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背景:脊柱-骨盆参数的异常与腰椎椎体滑脱症的发生、进展密切相关。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滑脱症患者内固定治疗后脊柱-骨盆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行腰椎椎体滑脱症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治疗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共60例,测量分析所有患者内固定前后X射线平片的腰椎前凸、骨盆投射角、骶骨倾斜角和骨盆倾斜角、矢状面平衡、椎体滑脱度、椎体滑脱角和椎间盘高度。将上述参数植入前后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并对相关参数指标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与结论:植入前后滑脱度、滑脱角、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及矢状面平衡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椎间盘高度的恢复与腰椎前凸、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滑脱度及滑脱角的变化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腰椎前凸的变化与滑脱角、滑脱度、骨盆倾斜角及骶骨倾斜角的变化存在线性相关。说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能够显著地改善腰椎椎体滑脱症患者的骶骨倾斜角、骨盆倾斜角、腰椎前凸及矢状面平衡;运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椎体滑脱症患者,必须考虑不同骨盆投射角下的骨盆代偿模式,个体化地重建椎间盘高度。  相似文献   

2.
葛武  程光齐  刘中远 《解剖与临床》2004,9(3):182-182,184
目的:观察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联合应用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36例。其中,退行性滑脱30例,椎弓根峡部不连滑脱6例;Ⅰ度滑脱29例,Ⅱ度滑脱7例。结果:经8~24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症状均缓解,未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及感染,未发现断钉现象,椎体间融合好。结论: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联合椎体间融合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研究使用单枚椎间融合器(Cage)的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技术(PLIF)在退变性腰椎滑脱并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4年1月期间的退变性腰椎滑脱并椎管狭窄症患者42例,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41~76岁,平均61.9岁。所有患者均采用全椎板减压、椎间盘摘除、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内固定、后路椎体间融合术,融合均采用单枚椎间融合器(Cage)加自体骨粒植入。术后随访1~3年,平均1.7年。临床症状采用JOA评分、VAS评分和ODI评分来评价,影像学表现评价指标包括滑脱率、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和植骨融合率。结果临床症状,术后6个月JOA评分、VAS评分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影像学表现,滑脱率、椎间隙高度和腰椎前凸角在术后6个月均获得明显的恢复,术前与术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随访42例病例均达骨性愈合,融合率为100%。结论经全椎板减压、椎间盘摘除、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内固定、后路椎体间融合术,可以达到彻底椎管减压,有效改善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采用单枚Cage的PLIF技术能有效恢复和维持脊柱生理稳定性,可获得满意的影像学表现,融合率高,并发症风险低。  相似文献   

4.
文题释义: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是脊柱外科常见的腰椎融合方式之一,具有术后即刻稳定性好、植骨融合率高、可恢复椎间隙高度及腰椎生理曲度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腰椎滑脱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腰椎疾病的治疗。 L5入射角:这一概念于2006年由ROUSSOULY首次提出,为一种动态性参数,反映L5腰椎椎体的倾斜状态,与腰椎椎体滑脱程度、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及临床疗效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可预测腰椎滑脱患者术后腰骶部的平衡状态,研究已证实腰椎滑脱患者L5入射角的重建应予以重视。 背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经典术式,具有改善腰椎前凸角、增加椎间隙高度、复位滑脱椎体、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优势。 目的:探讨单节段与双节段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治疗低度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时对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影响,分析改善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9月使用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行单节段与双节段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治疗低度(Ⅰ-Ⅱ度)退变性腰椎滑脱症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融合节段分为2组,单节段组37例,双节段组31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拍摄含双侧股骨头站立位腰椎侧位X射线片,比较2组患者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术后融合器沉降率与骨性融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2-40个月;②单节段组与双节段组椎体滑移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2组间改善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与术前相比,2组患者骨盆倾斜角显著减小(P < 0.05),骶骨倾斜角显著增大(P < 0.05),但2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与术前相比,2组患者腰椎前凸角、下腰椎前凸角、腰椎前凸分布指数明显增大(P < 0.05),双节段组增加值显著大于单节段组(P < 0.05);⑤与术前相比,2组患者L5入射角、L5椎体倾斜角、L1垂线与S1距离明显减小(P < 0.05),且双节段组减小值显著大于单节段组(P < 0.05);⑥2组患者融合器沉降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⑦提示低度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可通过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改善矢状位平衡,双节段融合后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改变更显著。 ORCID: 0000-0003-1782-8915(未洋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
峡部裂性与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手术选择及临床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通过对120例腰椎滑脱症手术治疗患者的回顾性临床分析,探讨有关胺惟滑脱症的术式选择及治疗效果。方法:依据患者病情分别采取以下两种术式。A组,峡部裂性腰椎滑脱,行椎弓根钉固定复位后外侧椎板关节突间融合加峡部植骨融合术57例,Ⅰ度33例,Ⅱ度14例,Ⅲ度10例;B组,退行性腰椎滑脱,行开窗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固定复位后外侧椎板关节突间植骨融合术63例,Ⅰ度45例,Ⅱ度18例,均合并腰椎管狭窄,其中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15例。结果:随访6~36个月,平均18个月。A组植骨融合率100%,术后滑脱复位率93%;B组植骨融合率100%,术后滑脱复位率90%。结论:后路复位椎弓根钉固定后外侧椎板关节突间峡部植骨融合术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GSS-Ⅲ代后路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GSS—Ⅲ代后路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路手术GSS—Ⅲ代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36例。术中对Ⅰ度患者采用原位融合内固定,Ⅱ~Ⅲ度则提拉复位内固定加锥体间融合。对术前及术后随访时JOA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术后随访8—36个月,36例症状均得以缓解,恢复体力劳动。术后8个月,36例中有34例复位的椎体植骨部分基本骨性融合。Ⅰ度和Ⅱ~Ⅲ度患者手术优良率分别为91.6%和83.4%。结论:GSS—Ⅲ代后路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一次性完成椎管减压、复位、固定和融合,疗效确定可靠。  相似文献   

7.
