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背景:后路椎间融合器是治疗脊柱椎间盘病变的主要手段之一。应用后路椎间融合器除因为适应证选取及手术操作不当等原因外常常会因为设计上的不合理而引发融合器沉陷、移位等并发症。 目的:通过回顾脊柱融合器的产生、发展和其他学者对后路椎间融合器应用的生物力学环境的研究对融合器进行优化设计。 方法:以“后路椎间融合器,沉陷,设计,植骨融合,生物力学”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1990年1月至2012年2月有关文章。纳入后路椎间融合器的优化设计有关的文献。排除与研究目的无关和内容重复者。保留18篇文献同时查阅《现代脊柱外科学》《脊柱内固定手术学》等相关专著做进一步分析。 结果与结论:后路椎间融合器经过优化设计后,终板后外侧较高的强度可以保证融合器植入椎间后防止融合器陷入椎体,同时又显著增加了融合面的面积,进一步降低应力遮挡,可以提高融合率,加速融合进程,减少沉陷、移位等并发症的产生,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临床椎间盘镜下钉棒置入内固定腰椎融合植入物材料有天然生物材料、人工合成材料以及复合材料,它们都存在各自不同的优缺点。 目的:分析与总结椎间盘镜下钉棒置入内固定腰椎融合植入物的特点,并探讨如何根据植入物的特点进行选择最合适腰椎内固定融合植入物。 方法:在万方数据库及Medline数据库中检索1999-01/2010-12有关椎间盘镜下钉棒置入内固定植入物的研究,关键词为“椎间盘镜,钉棒内固定腰椎融合,植入物”。 结果与结论:由于椎间融合器的尺寸符合内窥镜通道的要求,因而椎间融合器的应用逐渐成为目前椎间盘镜下钉棒置入内固定腰椎融合中最主要的手术方式。腰椎间融合器材料由最初的惰性材料钛合金发展至可降解、可吸收生物材料,异体皮质骨材料融合器也已出现,它最为接近所谓的“金标准”。每种椎间融合器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应根据患者腰椎影像学表现及内固定植入物的特点选择最合适内固定植入物。  相似文献   

3.
背景:随着脊柱内窥镜等微创技术的发展,各种融合器尤其是膨胀式融合器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目的:介绍自行研制的用于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新的 “可膨胀桥拱式椎间融合器”的设计理念和生物学特性。方法:在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检索2000年1月至2011年4月有关融合器应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研究文章,关键词为“腰椎退行性疾病,融合器”。分析目前融合器存在的不足,从而提出一种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新型融合器的构想。结果与结论:经检索共查到相关文献50篇,排除筛选后纳入34篇进行评价。结合文献检索结果,提示了理想的膨胀式椎间融合器除体积小巧、便于植入等特性外,还应提供足够强度的椎体间支撑及稳定性,可有效防止植入后椎间隙高度丢失。参考以上条件,依据现有技术改良,研制出“可膨胀桥拱式椎间融合器”,十分便于微创植入,稳定性好,防下沉能力强,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4.
 背景:目前颈椎前路手术常用的两种椎间融合器为钛笼和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但两者在影像学及临床疗效评价上仍然存在争议。目的:系统评价钛笼与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应用于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后影像学及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2013年第5期)、MEDLINE、EMBASE、CNKI、万方数据库,收集至2013年6月1日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在颈前路手术中对钛笼与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的使用进行比较的对照研究,由2位研究者独立评价文献,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最终纳入文献4篇,共235例患者,其中钛笼组128例,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组107例。Meta分析结果示:在融合率方面及临床疗效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在融合器下沉移位率方面,两组在短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是在长期方面聚醚醚酮组下沉移位率要小于钛笼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在颈椎曲度和椎间隙高度的维持方面,聚醚醚酮组要优于钛笼组。在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中应用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可以获得较好的融合率和临床疗效,相比钛笼可以更好的长期维持颈椎曲度和椎间隙高度,并且拥有更小的下沉移位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5.
