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背景:诸多研究已证实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骨形成及骨折愈合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单纯予以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植入容易出现扩散和降解,无法对新骨形成予以持续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骨在兔腰椎中的融合效果。 方法:取30只新西兰大白兔,构建后路腰椎横突间植骨融合模型,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在L5-6横突间植入自体髂骨、同种异体骨及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同种异体骨复合物),植入后6周,进行大体观察、X射线检查及组织学观察。 结果与结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骨组融合率、新生骨组织在总面积中所占百分比高于自体髂骨组、同种异体骨组(P < 0.05);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骨组、自体髂骨组拉伸强度大于同种异体骨组(P < 0.05),前两组拉伸强度无差异。X射线显示3组植骨区均可见骨痂形成;组织学显示,自体髂骨组移植物已消失,形成大量软骨,有少量骨小梁,并有一定编织骨形成;同种异体骨组有较多的纤维组织包裹材料,有骨岛形成,有数量较少的骨小梁及软骨形成;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骨组存在大量骨小梁和少量软骨,形成编织骨且有皮质骨形成。表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骨在兔腰椎中可以获得良好的融合效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
BACKGROUND: 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 (rhBMP2)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new  bone formation and fracture healing, but its specific application in the lumbar spinal fusion remains controversial.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autogenous bone, rhBMP2 composite bone or allogeneic bone on the lumbar spinal fusion of rabbits.  METHODS: Forty-five New Zealand white rabbits were enrolled to make intertransvers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models and then randomly subjected to autogenous iliac bone, rhBMP2 composite bone or allogeneic iliac bone via L5-L6 intertransverse process, respectively. Then, the rats were sacrificed under anesthesia at 8 weeks after operation to observe the lumbar fusion. RESULTS AND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the allogeneic iliac bone group, the fusion rates, tensile strength ratio of L5-6/L4-5, and percentage of new bone tissues were increased more significantly in the other two groups  (P < 0.05), and moreover,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utogenous iliac bone and rhBMP2 composite bone groups.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autogenous iliac bone and rhBMP2 composite bone have similar fusion effects, both of which are superior to the allogeneic bone.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 BMP-2)与同种异体骨在治疗单纯胫骨平台外侧塌陷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太仓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单纯性胫骨外侧平台骨折的患者。将其按照骨移植方法分为BMP组(40例)与同种异体骨组(40例),BMP组采用BMP-2移植修复,同种异体骨组采用同种异体骨移植修复。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早期完全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采用X线检查评估内固定和骨折愈合的情况,用术后12个月的内翻角、后倾角、Rasmussen放射学评分评估骨折复位后的效果,HSS膝关节功能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评定运动功能。结果 两组患者均随访12~16个月,平均(13.73±1.67)个月。BMP组的住院时间[(9.80±1.24)d]、骨折愈合时间[(13.30±2.05)周]、早期完全负重时间[(13.43±1.78)周]以及并发症(5%)明显小于同种异体骨组[(11.47±4.81)d、(14.03±1.95)周、(14.08...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冻干同种异体骨的应力适应性,方法:56只兔双前肢尺骨中段分别进行同种异体皮质骨和松质骨移植,并利用一简易外固定支架造成左侧移植骨承受的正常生理载荷和右侧承受的低载荷,分别在术后2,4,8,16周处死取材,对植骨区标本进行骨形态计量学检查和胶原基因表达的原位杂交分析。结果:骨移植后第4,8,16周,正常载荷侧界面间的四环素标记表面和骨矿化沉积率都明显高于低载荷侧。反映移植骨内部新骨爬行替代的参数,包括皮质骨和松质骨内部的标记表面,皮质骨内部的矿化沉积率,到第16周,正常载荷侧都明显高于低载荷侧,原位杂交结果发现,在界面间或移植骨内部的吸收隐窝内,正常载荷侧I型胶原基因表达比低载荷侧更为明显。结论:正常生理载荷的刺激有利于早期宿主骨-冻干异体骨界面间的连接和异体骨内部新骨的爬行替代。  相似文献   

5.
