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十六节瓜蒂散的临床运用伤寒论说:“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鞭,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第166条)又:“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中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第355条)。瓜蒂散主证为:“胸有寒”、“邪结胸中”、“病在胸中”,属于实证者。考“寒”、“邪”二字,前贤多解为“痰”,方有执谓“寒以痰言”、喻嘉言谓“寒者痰也”。千金方作“此以内有久痰”。  相似文献   

2.
仲景对"吐"法的应用,无论是适应证、选方、剂型、服法还是禁忌,均体现了"吐"法适应实邪停滞上焦胸部的急症。应用"吐"法必须谨慎,必须保护胃气、阳气、正气,中病即止,体质虚弱者禁用。从《伤寒论》及后世医家的临床经验看,瓜蒂散的疗效确切,但近10年来对瓜蒂散应用的报道微乎其微。很多医院中药房没有瓜蒂这味药物,致使祛病良法——"吐"法被束之高阁,值得深思。"吐"法的应用不仅需要把握好"吐"法的适用证及禁忌证,以便在临床应用瓜蒂散,还需要加强实验及临床研究,为古方新用提供更多可靠的理论及临床依据,确保"吐"法的安全应用。  相似文献   

3.
(2) 小结胸证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142) 本条主要阐述小结胸证治。“正在心下,按之则痛”,明确指出本病病位在胃脘部,其发病范围比较局限,仅表现胃脘部硬满。按之则痛,不按不痛,说明邪浅热轻。这同大结胸证的发病范围较广,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近,是明显的对照。脉见浮滑,浮指有力的脉象,滑为痰热。脉证合参,小结胸证主要为痰热互结,治用清热涤痰开结之法,方用小陷胸汤。病因;素有痰饮,内陷之邪热与痰饮相结于  相似文献   

4.
涌吐之剂     
《光明中医》2014,(5):1001-1001
瓜蒂散属性:甜瓜蒂(炒黄)赤小豆共为末,热水或酸齑水调下。"高者因而越之",经有明训,即吐法也。后人视为畏途,久置不讲,殊不知痰涎在胸膈之间,消之匪易,因其火气上冲之势,加以吐法,使倾筐倒箧而出之,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瓜蒂散之类是也。且吐必有汗,故并可治风治黄。  相似文献   

5.
伤寒部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谓结胸?大小结胸的病因病理及主要脉证是什么?如何治疗?热实结胸与寒实结胸、脏结、阳明腑实如何区别? 结胸是指邪气与有形之物结于胸中,以胸膈或心下硬满而痛为特征。其病因病机为患者素有痰水实邪,误下后或不经误下邪热入里与痰水实邪相搏。如原文134条云“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由于内陷的邪气性质不同,故分为热实结胸和寒实结胸。热邪入里与痰水互结,则为热实结胸;寒邪入里与痰水互结,则为寒实结胸。热实结胸则又根据病情的轻重不同,病变范围的大小之异,以及热邪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第166条原文为:“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活,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统编五版教材(伤寒论讲义)认为“寒作邪解,此指痰饮。胸有寒,指胸隔停滞痰饮的病理。”以寒训邪.又推之痰饮,实觉牵强。笔者细绎仲景原义.前后互参,认为“胸有寒”作“胸有实”较妥。试论如下:三寒饮当温不可妄吐《金匾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有“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论,指出了痰饮病的治疗大法。“温药和之”是治疗痰饮总的原则,治本的主要方法。(金匾要略)冶痰饮,分治…  相似文献   

7.
《新中医》1983,(12)
伤寒部分第五节太阳变证(续)(2)小结胸证:即小陷胸汤证。其病机为邪热与痰相搏结,又称痰热结胸。其性质属热属实。主要表现为心下硬满,按之疼痛,脉浮滑。由于邪浅热轻,故其证仅心下硬满,按之疼痛,不按则不痛,其脉浮滑为痰热之候。本证与大结胸证虽然性质相同,但有轻重之别,大结胸病位范围可较大;小结胸病局限于心下。大结胸硬满疼痛拒按;小结胸硬满按之则疼。  相似文献   

