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监测皮岛对深部移植组织瓣血供监测的可靠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评价监测皮岛对深部移植组织瓣血供监测的可靠性。方法:从1989年9月到2003年6月,对85例因肿瘤切除、创伤导致深部组织缺损的病人实施了携带监测皮岛的各种深部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术后7d内连续临床观察监测皮岛以了解深部组织瓣的血供。结果:10例监测皮岛出现异常,探查发现真正血栓9例,1例为假阳性。术后3d内出现9例,3d后(术后第5d)出现1例。监测皮岛对深部移植组织瓣血供监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Youden’s指数(正确诊断指数)分别为100%,98.7%和0.987。结论:(1)监测皮岛能可靠地监测深部移植组织瓣的血供状态;(2)应用监测皮岛,对深部移植组织瓣的血供监测3d是足够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血管吻合器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软缺损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52例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口腔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行功能性颈清扫+原发灶切除+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其中27例患者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中的静脉采用手工显微外科行端端吻合,25例患者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后的静脉应用微血管吻合器行端端吻合。结果以微血管吻合器行静脉吻合时间为(6.3±1.9)min,较手工吻合时间(12.3±1.4)min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5例患者应用25枚微血管吻合器行静脉端端吻合,血管吻合后术中所有游离股前外侧皮瓣静脉吻合口均未出现漏血、吻合器脱落、张力过大而撕裂、血栓形成导致皮瓣静脉危象等情况,术后亦未出现动、静脉血管危象;27例患者采用手工显微外科吻合40根静脉,术后有2例患者出现静脉血管危象。结论微血管吻合器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软组织缺损中静脉吻合质量高、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阿托伐他汀对大鼠自体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型降脂药阿托伐他汀对自体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影响。 方法: 将Wistar大鼠颈外静脉移植于腹主动脉,建立大鼠自体静脉移植模型,实验分为3组:假手术组、移植对照组和移植实验组。自术后第1 d起,对移植实验组大鼠经胃管灌注给予阿托伐他汀(5 mg·kg-1·d-1)处理。干预4周后取移植静脉组织标本,制备4 μm厚组织切片,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分析移植静脉内膜增生情况,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新生内膜细胞SMα-actin和PCNA的表达情况。 结果: 移植对照组和实验组移植静脉内皮下层SMα-actin染色阳性平滑肌细胞大量增生,导致静脉内膜显著增厚,血管管腔明显狭窄。新生内膜定量分析显示移植实验组移植静脉内膜增生受到明显抑制,其新生内膜面积及新生内膜/中膜面积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并且实验组移植静脉新生内膜细胞PCNA标记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结论: 阿托伐他汀通过抑制新生内膜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能有效抑制自体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发生发展,在防治血管重建术后再狭窄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带监测皮岛腓骨移植治疗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监测皮岛腓骨移植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用带监测皮岛的腓骨移植结合AO空心钉内固定治疗11例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结果:11例中1例监测皮岛于术后监测过程中准确地提示移植腓骨血管危象,及时手术探查处理,复通血供。11例监测皮岛全部成活,随访1~3年,股骨颈骨折端骨愈合,股骨头无坏死。结论:带监测皮岛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治疗股骨颈骨折疗效可靠,监测皮岛是腓骨移植术后血供监测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5.
