24个月需要进行重复注射的独立相关因素(P=0.042),治疗后6个月、9个月、12个月 SRD与第13~24个月需要重复注射相关(P=0.043、0.023、0.012)。结论 康柏西普玻璃体内重复注射治疗PCV随访24个月能稳定或提高视力,基线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和治疗后6个月、9个月、12个月SRD是第13~24个月需要进行重复注射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共聚焦眼底血管造影联合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HRA+频域OCT系统)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荧光素渗漏点,评估渗漏点频域OCT图像特征.方法 临床确诊为CSC患者18例(21眼)接受HRA+频域OCT检查,其中男13例(13眼),女5例(8眼);年龄31~71岁,平均44.9岁,分析33处荧光素渗漏点的同步眼底血管造影及频域OCT图像.结果 应用HRA中荧光素血管造影同步定位急性CSC 12眼的14处荧光素渗漏点,频域OCT显示13处荧光素渗漏点(92.9%)伴有微小色素上皮脱离(pigment epithelium detachment,PED)及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rpitelium,RPE)层光带异常改变,1处渗漏点可见较大PED(7.1%),其中3处渗漏点可见RPE光带断裂(21.4%).在复发性CSC 7处渗漏点中,频域OCT显示5处荧光素渗漏点显示PED(71.4%),较大的PED可以在其他2处荧光素渗漏点被观察到(28.6%);6处渗漏点可以看到RPE结节状突起(85.7%).在慢性CSC 6眼的12处荧光素渗漏点中,频域OCT显示7处渗漏点有微小PED,2处渗漏点可见中等程度的PED,而3处荧光素渗漏点可见高度隆起的PED(25.0%).结论 应用HRA+频域OCT系统可以对CSC的荧光素渗漏点进行准确定位,并对RPE层病理组织结构进行精确分析,大大提高了渗漏点处微小PED的检出率.研究发现微小PED、RPE形态学改变和RPE的断裂是CSC荧光素渗漏点中普遍存在的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康柏西普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的效果。方法 以本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50例(50眼)PCV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测定并记录患者不同时间点矫正视力(LogMAR)、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及眼压变化,并统计康柏西普注射次数、并发症、黄斑中心凹及息肉消退情况。结果 患者患眼注射1~4(2.85±0.50)次,均无眼压增高、眼内炎等并发症发生;治疗后12个月,LogMAR矫正视力为0.60±0.32,较术前(0.91±0.53)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MT为(310.53±39.62)μm,较治疗前[(400.21±56.35)μm]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有15例患者视力稳定,35例患者视力提高,视力提高率为70.00%。治疗前后眼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柏西普能有效改善PCV患者视力,减轻黄斑水肿,且对眼压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是一类严重影响视力的视网膜疾病,PCV导致的出血往往发病比较急,视力下降迅速;可伴有浓厚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PE)下出血及视网膜下出血;广泛的视网膜下出血,易于继发玻璃体积血[1];严重者进而伴有出血性视网膜脱离,大部分患者最终丧失有用视力。因而及时而正确的处理PCV引起的大量视网膜下出血及玻璃体积血极其重要。现报告2例伴有严重出血的PCV患者,应用玻璃体切除联合视网膜切开术彻底清除视网膜下积血,以挽救部分视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康柏西普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5-01/2018-01我院眼科收治的脉络膜脱离后PVR患者64例66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2例34眼)和观察组(32例32眼),对照组采用常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情况、医源性裂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情况。 结果:术后随访3~6mo,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4%)显著高于对照组(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及医源性裂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以上指标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患者血清VEGF及bFG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BCVA及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12wk两组患者BCVA均较治疗前提高,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BCVA显著高于对照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脉络膜脱离后PVR具有良好的效果,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术中出血及医源性裂孔的发生率,降低血清VEGF水平及bFGF含量,提高患者视力,降低脉络膜厚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SC-CNV)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收集2015年9月至2018年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确诊为慢性CSC-CNV的13例14眼患者病例资料,所有患眼均接受玻璃体腔注射0.05 ml/0.5 mg康柏西普治疗,采用1+按需治疗(PRN)方案,观察注射前及注射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变化。结果6个月随访期内,患眼平均注射次数为(1.93±0.83)次,所有CSC继发的CNV均未突破视网膜色素上皮层。