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建立及其组织形态改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建立大鼠脑缺血2h再灌注不同时程实验动物模型,探讨其病理形态学HE染色特点。方法:线栓法行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造成局灶性脑缺血2h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不插入线栓。HE染色观察病理组织形态学特点。结果:所有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在麻醉苏醒后均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陷。再灌注后3h,神经功能缺陷部分恢复。这些表现与临床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溶栓治疗的病人相似。HE染色可见胞浆均质红染、细胞核固缩以及细胞膜和细胞结构破坏的嗜伊红的死亡神经元。结论:Wistar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神经功能缺损与人类缺血性脑血管病相近,是研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形态学机制的良好模型。  相似文献   

2.
随着当今社会的老龄化,人类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日益增加,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病例超过200万,每年死于脑卒中者约150万,生存的脑卒中患者目前多达700万。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80%以上[1],而大脑中脉闭塞(MCAO)占血管闭塞的43%[2],因此制备一种较理想的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是研究脑血管病的重要手段及前提条件。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有许多种,建立一种具有良好重复性并能最大程度模拟人类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动物模型一直是实验性脑血管病研究关注的重点。1986年,日本学者Koizu-m i[3]发明了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1995年,我国也出现了相关的报道[4]。此后国内外学者对它不断改进,对模型原理,栓线制备,动物选择和操作过程等各个环节和实验处理因素的认识都得到发展和改进。本研究就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和影响因素作一综述。1动物选择1.1鼠种和种系制作脑缺血模型选用的实验动物有:小鼠、大鼠、蒙古沙土鼠、猫、狗、猪、羊以及灵长类动物猕猴等,其中最为常用的是大鼠,使用率超过90%。选用大鼠作为脑缺血模型具有以下优点:种系内纯性好,同系大鼠间遗传差异小,保证了试验对象的一致性;神经系统...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约占全部脑血管病的80%,其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高,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因此,模拟人类ICVD的发病过程,建立重复性好、观测指标易于控制的脑缺血动物模型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课题。在众多动物中,啮齿类动物因其价格便宜、来源充足、制作模型方法简单、存活率高、脑血管解剖和生理接近于人类,故被广泛用作脑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模型。现将脑缺血动物模型的制备、影响因素以及评价指标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约占全部脑血管病的80%,具有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高的特点,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由于临床研究的种种限制,脑缺血动物模型已成为研究脑血管病损伤机制和防治措施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建立最接近人类脑缺血的理想动物模型,具有重要意义。多数学者倾向于选用大鼠复制脑缺血模型,主要由于:①大鼠脑血管解剖特点比较接近人类;②有关大鼠生理、生化、形态及药理等方面的实验资料比较丰富,有利于进行研究和比较;③价格低廉,可进行较大量重复实验;  相似文献   

5.
临床工作中发现,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部位大多在大脑中动脉,临床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溶栓治疗,但溶栓治疗成功、血管再通后会带来一系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问题,这已经成为目前医学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1].因而能够建立模拟人类脑血管病的动物模型,将为研究人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和寻求保护脑组织的方法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的制备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不同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的脑损伤程度,探讨不同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应用。方法:制备双侧颈总动脉阻断再灌模型(BCCO)、线栓法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模型(MCAO)、四血管法全脑缺血再灌模型(GI),采用海马CA1区MAP-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其脑损伤情况,Morris水迷宫评价其行为学。结果:MAP-2免疫表达显示GI组脑损伤最严重,CA1区细胞数量最少,MAP-2表达最低,而BCCO组脑损伤最轻,CA1区细胞数量无明显减少,MAP-2表达仅略有降低。行为学研究表明,MCAO和GI组行为学明显改变。结论:不同的脑缺血模型的应用不同,BCCO模型可用于轻微缺血的预防.MCAO模型适用于局部损伤后脑功能改变及治疗药物评价,GI是研究缺血损伤后恢复相对理想的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复制气虚血瘀证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探索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环腺苷酸(cAMP)和环鸟苷酸(cGMP)含量的动态变化特点. 方法:选用Wistar大鼠,采用饥饿、疲劳、寒湿、惊恐、高脂饮食等多因素复合方法复制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采用线栓法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复制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缺血2 h分别再灌注1,3,7 d,观察缺血侧额顶叶皮质、海马脑组织及血浆cAMP、cGMP含量变化.结果:模型鼠缺血再灌注后,血浆和脑组织cAMP含量均显著升高,cGMP含量均明显下降,血浆cAMP以3 d最高, 脑组织、血浆cGMP和脑组织cAMP以1 d最低. 结论:气虚血瘀证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基本符合气虚血瘀证特点和现代医学脑缺血再灌注后环核苷酸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8.
采用饥饿、劳累、高脂等多因素复合作用复制出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在此基础上使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进行气虚血瘀证脑缺血动物模型的研究,从动物模型复制的理论依据及实施情况、动物的选择及对照情况、症状和体征的客观评价、微观指标的检测、中药反证研究等几个方面对其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客观评价,提出以后将在造模方法、证候的关键物质基础、模型相对稳定性、可重现应用性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9.
脑缺血因其高的发病率而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用于研究脑缺血的动物模型较多。其中长爪沙鼠因大脑基底动脉环先天性发育不完全而成为脑缺血研究的较理想模型。长爪沙鼠脑缺血模型在研究单侧脑缺血和全脑缺血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优势,在研究脑缺血后脑区的病理变化、再灌注损伤机制及开发脑保护药方面都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本文针对不同脑缺血模型尤其是长爪沙鼠模型的制作方法、优缺点及应用领域,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和综述。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缺血动物模型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脑血管疾病是人类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模拟临床疾病,研制较为可靠的脑缺血动物模型因而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着重介绍了常用啮齿动物全脑和局部脑缺血模型的种类,制作 方法及特点,可系统研究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理,病理,等,在实验动物模型的选择方面,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灯盏花素治疗脑缺血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灯盏花素已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研究表明,灯盏花素有助于脑缺血组织的血液循环重建,改善神经元代谢的作用。就灯盏花素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作用及其机理的进展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清空分散片对脑缺血动物模型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小鼠断头、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所致脑缺血模型,观察清空分散片对脑缺血动物模型的保护作用。结果:清空分散片能明显延长小鼠断头张口喘气时间、明显降低大鼠脑缺血模型脑含水量。结论:清空分散片对脑缺血动物模型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一种符合临床脑缺血发病规律的动物模型是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的基本条件.近年来随着实验动物科学的不断发展,该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就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制备及其评价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和不同时间点脑组织病理学改变及相应时间点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的关系。方法 将成年Wistar大鼠55只,随机分为脑缺血组、假手术对照组、糖缺血再灌注组,应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采用HE染色TUNEL法检测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凋亡情况。电镜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形态的改变。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0~6h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最重,随再灌注时间延长逐渐改善,24h症状又有加重,提示再灌注引起继发性脑损害。神经细胞出现坏死或凋亡与缺血程度和持续时间有关。TUNEL标记缺血1h后再灌注48h之内,皮层区细胞凋亡指数(AI)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加。结论 线栓法成功制备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可用于缺血再灌注神经细胞损害及脑保护的研究。缺血性神经原死亡经历凋亡和坏死两种途径,中度、重度缺血以坏死为主,轻度缺血以凋亡为主。  相似文献   