背景:纳米羟基磷灰石在骨修复替代材料中有明显优势,但骨诱导活性低、力学性能差等缺陷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为克服弊端,国内外学者从仿生学等角度出发,以纳米羟基磷灰石为基础,掺杂、复合有机或无机材料,得到多种仿生复合材料。 目的:综述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材料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87年1月至2012年12月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nano,hydroxyapatite ,polyamide 66”。同时,计算机检索1987年1月至2012年12月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共检索到文献93篇,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56篇。 结果与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生物力学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目前,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材料研究及引用主要集中于人工椎体、人工椎板及椎间融合器等,并取得了良好临床治疗效果,但仍有很多问题尚需要解决,如诱导成骨、降解情况都缺少长期而详尽的随访资料,而且目前主要是通过细胞学、组织学等方面来评价其生物安全性,尚未涉及到分子水平。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6.
背景:脊柱内固定物被广泛用于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治疗,其目的是利于腰椎融合、重建腰椎矢状位序列、解除脊髓或神经根的压迫。目的:综述腰椎植入物应用于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2000年1月至2015年1月Pub Med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数据库,在标题和摘要中以"生物相容性,内植物,退变性腰椎滑脱;biocompatibility,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Implant"为检索词进行检索。结果与结论:目前常用的腰椎内植入物为椎弓根螺钉与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器主要包括生物型椎间融合器、金属型椎间融合器、复合材料型椎间融合器及可吸收行椎间融合器。不同材料的内固定植入物具有不同的生物相容性,同时也具有不同的稳定性。随着仿生学、3D打印技术、生物力学、材料学的发展,腰椎植入物将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更好的骨替代能力、更好的生物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7.
背景:椎间植入物下沉是颈前路减压融合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了解该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总结关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后椎间植入物下沉的国内外文献,以期对脊柱外科医生进行临床指导。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以“intervertebral implant,subsidence,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cage,review,biomechanical analysis,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 technology,complications,biomaterials”及“椎间植入物,下沉,颈前路减压融合术,融合器,综述,生物力学研究,三维有限元,3D打印技术,并发症,生物材料”为检索词进行文献检索。结果与结论:(1)在术前因素中,骨质疏松、体质量指数较低、更高的T1倾斜率和倒置的颈椎角是颈前路术后出现椎间融合器下沉的危险因素。(2)C6/7是颈前路术后椎间融合器下沉的好发节段,长节段的发生率高于短节段,大多数文...  相似文献   

8.
背景:腰椎不稳、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源性腰腿疼等腰椎退行性疾病常需实施椎间融合,但采用哪一种植入物进行植入好?还存在争议。目的:比较L45侧路单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与传统开放后路单椎间融合器联合单侧钉棒内固定的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标准的L45单节段退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行侧路单椎间融合器内固定治疗(试验组),45例行后路单椎间融合器联合单侧钉棒内固定的椎间融合(对照组),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37个月,平均13个月。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试验组1例出现内固定后椎间融合器移位但无相应症状发生。两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率、住院天数、引流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植入治疗时间及植入治疗中出血量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患者的治疗后ODI及JOA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种方式治疗部分腰椎退变性疾病效果相当,但侧路单椎间融合器内固定创伤小、治疗后恢复快。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后路撑开型融合器与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及优缺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93例腰椎不稳症行后路撑开型融合器及椎弓根固定术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3例行撑开型融合器治疗(A组),50例行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治疗(B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数据及随访数据。  结果 所有患者均随访3年以上,随访发现使用撑开型融合器治疗腰椎不稳症与椎弓根钉固定组相比, 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术后14 d及术后1~3年随访JOA评分、椎间融合率、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两种手术方法均可有效治疗腰椎不稳症,术前对病例进行慎重选择,术中可能保留较多的腰椎后路稳定结构,撑开型融合器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背景:腰椎前路自锁定椎间融合器SynFix-LR与前路钢板和后路椎弓根螺钉比较,其操作更简单、创伤更少,而且其前方0切迹设计降低了血管损伤的风险。如果前路椎间融合后以SynFix-LR固定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在生物力学上相似,那么在避免后路手术入路的情况下就可以达到同样的脊柱稳定的效果。目的:比较前路椎间融合后以前路自锁定椎间融合器固定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腰椎即刻稳定性的差异。