背景:在体外定向诱导条件下,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可分泌细胞因子促进血管形成。 目的:将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和游离脂肪组织混合移植,评价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对脂肪移植物存活率的影响。 方法:采用不同感染复数MOI值Ad-EGFP基因转染人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确定理想的MOI值对细胞进行标记后,与人脂肪组织混合移植于裸鼠背部(实验组),以移植单纯脂肪组织为对照组。 结果与结论:①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转染24 h可见绿色荧光,5 d荧光表达强度最强,传代后仍有强荧光表达。MOI值为50时转染率95.3%较为理想。②移植后6个月实验组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散在分布于部分脂肪细胞及小叶间隔中,在体内能够部分转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移植脂肪湿质量与存活率高于对照组(P=0.001),移植脂肪纤维化及坏死程度低于对照组(P=0.001)。说明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移植在体内可促进游离移植脂肪组织的再血管化,提高移植脂肪组织存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提高游离足趾移植再造拇、手指的护理质量,预防血管危象的发生,减少血管痉挛诱发因素。方法:对468例560指再造拇、手指进行临床观察与护理。结果:有效解除了38例162次血管危象,再造拇、手指全部成活。结论:及时发现和处理血管危象,尽早恢复局部中血液循环,是组织成活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背景: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心脏功能,改善预后。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经静脉移植人脐血CD34+细胞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方法: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Wistar大鼠心肌梗死模型,于梗死后1,5,10 ,30 d经尾静脉注入0.5 mL人脐血CD34+细胞(实验组)或磷酸盐缓冲溶液(对照组)。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梗死后5,10 d实验组大鼠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升高(P < 0.05),左室收缩末内径明显减小(P < 0.05),左室后壁增厚率更高(P < 0.05),毛细血管密度明显增加(P < 0.05),且以梗死后10 d移植大鼠心功能改善效果最明显(P < 0.05)。梗死后10 d实验组心肌局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最高(P < 0.05)。说明大鼠心肌梗死后5,10 d经静脉移植脐血CD34+细胞可明显改善心功能,梗死后10 d移植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分泌更多,血管生成更多,对心功能的改善更明显;同时说明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可能是通过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分泌,提高毛细血管密度来改善心功能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来自躯干和肢体近端的大面积带血管蒂顺行组织瓣修复肢体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和应用经验.方法 2003年6月至2011年12月,对于21例烧、创伤后肢体组织缺损的患者,应用4种来自躯干和肢体近端的大面积带血管蒂顺行组织瓣予以修复,其中以肩胛下血管为蒂的侧胸带蒂皮瓣5例、胸脐穿支带蒂皮瓣9例、远端扩展的双叶阔筋膜张肌带蒂肌皮瓣4例、小腿后侧近端蒂皮瓣3例.皮瓣切取面积为23 cm×8 cm~40 cm×20 cm.供瓣区创面直接缝合或移植皮片修复.结果 本组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1例发生静脉危象,其余皮瓣全部成活.术后无切口感染,切口均愈合良好.术后13例患者获得2 ~ 36个月的随访,大多数患者供、受区的外形及功能恢复较为满意.结论 躯干和肢体近端的大面积带血管蒂顺行组织瓣成活可靠,手术简便易行,用以修复肢体组织缺损,尤其是一些较为复杂的缺损有独到之处,值得尝试.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应用超薄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足远端深度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8年3月至2020年2月,甘肃省人民医院烧伤科收治8例足远端深度创面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9~53岁,均采用超薄股前外侧游离皮瓣手术修复创面,创面面积为3 cm×4 cm~10 cm×19 cm,切取皮瓣面积4 cm×5 cm~12 cm×21 cm。将足背动脉及其伴行静脉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别行端端吻合。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或自体中厚皮移植修复。术后观察患者皮瓣的血供及成活情况,供瓣区创面的愈合及植皮的成活情况,后期定期随访,观察皮瓣及供瓣区的外形及功能。结果8例患者中6例术后皮瓣完全成活,1例患者术后皮瓣边缘出现轻度青紫,5 d后自行消失,1例患者术后10 h出现静脉危象,急诊手术探查,重新吻合解除血管危象,术后皮瓣颜色逐渐恢复正常,成活良好。8例患者通过后期康复治疗,随访3~12个月,皮瓣功能及外观基本满意,缝线处残留少量瘢痕。6例供瓣区直接缝合者可见线状瘢痕,无明显瘢痕增生、挛缩;2例供区植皮者植皮区松软,无明显瘢痕挛缩,供区均未影响行走功能。结论采用超薄股前外侧游离皮瓣手术修复足远端深度创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是一种较为有效、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脊髓损伤区域后,如何观察其在体内的生存和转归情况,一直是让人困扰的问题。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大鼠脊髓损伤区内的迁徙情况。 方法: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制作脊髓损伤模型1周后,经尾静脉移植用DAPI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109 L-1) 1 mL,连续注射2 d。对照组未行脊髓损伤,与实验组同一时间同法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分别于移植后5,10,15 d,制作损伤脊髓冰冻切片,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迁徙情况。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于移植后5 d,在脊髓损伤组织血管内出现少量荧光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0 d后有血管外弥散,15 d后有广泛弥散。对照组均未见DAPI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大鼠尾静脉移植后,能透过血脊髓屏障向损伤脊髓组织迁徙。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双干静脉动脉化皮瓣与改良双干动脉化静脉皮瓣存活过程,对比成活率及探讨其成活机制。 方法 将 20只新西兰大白兔40侧后肢制成包含2根纵行的浅静脉2.5cm×3.5cm皮瓣,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侧。对照组:将皮瓣直接移植同侧耳背2.0cm×3.0cm创面,制作双干动脉化静脉皮瓣模型。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将皮瓣进行改良。观察皮瓣的成活过程,并进行比较。 结果 实验组皮瓣存活70%(14个),部分存活20% (4个),坏死10%(2个)。对照组皮瓣存活20%(4个),部分存活25%(5个),坏死55%(11个)。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双干静脉动脉化皮瓣经改良后有利于皮瓣内血液进入微循环,改善动脉血灌注量与静脉回流量平衡,提高皮瓣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2.