15.
尼莫地平对脑复苏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尼莫地平在脑缺血和再灌流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应用沙鼠建立脑缺血模型,缺血前15min腹腔注射药物,分别阻断双侧颈总动脉50min后阻断颈动脉50min,再灌流10min,再灌流60及120min检测神经细胞胞浆游离钙的变化以及应用尼莫地平后的影响,结果表明:(1)胞浆游离钙在脑缺血50min后大幅度升高,再灌流时再度升高,然后缓解下降,(2)尼莫地平可减缓游离钙升高,提示对缺血和再灌流损伤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有效治疗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新药物。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再灌注模型。将必存溶于生理盐水,在建立模型后1h,6h或24h注入大鼠股静脉中,1星期后分别断头取大鼠脑组织作病理切片并计算梗死体积。结果对照组,0.5mg必存治疗组,1mg必存治疗组,坏死体积依次明显减少。结论必存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大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后皮层和纹状体hephaestine表达的变化。 方法 用线栓法制备大鼠急性大脑中动脉阻塞 (MCAO)再灌注模型 ,在再灌注后的不同时间点应用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检测皮层和纹状体的表达。结果 MCAO再灌注后大鼠出现大脑中动脉梗塞的神经系统损害体征 ,TTC染色有白色梗死区。hep haestine在正常大鼠的皮层、纹状体有表达 ,在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 12h缺血侧皮层、纹状体表达明显增加并持续到再灌注后 4 8h ,在 2 4h达到高峰 (P <0 .0 1) ,至 1周时表达较正常明显减少 (P <0 .0 1)。结论 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hephaestine的表达出现明显的变化 ,在急性脑缺血的病理生理变化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酒精与脑缺血发生和预后都密切相关,用不同动物模型研究酒精与脑缺血的关系得出的结果不尽相同。本文总结了目前常用的酒精干预脑缺血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并对模型的优缺点进行评价,为酒精干预脑缺血研究中动物模型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脑缺血预处理(cerebral ischemia preconditioning, CIP)是指对脑组织采用机械刺激,如一次或多次短暂性、非致死性脑缺血再灌注刺激,启动脑组织产生内源性保护机制,将对致死性的缺血产生显著的耐受,从而减弱或阻止脑缺血缺氧引起的级联反应。这种现象又称为脑缺血耐受(Cerebral ischemia tolerance,CIT)。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CIRI)是一种多种机制参与的临床病理生理过程,是指脑缺血导致脑细胞损伤,恢复血流再灌注后,其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反而进一步加重甚至发生不可逆性损伤的现象。脑缺血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该文就脑缺血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相关神经保护机制及重要通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大黄素对脑缺血再灌注小鼠记忆功能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大黄素对脑缺血再灌注小鼠记忆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改进的Himori法暂时性阻断小鼠两侧颈总动脉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进行避暗实验、穿梭实验、常压耐缺氧实验、断头耐缺氧实验和亚硝酸钠中毒耐缺氧实验,观察大黄素(10.0,1.0,0.1 mg·kg-1,ip)对脑缺血再灌注小鼠记忆功能和耐缺氧能力的影响,并对各剂量组小鼠脑组织和血液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进行测定.结果:大黄素可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的记忆功能障碍,明显延长小鼠耐缺氧生存时间,增加GSH-PX和SOD活力.结论:大黄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记忆功能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强抗氧化酶GSH-PX和SOD活力,提高脑组织对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和耐缺氧能力,从而减轻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脑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