方法:选用15具新鲜小牛腰椎标本,模拟临床建立前路椎间融合后SynFix-LR固定模型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模型,在脊柱三维运动测试机上测试两种内固定模型生物力学特性上差异。结果与结论:行单纯前路椎间融合后,腰椎的稳定性比完整标本有明显的下降。以SynFix-LR固定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都能有效地增加腰椎前路椎间融合的初始稳定性,而且两种固定增加脊柱稳定性的效果之间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性区别,因此认为SynFix-LR是较理想的前路椎间融合固定器械,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背景:有限元分析法是目前是脊柱生物力学常用研究方法之一,随着成像、图像处理的进步及有限元分析软件的不断开发与应用,脊柱生物力学研究得到了更深入的发展。 目的:综述有限元的概念、原理与其他生物力学研究方法的差别。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中1979/2011-01关于腰椎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腰椎;有限元;生物力学”或“lumbar, finite element, biomechanics”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腰椎有限元分析相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共收集591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20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近几年有限元分析法在腰椎生理和病理情况生物力学分析中的应用;不同手术方式、内固定器械及人工植入物对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响均有不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及适应证。方法: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加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下腰椎结核患8例,术后随访6月~15月。结果:本组8例植骨块均骨性融合,神经功能也有不同程度恢复,无局部复发病例。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加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下腰椎结核能在彻底清除结核病灶的前提下保证脊柱的稳定性,促进植骨块的骨性融合及病灶愈合。  相似文献   

13.
背景: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技术采用微小切口经可扩张通道进行,与开放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技术相比,微创技术视野小,操作更为精细,对周围组织的损伤较小,有利于恢复。 目的:对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技术与开放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技术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的疗效及临床价值进行评价。 方法:检索2005至2012年间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SC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手工检索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及4种中文主要骨科杂志,纳入以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为研究对象,比较微创与开放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技术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前瞻性队列研究及回顾性队列研究,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提取资料,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1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经过筛选纳入7个研究(856例患者)。7个研究圴选用手术时间作为观察指标,结果显示微创手术的手术操作时间与开放手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1);6个研究选用术中出血量作为观察指标,结果显示微创手术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放手术(P < 0.000 01);2个研究选用手术后下地时间作为观察指标,结果显示微创手术的术后下地时间短于开放手术(P < 0.000 01);6个研究选用术中及术后早期并发症作为观察指标,结果显示微创手术的并发症与开放手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75);3个研究选用融合率作为观察指标,结果显示微创手术的术后融合率与开放手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1.00)。提示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技术是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较理想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背景:经椎板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脊柱疾患是一种独特的固定方法,可用于退变性腰椎的融合。 目的:比较采用微创经腰椎间孔椎体融合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及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与常规开放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下腰痛疾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纳入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于武警广东总队医院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轻度不稳患者49例,均采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内固定治疗。其中24例采用微创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术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及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25例采用常规开放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比较两种固定方法的临床疗效。 结果与结论:两种固定方法术后椎体融合率、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及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改善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可见对无严重不稳的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相当,均能有效提高椎间融合率,使小关节稳定,解除临床症状,门诊随访满意。