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以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功能完全丧失和大小便失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严重创伤。近年来,随着干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干细胞移植为临床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提供了新的途径,并有望成为促进神经损伤再生积极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35岁,因被重物压伤背部一小时于2004年3月12日早上9:00入院。当时患者胸8以下完全性瘫痪。检查:生命体症正常。意识清楚。患者胸6椎部后突畸形,胸8以下完全性瘫痪。入院后立即抽取患者的骨髓并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五天后,患者仍为完全性瘫痪,X片显示为胸8爆裂性骨折,核磁共振显示为脊髓完全性断裂。我们积极的完善了手术前的检查并于11天时行前路椎管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手术的同时进行了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术(移植入损伤脊髓处。  相似文献   

3.
背景:干细胞移植可以重建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目的:尾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其对大鼠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 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筛选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成年雌性Wistar大鼠以动脉瘤夹钳夹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分别干预。 结果与结论:细胞移植组大鼠BBB后肢功能评分恢复优于对照组(P < 0.05)。自损伤后第30天开始,细胞移植组大鼠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及体感诱发电位P1波潜伏期的恢复均优于对照组(P < 0.05),并持续至实验结束。细胞移植组大鼠脊髓内在损伤中心及头、尾端距离脊髓损伤中心1 cm处均可见阳性细胞。说明尾静脉注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移植细胞迁移到损伤部位,分化为神经元样和神经胶质细胞样细胞,并分泌或促进宿主分泌神经营养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4.
背景:单纯的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并不理想,主要是因为脊髓损伤后损伤区域神经组织的水肿、缺血、缺氧等引起继发性损伤造成的。 目的: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同时应用吡拉西坦,观察两者对大鼠脊髓损伤恢复的影响。 方法:雌性Wistar大鼠参照改良Allen打击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成3组,即单纯损伤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吡拉西坦组。于伤后1,2,4,6,8周进行BBB评分和斜板实验等运动功能检测。第4周取材行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通过SRY-PCR检测雄性大鼠Y染色体上特有的基因SRY,从而得知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存活。8周后取材,行辣根过氧化物酶示踪观察,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轴突的再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伤后4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联合治疗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均有较明显恢复,联合治疗组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恢复快(P < 0.05)。单纯损伤组亦有所恢复,但程度较轻。病理切片单纯损伤组未见神经轴索通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可见少量神经轴索样结构;联合治疗组可见较多神经轴索样结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联合治疗组有SRY基因表达,单纯损伤组未检测到SRY基因。辣根过氧化物酶阳性神经纤维数联合治疗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单纯损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5)。透射电镜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联合治疗组正中横断面可见新生的无髓及有髓神经纤维。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吡拉西坦促进大鼠损伤脊髓结构和功能恢复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细胞移植组,两者联用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5.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以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功能完全丧失和大小便失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严重创伤,因此SCI不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到目前为止,治疗并促进SCI康复的方法主要是靠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这些方法在不同程度上缓解了SCI的病理改变,但均未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近年来,随着干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干细胞治疗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提供了新的途径,并有望成为促进神经损失再生积极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早期脊髓损伤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本院收治早期脊髓损伤患者64例,其中干细胞移植组35例患者通过蛛网膜下隙注射方式行白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同期入院但未行干细胞移植患者29例作为对照组.