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与分析延续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出院患者服药及复诊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本院住院治疗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急性心肌梗死护理组)60例与观察组(延续护理组)60例。比较两组出院后不同时间的服药及复诊依从性、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出院后1个月及3个月观察组的服药及复诊依从性高于对照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延续护理有助于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出院患者服药及复诊依从性,更受患者及家属的认可,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同空腹血糖水平与预后的关系,其中预后情况包括住院治疗期间和出院后1年内的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猝死的发生率。方法将某院2009.01.01~2010.10.01入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60例(否认既往糖尿病史),并依据入院时空腹血糖值(FBG)情况分组。规定FBG≤5.6mmol/L为A组;5.6mmol/L﹤FBG≤7.8mmol/L为B组;7.8mmol/L﹤FBG≤11.1mmol/L为C组;FBG﹥11.1mmol/L为D组。所有病例均随访1年以上,分别统计其发病入院系统治疗期间和病情控制后出院1年内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猝死等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同血糖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结果系统治疗期间和病情控制后出院1年内各组的主要MACE事件发生率随空腹血糖水平升高而提高。结论空腹血糖水平越高,系统治疗期间和病情控制后出院1年内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猝死等主要MACE事件发生率越大,提示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介入治疗(PCI)患者合并低T3综合征的危险分层和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205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记录住院期间发生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死亡)。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确定血清T3水平截断点,低于该值的称为严重低T3组。结果住院期间发生心衰事件重度低T3组(A组)占49.0%、中度低T3组(B组)占30.2%、轻度低T3组(C组)占20.0%,而正常组(D组)占13.7%。A组预后较其他组更差(P0.05)。结论血清T3水平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患者发生心衰的预测指标,对筛选该患者中重度患者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肺复苏(CPR)后出院准备度与社会功能的关系,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PR后社会功能缺陷的早期预防及出院前健康教育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选取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CPR救治成功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9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统一编制的调查表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在患者出院当天采用出院准备度量表进行出院准备度评估。根据患者出院6个月后的功能活动问卷(FAQ)的评测结果筛选出社会功能缺陷组(118例),在178例无社会功能缺陷者中选取118例为社会功能正常组。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社会功缺陷组CPR纠正时间8 min、家庭月收入8 000元、家庭支持情况差、出院准备度差以及不在职的比例均高于社会功能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院准备度差(OR=3.204,95%CI:1.592~6.948)、心律失常CPR纠正时间8 min(OR=3.002,95%CI:1.446~5.608)、家庭支持情况差(OR=2.470,95%CI:1.369~4.164)、家庭月收入8000元(OR=1.740,95%CI:1.348~3.584)及不在职(OR=2.476,95%CI:1.408~4.447)均是CPR后患者社会功能缺陷的危险因素,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院准备度中身体状况和出院后应对能力2个维度与FAQ评分均呈正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B值分别为0.480,0.570,P0.01)。结论出院准备度差可增加急性心肌梗死CPR患者社会功能缺陷发生的风险,提高患者出院准备度尤其是身体状况和出院后应对能力对提高患者社会功能意义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死亡原因及影响因素,降低临床死亡率。方法选取我院自2007年3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死亡组(18例)和非死亡组(10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相关因素情况。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死亡相关因素后发现,糖尿病史、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肾功能不全、前壁梗死、梗死面积左心室心肌20.0%以上、白细胞总数>20×109/L、心肌酶增高4倍以上、心前区剧痛超过24 h等9项因素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因素较多,临床做好相关因素的防范工作,及时作出诊断和对应处理可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rh BNP)与左西孟旦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一般资料为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110例,依照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55例)采取硝普钠和多巴酚丁胺进行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55例)采取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左西孟旦急性静脉滴注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的NTpro—BNP,LVEF,以及呼吸困难评分进行比较。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NTpro—BNP,LVEF,以及呼吸困难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NTpro—BNP,LVEF,以及呼吸困难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左西孟旦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显著,可使患者的心肌细胞损伤得以显著改善,使患者心功能得以有效提升,进而使其呼吸困难症状得以缓解。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血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房颤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21年8月我院收治的60例房颤患者,根据其是否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分为心肌梗死组(n=18)和非心肌梗死组(n=42)。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RDW、H-FABP水平,分析血清RDW、H-FABP水平与房颤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相关性,并评价其用于诊断房颤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价值。结果心肌梗死组的血清RDW、H-FABP水平均高于非心肌梗死组(P<0.05)。Spearman分析显示血清RDW、H-FABP水平与房颤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呈正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RDW、H-FABP水平诊断房颤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1(95%CI:0.364~0.917)、0.750(95%CI:0.504~0.997)。结论血清RDW、H-FABP在房颤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呈现高表达,其水平与房颤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存在相关性,可有效预测房颤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研究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治疗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80例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及其家属意愿,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以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瑞舒伐他汀进行治疗.经过3个月地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甘油三酯(TG)、血清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的改善情况以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TC、TG、LDL-C、HDL-C等指标的变化值更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予以瑞舒伐他汀钙进行治疗,对临床指标的改善作用更加显著,疗效更为显著,而且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诊介入治疗在治疗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接受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并且在院前出现心脏骤停的患者1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2例,观察组给予介入治疗,对照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结果:观察组冠脉再通率、心力衰竭发生率、再次休克以及诱发出血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介入治疗的运用可以降低心力衰竭、再次休克和诱发出血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冠脉在通率和临床治疗的有效率,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致急性心力衰竭治疗中应用重组人脑钠肽的效果。方法:将64例心肌梗死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治疗)和观察组(30例,加用重组人脑钠肽),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28/30),高于对照组70.0%(21/30);治疗后患者心功能指标及24 h尿量较治疗前均有改善,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致急性心力衰竭治疗中应用重组人脑钠肽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心肾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孙晓丹  张月兰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2):2436-2439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近、中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关系。