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胶质瘤趋向性迁移的能力和抗胶质瘤作用。 目的:在复习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脑胶质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方法:由第一作者对CNKI和PubMed数据库进行检索,英文关键词为“mesenchymal stem cells,bone marrow,glioma”,中文检索词为“间充质干细胞,骨髓,胶质瘤”。共检索到51篇相关文献,根据入选标准最终剩余29篇文章进行归纳总结。 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较强的向胶质瘤趋向性迁移的能力,还可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诱导胶质瘤分化;携带特定自杀基因、免疫基因、肿瘤坏死因子和溶瘤病毒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发挥更强大的抗肿瘤作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作为脑胶质瘤基因治疗的理想载体。  相似文献   

2.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已成为脑胶质瘤基因治疗中理想的载体细胞。 目的:了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胶质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及相关机制。 方法:以“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esenchymal stem cells,multipotent stem cells,treatment of glioma, gene therapy”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中1990/2011-01的文献;纳入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特性、在胶质瘤基因治疗中作用有关的基础性、前瞻性及临床性研究。排除重复文献。 结果与结论:计算机初检得到109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其中30篇文献进行分析。主要阐述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特性,通过比较国外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胶质瘤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胶质瘤基因治疗的载体,在胶质瘤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背景:基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促使其迁移至损伤部位,可对患者的康复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目的: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探讨细胞因子和炎症因子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的作用机制。 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Pubmed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BMSCs,chemotactic factor,migration”,中文检索词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因子,迁移”,排除重复性研究,计算机初检到68篇文献,最终保留23篇进行归纳总结。 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强大的分化潜能,在临床疾病治疗中起到了巨大的辅助作用,同时鉴于该细胞取材简单、方便,易于体外培养,所以就其增殖、分化、迁移的研究实属国内外热点。相关细胞因子的干预,促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迁移加强,这就使得细胞因子对该细胞的促迁移研究极具价值。  相似文献   

4.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非造血性成体干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具有很强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目的:对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的生长因子、生物支架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方法:以“cartilage defects,tissue engineering,biological scaffolds,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cytokines”和“软骨缺损,组织工程,生物支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因子 ”为检索词,由第一作者检索1990至2014年Pub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查阅近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的相关文献,最终保留51篇文献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软骨细胞分化的潜能,目前许多细胞因子可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很多生物支架可以作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的载体。但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的研究还在探索过程中,真正进入临床还有许多亟待解决和深入探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背景:在一定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的特性,成为骨组织工程中研究最为深入的种子细胞。 目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骨缺损中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和Pubmed数据库中1999年1月至2012年1月关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于骨缺损治疗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缺损”或“ 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one defect”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骨缺损有关者,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最终选择30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获取方法成熟,具有成骨细胞定向诱导分化能力,能有效地进行骨质缺损修复,尤其随着生物支架材料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骨缺损治疗中的应用必将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国内外研究初步证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诱导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 目的:综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细胞的分化和临床研究进展。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2000/2011 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endothelial cell,differentiation,tissue engineered”,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2000/2011万方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内皮细胞,分化,临床应用”,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共检索到文献418篇,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31篇。 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在一定的诱导条件下可以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血管内皮细胞是组织工程化血管的重要组成成分。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血管内皮构建,既可促进组织工程化器官的血管再生,又为组织工程化器官提供血供,同时也为临床治疗缺血性疾病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背景:近年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组织工程、细胞移植、基因治疗等领域备受重视,得到广泛研究。 目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及其临床学的应用进行综述。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95-01/2010-01 CNKI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鉴定”,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同时计算机检索1995-01/2010-01 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isolation,cultivation,identification”,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共检索到文献68篇,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30篇。 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存在于骨髓中的一类非造血干细胞,易于获得和分离培养,且具有多向分化及高度增殖的能力。目前研究发现它具有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心肌细胞、神经细胞以及肝细胞等多种类型细胞的潜能,已经成为重要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8.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良好的成骨分化潜能,移植入体内后可分化为骨、软骨、肌肉、脂肪、肝脏和神经等多种细胞。 目的:综述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成骨最新方法进展。 方法:分别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诱导分化”、 “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osteoblast cells,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1995至2011年有关文章。纳入有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文献。排除内容重复和缺乏原创性文献。保留34篇文献做进一步分析。 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适当的生长因子诱导下可以快速地向成骨细胞分化和增殖。在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需要特定的诱导条件、优良的诱导剂以及合适的剂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受许多自身调控因素(控制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和环境调控因素(分泌因素、细胞外基质,化学因素、细胞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的影响,这些调控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9.
背景:科研中常用到单一特定的干细胞,但如何证明所提取的细胞是必需细胞就要用到鉴定技术。 目的:介绍分离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造血干细胞鉴定技术。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8年1月至2010年12月PubMed数据及维普数据库有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骨髓造血干细胞的鉴定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Bone marrow stem cell,bone marrow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Identification”;中文检索词为“骨髓造血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鉴定”。排除重复性研究,31篇进行归纳总结。 结果与结论:目前没有特定的某一种表面标记物能作为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金标准”,可从3方面对其进行检测:细胞形态和培养特性;细胞标记分子;多种分化潜能。一般认为细胞呈类纤维细胞形态、培养可以贴壁分裂增生具有表面CD44、CD29的细胞,而不表达CD34、CD45等阴性标记物,可初步判断为间充质干细胞。目前真正的造血干细胞表型尚难以确定。造血干细胞的检测主要方法有脾克隆形成法、外克隆形成法及流式细胞测量法等。  相似文献   

