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背景:髋关节置换后肢体不等长对功能的影响仍存在不同观点,近年已有一些学者进行了置换后肢体不等长对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对这些随机对照研究进行系统评价能更客观地反映情况,为临床工作所借鉴。 目的:系统评价全髋关节置换后肢体不等长对功能的影响。 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Cochrane协作网专业试验数据库、MEDLINE(1950/2010-09),EMBASE (1979/2010-09)、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2010-09),手工检索中文文献(截至2010-09),收集所有髋关节置换后双下肢不等长对功能影响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或临床对照试验,对其逐个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并采用RevMan 5软件进行系统评价。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6篇临床对照试验,包括1 304例患者。其中4篇数据完善,可满足就置换后肢体等长组与非等长组关节功能差异进行Meta分析。结果提示,置换后肢体不等长可影响关节的功能,平衡双下长度,对于减轻跛行步态,提高关节功能有一定临床意义。随时间推移,肢体不等长者的功能障碍有所改善,但与等长者仍存差异。置换后肢体不等长与并发症的发生,诸如脱位、神经损伤、磨损、松动等,由于纳入研究及病例数太少,尚需更多设计严格的研究以增加证据的强度。  相似文献   

2.
背景:置换前模板测量是全髋关节置换非常重要的置换前计划步骤。准确的模板测量可以帮助骨科医生选择最合适的假体型号,指导置换中下肢长度的控制,使患者获得满意的下肢长度和偏心距,从而减少置换后并发症的发生。 目的:观察置换前进行数字化模板测量对全髋关节置换后下肢不等长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12年5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骨科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334例患者,根据是否进行数字化模板测量分为对照组(n=124)和测量组(n=210),分别在置换前未进行数字化模板测量和进行由NEUSOFT PACS/RIS3.0影像系统对骨盆正位进行的数字化模板测量,比较2组患者置换后下肢不等长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测量组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下肢不等长绝对值小于对照组(Z=-3.638,P < 0.01),表明测量组比对照组下肢不等长程度更小,更加趋向于下肢等长。以下肢不等长绝对值>10 mm作为下肢不等长的诊断标准,测量组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比对照组下肢不等长发生率明显降低(χ2=7.17,P=0.007 < 0.05)。说明数字化模板测量能够减少全髋关节置换后下肢不等长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工关节技术的发展,人工假体置换在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手术干预已成为当今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主要手段。我院自2004年5月至2006年8月采用AK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70岁以上的高龄股骨颈骨折23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在股骨颈骨折中的应用现状及其治疗进展。方法:查阅近年相关文献,并对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的常规术式及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并发症、关节功能评分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常用术式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和全髋置换术为主;全髋置换术较单、双极股骨头置换术平均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关节功能恢复好;对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术式选择存在较多争议。结论: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可以有效地改善股骨颈骨折引起的疼痛及功能障碍,其术式选择应视患者病情、年龄、全身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双下肢不等长(LLD)与原发性膝关节骨关节炎(KOA)发病的关系及影像学特点,为KOA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9年8月北京博爱医院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KA)的141例原发性KO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男19例,女122例;年龄(67.8±9.4)岁;体质量指数(BMI) 为(26.8±2.9)kg/m2。患者术前行双下肢全长CT检查,应用WebViewer软件测量双下肢骨骼长度、双侧解剖股骨胫骨角(AFTA)和骨盆倾斜角(PTA)。拍摄站立位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评估KOA的严重程度(K-L分级)。根据双下肢骨骼长度差值将患者分为LLD组(差值>5 mm)和对照组(差值≤5 mm)。LLD组患者根据下肢的长度分为长腿侧和短腿侧。评估KOA患者LLD的发生率,比较LLD组和对照组性别、年龄、BMI及PTA值的差异。在LLD组中,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LLD大小与年龄、BMI和PTA的相关性。在LLD组,比较长腿侧与短腿侧AFTA、KOA K-L分级及已行TKA手术患者占比的差异。结果 141例KOA患者中,LLD患者68例,LLD的发生率为48.2%。LLD组PTA (3.93°±3.13°)大于对照组(2.31°±2.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54,P<0.05)。