背景:纳米人工骨最大优点为具有骨诱导活性和优异的成骨性能并且可任意塑型,不良反应低。 目的:观察后路固定结合伤椎椎弓根纳米人工骨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 方法:4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均在入院3 d内行后路椎弓根系统固定结合伤椎植入纳米人工骨治疗,分析对比治疗前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及随访植骨融合。 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均获得9个月以上随访。患者植入纳米人工骨后7 d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P < 0.05),末次随访与植入纳米人工骨后7 d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所有病例植骨均愈合良好。结果表明,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结合伤椎纳米人工骨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对维持重建脊柱稳定性及维持矫正率效果好,植骨融合率高,愈合快。  相似文献   

6.
文题释义: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是一种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在体外克隆出来的蛋白,属于骨形态发生蛋白家族中活性最强的成员,是骨形成中重要的调控因子。它能够将体内未分化的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骨细胞,形成新生骨和软骨,促进骨组织修复。 椎间植骨融合术:是临床上重建和保持脊柱稳定性的手术方式,它不但能够恢复脊柱的稳定性,避免因脊柱不稳带来的疼痛,而且能维持椎体和椎间孔的高度,降低神经根压迫的风险,能够起保护神经功能和保证远期疗效作用。 背景: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 rhBMP-2)联合自体骨行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等脊柱退行性变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已经得到认可,但对于治疗脊柱结核等脊柱感染性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少有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rhBMP-2联合自体骨行椎间植骨融合术对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8年5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根据植骨时是否使用rhBMP-2将其分为2组,试验组33例采用1 mg rhBMP-2联合自体骨植入大小适宜的支撑体中,对照组35例单纯用自体骨植入支撑体。术后随访1年以上,并对术前、术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脊髓损伤ASIA分级、围术期并发症以及融合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通过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 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均完成1年以上的随访,随访中未发现内固定断裂移动和椎体的明显塌陷;②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围术期并发症比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两组术后1周和术后1年的目测类比评分、ASIA分级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改善(P < 0.05),但两组之间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在融合率方面,试验组术后6个月的融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然而,两组术后1年的融合率比较却无统计学差异(P > 0.05)。提示:rhBMP-2联合自体骨行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能在短期内加快骨性融合,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ORCID: 0000-0002-3809-4431(翁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同种异体骨移植中的骨形成相关因子表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分子水平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及其相关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在同种异体骨移植中的表达。方法:以移植兔桡骨为研究对象,分别于同种异体骨和自体骨植入后4、6、8、10和12周取各组节段骨痂,提取总RNA,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 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BMP-2、TGF-β和VEGF的mRNA表达和变化趋势,比较同种异体骨和自体骨移植的多因子表达情况。结果:RT-PCR结果经半定量分析显示,BMP-2、TGF-β和VEGF在4~12周的变化均呈非线性曲线,在第8周时BMP-2及TGF-β、VEGF的表达量均为最高。结论:同种异体骨和自体骨移植后骨组织内存在BMP-2、TGF-β和VEGF的持续分泌表达,其表达趋势与成骨细胞骨形成的活跃程度呈正相关,并且同种异体骨和自体骨移植后多因子表达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具有强大的骨诱导特性,已被证实能够促进骨折、骨缺损等疾病的骨愈合。但目前国内外针对骨形态发生蛋白用于治疗骨不连的研究较少,并且各研究结果间存在争议,使得骨形态发生蛋白治疗四肢长骨骨不连的疗效尚不明确。目的: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骨形态发生蛋白相比自体骨移植治疗四肢长骨骨不连的优势和不足。