展望  朱飞  刘韵  林遐  宁金龙 《解剖学研究》2010,32(3):196-199
目的探讨利用静脉动脉化进行皮瓣预构的可行性。方法在兔的腹股沟区设计2cm×3cm大小的任意型皮瓣,并分离出双侧股血管束,实验组将股血管束中动脉与静脉分离,其远端行动、静脉端端吻合形成静脉动脉化血循环通路,将动脉化的静脉部分移植于腹股沟皮瓣下方;对照组将完整的股动静脉血管束移植于腹股沟皮瓣下方。术后2周,以植入的血管为蒂游离出腹股沟皮瓣,原位缝回。观察皮瓣成活面积,并经血管灌注中华墨汁行病理切片检查。结果除1例死亡、1例感染外,术后2周预构皮瓣均完全成活,病理切片显示皮瓣各层组织的血管内均有墨汁。结论静脉动脉化预构的皮瓣血供良好,可用于局部或远位移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手部不同远端蒂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静脉回流障碍的原因及改善静脉回流的方法。 方法 对56例手部皮肤缺损的患者应用远端蒂拇指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掌背动脉皮瓣、远端蒂尺神经手背支营养血管皮瓣等不同方法分别进行修复。 结果 本组53例皮瓣全部成活,早期有3例远端蒂拇指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后出现边缘坏死,经换药后愈合。 结论 远端蒂皮瓣蒂部的处理是皮瓣成活的关键,在皮瓣蒂部结扎浅静脉干能够有效地降低皮瓣转位术后静脉危象的发生率,改善静脉回流。  相似文献   

14.
静脉超引流与动脉增压对皮瓣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静脉超引流与动脉增压对穿支皮瓣微循环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降低皮瓣的坏死率,提高其存活面积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450~550g,分成实验组A、实验组B及对照组,每组20只。实验组A,分离并结扎肋间后动脉保留伴行静脉;实验组B,分离并结扎肋间后静脉保留伴行动脉;对照组,肋间后动、静脉均结扎切断。在术后6h、1d、2d、3d、7d,超声多普勒测量两个"choke区"的经皮血流量和氧分压,7d后测量皮瓣存活面积和进行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结果术后7d,实验组A皮瓣几乎全部存活(98.2±1.6)%,实验组B皮瓣存活面积(74.78±5.91)%,对照组存活面积(60.3±7.8)%(两两比较P0.01)。从术后6h到7d,实验组A相比于实验组B和对照组血流量和氧分压是最高的(均P0.05)。实验组A,肋间后静脉和髂腰穿支吻合区"choke vessel 1"区血管吻合丰富,而且肋间后穿支和胸背穿支吻合区"choke vessel 2"区比实验组B和对照组吻合都要明显;实验组B出现了动静脉的吻合,对照组皮瓣远端严重坏死,"choke vessel 2"区血管吻合不明显。结论静脉超引流比动脉增压效果更明显,更能有效地改善微循环血流灌注效果,提高皮瓣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5.