在LLD组,短腿侧AFTA(4.74°±7.02°)大于长腿侧(2.0°±5.69°),短腿侧行TKA者占89.7%(61/68),高于长腿侧的57.4%(39/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554、16.753, P值均<0.05),而短腿侧和长腿侧K-L分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LLD组,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LLD大小与PTA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s=0.547, P<0.01);而LLD大小与BMI、年龄之间无相关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s=0.082、0.075,P值均>0.05)。结论 原发性KOA患者LLD发生率较高,KOA多发生在短腿侧,LLD会导致骨盆倾斜,LLD差异程度越大,畸形越严重。早期积极干预可能对预防KOA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背景:人工髋关节置换后的功能康复训练可改善假体功能,促进患者恢复体力,增强肌力,增大关节活动度,恢复日常生活协调性。 目的:总结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功能康复训练的研究进展。 方法:以“人工髋关节,置换,功能康复;artificial hip joints, Replacement, Sports rehabilitation”为关键词,应用计算机检索1997/2011 PubMed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Springer Link数据库和Science Direct数据库,有关人工髋关节置换后的功能康复训练的文章。 结果与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可及时有效地缓解疼痛,重建髋关节功能,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人工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进行科学合理的功能康复训练指导,遵循个体化、循序渐进和全面训练的原则,训练程序根据具体情况、合并症及对疾病的耐受性和功能恢复的期望值而制定,活动量由小到大、时间由短到长、频率由少到多的详细训练计划,进行肌力训练才能使患者达到康复快、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好、并发症少的目的。提示早期功能康复训练对人工髋关节置换后患者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早期的康复训练可改善患者疼痛程度、行走功能,增强关节活动度功能;后期的功能康复训练能有效地预防肢体被迫制动而引起的肌张力降低和肌萎缩。  相似文献   

7.
髋关节发育不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57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成人患者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方法和疗效.方法根据半脱位或脱位程度,分为半脱位型(1 5例)、半脱位容积宽大型(39例)和完全脱位型(3例),采用加深髋臼,或自体植骨于髋臼缘10~3点钟位,以加深髋臼重建臼顶部和后柱后壁的5项要点,正确安置骨水泥型假体与生物型假体,是使57例71髋接受人工全髋假体置换成功的基础.结果对57例71髋的髋关节发育不良病人术后经平均5年4个月随访,植入骨愈合,关节功能采用Harri s评分,优(>90)44例54髋,良(80~89)10例1 3髋,可(70~79)3例4髋,无差(<70)者,优良率为94.7%.术后有9例并发症,且均已治愈或改善.结论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须进一步认识解剖和临床特点,按分型,加深髋臼或/和自体植骨重建髋臼的顶部和后柱,是使人工全髋关节成功置换和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背景:人工关节的脱位、松动、活动度未如理想等除与材料因素及术者技术相关外,还与假体大小型号等的选择有密切关系。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前模板测量软件的研发和初步临床应用的结果。方法:13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使用课题组研发人工髋关节置换模板测量软件或传统方法对其髋关节置换过程中实际采用的假体型号行置换前预测,比较二者吻合率。结果与结论:通过人工髋关节置换模板测量软件选取的假体型号符合率为86.36%,而传统方法选取的假体型号得吻合率仅为71.9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13.794,P<0.001)。软件置换前预测臼杯型号同置换中应用臼杯型号之间存在相关性(r=1.0000,P=0.015),软件置换前预测假体柄型号同置换中应用假体柄型号之间存在相关性(r=0.9999,P=0.029)。说明数字化人工髋关节模板置换前测量软件研发成功,初步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背景:人工髋关节置换已被广泛开展,假体无菌性松动是人工关节置换后的常见并发症,亦是造成人工髋关节置换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假体松动的原因与多种因素有关。 目的:对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假体松动的原因进行分析,比较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发展趋势进行多层次探讨分析。 方法:从人工髋关节置换后的磨损颗粒和相关细胞因子的角度分析与假体松动的相关性,并对中国CNKI数据库学术期刊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2002年至2011年收录有关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假体松动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运用数据库的分析功能和Excel软件图表的功能分析数据特征。 结果与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假体的无菌性松动与关节磨损颗粒、细胞因子、生物力学、患者自身因素、术中操作和术后指导等相关因素有关。