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背景:对于青壮年和高龄单节段胸腰段骨折采用后路手术的患者,到底采用长节段还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更为理想,目前国内外文献并没有一致的意见。目的:评价胸腰段单节段骨折短节段金属植入物固定并经椎弓根植骨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5-06/2008-06收治的资料完整并得到随访的胸腰段单节段骨折患者27例,所有患者骨折位置在T11~L2,椎体A型骨折,无严重神经功能障碍。按照年龄分为2两组,青壮年组12例,随访时间平均28.7个月;高龄组15例,随访时间平均31.4个月。采用胸腰段后路经椎弓根植骨及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按照固定范围分为长节段固定和短节段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及固定前、固定后1周内、固定后1年后骨折椎体高度及骨折节段后凸角度变化。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固定治疗后脊柱后凸角度均得到明显矫正,骨折椎体高度得到明显恢复。1年随访时,两组采用短节段固定者均发生一定程度的矫正角度丢失,但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青壮年组虽然长、短节段固定患者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矫正角度丢失,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高龄组采用长节段固定患者的矫正角度丢失程度低于短节段固定(P0.05)。提示青壮年单节段胸腰段骨折患者短节段金属植入物固定并后路经椎弓根植骨疗效满意,高龄患者选择经椎弓根植骨结合长节段固定疗效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2.
背景:传统的内固定方式修复胸腰椎骨折容易出现骨折椎体复位效果欠佳的情况,且内固定后较易出现椎体高度丢失等。而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方法修复胸腰椎骨折则可以有效矫正患者的后凸畸形,并维持矫正效果。目的:探讨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及椎板植骨修复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第一人民医院骨科2009年3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41例经胸腰椎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及椎板植骨修复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行X射线及CT检查,观察内固定情况,其他观察指标包括腰椎功能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目测类比评分、脊柱侧弯情况、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及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与结论:内固定后随访5个月-4年1个月,所有患者术后1年左右骨折愈合后取出内固定。经随访发现内固定物松动1例、断裂2例(术中发现骨折段未有效融合),未出现继发性脊柱后凸畸形加重。内固定后5个月,患者的伤椎高度显著恢复,脊髓功能得到明显改善,表明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及椎板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可以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3.
背景:后路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器械可使骨折达到近似解剖复位效果,明显提高疗效,但远期随访矫形度数丢失、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较普遍。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 方法:对73例胸腰椎骨折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伤椎一侧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对侧经椎弓根通道采用自体骨和同种异体骨行椎体内植骨。 结果与结论:73例随访6个月内均获骨性愈合,脊柱植骨融合率100%,无螺钉松动、折断。1例Frankel分级C级无变化,1例D级无变化,其余患者神经功能及腰背痛明显改善;置入后6个月损伤节段后凸平均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椎管前后径残留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恢复。表明经伤椎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骨折可获得满意复位,重建椎体高度,增强脊柱的抗压稳定性,减少内固定因应力过大造成的断钉、矫正丢失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评估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可注射型硫酸钙治疗无神经症状的爆裂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可注射型硫酸钙治疗25例无神经症状的爆裂性胸腰椎骨折患者,分别在术后1周,术后1年时随访观察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和矢状面指数(SI)变化,记录视觉模拟评分(VAS)改变情况。结果 24例患者得到随访,术后椎体的高度和Cobb角、SI均较术前得到明显矫正(<0.01)。术后1年随访没有发现明显的高度丢失和进展性畸形,VAS评分2.3分。结论该联合手术可以有效治疗无神经症状的爆裂性胸腰椎骨折,能够有效降低内固定失败和矫正丢失。  相似文献   

5.