背景:近年,临床上采用椎弓根内固定、椎管减压及植骨融合联合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增加了融合率,但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差异很大。目的:对比经后路与经椎间孔植骨融合修复退变性腰椎滑脱并发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纳入40例退变性腰椎滑脱并发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男11例,女29例,年龄56-74岁,均接受椎弓根内固定、椎管减压及植骨融合联合治疗,其中19例选择经后路椎体间融合,21例选择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植骨材料均为多孔β-磷酸三钙。治疗后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不良指数评分、植骨融合率、腰椎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治疗后6个月,两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不良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植骨融合率、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不良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组的腰椎功能恢复好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组(P0.05),硬脑膜囊破裂、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组(P0.05)。表明经后路与经椎间孔植骨融合修复退变性腰椎滑脱并发腰椎管狭窄症均具有良好的植骨融合率,但经椎间孔植骨融合更有利于保护神经根及硬膜囊、促进腰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背景:近年来椎管减压复位内固定联合植骨融合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双侧椎弓根螺钉辅助椎体间植骨融合及单侧椎弓根螺钉辅助椎体间植骨融合是治疗老年退行性椎管狭窄及腰椎滑脱的主要方法。 目的:对比双侧及单侧椎弓根螺钉辅助椎体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老年椎管狭窄合并退行性腰椎滑脱的早期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60例老年椎管狭窄合并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60-78岁,分两组治疗,两组均行椎管减压,治疗组(n=30)行单侧椎弓根螺钉辅助椎体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对照组(n=30)行双侧椎弓根螺钉辅助椎体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治疗后随访1年,以JOA评分评估两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同时记录并发症情况。 结果与结论:治疗组与对照组JOA评分分别为25.7±1.9,25.8±1.8,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组有3例出现下肢麻木,2例发生硬膜撕裂,并发症发生率为17%;对照组3例出现下肢麻木,3例出现硬膜撕裂,并发症发生率为20%,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均未发生与植骨材料相关的不良反应。表明采用双侧或单侧椎弓根螺钉辅助椎体间融合器骨植骨融合治疗老年退行性椎管狭窄合并腰椎滑脱均有较好的疗效。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背景:腰椎间盘摘除后患者复发风险较高,再次手术治疗的方式有多种,但目前对复发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研究并不多。 目的:对比研究椎间盘摘除与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对腰椎间盘突出复发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响。 方法:61例腰椎间盘突出椎间盘摘除后再发病例,按再次修复方式分为2组,椎间盘摘除组30例;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组31例。在站立位脊柱侧位X射线片上测量两组治疗前后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角、骨盆投射角,并对两组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与结论:摘除组治疗后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角及骨盆投射角未见明显变化(P > 0.05);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组治疗后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角及骨盆投射角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 < 0.05);治疗前两组间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角、骨盆投射角未见明显差异(P > 0.05);治疗后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组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角、骨盆投射角较摘除组明显增加(P < 0.05)。