分别于移植前,移植后1、3、6个月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制定的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运动、感觉功能进行评定.同期随访血常规、凝血机制、生化全项、肿瘤标记物.结果 移植后1个月,两组患者运动、感觉功能都有不同程度恢复,且感觉功能恢复更为明显,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3个月,各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所提高,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组患者感觉功能评分[(131.9±41.6)分]显著提高,与对照组[(108.3±36.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6个月,对照组患者运动、感觉功能评分均未出现明显提高;蛛网膜下隙移植组患者仍有明显恢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各项检查结果均未出现明显异常.结论 蛛网膜下隙注射途径进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早期脊髓损伤安全,近期疗效确切,但远期疗效及安全性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背景: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已取得疗效。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脊髓功能的影响。 方法:120只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空白组不造模,于脊髓损伤后当天损伤区局部注射生理盐水10 μL;模型组采用改良的Allen’s打击法造成脊髓损伤模型,不做任何治疗;低浓度治疗组行脊髓损伤后当天经尾静脉注射浓度为1×109 L-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 mL;高浓度治疗组行脊髓损伤后当天损伤区局部注射浓度为4×1010 L-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0 μL。 结果与结论:损伤后1 d模型组和两治疗组均无恢复迹象,运动评分低于空白组(P < 0.01);损伤7 d,两治疗组运动功能有所恢复,行为学评分均高于模型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损伤15,30 d,两治疗组行为学评分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 < 0.01)。移植后7,15,30 d脊髓病理切片显示治疗组较模型组均有显著恢复。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的脊髓功能有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临床上对脊髓损伤患者脊神经的萎缩与坏死缺乏有效的修复方法。研究发现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的:综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2001/2011 PubMed 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及万方数据库(http://g. wanfangdata.com.cn/)有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脊髓损伤、细胞移植等方面的文章,英文检索词为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spinal cord injury,cell transplantation”,排除重复性研究,共保留其中的32篇文献进行归纳总结。 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在脊髓损伤模型制作、移植时间、移植方式、移植浓度、联合移植等多方面取得了成就,临床实验在国内外也已有所开展。但移植机制仍不十分明确,临床移植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可引起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功能丧失,导致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负担.脊髓损伤后的主要病理变化包括大量的神经细胞死亡,轴突退变,弥漫性脱髓鞘,脊髓空洞及胶质瘢痕形成[1],胶质瘢痕在脊髓损伤后形成并逐渐加剧,抑制脊髓损伤的修复[2].这些不可逆的病理过程成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中最棘手的问题.随着干细胞科学的飞速发展,研究发现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静脉移植与局部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2014年第10期)、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1990~2014年第10期间的静脉移植与局部移植BMSCs治疗脊髓损伤大鼠的随机对照实验。使用Rev Man 5.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纳入研究分为脊髓损伤后3天内细胞移植(3天组)和脊髓损伤后7天细胞移植(7天组)2个亚组,对细胞移植后2、4、6周三个时间点的BBB评分进行分析。结果共6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Meta分析结果示:细胞移植后2周,3天组静脉与局部移植BBB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1.15[-2.72,0.42],=0.15),7天组静脉移植BBB评分低于局部移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1.02[-1.99,-0.05],0.05);细胞移植后4周,3天组静脉与局部移植BBB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26[-2.26,1.74],=0.80),7天组静脉移植BBB评分低于局部移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0.96[-1.85,-0.07],0.05);细胞移植后6周,3天组静脉与局部移植BBB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2.56[-4.39,9.51],=0.47),7天组静脉移植BBB评分低于局部移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1.72[-2.71,-0.73],0.05)。结论脊髓损伤后3天内进行BMSCs移植,局部移植和静脉移植对改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没有明显区别;脊髓损伤后7天进行移植,局部移植对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效果优于静脉移植。  相似文献   

11.