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lsevier、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NKI及万方等数据库建库至2019年4月发表的文献,筛选出与骨形态发生蛋白治疗四肢长骨骨不连相关的随机或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采用Cochrane系统提供的Rev Man5.1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1)共纳入8篇文献,其中随机对照试验和非随机对照试验各4篇,多为30-124例的小样本量研究,共计613例骨不连患者,观察组采用骨形态发生蛋白或骨形态发生蛋白联合骨移植,对照组采用自体骨移植;(2)Meta分析显示:骨形态发生蛋白或骨形态发生蛋白联合骨移植与自体骨移植的术后愈合率、感染率、二次手术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骨形态发生蛋白联合骨移植与自体骨移植的术后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骨形态发生蛋白联合自体骨移植的平均愈合时间短于自体骨移植[WMD=-1.24,95%CI(-1.70,-0.79),P <0.01];骨形态发生蛋白或骨形态发生蛋白联合骨移植的手术时间短于自体骨移植(P <0.01);单独应用骨形态发生蛋白的术中出血量少于自体骨移植(P <0.05);骨形态发生蛋白联合自体骨移植的治疗费用高于自体骨移植(P <0.01);单独应用骨形态发生蛋白与自体骨移植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结果表明骨形态发生蛋白能够为自体骨移植提供一种可行的替代方法,同时也是自体骨移植物的安全佐剂,具有加速骨折愈合的潜在优势,但目前的证据暂不支持骨形态发生蛋白联合自体骨移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青少年骨囊肿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自2008年5月~2012年7月我院19例青少年骨囊肿患者,其中男14例,女5例,年龄5~16岁,平均13岁。病变部位为股骨近端5例,股骨干2例,胫骨近端10例,胫骨远端2例,均采用病灶刮除加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结果 19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38个月,囊肿均消失,骨缺损腔逐渐被新生骨填充愈合,无患肢疼痛及功能障碍,无复发病例。结论彻底清除病灶、充分移植同种异体骨消灭囊腔是青少年骨囊肿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背景:如何提高腰椎融合术后腰椎融合率、降低并发症是骨科的一个重要课题。 目的:通过检索和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评价成骨蛋白1和同种自体骨在后外侧腰椎融合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和Embase等数据库并结合手工检索,按照既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查找有关成骨蛋白1和同种自体骨应用于后外侧腰椎融合术方面的相关文献。比较两种不同材料在未融合率、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等方面的差异,对部分数据通过Meta分析方法进行处理,估计结局指标的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CI)。 结果与结论:纳入4篇文献,共4项随机对照试验,109例患者,使用成骨蛋白1 融合的61例,使用同种自体骨融合的48例。研究结果提示使用成骨蛋白1未融合率[OR=1.16,95%CI (0.44,3.07)]、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再手术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与使用同种自体骨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且纳入的研究均无内植物相关性不良事件的发生。说明成骨蛋白1作为一种安全的骨材料在后外侧腰椎融合术中可能是一种有效的融合物替代品,其主要优势在于避免了髂骨取骨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满足了融合术对骨量的要求。由于纳入研究较少,需要进一步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去验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回顾性观察自体颗粒植骨和髂骨块植骨在后路单节段胸腰椎结核手术中的临床疗效差异。 方法 2012年8月至2016年6月行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58例单节段胸腰椎结核患者,按植骨方式不同分为两组,颗粒组31例,髂骨组2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的VAS、ODI评分、神经功能恢复,在影像学资料上记录两组节段后凸Cobb角和椎间高度的改善及末次随访时的丢失、植骨融合时间。 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26(15~38)月,颗粒组手术时间(194.2±34.9) min、术中出血量(282.2±130.0) ml、植骨融合时间(5.8±1.0)月均优于髂骨组(240.0±61.5 min、540.7±276.6 ml、8.3±3.6月)(P<0.05)。两组术后、末次随访时节段后凸Cobb角和椎间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颗粒组节段后凸Cobb角和椎间高度丢失稍大于髂骨块组,但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和髂骨植骨相比,颗粒骨植骨方便易行,术中出血少,植骨融合快,应用于单节段胸腰椎结核手术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植骨方式。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Immunotherapy is becoming an increasingly attractive therapeutic alternative for conventional cancer therapy. In recent years Foxp3+ regulatory T-cells (TR) were identified as the major obstacle to effective cancer immunotherapy. The abundance of these cells in peripheral blood is increased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types of cancer and their prevalence among 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correlated with poor clinical prognosis. In contrast, removal or inactivation of TR cells led to enhanced anti-tumor immune response and better efficacy of cancer vaccines. This study reports that Bone Morphogenic Protein Receptor 1α (BMPR1α, Alk-3) is expressed by activated effector CD4+ and TR cells and modulates functions of both cell types. Bone Morphogenic Proteins (BMPs) belong to the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TGF)-β family of cytokines that also include TGFβ and activins. BMPs play crucial roles in embryonic development, tissue differentiation and homeostasis, and development of cancer. It was demonstrated that BMPs and activins synergize with TGFβ to regulate thymic T-cell development, maintain TR cells, and control peripheral tolerance. Inactivation of BMPR1α in T-cells results in impaired thymic and peripheral generation of TR cells. BMPR1α-deficient activated T-cells produced a higher level of interferon (IFN)-γ than BMPR1α-sufficient T-cells. Moreover, transplanted B16 melanoma tumors grew smaller in mice lacking expression of BMPR1α in T-cells and tumors had few infiltrating TR cells and a higher proportion of CD8+ T-cells than wild-type mice.