兔耳纯静脉皮瓣成活机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纯静脉皮瓣的成活机理。方法:①利用兔耳纯静脉皮瓣模型,观测不同处理后的成活情况;②活体灌注墨汁后厚蜡切片,观察皮瓣术后与受区的血管吻合情况。结果:原位缝合、边缘阻隔、基底阻隔、全部阻隔、术后4d断蒂纯静脉皮瓣成活面积大于术后3d断蒂纯静脉皮瓣和无血供全厚皮片(P<0.05)。结论:静脉血可以维持纯静脉皮瓣成活,术后3~4 d是纯静脉皮瓣血液循环由非生理性向生理性转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测纯静脉皮瓣术后血流量和血管网面密度变化。方法:利用家兔耳背设计纯静脉皮瓣和动脉皮瓣模型①观测术后血流量;②墨汁灌注后软蜡厚蜡切片,图像分析血管网面密度。结果:①纯静脉皮瓣术后48h血流量最低,第14d恢复至术前65%。②纯静脉皮瓣术后第1~7d的血管网面密度高于动脉皮瓣(P<0.05)。结论:纯静脉皮瓣术后血流量及血管网密度变化与动脉皮瓣不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逆行腓肠神经血管筋膜皮瓣的血供特点,分析比较吻合小隐静脉和不吻合小隐静脉的两种逆行腓肠神经血管筋膜皮瓣在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逆行腓肠神经血管筋膜皮瓣修复21例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病人,其中15例不吻合小隐静脉,6例吻合小隐静脉。结果 21例皮瓣中19例完全成活,2例远端皮缘小部分坏死。皮瓣质地优良,外观与功能均改善满意。结论逆行腓肠神经血管筋膜皮瓣是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切取皮瓣出现静脉回流障碍时,宜采用吻合小隐静脉的皮瓣修复。  相似文献   

18.
We have recently shown that free scapular fasciocutaneous flaps transferred to the lower extremitie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 and cutaneous ulcers have resulted in improvement in venous refilling times measured by photoplethysmography in the flap areas and that recurrent ulceration does not recur for up to 7 years. We hypothesized that the transferred flaps contained valves in their microvascular bed, which facilitated venous return, and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of vascular corrosion casts and light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of tissue sections prepared from human dorsal thoracic fascia, we showed that valves were most abundant in veins with a luminal diameter of 30–120 μm (59.3% of 905 valves). The depth of these valves increased with venous diameter, but the size of valve sinuses was not different for individual valves. Except for veins >1,000 μm in diamet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number of valves in different parts of an individual flap or between different flaps. Most valves were bicuspid; only in the vein Category 30–120 μm were unicuspid valves encountered. Valves were sometimes located in series in a short segment of a vein; occasionally they were found at the merging of two veins.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showed that valve leaflets had collagen fibers that ascended toward the tip of the leaflet and were occasionally accompanied by elastic fibers. Myofibroblasts were regularly present in the valve leaflets. The present report reviews and updates these anatomic data about the human scapular region, focusing on venous valvular microstructure, and suggests that the high number of smaller-size valves contributes to improved hemodynamic of the leg and thus the clinical success of free scapular flaps used to treat cutaneous ulcerations in the lower extremity. Clin. Anat. 11:38–46, 1998. © 1998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19.
胫后血管逆行皮瓣及所携带游离皮瓣血液循环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研究带血管蒂逆行皮瓣及其所携带的游离皮瓣血供与静脉回流机理,为受区无可供吻合血管、特殊类型严重肢体创伤修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4侧新鲜下肢标本,分别进行小腿主干动脉乳胶灌注和动脉铸型;摹拟术式设计灌注墨汁和X线血管造影;摹拟术式行胫后静脉逆行加压灌注试验。观察主干血管间的分支吻合、皮瓣血供来源途径及静脉回流方式。结果:小腿主干血管间有粗大的交通支和多途径的吻合,逆行皮瓣静脉血通过深—深、深—浅静脉间的交通支而逆流。结论:胫后动脉与胫前动脉、腓动脉间的广泛交通吻合是设计胫后动脉逆行皮瓣及所携带游离皮瓣血供的形态学基础;静脉瓣节段性失效是此型皮瓣静脉回流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皮瓣移植后毛细血管襻(FCL)的变化。方法检测20例26个移植到手部的皮瓣,分别于移植后6、12、24h、3、5、7、14d观察皮瓣FCL的状况,并与皮瓣供区对应的健侧对比。结果皮瓣移植术后无血管危象的病例,术后瓣内FCL与健侧相应部位皮肤的FCL数量、宽度基本一致(P>0.05);术后出现静脉回流不足的病例,可于术后48h内观察到大量FCL,密度较健侧明显增多、宽大(P<0.05),阻断近端动脉后,FCL数目无明显变化,但襻的形态明显变小、变短;皮瓣发生动脉危象者,皮瓣内FCL消失,阻断近端静脉时,可见皮瓣内FCL缓慢出现,但密度、宽度较健侧明显小(P<0.01)。结论皮瓣FCL的检测是观察皮瓣术后血循环变化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