但采用微创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术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及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液量明显减少(P < 0.05),说明该方法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背景:脊柱双侧内固定广泛应用于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但长期随访发现坚强内固定形成的应力遮挡效应会导致融合椎体的骨量丢失以及临近椎体退变加速。 目的:观察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2006-01/2010-01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对45例一侧肢体为主要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经椎间孔后路椎间融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结果与结论:4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全部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切口感染。JOA评分和目测类比疼痛评分两项指标均有显著改善,固定后及末次随访与固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45例患者中优36例,良5例,可4例,优良率为91%。6个月后X射线及CT提示椎间融合,椎间融合器无移位,无沉降,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提示单侧神经减压椎间融合和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是可行的脊柱外科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背景: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从分子水平反映细胞代谢和功能变化,MRI有更高的软组织对比度和空间分辨率,且无电磁辐射。近年来,随着多模式成像技术飞速发展,作为刚刚应用于临床的多模式分子成像技术,PET/MRI融合显像可提供分子、形态与功能信息,有关研究已成为分子影像领域的关注焦点。 目的:就目前PET/MRI研制存在的问题和进展情况做一综述,并展望其潜在的临床和科研价值。 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数据库、Springerlink数据库、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献。检索时间范围:2000年1月至2012年6月。英文检索词:“PET/MRI”和“multimodality imaging or image fusion”,中文检索词:“分子影像学”和“图像融合”。选择内容与PET/MRI多模式成像相关的文章,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共纳入53篇文献。 结果与结论: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PET/MRI较传统显像手段和其他成功的多模式成像技术,如PET/CT和SPECT/CT有更多、更新的应用优势,并已积累临床前和初步临床应用的经验,PET/MRI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有望将分子影像技术的发展带入一个新的时代,为临床诊断掀开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17.
张强  伍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7(17):3164-3173
背景: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非接触性损伤严重的挑战着人体健康以及运动能力,对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有助于探究和预防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 目的: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非接触性损伤的生物力学因素进行阐述,探讨损伤的研究方法以及预防措施的新进展。 方法:由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及CNKI数据1979至2011年相关文献,在英文标题和摘要中以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injury”和“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biomechanics”等关键词检索,中文文献检索以“逆向动力学”为关键词,选择内容与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落地与损伤的关系、损伤的预防等相关的文献。共纳入文献67篇。 结果与结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非接触性损伤的因素较为复杂,且各种因素相互交错。对不同损伤因素的影响程度的研究较为有限。但是损伤的生物力学因素可以较为直观的解释运动中损伤的原理机制。因而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方法的创新为揭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本质原理和损伤的预防提供了新思路。同时应用正确的训练方法对预防损伤尤其是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非接触性损伤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李丹  罗旭  杨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20(39):5807-5812
背景:对于严重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所引起的腰背痛,保守治疗多数无效,一般需要外科干预手术治疗。修复方式多为对"责任椎"进行减压、坚强固定、选择性椎间植骨融合为主,重新建立腰椎正常曲度和脊柱的平衡及良好的稳定性。目的:探讨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局部减压与选择性椎间融合修复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武警湖南省总队医院收治的57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根据患者自身的临床特点,均采用选择性椎间融合、局部减压和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的修复方案,以影像学分析及Suk标准评价固定、减压、植骨融合情况,日本骨科学会评分评价疗效优良率。结果与结论:(1)手术时间157-255 min,平均176 min;出血量480-1 700 mL,平均835 mL;术后引流量140-210 mL,平均155 mL;(2)57例患者获得12-38个月随访,术后X射线提示,治疗后冠状面Cobb’s角(3.8±2.1)°,侧凸矫正率为54%;治疗后矢状面Cobb’s角(6.3±10.5)°,前凸矫正率为35%。Suk标准评定椎间融合率为95%;根据日本骨科学会腰背痛评分评估末次随访时患者的疗效优良率为91%;(3)术中硬膜囊破裂引发脑脊液漏2例,神经损伤1例,椎弓根螺钉拔出失败1例,无感染,无血管损伤;(4)结果说明,结合患者影像学资料与自身临床特点,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局部减压与选择性椎间融合修复退变性腰椎侧凸,可使退变的侧凸腰椎在冠状面和矢状面上均得到不同程度的重建和稳定,修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