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背景:研究表明壳聚糖能够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甲基泼尼松龙可改善损伤神经附近微环境,临床常用于中枢神经损伤急性期治疗。 目的:观察改性壳聚糖联合甲基泼尼松龙修复大鼠损伤坐骨神经的效果。 方法:将大鼠坐骨神经切断,立即显微吻合,分别于神经吻合周围注入改性壳聚糖,甲基泼尼松龙,改性壳聚糖+甲基泼尼松龙,生理盐水进行干预,并设假手术组进行对比。 结果与结论:在所有组中改性壳聚糖与甲基泼尼松龙联合治疗组展爪恢复时间最早(P < 0.05)。建模后4,8,12周,与改性壳聚糖组、甲基泼尼松龙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改性壳聚糖与甲基泼尼松龙联合治疗组坐骨神经传导速度较快(P < 0.05),腓肠肌湿质量残存率下降较少(P < 0.05),腓肠肌细胞直径及截面积较大 (P < 0.05)。建模后12周,改性壳聚糖与甲基泼尼松龙联合治疗组通过吻合口的神经纤维显著增多,且直径大小、排列较为一致,神经变性较轻。结果证实,改性壳聚糖联合甲基泼尼松龙治疗有利于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修复与再生。  相似文献   

2.
背景:课题组和青岛大学高分子材料研究所合作研制的海藻纤维生物膜,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常被用作制备各种复合材料。 目的:观察海藻纤维膜片包绕覆盖神经断端吻合口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影响。 方法:切断36只雄性Wistar大鼠右侧坐骨神经,随机分组:对照组行神经外膜端端吻合;实验组行神经外膜端端缝合,将海藻纤维膜片包绕并覆盖神经吻合口远近端各约0.5 cm,形成封闭再生室。术后观察海藻纤维膜片降解吸收规律及缝合处粘连情况,组织学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锇酸染色、白细胞介素2及白细胞介素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结果与结论:术后4-6周,实验组海藻纤维膜片逐渐被降解吸收,与周围组织粘连较少,炎性细胞浸润程度较轻,纤维组织增生较少。两组术后1,7,14 d的白细胞介素2及白细胞介素4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实验组术后6周再生神经纤维分布规则且大小较为均一,其神经纤维数量、轴突大小及髓鞘厚度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 0.05)。表明海藻纤维膜片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组织相容性,其包绕覆盖坐骨神经形成的神经再生密闭室可促进大鼠损伤坐骨神经再生。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3.
背景:聚乳酸和聚羟基乙酸复合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稳定的机械强度,无毒副作用,可控的降解速率等特点。 目的:观察聚乳酸和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 方法:手术显露36只Wistar大鼠坐骨神经,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游离坐骨神经后不作任何处理,对照组切断坐骨神经后行神经断端直接吻合,实验组于神经吻合断端包裹聚乳酸和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 结果与结论:①神经电生理学检测:术后4,6周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比较,对照组<实验组<假手术组(P均<0.05)。②组织学检测:对照组神经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实验组吻合口光滑平整,聚乳酸和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明显降解吸收,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对照组有髓神经数量较假手术组、实验组明显减少,且轴突再生率和再生轴突成熟度较低。③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示踪检测:对照组被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阳性有髓神经纤维数量较假手术组、实验组明显减少。表明聚乳酸和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能减轻神经术后粘连,促进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4.
背景:神经生长因子对神经损伤后的修复有促进作用,但目前对不同用药方式的优劣性尚有争议。 目的:观察鞘膜内与局部应用神经生长因子对兔坐骨神经吻合后修复与再生的影响。 方法: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坐骨神经切断后再缝合,分别向兔鞘膜内或损伤局部注射30 μg神经生长因子或等量生理盐水。 结果与结论:坐骨神经损伤后12周,鞘膜内注射神经生长因子组损伤坐骨神经鞘膜增厚,神经纤维排列较整齐,与正常神经纤维差异不大;且其神经干传导速度、有髓神经纤维数目、髓鞘厚度也明显高于其他组(P < 0.05),损伤局部注射神经生长因子组次之。说明神经生长因子具有促进外周神经吻合后修复与再生的功能,鞘膜内应用优于局部注射。  相似文献   

5.