背景:研究证实,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被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重建神经环路,促进轴突再生,恢复脊髓功能。 目的:进一步验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方法:C57BL/6小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不打击脊髓;其余小鼠采用重物撞击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损伤后的第7天,治疗组用微量注射器,经眶静脉丛注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对照组注入等量 DMEM培养基;模型组不做处理。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判断脊髓损伤程度。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形成的神经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移植细胞生长状态;通过改良Tarlov评分法评价小鼠运动功能恢复程度。 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7 d后的细胞呈NF和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表达。模型组小鼠双下肢呈瘫痪状态,假手术组行动正常(P < 0.01)。细胞移植后2周,治疗组小鼠运动功能缺失症状逐渐恢复,对照组小鼠恢复不明显 (P < 0.05);细胞移植4周后,细胞移植组小鼠Tarlov评分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提高脊髓损伤小鼠的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背景:目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已应用于临床上治疗骨关节疾病及脊髓损伤,乃至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等。 目的: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骨关节病及脊髓损伤应用的现状。 方法:检索SCI数据库2002/2011有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骨关节病及脊髓损伤的文献,检索词为“干细胞(stem cells);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骨细胞(osteocyte or bone cell);软骨细胞(chondrocyte);软骨缺损(cartilage defect);关节软骨(articular cartilage);组织工程(tissue engineering);股骨头坏死(femoral head necrosis);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骨关节病及脊髓损伤的临床文献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近年来,随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的深入,干细胞应用于临床治疗骨科疾病成为可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中并保持干细胞的多项分化潜能,因其在一定条件下在体内外可分化为骨、软骨,加之细胞本身的特性,已经被应用于治疗如骨缺损、骨不连股骨头坏死等一些骨科常见病。由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使其在除组织工程外,创伤修复、细胞替代治疗、支持造血、基因治疗等方面的应用前景也相当广阔。  相似文献   

13.
The aims of this study were to assess that the effects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 combination with minocycline improve spinal cord injury (SCI) in rat model.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Wistar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five groups: control group, SCI group, BMSCs group, Minocycline group and BMSCs + minocycline group. Basso, Beattie and Bresnahan (BBB) test and MPO activity were used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combination therapy on locomotion and neutrophil infiltration. Inflammation factors, VEGF and BDNF expression, caspase-3 activation, phosphorylation-p38MAPK, proNGF, p75NTR and RhoA expressions were estimated using commercial kits or western blot, respectively. BBB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MPO activity was significantly undermined by combination therapy. In addition, combination therapy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flammation factors in SCI rats. Results from western blot showed that combination therapy significantly up-regulated the protein of VEGF and BDNF expression and down-regulated the protein of phosphorylation-p38MAPK, proNGF, p75NTR and RhoA expressions in SCI rats. Combination therapy stimulation also suppressed the caspase-3 activation in SCI rats.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effects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combination with minocycline improve SCI in rat model.  相似文献   

14.
杨艺  方波 《解剖科学进展》2021,27(3):374-377
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的再生在脊髓功能恢复中至关重要,脊髓中央管区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在脊髓损伤后表现出干细胞特性,可以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外泌体可以向内源性神经干细胞传递细胞因子、microRNAs、趋化因子等,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对二者进行深入研究能为脊髓损伤的治疗寻求更优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大鼠损伤脊髓AQP-4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纯化MSCS,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SCs表面细胞标志CD34,CD45、CD29、CD90.根据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假手术组和实验组经尾静脉注射MSCs,对照组经尾静脉注射PBS.损伤注射MSCs后1、3、7 d,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脊髓组织水通道蛋白-4(AQP-4)的表达.结果:对照组大鼠脊髓的AQP-4表达于损伤后1 d开始增加,损伤后3 d达到峰值,损伤后7 d开始减少.实验组大鼠脊髓的AQP-4表达比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MSCs移植可抑制脊髓损伤后AQP-4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抗凋亡miR-210是否参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 BMSC)来源外泌体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的保护作用,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培养BMSC,并通过ExoQuick外泌体提取试剂盒提取并标记BMSC-外泌体,于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下观察BMSC-外泌体形态。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SCI模型组、SCI+BMSC-外泌体组、SCI+外泌体-miR-210抑制剂组及SCI+外泌体-miR-210抑制剂-NC组。于大鼠SCI造模后1 h尾静脉注射BMSC-外泌体或PBS干预。于损伤后不同时间点评估各组SCI大鼠的行为学评分(Basso-Beattie-Bresnahan, BBB);尼氏(Nissl)染色观察大鼠脊髓神经元的功能状况;RT-qPCR检测BMSC miR-210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损伤脊髓组织Bax、Bcl-2、cleaved caspase-3和caspase-3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