结果证实,椎间盘摘除不能显著改变再次手术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较椎间盘摘除对再次手术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响更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背景:腰椎滑脱直接导致滑脱椎体与下位椎体间接触面积的减少,滑脱椎体间接触面积是决定椎间应力和腰椎退变的重要因素。腰椎椎体截面是不规则的肾形,没有成熟的数学公式可以直接计算出椎体间接触面积的变化规律。 目的:观察腰椎滑脱时椎体间接触面积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方法:采集25套L4椎体下表面和L5椎体上表面的图像,在二维平面上均分为14步模拟腰椎滑脱过程,Image-ProPlus软件计算每一滑脱点(n)椎体间重叠面积Sn,取平均值后再换算成百分面积,Sn%=Sn/S×100%,观察0~100%滑移时椎体间接触面积的变化规律。根据此规律提出新的腰椎滑脱临床分期,并应用其指导治疗56例腰椎滑脱患者。 结果与结论:腰椎滑脱过程中,Sn%的变化是一个双曲线:滑脱率0~23%阶段,Sn%降低较缓慢;23%~44%阶段,Sn%的变化明显加快;44%~100%阶段,Sn%的变化再次变缓,拐点分别出现在一维滑脱率的(23±2)%和(44±2)%处。48例腰椎滑脱患者获得随访,临床疗效按Staufee标准优良率达90%左右。提示腰椎滑脱时椎体间接触面积的变化是非线性的,有助于腰椎稳定性评估并指导腰椎滑脱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腰椎间盘退变时椎间隙形态与腰椎曲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退变时椎间隙的形态变化以及腰椎曲度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121例研究对象分成3组,对照组33例,L4/5椎间盘轻度退变组53例,重度退变组35例。将所有研究对象的MRI片输入电脑,在MRI正中失状面的T2WI图像上观察椎间盘的信号,椎间隙的前高、中高和后高,椎间隙的角度以及腰椎曲度。结果:(1) 椎间隙高度在对照组、腰椎间盘轻度和重度退变组逐渐减小,两两间有显著性差异(P <0.05); (2)椎间隙角度以及腰椎曲度在对照组、腰椎间盘轻度和重度退变组逐渐减小,两两间有显著性差异(P <0.05); (3)椎间隙的角度和腰椎曲度呈正相关, (P<0.05)。结论:腰椎间盘退变时椎间隙的形态以及腰椎曲度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对腰椎间盘退变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背景:人工全椎间盘置换是近年来治疗腰背部疼痛可选择的方法之一,但有关置换后对腰椎矢状面影响的报道较少。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置换后对腰椎前凸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曾因单节段退变性椎间盘疾病行腰椎间盘置换的患者影像学资料,数据测量包括置换前及置换后腰椎前凸角、病变节段前凸角、腰骶椎间角。 结果与结论:17例患者随访均12个月以上。行椎间盘置换的患者中L4-5节段病变3例,L5-S1节段病变14例。与椎间盘置换前相比,椎间盘置换后平均病变节段前凸角、腰椎前凸角均显著增加(P < 0.05);与椎间盘置换前相比,假体置入后腰骶椎间角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提示,对于单节段退变性椎间盘疾病腰椎间盘置换后有助于增加患者腰椎前凸和病变节段前凸角度,有助于改善患者腰椎矢状面平衡。置换后腰骶椎间角与置换节段假体置入角度无关。  相似文献   

13.
背景:融合是腰椎减压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后稳定运动节段的重要方式,经典的融合方式包括后外侧融合、后方椎间融合、后外侧融合并后方椎间融合。很多研究报道过几种融合方式的优势、技术要求、临床疗效和融合后并发症,但结论各异,很难明确最佳融合方式。 目的:比较后外侧融合、后方椎间融合、后外侧融合并后方椎间融合的疗效差异,以期寻求最佳融合方式。 方法:选择167例因退变性腰椎疾病行1个或2个节段融合,随访时间最短为3年的患者,分为3组,后外侧融合组62例,后方椎间融合组57组,后外侧融合+后方椎间融合组48例。通过目测类比评分、ODQ问卷和Kirkaldy-Willis 量表评价患者的腰痛、下肢疼痛和功能状况,并进行影像学评价,包括椎间盘高度、腰前凸、病变节段间角度、融合情况及融合后并发症。 结果与结论:最后1次随访结果表明,后外侧融合组患者中50例(80.7%)疗效优良,后方椎间融合组患者中50例(87.8%)疗效优良,后外侧融合+后方椎间融合组41例(85.5%)疗效优良,3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704)。3种融合方式都明显改善了椎间盘高度(P < 0.05),其中后外侧融合组椎间盘高度丢失最多,腰前凸和节段间角度明显增大,3种融合方式的节段间角度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最后1次随访时,3种融合方式的不融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治疗后并发症包括3例深部感染,4例暂时神经麻痹,1例永久神经麻痹,6例取骨处疼痛。提示3组融合方式在临床疗效和融合率方面无明显差异,后方椎间融合比后外侧融合能更好维持矢状面平衡。单纯后方椎间融合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失血量及避免取骨处疼痛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4.