[方法]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12h内直接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24h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hs-CRP。根据hs-CRP水平,分为A组(hs-CRP﹤3mg/L,n=18);B组(3mg/L≤hs-CRP﹤10mg/L,n=32);C组(hs-CRP≥10mg/L,n=50)3组,详细记录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和冠状动脉造影、PCI资料。记录患者住院期间、术后30d及180d随访期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脂血症病史、糖尿病病史、发病至手术时间、手术持续时间、肌钙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冠脉病变程度、梗死相关血管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高血压病史、左心室射血分数、前降支病变、前壁心肌梗死、hs-CRP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在30d心力衰竭发生率(C组﹥B组﹥A组)、180d血运重建率(B组﹥C组﹥A组)及180d心力衰竭发生率(C组﹥A组﹥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Binary 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校正其他影响因素后,初发AMI患者直接PCI术后24h测定的hs-CRP水平每升高1mg/L,住院期间及30d内发生MACE风险分别增加2.4倍(OR:2.42,P=0.045)及2.2倍(OR:2.187,P=0.042),30d内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增加2.6倍(OR:2.565,P=0.043)。[结论]AMI患者直接PCI术后hs-CRP升高可能是术后住院期间及30d内MACE发生率的独立预测因子,可能对30d内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有较强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于急诊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作用与效果。方法:选出我院急诊科室在2016年8月-2018年9月采用常规护理的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其作为A组,另选出在此基础之上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其作为B组,观察比较其结果。结果:B组患者在护理后其救治情况、急性心肌梗死的复发率、总体满意率都优于A组患者(P0.05)。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在运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后,能够减短急诊停留所需时间、住院所需时间等,增强患者对于护理的总体满意率,防止患者再次产生复发,可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采用不同院前急救措施的效果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6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将先治疗后转运的62例患者纳入A组,采用边转运边治疗院前急救措施的58例患者纳入B组,家属送诊的40例患者纳入C组,记录各组患者救治后生命体征及并发症情况,评价急救效果及预后。结果三组患者急救总有效率、存活率、急救处理后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及血压比较差异显著(P0.05); A、B组两组生命体征指标均显著优于C组(P0.05); C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A、B组(P0.05); A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显著优于B组(P0.05); A、B组生存情况显著优于C组(P0.05)。结论先救治后转移及边救治边转移两种院前急救方式均能有效稳定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生命体征,但先救治后转移救治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3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与护理效果.方法:随机选取30例本院急诊自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实施院前急救与护理,分析急救效果.结果:急救与护理后,救治成功患者27例,死亡3例,死亡率10%(3/30).出现心力衰竭患者2例、心源性休克1例,并发症发生率10%(3/30).患者及家属护理满意度96.7%(29/30).结论:给予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院前急救与护理,对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与并发症发生概率具有重要作用,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方式及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患者,实验组对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对照组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焦虑及抑郁改善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在临床护理下,焦虑情绪与抑郁情况改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所具备的多样性与针对性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应用效果显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焦虑与抑郁负面心理情绪,提高护理质量的同时促进患者病情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伊伐布雷定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天津市武清区人民医院2016年5月-2017年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13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8例和观察组6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上加用伊伐布雷定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静息心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心律失常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较治疗前静息心率、LVEF、LVEDD、NT-proBNP明显改善,且观察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非致命性心室颤动、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伊伐布雷定可以有效减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的静息心率并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碎裂QRS波群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本院治疗的126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出院时伴有碎裂QRS波群者纳入观察组(65例),未伴有碎裂QRS波者纳入对照组(61例)。两组术后均进行10个月随访,观察两组随访期间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血运重建、心力衰竭与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等,统计两组心源性死亡率、全因死亡率等。结果两组再发性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率、冠脉血运重建发生率、心力衰竭发生率、心源性死亡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全因死亡率、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2.31%、30.77%,高于对照组的1.64%、8.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碎裂QRS波群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预后评估中应用价值较高,可通过观察患者是否伴有碎裂QRS波群制订个体化防治措施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院外管理模式加以干预后对其预后情况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0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2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采用数字奇偶法分组;研究出院后管理模式期间,对照组(61例):未对患者给予出院管理;观察组(61例):选择院外管理模式给予出院管理;最终就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再住院率以及死亡率展开对比。结果:同对照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观察组获得明显下降(P0.05);同对照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住院率(31.15%)以及死亡率(24.59%)对比,观察组(8.20%)、(6.56%)获得明显下降(P0.05)。结论: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选择院外管理模式展开出院管理,于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再住院率以及死亡率降低方面获得明显效果,从而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好转以及预后改善做出充分保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与探讨不同缺血分级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临床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9月-2012年9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60例,根据患者的心肌缺血分级将其分为2组,2级缺血组共30例,3级缺血组共30例。两组患者在发病后均接受溶栓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并统计住院期间患者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概率。结果入院时3级缺血组患者心电图ST段抬高明显高于2级缺血组,经过治疗后sT段降低明显低于2级缺血组,P〈0.05。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可得,3级缺血组患者明显高于2级缺血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律失常与其缺血分级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缺血分级越严重,发生心律失常的概率越高.治疗的疗效越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音乐疗法对改善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心绞痛发作情况及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将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72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6例与对照组36例。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接受相同的治疗及护理,对照组不接受音乐治疗,实验组接受音乐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出院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出院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患者心理健康、自我护理、社会功能、行走及肢体运动能力、语言交流等生活质量各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音乐疗法对改善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及生活质量的作用显著,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