背景:改善局部微环境及减少局部瘢痕有利于周围神经再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目的:评价新鲜羊膜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的效果。方法:选用成年SD大鼠60只,制备单侧坐骨神经急性损伤模型,随机分为人羊膜组、生物膜组、空白对照组,每组20只,均在显微镜下行神经吻接术,吻接处给予人新鲜羊膜、生物膜包裹,空白对照组修复神经后不做任何处理。术后2,4,8,12周行大体观察、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术后4,8,12周行透射电镜观察、轴突成像分析、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检测、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测定。结果与结论:(1)大体观察:术后2周羊膜、生物膜局部稍有吸收,4周大部吸收,8周完全吸收。人羊膜组、生物膜组神经和周围组织稍有粘连且粘连较疏松,活动度可。空白对照组神经和周围组织广泛紧密粘连,钝性不易分离,活动度差;(2)光镜观察:术后2,4,8,12周,人羊膜组、生物膜组神经恢复情况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3)电镜观察:术后4周,3组神经纤维再生均不明显,板层结构均不清晰。术后8,12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人羊膜组、生物膜组神经纤维再生数量更多、髓鞘厚度厚、板层结构更清晰、轴突直径更大;(4)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人羊膜组、生物膜组中S-100蛋白表达及分布均优于同时期空白对照组;(5)轴突图像分析:人羊膜组、生物膜组神经吻合口远端有髓神经纤维直径、髓鞘厚度及横截面有髓神经纤维数目均优于同时期空白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6)神经电生理检测: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人羊膜组、生物膜组潜伏期短、波幅高及神经传导速度快,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7)坐骨神经功能指数:人羊膜组、生物膜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均明显高于同时期空白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8)结果表明,人羊膜作为一种生物材料修复周围神经损伤效果较好,可以减轻受损神经与周围组织的粘连和减少神经吻合处的瘢痕形成,可促进神经纤维再生、轴突直径增大、髓鞘增厚,可以减轻神经切口处炎性反应、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6.
端侧神经吻合后神经再生状况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端侧神经吻合后 ,神经再生的可能性和再生纤维的类型。方法 :失神经后的兔耳大神经制成的端侧吻合模型 ,实验到期后对耳大神经纤维和相应的神经节进行HRP染色和CGRP的免疫组化染色 ,光镜下观察。结果 :神经端侧吻合第 6周 ,背根神经节内开始出现HRP阳性细胞 ,阳性细胞的数量逐渐增加 ,尤其是胞体直径在 5 0 μm以上的阳性细胞数增加显著 ;CGRP免疫组化的染色显示 ,背根神经节内的CGRP阳性标记细胞逐步增强 ,同时供神经纤维内的CGRP阳性纤维也渐增多 ,并跨越神经吻合口长入受神经体内 ,8~ 12周阳性标记细胞和神经纤维的增加均不显著。结论 :端侧神经吻合后再生纤维可长入移植体 ,纤维再生的顺序是细小类的纤维首先再生。  相似文献   

7.
背景:纤维蛋白胶和医用OB胶均能用于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但两种胶体的结构组成和作用原理完全不同。 目的:对比分析纤维蛋白胶或医用OB胶联合几丁聚糖-胶原导管修复兔面神经损伤的效果。 方法:制作中国大耳白兔右侧面神经下颊支损伤模型,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显微外科吻合组,将神经断端对位,作外膜原位吻合;纤维蛋白胶导管粘合组与医用OB胶导管粘合组分别采用纤维蛋白胶或医用OB胶粘合与显微外科技术吻合进行修复。术后16周进行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测、组织学观察、图像分析,评价神经再生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几丁聚糖-胶原导管吸收明显,能抑制吻合口周围纤维结缔组织形成。3组神经肌肉功能恢复良好,口轮匝肌动作电位潜伏期和复合神经肌肉动作电位振幅(M波)检测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再生轴突恢复比相似(P > 0.05),但轴突再生率不同,纤维蛋白胶导管粘合组、医用OB胶导管粘合组均高于显微外科吻合组(P < 0.05或0.01),其中医用OB胶导管粘合组最高。说明胶原导管生物相容性良好,与纤维蛋白胶或医用OB胶联合应用修复损伤神经效果肯定,但纤维蛋白胶更适于神经损伤的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8.