10.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过程中只有少量细胞能定向迁移到损伤组织,因此如何提高细胞定向迁移的数量是干细胞移植的关键因素。 目的: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预处理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迁移的影响。 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予以传代。使用Transwell体外迁移体系,观察不同浓度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趋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迁移,选取最佳浓度值趋化细胞。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预处理、CXCR 4型受体阻断剂AMD3100和Akt通路阻断剂LY294002的干预下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趋化迁移情况,检测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预处理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CXCR 4型受体 mRNA、蛋白水平及AKT磷酸化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0.2 mg/L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孵育细胞10 h具有最佳趋化细胞迁移效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定向趋化迁移作用随着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预处理细胞浓度的增加而增强,预处理时间为6 h;而AMD3100和LY294002可阻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预处理的促迁移作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预处理可上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XCR 4型受体的表达并促进Akt蛋白磷酸化。提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预处理可通过增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的CXCR 4型受体数量,从而增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CXCR4型受体介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迁移,该预处理效应可能与Akt信号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11.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标记及示踪技术是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虽然近几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标记及示踪技术有了很大进展,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目的:对国内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标记及示踪技术的研究与进展作一综述。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和Foreign Medical Journal Service数据库中1982-01/2011-10关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标记及示踪技术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标记方法;示踪技术”或“bone marrow,labeling,Tracer”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最终选择29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示踪技术众多,主要有同位素示踪法、抗原标记法、荧光蛋白标记法、荧光染料标记法、核磁共振对比增强剂标记法、Lac-Z基因标记法、Y染色体标记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选择的标记方法应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对细胞或机体影响小、标记和检测方法简单易行、标记时间合适等特点。种子细胞的示踪技术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背景:近年来有研究认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发生恶性转化,成为恶性肿瘤的细胞起源。 目的:综述近年来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方法、定向分化的细胞种类及其恶性转化的相关研究进展。 方法:应用计算机分别以“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D “differentiation”和“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D “transformation” 为关键词检索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SPRINGER数据库(http://www.springerlink.com)及Elsevier数据库(http://www.sciencedirect.com),时间限定为2000-01/2010-11,语言种类为English。通过阅读标题和摘要进行初筛,排除重复性研究、Meta分析,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的31篇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方法主要有特定条件培养液、细胞共培养和损伤病理模型组织细胞或血清3大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定向诱导分化为内、中及外胚层来源的几乎所有组织类型的细胞。有实验研究及临床病例个案报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发生恶性转化,成为多种肿瘤的细胞起源。这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的安全性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同时这也可能为肿瘤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新视野。  相似文献   