<正>胸腰椎骨折是脊柱最为常见的损伤类型。自1986年Roy-camille等开始应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脊柱疾病至今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1994年Dick尝试进行短节段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骨折,这项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长期的随访中,发现跨节段固定存在着远期矫正角度丢失、内固定失效以及断钉断棒等问题。虽然在治疗策略上仍存在一定的争议,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开始被很多学者接受。但是具体应采用哪种方式进行伤椎置钉方式的生物力学研究仍比较少。伤椎置入的螺钉应该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和开放式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段A3型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收集我院胸腰段脊柱骨折35例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为没有神经症状,AO分型为A3型骨折。其中观察组18例患者,均行短节段联合伤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照组17例患者,均行开放式短节段联合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通过VAS疼痛评分、总体满意度评价、影像学随访(VBI评分、VBA评分、Cobb角)来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 观察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53±10)min,对照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90±9) min(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56±17) ml,对照组术中出血量(331±149) ml(P<0.001)。观察组在术后7 d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术后随访VBI评分、VBA评分和Cobb角在两组中没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 短节段联合伤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是治疗胸腰段A3型脊柱骨折的优先选择之一,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手术时间短等主要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背景:为避免单纯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出现的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及合并植骨时出现的骨折不愈合、后凸畸形丢失,而发展的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合并椎体成形技术治疗胸腰段骨折,临床已有应用,但其生物力学方面鲜有研究。 目的:观察应用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变化。 方法:12个冻存的新鲜胸腰段脊椎(T12~L2)标本,用于制备胸腰椎骨折模型,备测试。分为3组,经皮椎体成形术组:给予经单侧椎弓根注入低黏度的含对比剂骨水泥5~7 mL;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于T12、L2椎弓根置入螺钉;强化组: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同时行伤椎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测试各组静态最大抗压强度及刚度。 结果与结论:骨水泥分布面积皆大于50%,经皮椎体成形术组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最大静态抗压强度与刚度均小于强化组最大强度和刚度(P < 0.05)。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椎弓根螺钉较小强度下出现弯曲,而强化组在达到极性轴向压缩强度时才出现弯曲。提示应用短节段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骨折提高了固定的强度及刚度,并且维持了复位伤椎高度,提高了稳定性,减少了椎弓根螺钉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背景:传统修复单椎体胸腰椎骨折常采用跨伤椎4钉固定,由于存在“平行四边形效应”及“悬挂效应”,容易发生内固定失败,复位高度及矫正角度丢失等并发症,而经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可避免或减少上述并发症发生。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单椎体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骨科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23例,损伤节段为T11-L2,平均年龄47.8岁,所有患者均在受伤后10 d内接受后路伤椎椎弓根螺钉和相邻上下椎椎弓根螺钉6枚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修复效果,包括术后短期并发症、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及后凸Cobb角,以及脊髓神经功能损伤恢复情况。 d内接受后路伤椎椎弓根螺钉和相邻上下椎椎弓根螺钉6枚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修复效果,包括术后短期并发症、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及后凸Cobb角,以及脊髓神经功能损伤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23例患者随访4-15个月,所有病例治疗后短期内(4-15个月)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末次随访未出现钉棒断裂及内固定松动等情况。治疗后及末次随访所测得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及后凸Cobb角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两项指标末次随访与治疗后相比稍有反弹,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大部分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有所恢复。提示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单节段胸腰椎骨折,能够有效恢复伤椎高度及矫正后凸畸形,并能保持矫正效果,钉棒断裂发生率低,优势明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多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复习一组应用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并多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椎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探讨该技术对胸腰椎骨折复位及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12例,应用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并多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椎骨折,均于伤后4小时~2天内手术,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25个月,平均17个月.结果本组12例患者均无术中严重并发症,神经功能A级7例中1例无恢复,其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伤椎高度由术前51.30%恢复为95.94%,矢状面弯曲恢复正常,术后随访伤椎高度丢失1.27%,矢状面Cobb角增加1.54%,没有出现断钉,断棒等.结论应用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系统进行多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对损伤节段可有满意的复位及内固定效果,而且可有效预防远期纠正丢失及内固定失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复习一组应用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并多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椎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探讨该技术对胸腰椎骨折复位及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组12例,应用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并多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椎骨折,均于伤后4小时~2天内手术,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25个月,平均17个月。结果 本组12例患者均无术中严重并发症,神经功能A级7例中1例无恢复,其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伤椎高度由术前51.30%恢复为95.94%,矢状面弯曲恢复正常,术后随访伤椎高度丢失1.27%,矢状面Cobb角增加1.54%,没有出现断钉,断棒等。结论 应用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系统进行多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对榀伤节段可有满意的复位及内固定效果,而且可有效预防远期纠正丢失及内固定失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6年6月-2009年8月的52例胸腰段段骨折患者,均为AO分型中的A型骨折,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患者手术前后和随访均行X线检查,测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值、Cobb's角。