CNKI数据库2002年至2011年共收录66篇与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假体松动研究相关的文献,Web of Science数据库共收录891篇相关文献,文献数量均处于逐渐上升的发展趋势。国内相关文献的发表数量、被引频次等方面与国外有较大差距。《骨与关节外科杂志:美国卷》是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假体松动研究的核心杂志。了解导致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假体松动的原因,可以更好指导临床医生预防假体松动的发生,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BACKGROUND: Failure rate is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than in osteoarthritis patients after primary total hip arthroplasty, especially acetabular prosthesis. Bone mineral density around the prosthesis is a key factor for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rosthesis.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difference in periprosthetic bone mineral density between patients with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and osteoarthritis patients and the exact location of differences after primary total hip arthroplasty.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衡双下肢长度的临床意义和手术设计。方法回顾分析2000-2004年获得随访的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病例48例,采用骨水泥型假体12髋,混合型假体36髋,术前双下肢等长30例(含股骨颈骨折患者),10例患肢长度短缩1.0-2.0cm,6例短缩2.0-4.0cm,2例短缩4.0-6.0cm。通过术前肢体长度测量及X片测量制定手术方案,选择假体、预估颈长和截骨平面;术中正确磨削髋臼,寻找最佳旋转中心,结合透视及特殊试验修正截骨平面,调节假体颈长,达到均衡双下肢长度的目的。结果全部病例采用Harris评分,优30例,良12例,中4例,差2例。术前等长30例巾术后出现5例手术侧延长1.0-2.0cm,1例延长2.5cm。术前不等长的18例中,术后恢复等长10例,6例手术侧延长1.0-2.0cm,2例术前重度短缩的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病人术后仍然短缩2.0-3.0cm。术后肢体等长35例Harris评分平均92.3分,术后肢体不等长13例Harris评分平均88.6分。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设计。手术技巧以及假体设计等诸多因素影响下肢长度,术后肢体不等长降低了患者的满意度。应重视术前测量及术中综合评价方法的运用,重视软组织平衡技术和肢长调节,掌握全髋置换术中均衡下肢长度的手术技术,进一步改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背景: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的广泛应用以及相关研究的深入,更多继发性股骨假体周围骨折被报道。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原因、预防措施及骨折的分型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研究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发生的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分型、治疗方法及相应临床疗效的临床资料,对相关文献资料趋势进行多层次探讨,依据Vancouver分型标准,分析各类型骨折及各种治疗方式的结果与并发症,明确不同骨折类型的治疗方法,建立客观有效的评估标准,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结果与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与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骨质疏松和假体类型的选择等因素密切相关,Vancouver分型标准及治疗方案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根据不同分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以促进骨折愈合,人工髋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方法多采用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微创内固定系统、锁定加压钢板、异体皮质骨板、碳纤维板、打压植骨及翻修等固定,实际应用中常会有几种方式结合运用,对于B2和B3型骨折患者,应注意骨折周围、髓腔内外充分植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内收外展活动范围与髋臼杯前倾角、股骨假体前倾角的关系.方法 人工髋关节不同臼柄水平截面摆动角的计算方法:①绘制臼杯截面分别为半圆、大于半圆、小于半圆的臼柄水平截面示意图;②设截面上股骨假体颈柄的宽度2 L,臼杯截面开口宽度为2 L',截面所在圆的半径为R;③求得臼杯截面大于半圆时摆动角、臼杯截面小于半圆时摆动角、臼杯截面等于半圆时摆动角.人工髋关节内收和外展时臼柄撞击平面位置的数学表达式:①假设臼杯(人工股骨头)的半径为R,股骨假体颈柄的半径为L,股骨假体前倾角为a,臼杯的前倾角为A;②通过复合函数求导数的方法确定人工髋关节内收和外展时臼柄截面摆动角最小值时的截面位置;③人工髋关节内收和外展时臼柄撞击平面位于旋转中心后方h = sina√(R2-L2) + L(sinAR + sinaL)/ √(R2-L2),此时A∈[0,arcsin(cosa √(R2-L2)- sinaL)/R],且该撞击平面随A和或a的增大而逐渐后移至h = Lcosa平面.推导人工髋关节内收和外展活动范围的计算公式.