背景: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于外周神经缺损的治疗以及后期康复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以干细胞培养为基础的神经组织工程技术为神经缺损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新型神经导管复合材料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可行性。 方法:选取清洁级纯种新西兰大白兔5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5只,于兔前肢桡骨中段约15 mm处造成外周神经损伤,造模后1周,实验组外周神经损伤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新型神经导管复合材料,对照组外周神经损伤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4周,取神经损伤处的神经纤维长约5 mm,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对比两组再生神经组织内神经纤维的密度和直径。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神经纤维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神经纤维直径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实验组再生神经组织表面细胞数较多,细胞生长状态良好,体积较大,胞体发出多个突起,并且细胞之间相互连接交织成网状,其轴突较长和较粗,呈典型的神经元样细胞表现,且生长密度和状态优于对照组,可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新型神经导管复合材料可以用于修复周围神经缺损,且效果确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背景:有研究尝试将外源性鼠神经生长因子用于周围神经损伤局部,发现局部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能有效促进损伤神经修复,且局部应用效果优于全身应用。目的:评价明胶海绵浸润鼠神经生长因子用于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单一、完全断裂周围神经损伤患者36例,其中男16例,女20例,年龄18-48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 组,实验组急诊行清创、神经端端直接吻合,术中将浸润鼠神经生长因子的明胶海绵环绕包裹于神经吻合处;对照组急诊行清创、神经端端直接吻合,吻合神经处不予特殊处理。两组术后常规石膏固定,抗炎、营养神经、改善循环治疗。治疗后4周进行电生理检查,治疗后6个月进行神经损伤远端感觉、运动功能评价。结果与结论:实验组感觉电位恢复14例,恢复率为78%;运动电位恢复15例,恢复率为83%。对照组感觉电位恢复10例,恢复率为57%;运动电位恢复12例,恢复率为66%。两组间感觉、运动电位恢复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实验组17例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15例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总有效率为83%,两组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表明局部应用明胶海绵浸润鼠神经生长因子可有效促进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背景:周围神经损伤后,损伤远端神经纤维出现Wallerian变性,近端相应节段脊髓出现神经元凋亡,导致轴突再生困难,影响神经损伤修复后的效果。目前针对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大都局限在对损伤局部的修复与刺激,而对近端神经元胞体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比较脊髓电刺激与局部电刺激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疗效,探讨脊髓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脊髓电刺激组、局部电刺激组和对照组各15只。测定造模后不同时期3组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小腿三头肌湿质量、脊髓神经元计数和超微结构、再生神经纤维髓鞘厚度及传导速度。结果与结论:造模后2周,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比较脊髓电刺激组对照组,局部电刺激组对照组(P0.05);造模后4,6,8周,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比较脊髓电刺激组局部电刺激组对照组(P0.05)。造模后2周,大鼠小腿三头肌湿重测定脊髓电刺激组对照组,局部电刺激组对照组(P0.05);造模后4,8周,大鼠小腿三头肌湿质量比较脊髓电刺激组局部电刺激组对照组(P0.05)。造模后2,4,8周,各组大鼠脊髓前角神经元计数脊髓电刺激组局部电刺激组对照组(P0.05)。造模后4,8周,各组大鼠再生神经纤维髓鞘厚度、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比较,脊髓电刺激组局部电刺激组对照组(P均0.05)。提示周围神经损伤后给予相应节段脊髓电刺激,可以有效预防中枢神经元凋亡,促进轴突再生及神经功能恢复,且效果优于局部电刺激。  相似文献   

11.
背景:骨折愈合机制复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时有发生,如何促进骨折愈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的:观察周围神经损伤后局部应用神经生长因子对骨折早期愈合的影响。 方法:36只健康雄性Wistar大白鼠建立胫骨骨折模型,将其随机分为4组,每组18个肢体。①骨折+盐水组为胫骨骨折予以双侧腓肠肌生理盐水注射。②骨折伴神经损伤+盐水组胫骨骨折伴神经损伤予以生理盐水注射。③骨折+神经生长因子组为胫骨骨折予以局部注射神经生长因子。④骨折伴神经损伤+神经生长因子组为神经损伤、胫骨骨折予以局部注射神经生长因子。对各组骨痂计量学结果等情况进行观察对比。 结果与结论:①骨痂量:干预4周时与骨折+盐水组、骨折+神经生长因子组、骨折伴神经损伤+神经生长因子组比较,骨折伴神经损伤+盐水组骨痂量最多,其他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骨计量指标:干预2周时,骨折伴神经损伤+盐水组骨吸收表面积明显大于骨折伴神经损伤+神经生长因子组(P < 0.05),骨折+盐水组破骨细胞指数明显大于骨折+神经生长因子组(P < 0.05);干预4周时,矿化骨小梁宽度,骨折+盐水组明显小于骨折+神经生长因子组(P < 0.05),骨折伴神经损伤+盐水组明显小于骨折伴神经损伤+神经生长因子组(P < 0.05)。结果提示周围神经损伤后的骨折局部应用神经生长因子均可增强成骨能力,且可有效抑制破骨细胞活动,促进骨折早期愈合。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2.