手术前后CT测量椎管内占位比并评估植骨情况。观察术后并发症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患者随访(16.5±7.8)月(12~30月)。无切口感染、神经症状加重,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伤椎前缘高度术后和末次随访均较术前恢复满意。Cobb's角术后和末次随访无明显矫正丢失。椎管内占位比为较术前明显改善。神经功能较术前均有1~2级的改善。 结论 伤椎椎弓根植骨可有效修复伤椎复位后的椎体缺损,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能有效重建骨折稳定性,前中后三柱重建稳定,是治疗胸腰椎A型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背景:经后路伤椎椎弓根置钉植骨的手术方式近年来被广泛运用于治疗胸腰椎骨折,既往对其可行性、有效性、安全性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但仍然存在较多争议。 目的:对经后路伤椎椎弓根置钉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和Pubmed数据库中1989年1月至2011年9月关于伤椎椎弓根置钉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胸腰椎骨折,伤椎,固定,植骨”或“thoracolumbar fractures,injured vertebral,fixation,bone graft”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最终选择33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经后路伤椎椎弓根置钉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不仅为骨折愈合提供了更为坚稳的内固定,同时有助于骨折复位和后凸畸形的矫正,恢复和维持椎体高度,减少矫正率的丢失。但目前报道的手术疗效以回顾性分析居多,缺乏长期随访、系列的前瞻性分析和循证医学依据,并且对伤椎置钉的适应证、安全性和技术规范还存在较大争议,这些都有待进一步去研究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背景:后路经伤椎单节段固定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是治疗胸腰椎B型骨折常用的方法,但两种术式的近远期疗效及各自优缺点尚未明确。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置钉单椎间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与传统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创伤性B型胸腰椎骨折,治疗后脊柱稳定性及对固定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完成随访的AO分型B型胸腰椎骨折患者80例,按照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分为经伤椎单节段固定组(n=40)和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组(n=45)。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疼痛分级、ASIA脊髓功能分级、椎体前缘压缩率、椎管受堵指数、后凸Cobb角、UCLA相邻节段退变分级进行测量。  结果与结论:两组在ASIA脊髓功能分级、椎管受堵指数、后凸Cobb角的疗效相当。而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疼痛分级、椎体前缘压缩率、UCLA相邻节段退变分级,单节段组要优于短节段组。后路经伤椎单节段固定及传统的短节段固定在治疗胸腰椎B型骨折上都有显著的疗效,而单节段固定组在椎体前缘压缩率的改善及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评分的改善情况要明显优于短节段组。此种手术方式还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减少固定节段以节省脊柱的活动节段,减少固定节段的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优点。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观察中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患者应用短节段与长节段椎弓根螺钉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7月~2015年5月收治的中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患者56例的临床治疗资料,其中男性20例,女性36例;年龄55~70岁(平均62.7岁)。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组(26例)和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个月、18个月伤椎前缘压缩变化和术后3个月、18个月Cobb角变化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2~24月,平均18月。所有患者术后随访均未出现感染和内固定失效。手术前两组患者在伤椎前缘压缩和Cobb角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差异(0.05)。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组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比较,均小于长节段椎弓根螺钉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0.05);在术后3个月、18个月伤椎前缘压缩和术后Cobb角变化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差异(0.05)。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组和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组修复中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均能够有效恢复椎体前缘高度,能够有效改善椎体后凸畸形,但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组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术中出血量,中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可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15.
背景:研究表明后路椎弓根螺钉是治疗屈曲压缩型骨折的首选治疗方式。 目的:观察腰椎后路双切口内固定置入恢复胸腰椎骨折后的伤锥高度及临床效果。 方法:经X射线及胸腰椎MRI确诊的屈曲压缩型胸腰椎骨折患者34例,均采用腰椎后路双切口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 结果与结论:34例患者平均随访8.9个月,在随访期内,患者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疼痛疗效中,34例患者,完全缓解21例,部分缓解1例,轻微缓解1例。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治疗后椎体高度丢失减少(P < 0.01),功能独立性评测评分升高(P < 0.01),疼痛目测类比评分降低(P < 0.01)。结果证实,腰椎后路双切口内固定能有效恢复伤椎高度对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及疼痛减轻方面确切有效,是胸腰段屈曲压缩型骨折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背景:单纯伤椎置钉疗法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存在一定不足,如对于重度压缩或爆裂骨折适用性差、伤椎痛感强、易造成伤椎创面失神经支配和椎旁肌损伤及恢复较慢等。 目的:观察人工骨复合物并伤椎螺钉置入修复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纳入126例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其中对照组62例采用常规伤椎放置椎弓根螺钉方法治疗,试验组64例采用人工骨复合物联合伤椎放置椎弓根螺钉方法治疗。随访X射线观察两组骨折愈合、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矢状位Cobb角及修复6个月后椎体高度丢失率变化。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修复后12-16个月,两组骨折椎体愈合完全。修复后1周,两组椎体前缘高度与矢状位Cobb角均较修复前改善(P < 0.01),两组间椎体前缘高度与矢状位Cobb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修复6个月后,试验组在伤椎创面可见明显新骨生成,患者基本无痛感,对照组新骨生成较慢,患者仍有痛感,两组椎体前缘高度丢失量与矢状位Cobb角矫正丢失量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表明人工骨复合物联合伤椎置钉修复胸腰椎骨折促进新骨形成,有利于患者恢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7.
背景:理想的胸腰段骨折复位需要准确的椎弓根钉置入角度以达到理想的应力作用,近年来国内外有很多专家学者设计了多种方法,基本以椎体或附件本身的解剖结构设计某一平面作为参考,精确程度不一。 目的:选择棘突连线作为胸腰段骨折内固定手术中椎弓根螺钉与终板保持平行的参照并给出理论依据。 方法:选择49例正常胸腰段和21例胸腰段骨折(无棘突骨折)MRI片测量椎体上终板平行线与相应棘突连线的夹角,两者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 结果与结论:正常胸腰椎椎体上终板平行线与棘突连线夹角在T10-L3基本为90°,在L4处为82°左右,而椎体骨折后所测角度差别不大。结果提示在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手术过程中,如果保持椎弓根螺钉与棘突连线夹角在T10-L3为90°,L4为80°左右,基本能够保证椎弓根螺钉与终板保持平行,将棘突连线作为螺钉置入的参考解剖标志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