患者玻璃体腔注射前,首次注射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BCVA分别为0.51±0.32、0.43±0.34、0.36±0.35、0.31±0.28、0.27±0.29和0.26±0.30,CMT值分别为(299.07±132.90)、(216.50±70.94)、(203.00±61.87)、(234.29±95.70)、(194.21±46.46)和(207.43±55.46)μm,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1.225、3.768,均P<0.05);注射后各时间点BCVA均明显优于注射前,CMT值均明显低于注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随访期间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慢性CSC-CNV患者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可在短期内降低CMT、提高BCVA,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hronic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CSC)与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的多模式影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CCSC组11例11眼患者及PCV组21例21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测量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和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多模式影像学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CSC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为0.33±0.11,显著高于PCV组(0.21±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SC组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为(368.20±51.65)μm,PCV组为(342.28±37.18)μm,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CCSC组和PCV组均为斑点状高荧光表现,CCSC组患眼可伴... 相似文献
10.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是一种好发于健康中青年的常见眼底疾病,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视力下降、视物变形、变暗等,以特发性黄斑部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为特征。多数患者急性发病,持续数月后自愈,视力预后良好;仅5%患者因病程迁延或反复发作而转为慢性,黄斑持续水肿,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失代偿而发生严重视力丧失。激光封闭RPE的活动性渗漏点对部分患者有效,但激光能量过强或光斑过多会导致中心暗点,甚至有诱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危险。而对于活动性渗漏点位于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或弥漫性RPE渗漏的CSC患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近年有应用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CSC的文献报道,我们也进行了初步尝试,旨在进一步深入探讨PDT治疗CSC的临床疗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性,33岁,突发视力下降20余天,既往有结缔组织病史,无激素用药史。眼底表现为多发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合并视网膜脱离,经肾上腺CT检查发现肾上腺腺瘤,肿瘤切除后,患者视功能及视网膜结构明显改善,术后随访9个月病情稳定,未复发。(
中华眼科杂志,
2021,
57:
...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diopath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ICNV)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眼科收治的ICNV患者146例(146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测量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及上侧脉络膜厚度(superior choroidal thickness,SCT)、下侧脉络膜厚度(inferior choroidal thickness,ICT)、鼻侧脉络膜厚度(nasal choroidal thickness,NCT)、颞侧脉络膜厚度(temporal choroidal thickness,TCT),观察并评价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渗漏情况,比较患眼治疗前后BCVA、眼压及各区域脉络膜厚度,以及患眼及对侧眼脉络膜厚度差异。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患眼治疗后1 d、1个月时BCVA均显著提高(均为P<0.05)。患眼治疗前后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康柏西普不同给药方案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效果。方法:将21例符合入组条件的,就诊于我院的PCV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Q12W方案(固定给药组),9例9眼,连续3次每4wk玻璃体腔注射0.5mg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之后每12wk给药1次;B组:3+TAE方案(延长给药组),12例12眼,连续3次每4wk玻璃体腔注射0.5mg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之后根据每次访视评估结果确定下次给药的时间,至下一次访视/治疗间隔最短4wk,最长不超过12wk。分别于治疗12、48wk时比较两组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中心视网膜厚度(CRT)及给药的次数。结果:治疗12、48wk时固定给药组的BCVA分别为74.78±11.23、74.67±13.94个字母,分别比治疗前提高了7.00±4.21、6.89±4.48个字母;在治疗12、48wk时延长给药组BCVA分别为77.83±5.46、77.58±8.59个字母,分别比治疗前提高了8.75±7.54、8.50±5.60个字母。注射后12、48wk固定给药组黄斑CRT分别为276.33±44.34、240.56±40.11μm,分别比治疗前下降了43.22±42.21、79.00±53.64μm;注射后第12、48wk延长给药组黄斑CRT分别为271.58±63.08、241.00±43.91μm,分别比治疗前下降了57.42±45.33、88.00±61.16μm。固定给药组和延长给药组球内注射康柏西普次数分别为6.00±0.00、7.75±1.14次。结论:两种康柏西普给药方案均可以减轻PCV患者CRT,提高视力,固定给药组球内注射的次数少于延长给药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diopath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ICNV)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5年6月至2017年10月于我院确诊并行玻璃体内注射0.05 mL(0.5 mg)康柏西普治疗的20例20眼ICNV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1+PRN治疗策略,第1次随访时间为首次注射后1周,以后每月随访1次,均完成6个月的随访。