背景:腰椎退变性疾病是脊柱外科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的:通过对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椎管减压椎间植入物置入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进行分析,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文献和理论研究信息。 方法:检索腰椎退变性疾病内固定治疗的相关研究文献,对椎管减压植入物置入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研究文献进行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综合分析。 结果与结论: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各种病因之间相互影响,常同时存在,临床工作中严格按照手术适应证进行植入物置入内固定减压、植入物置入固定融合术的应用均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背景:腰椎各骨性结构参数的变化是下腰部脊柱骨性结构的形态改变的直接反应,这种改变很可能是在长期受到外在或内在因素影响后脊柱正常结构应变的结果,但不同参数反映的情况是否相同以及与对应的临床症状是否有相关性尚待探讨。 目的:测量和比较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椎骨性结构参数,分析参数变化与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关系。探讨腰椎骨性结构的异常是否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以及在腰椎间盘退行性变中的意义。 方法:纳入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7例,同期于放射科行CT检查显示非腰椎间盘突出者143例作为对照组。按性别差异分为男、女组;按年龄分为25-34岁组、35-44岁组、45-54岁组、55-65岁组。测量的腰椎骨性结构参数包括棘突偏斜角、关节突关节角、腰椎曲度、腰椎曲度角、腰骶关节角。 结果与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组与对照组的棘突偏斜角在L4、L5水平存在差异,数据不呈正态分布,应用秩和检验,Z值为-10.609,-12.074,P < 0.01。腰椎间盘突出症组与对照组的关节突非对称性、腰椎生理曲度、腰椎曲度角、腰骶关节角在各年龄组及总体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从性别上看,男、女组仅在腰骶关节角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7 < 0.01);各年龄段间比较,55-65岁组关节突非对称性、腰椎生理曲度、腰椎曲度角、腰骶关节角分别与25-34岁组、35-44岁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在45-54岁组和25-34岁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提示腰椎骨性结构参数的变异不是直接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原因,但腰椎骨性结构参数的异常在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中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6.
背景:腰椎小关节及其对称性与腰椎间盘突出之间是否存在关系,文献报道争议很大。 目的:测量分析腰椎小关节方向性与腰椎间盘突出的关系。 方法:收集因腰腿痛行CT检查的169例患者,L4/5 腰椎间盘突出35例,L5/S1腰椎间盘突出67例,无间盘突出对照组67例。在CT终端机上选取L3~S1椎间隙的远侧椎体上终板层面,测量3个节段的腰椎小关节角。 结果与结论:①L4/5和L5/S1腰椎间盘突出组L3/4、L4/5、L5/S1每个节段腰椎小关节角左侧均大于右侧(P < 0.05);各组小关节前内侧角和后外侧角两侧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各节段腰椎小关节角、前内侧角、后外侧角3组之间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 > 0.05)。③各组腰椎小关节角、后外侧角自L3/4至L5/S1节段均逐渐增大(P < 0.05);而前内侧角L4/5节段最大,L3/4节段最小(P < 0.05)。提示腰椎间盘突出与腰椎小关节角左右侧不相等有关;腰椎小关节角和后外侧角自L3/4至L5/S1逐渐更偏向冠状位,而内侧角在L4/5节段更偏冠状位,可能与腰椎管狭窄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At present,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have proved that the discectomy and interbody fusion are effective in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But for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with Modic chang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above two kinds of surgical methods are still inconclusive. OBJECTIVE: To systematically review the effectiveness of discectomy versus interbody fusion in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with Modic change. METHODS: We searched PubMed, Embase, The Cochrane Library (Issue 2, 2015), CBM, CNKI, VIP and WanFang database fo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on discectomy versus interbody fusion for lumbar disc herniation with Modic change from inception to May 1st, 2015. Clinical outcomes were back pain Visual Analog Scale, leg pain Visual Analog Scal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lumbar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 the number of cases affecting complications, and MacNab criteria. Meta-analysis was performed using RevMan 5.2 software. RESULTS AND CONCLUSION: Nin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were included, involving 945 patients. The results of meta-analysi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discectomy group, back pain Visual Analog Scale was lower [MD=0.81, 95%CI (0.69, 0.92), P < 0.000 01];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was lower [MD=2.07, 95%CI (1.62, 2.52), P < 0.000 01]; lumbar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 was higher [MD=-2.32, 95%CI (-4.32, -0.32), P=0.02] in the interbody fusion group.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eg pain Visual Analog Scale and MacNab criteria outcomes was detected between both groups. These findings verified that interbody fusion was safer and more effective for lumbar disc herniation with Modic change, compared with discectomy.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靶向穿刺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6年6月在泰州市中医院行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0例,根据术前、术后1天、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患者VAS评分和ODI指数评价疗效。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后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术后1天、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MacNab标准评分优54例,良10例,可6例,优良率91.4%。结论经皮椎间孔镜靶向穿刺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