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路、后路、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特点。方法依据对患者所选择的前路、后路、前后路联合手术术式分为三组,进行影像学评价和神经功能评价。结果各组末次随访脊髓功能评价分级提高情况采用R×C表x2检查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各组差异无显著意义。各组术后cobb氏角改善率应用秩和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各组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我们综合应用Denis和McAfee的分型,结合了骨折形态、损伤机制和稳定性评价,对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治疗有较好的指导意义。手术方式的选择更多基于脊柱机械性稳定性、神经性稳定性评价。综合考虑骨折部位、骨折后时间、患者年龄、工种以及术者对入路的熟悉程度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胫腓骨粉碎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6例胫腓骨粉碎骨折采用同种异体骨钉加外固定器治疗,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26例中,2例骨钉断裂,1例有骨钉过度吸收,其余23例骨折愈合良好,愈合良好率达88.4%。结论同种异体骨钉加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粉碎骨折兼具内、外固定之优点,是治疗胫腓骨粉碎骨折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胫腓骨粉碎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6例胫腓骨粉碎骨折采用同种异体骨钉加外固定器治疗,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26例中,2例骨钉断裂,1例有骨钉过度吸收,其余23例骨折愈合良好,愈合良好率达88.4%.结论同种异体骨钉加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粉碎骨折兼具内、外固定之优点,是治疗胫腓骨粉碎骨折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由创伤、骨感染、骨肿瘤切除后造成的大段骨缺损的修复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之一。在传统治疗方法中,利用自体骨游离移植修复骨缺损,虽然有无免疫排斥反应、易愈合等优点,但是存在骨组织来源有限、二次创伤等缺点。虽然人工替代物置换、骨延长转移术等已在临床上得以应用,但均存在各自的不足。针对它们的不足之处,近年来带血管骨膜同种异体骨游离移植的应用使骨缺损的治疗有了迅速的发展。虽然同种异体骨移植存在细菌和病毒感染、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等风险,但由于它的结构类似于自体骨,排斥反应较异种骨小,而且不存在自体骨移植骨组织来源有限、二次创伤等问题,使其成为修复骨缺损的常用材料。现就同种异体骨治疗骨缺损的应用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建立L1椎体爆裂骨折的有限元模型,分析比较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和经椎管椎体内植骨的应力分布。 方法 通过CT扫描、Mimics三维重建、ANSYS前处理等方法建立胸腰段T12~L2有限元模型,据此建立L1椎体爆裂骨折后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和经椎管椎体内植骨加椎弓根钉棒后路固定模型。并对模型在前屈、后伸、侧弯和旋转下加载350N/8Nm,观察分析应力分布情况。 结果 正常胸腰段、L1椎体爆裂骨折、经椎弓根植骨和经椎管植骨模型的等效应力峰值如下,前屈:6.89、54.10、8.03、5.92 MPa;后伸:56.70、109.00、12.50、8.61 MPa;侧弯:6.83、47.50、11.30、3.60 MPa;旋转:23.80、112.00、13.10、7.65 MPa。未植骨时应力主要集中于螺钉的尾部和连接棒,植骨后应力明显降低,并向螺钉中部分散分布。 结论 两种植骨方式的模型均重建了伤椎的强度,增加即时稳定性,但经椎管椎体内植骨更充分、更有效减小内固定应力,增加其力学安全性,从生物力学角度是一种植得推广的术式。  相似文献   

19.
改良微创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良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段压缩性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08年6月-2011年5月,选择20例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段压缩性骨折的患者,采用改良Wiltse入路及改良的人字嵴顶点置钉方法完成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并与同期的20例行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植入患者对比分析围手术期参数,影像学指标,视觉模拟评(VAS),Oswestry下腰痛评分(ODD。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了完整的随访,随访时间为9-18个月,平均11.2个月。改良微创组较传统开放组不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明显缩短,而且在术中出血、术后伤口引流量均显著减少(P〈0.05)。两组患者各自在术后后凸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均有显著的恢复(P〈0.05),同时术后VAS评分、ODI残障指数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两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P〉O.05)。结论改良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操作相对简便,安全,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投资少,手术时间短,有利于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