记录CNV病灶渗漏情况、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retinal thickness,CRT)、眼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等。结果 20眼中,玻璃体内注射1~3(1.60±0.68)次,其中注射1次者10眼,注射2次者8眼,注射3次者2眼。治疗前BCVA为(55.15±6.82)个字母数,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为(61.50±6.16)个字母数、(71.00±5.10)个字母数、(73.90±6.75)个字母数、(77.95±5.12)个字母数,治疗前患者CRT为(342.75±36.39)μm,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为(301.15±32.16)μm、(231.85±30.25)μm、(240.05±56.99)μm、(229.75±48.18)μm,治疗后各时间点BCVA及CRT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随访6个月时,17眼病灶渗漏停止,3眼病灶渗漏面积明显缩小,20眼均未出现新的病灶。所有患眼在随访期间均未发生青光眼、眼内炎、白内障进展、视网膜脱离等眼部严重并发症或全身不良反应。结论 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ICNV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10/2016-05我院门诊确诊的9例9眼慢性CSC患者,给予玻璃体腔注射0.5mg/0.05mL康柏西普治疗(其中6眼1mo后再次给予相同剂量的玻璃体腔注射).注射后第1、2、6mo随访观察,观察指标包括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OCT、眼底血管荧光素造影(fundus fluoresceine angiography,FFA)、脉络膜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结果:患者9例9眼中,7眼对康柏西普有明显应答,2眼患者无应答.玻璃体腔注药前9眼患者CMT平均值为373.12±72.43μm,康柏西普治疗后1、2、6mo时CMT分别为332.05±67.13、282.24±62.30、225.56±71.08μm,与治疗前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9眼患者治疗前SFCT厚度为422.11±64.82μm,无应答患者治疗前脉络膜厚度低于平均值,分别为353、65μm.9眼患者治疗后1、2、6mo的SFCT分别为391.45±75.24、365.53±63.07、355.40±66.65μm,治疗前与治疗后1mo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4),与治疗后2、6mo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前平均视力为0.53±0.32,注射后平均视力为0.65±0.20,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慢性CSC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可以有效促进视网膜下液的吸收,降低CMT.玻璃体腔注药后6mo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而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可能是患者是否应答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深层光学相干断层成像(enhanced depth imaging-OCT,EDI-OCT)技术观察康柏西普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在我院确诊的42例(44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在无菌条件下接受康柏西普(0.5 mg,0.05 mL)玻璃体内注射1次,分别于注药前及注药后1周、4周、12周记录最佳矫正视力;同时采用EDI-OCT测量不同时间点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结果 CSC患眼治疗后1周、4周、12周BCVA分别为0.57±0.23、0.62±0.23、0.59±0.71,均较治疗前的0.43±1.11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1周、4周、12周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分别为(308.17±16.52)μm、(286.54±37.52)μm、(274.58±41.38)μm,均较治疗前的(346.31±59.43)μm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浆患者视力、眼底神经上皮脱离范围及荧光渗漏面积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眼底荧光造影以视盘面积为单位测量中浆早期、晚期的渗漏面积,以及渗漏点及晚期渗漏斑边缘到黄斑中心的最近距离。结果:神经上皮脱离范围愈大漏渗面积愈大,愈接近黄斑中心,视力损害愈严重。结论:病变部位是中浆患者视力减退的主要因素,对预后及激光治疗有临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Conbercept)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wet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wAMD)和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 PCV)的疗效。 方法:临床确诊为wAMD患者16例16眼,确诊为PCV患者5例5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常规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根据需要补充治疗。定期行最佳矫正视力和中央视网膜厚度、脉络膜厚度测量。 结果:6mo时平均注射次数为2.93±0.27。基线及6mo时平均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87±0.52和0.74±0.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mo时视网膜中央厚度从352.24±131.82降至251.73±69.41μm(P<0.01),脉络膜厚度从331.93±115.35降至304.72±104.59μm(P<0.05)。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wAMD及PCV可稳定视力,降低患眼视网膜厚度,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是临床常见疾病,近年来CSC合并(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病例时有报道,我们应用多模式影像技术诊断和随访CSC合并CNV病例1例,讨论多模式影像技术在该病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