背景:药物治疗和支架置入治疗尚不能修复心肌梗死后已坏死的心肌。 目的:观察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对心肌梗死兔新生血管及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随机抽签法将36只大白兔分为假手术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结扎兔冠状动脉左室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4周,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绝大部分间充质干细胞表达CD44,极少量细胞表达CD34和CD45。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梗死心肌组织有移植的间充质干细胞存活,超声心动仪示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及短轴缩短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和舒张末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P < 0.01)。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心肌纤维化程度、心肌梗死面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 < 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新生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提示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增加了梗死心肌新生血管密度,改善心脏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背景:目前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研究均未涉及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变化所引起的细胞功能改变。 目的:观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兔骨代谢指标及骨组织病理学变化。 方法:将3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等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模型组臀肌注射醋酸氢化可的松注射液8.0 mg/kg,每周2次,持续8周,建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兔模型;正常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结果与结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从第2周开始血清钙、磷显著降低(P < 0.05),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升高 (P < 0.05);从第4周开始,模型组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水平升高,骨钙素水平降低(P < 0.05);模型组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水平至第8周有所下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股骨转子骨密度从第2周开始降低(P < 0.05),股骨头骨密度从第4周开始降低(P < 0.05);成骨细胞数从第4周开始明显降低,破骨细胞数从第4周开始明显升高(P < 0.05)。提示激素可通过损伤骨组织细胞引起骨塑形及骨重建的破坏,造成骨矿物盐的丢失,引起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背景:目前尚缺乏简单易行、实用、操作性强的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 目的:建立一种实用的注射野百合碱诱导的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 方法:采用一次性皮下注射野百合碱60 mg/kg的方法制备SD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 结果与结论:野百合碱注射后第1,2,3,4周,大鼠平均肺动脉压明显升高,右心室肥厚明显。光镜下可见肺小血管肌化程度增强,相对中膜厚度增加,肺血管密度减少,以上症状均随野百合碱注射时间的延长逐渐加重。证实此方法建立的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造模成功。  相似文献   

15.
背景:周围神经断伤后生长缓慢,失神经支配的肌肉萎缩及运动终板纤维化,导致肢体功能不可逆障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已经广泛应用于多学科研究,但应用于周围神经损伤中延缓大鼠失神经肌肉萎缩鲜有报道。 目的:观察异种异基因脐带间充干细胞移植于大鼠离断坐骨神经断端,延缓失神经肌肉萎缩的效果。 方法:新鲜脐带采集于健康足月产妇,分离鉴定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制备大鼠坐骨神经SunderlandⅣ度损伤模型,去神经束5 mm,神经外膜修复,5 mm小间隙移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模型,对照组仅在小间隙内注入同体积生理盐水。测定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小腿三头肌湿质量,坐骨神经干潜伏期、动作电位传导速度、波幅,以及骨骼肌纤维横截面积维持率。 结果与结论:造模后4,8及12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右侧小腿三头肌湿质量及骨骼肌纤维横截面积维持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造模后12周肌电图显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坐骨神经干潜伏期显著低于对照组,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及波幅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 < 0.001)。提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于大鼠离断的坐骨神经断端,可促进神经生长,延缓失神经肌肉萎缩,维持失神经肌肉形态及功能。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6.
背景:增生性瘢痕局部血流量明显增高,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萎缩期及成熟的正常瘢痕。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对新西兰大耳兔兔耳增生性瘢痕的抑制作用及其对瘢痕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作用。 方法: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局部注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对照组局部注射生理盐水。 结果与结论:药物干预后30 d实验组兔耳瘢痕较对照组颜色变淡、质地柔软、厚度薄。苏木精-伊红染色实验组真皮层较对照组薄,单位面积内成纤维细胞数较对照组少,呈平行排列,毛细血管管径较对照组细;实验组瘢痕增生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1)。实验组瘢痕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1)。说明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可能通过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增生。  相似文献   

17.
背景:研究表明富含血小板血浆常通过同源异体制备,可应用于促进扁骨和松质骨的骨折愈合。 目的:用Landsbergs法制备自体富含血小板血浆,观察其对兔桡骨骨折愈合影响。 方法:将新西兰兔随机分成富含血小板血浆组和对照组,分别建立桡骨中下1/3处骨折模型,富含血小板血浆组中加入制备的自体富含血小板血浆凝胶,对照组建立骨折模型后直接缝合。采用Landsbergs法制备自体富含血小板血浆,并植入富含血小板血浆组的骨折端,并行骨折断端石膏外固定。 结果与结论:兔骨折标本在建模后1,2,4,6周均有不同程度骨痂形成。富含血小板血浆组在建模后第4周X射线进行影像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富含血小板血浆组Ⅰ型胶原量明显的高于对照组(P < 0.05),可持续4周左右。结果证实,富含血小板血浆可通过增加骨痂中骨岛量和加速Ⅰ型胶原合成而明显促进长骨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