结果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内收和外展活动范围ROM = 2{90° - arcsin (√1-[(sinAk+sina)2/cos2a(k2-1)]/ √k2-[(sinAk+sinak2)/√k2-1]2-arccos(√k2-[(sinAk+sinak2)/cosA √(k2-1)]2/ √k2-[(sinAk+sinak2) √k2-[(sinAk+sinak2)/ (k2-1)]2] }(k为头颈比).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内收外展活动范围与髋臼杯前倾角、股骨假体前倾角呈负相关,与头颈比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经验,缩短疗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早日康复。方法:给予本组33例患者作好心理护理、术后护理、康复性功能锻炼。结果:30例患者手术成功,3例高龄患者解除了疼痛。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全面的手术后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和翻修技术。方法对120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例和52例(59侧)人工全髋翻修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836例均获1~10年的随访,平均3年8个月。术后患髋Harris评分平均93分。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广泛开展的手术之一,其10年优良率已超过80%,但同时也出现了感染、脱位、人工关节松动导致疼痛和功能障碍等并发症。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直接影响假体功能效果,人工假体存留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背景:深静脉血栓是髋关节置换后常见的并发症,随着髋关节置换的广泛应用,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在逐渐升高。 目的:研究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和发生机制以及药物治疗效果,为临床患者提供更好的防治选择。 方法:对髋关节置换后的患者进行随访,统计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以及相关危险因素,用免疫生化检测的方法检测髋关节治疗前后炎性细胞因子和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水平,明确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机制,并给予低分子肝素进行预防治疗,明确防治应用效果。 结果与结论:高龄、女性、肥胖、双侧髋关节同时置换、治疗时采用全身麻醉、应用骨水泥型假体、长期卧床、合并各种代谢性疾病均是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大多数文献研究显示O型血型属于保护因素。在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过程中炎性细胞因子和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水平提示血栓发生的风险。应用低分子肝素可以降低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背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出现假体松动的现象较常见,了解影响人工全髋关节稳定性的因素对提高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疗效是十分必要的。 目的:总结近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稳定性影响因素的最新研究进展,进一步认识人工全髋关节的稳定性。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7-01/2010-12有关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人工关节,置换,稳定性”。检索文献量总计98篇,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30篇。 结果与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其主要原因是力学因素,其次是生物学因素,它们共同结果是造成骨吸收、骨溶解,最终导致假体松动、骨质破坏。其过程还与许多细胞因子的参与密切相关。针对引起人工全髋关节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可以从关节材料、安放角度、抑制磨损颗粒移动、促进成骨及抑制骨吸收等方面来防治。  相似文献   

18.
背景:研究指出,前外侧入路修复髋关节囊对人工髋关节置换后脱位有很大的影响,但目前尚未明确。 目的:观察前外侧入路修复髋关节囊对人工髋关节置换后脱位的影响。 方法:选取广西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接诊并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4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和观察组(2012年2月至2014年1月),各240例。对照组细分为全髋关节置换组(A1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A2组),各120例;观察组也细分为全髋关节置换组(B1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B2组),各120例。A1组和A2组采用前外侧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而B1组和B2组采用前外侧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并修复关节囊。分别对比分析A1组患者和B1组患者置换后早期脱位率,以及A2组患者和B2组患者置换后早期脱位率。 结果与结论:A1组患者置换后早期脱位率为6.7%,而B1组患者仅为0.8%,A1组患者的置换后早期脱位率明显高于B1组(P < 0.05)。A2组患者置换后早期脱位率为3.3%,而B2组患者仅为0.8%,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前外侧入路修复髋关节囊可以有效降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脱位的发生率,但是对人工股骨头置换后脱位无明显影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