13.
Recent studies have indicated that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BMSCs) have significant tropism towards glioma which makes them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arrying genes/drugs to inhibit the growth of glioma as cell vehicles. But BMSCs may differentiate into neural cells under entocranial environment and few researches support the idea that neurally differentiated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N-D-BMSCs) still hold the capacity of migrating to the tumor sites. The aim of our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tropism of N-D-BMSCs towards C6 glioma. In vitro migration assay was employed by transwell co-culture system and Student's t-test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N-D-BMSCs had the significant tropism towards C6 glioma-conditioned medium (GCM) (P < 0.01). Furthermore, the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bioactivity of the C6 GCM was neutralized by the anti-rat VEGF antibody and our data suggested that the VEGF from C6 GCM hold chemoattraction for N-D-BMSCs and some other cytokines from the C6 GCM may be responsible for the chemoattraction for N-D-BMSCs. In vivo migration assay was carried out with cells transplantation and one way ANOVA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tropism of N-D-BMSCs towards C6 glioma sites presented time variation (P-value = 2.9E−20). Moreover, multiple comparisons for the time variables with the Student's t-test and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migration capacity of N-D-BMSCs towards C6 glioma sites reach the peak on the 7th day after transplantation.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N-D-BMSCs as well as BMSCs have significant tropism towards C6 glioma.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Sports-induced cartilage injury is very common; due to the poor self-healing capacity of the cartilage, cartilage repair has always been a difficult problem. OBJECTIVE: To review the features of different seed cells in tissue-engineered cartilage construction and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tissue-engineered cartilage construction in the repair of sports-induced cartilage injury in vitro. METHODS: We searched PubMed database, Wanfang database and CNKI database for articles related to tissue-engineered cartilage repair of sports-induced cartilage injuries, as well as stem cells and scaffold materials used in tissue-engineered cartilage construction. Totally 190 articles were retrieved, and finally 47 articles were included in result analysis after repetitive studies were excluded. RESULTS AND CONCLUSIO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can differentiate into chondrocytes, and have better potential of chondrogenic differentiation compared with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d umbilical cor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ut, their safety still needs to be further studied. Good scaffolds cannot only induce stem cell differentiation, but also be the key to cartilage construction. Composite materials are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scaffold research.   相似文献   

15.
背景:骨髓基质干细胞属多能干细胞,在适当的条件下可转分化为各种肌肉细胞,在移植后可改善心脏或骨骼肌的整体功能。如何优化诱导分化方法,改善移植途径以及移植后改善组织功能的机制成为现今研究的热点。 目的:就近年来骨髓基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肌细胞,以及其用作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肌肉萎缩等肌细胞坏死性疾病的研究进行综述。 方法:应用计算机以bone marrow cell, muscle cell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2005/2010);以“骨髓基质干细胞、肌细胞”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2007/2010);以“骨髓基质干细胞、肌细胞、分化、心脏”为检索词,检索万方数据库(2007/2010)。共收集220篇关于外周血干细胞方面的文献,中文61篇,英文159篇,排除发表时间较早、重复及类似研究,纳入21篇符合标准的文献。 结果与结论:骨髓基质干细胞可以在体外扩增,但其表面特异性标记尚无定论,因此要分离得到完全纯化的骨髓基质干细胞还有一定的困难,当前只有STRO-1抗原是较为肯定的间质干细胞表面抗原,可用于鉴定分离骨髓中的间质干细胞。大量研究表明,通过体外诱导剂或体内移植可促使骨髓基质干细胞转化成各种组织细胞,包括心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并且在移植后可观察到肌组织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但其机制目前尚无充分了解。此外,尽管各种诱导方法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化的结果是肯定的,以及体内移植也表现出改善坏死肌组织功能的潜能,但目前体外诱导程度仍然较低,且体内功能改善也有局限性,因此,如何改善诱导方法,提高移植效率及功能改善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背景:氧参与细胞内ATP的合成以供细胞代谢,氧浓度也是调节细胞生理功能的重要因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理病理活动是在低氧状态下进行,其发生机制还不完全清楚。 目的:回顾分析低氧培养对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的影响的研究进展。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97-01/2011-10 PubMed 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mesenchymal stem cells,hypoxia,HIF”;同时检索同期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网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间充质干细胞,低氧培养,缺氧诱导因子”,共检索到文献1 120篇,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48篇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低氧预处理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率将降低,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抑制p53凋亡信号的表达以及促进抗凋亡蛋白Bcl-2的高表达来降低细胞凋亡。低氧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抑制WNT信号通路和骨形态发生蛋白信号通路等通路,增加损伤组织的增殖能力;缺氧组织可诱导间充质干细胞迁移至缺氧区域,参与此过程的主要信号通路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信号通路以及c-Met信号通路;低氧可提高间充质干细胞的黏附性,主要通过诱导细胞骨架蛋白以及细胞间黏附分子的高表达而实现;缺氧下间充质细胞增加Angiopoietin-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因子的表达来促进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