8.
一、重视顾护脾胃之气 1.讲究服药方法,要在顾护脾胃:《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篇第11条曰:“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病由实热内积、气滞不行,治用厚朴三物汤,以清热导滞通便。方后云“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即服药一升,如大便通利,则停止服药。同篇瓜蒂散方后云“和散一钱匕,温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为度而止”,又如大承气汤“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小承气汤“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皆提示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以防止过于攻下涌吐而损伤脾胃。  相似文献   

9.
结胸,是因太阳病表症未解而误下,致使水饮与热邪结于胸中而成。以胸脘部有压痛,脉象寸浮、关沉为其主证。可单独出现,亦可合并它证。临床上,结胸易与脏结、痞证及阳明腑实证混淆,应细加鉴别。结胸症状与脏结虽然相似,但前者属阳、属实,后者属阴、属虚,两者是阴阳互异、虚实各别。结胸与痞征虽均属误下而致,但后者为气隔不通,故多无疼痛,心窝部扪之无物。结胸与阳明腑实证,虽同系实满,但后者实满在腹。现仅就《伤寒论》治结胸五法归纳分述于下:一、泻痰缓攻法(135条):是因太阳病未解,而过早用攻下法治之,使表邪入里,临床所见除结胸主证外,还现颈项强硬,能仰不能俯,“如柔痉状”。此是邪结偏高,根据“邪偏上者宜缓,邪偏下者宜速”的治则,本证系邪偏于上,故宜丸不宜汤,以大陷胸  相似文献   

10.
瓜蒂散新解     
瓜蒂散始载于《伤寒论》,由瓜蒂、赤小豆,香豉组成,治疗痰涎宿食,壅滞上焦,胸脘胀闲,欲吐不吐之证。《温病条辨》将本方去豆豉,加栀子,亦名瓜蒂散,治太阴温病,得之二三日,痰涎壅盛,胸中痞塞欲呕者。《外台秘要》引《延年秘录》瓜蒂散,即本方去豆豉,用治急黄、心下坚鞕、渴欲得水吃、气息喘粗、眼黄等症。由此看出,瓜蒂散中主要的药物为瓜蒂、赤小豆。其主治:①痰  相似文献   

11.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白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伤寒论》第141条作:"……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一云与三物小白散"[1]."寒实结胸"证,乃因寒邪与痰饮结聚于胸膈而成实所致,当治以逐水祛寒、除痰破结之法;而桔梗、贝母、巴豆三物,其色皆白,有三物白散之义;其中巴豆辛热有毒,能攻逐寒性水饮、痰湿之凝结,其力十分峻猛,尚须炮制后方可入药;贝母消痰开结,桔梗开提肺气,既可开肺散结祛痰,又可使药力作用于上;三药合用,能散寒而除实,则顽痰水饮之结于膈上者,可由吐而上出,顽痰水饮之结于膈下者,能由泻而下出,此方诚为治疗寒实结胸证之的方.而小陷胸汤中黄连、栝楼,皆性寒之品,岂可治寒实之证?若以之投寒实结胸证,犹雪上加霜,可致阴盛寒凝之祸.由此意义而言,"小陷胸汤"四字当为衍文.对此,前世医家亦多有论述.  相似文献   

12.
张璐治痰强调求本,认为脾胃在痰邪的生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其遣方用药遵循“由胃而上胸胁心肺之分者,驱其还胃,或下从肠出,或上从呕出,而不至于伏匿”的原则。治疗上明辨痰邪侵犯的部位,根据不同病机分别采用探吐痰涎、健脾化痰、补肾豁痰等方法,顾护脾胃的思想贯穿其中。痰在上焦,可吐可消,需防探吐损伤脾胃;痰在中焦,脾胃为生痰之源,更宜调理脾胃;痰在下焦,多因肾虚痰邪下注,治宜固肾为主;痰邪每随脾失健运而渗灌于经隧,久之而成顽痰,故需借温药为导。本文通过梳理《张氏医通》中关于痰证辨治的论述,分析其病因病机,总结其治法规律及特点,以期挖掘古代名医思想,指导临床合理选方用药。  相似文献   

13.
正瓜蒂散出自《伤寒论·太阳病》166条,原文为:"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中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用瓜蒂一分(熬黄),赤小豆一分,为散,合治之"[1],意在治疗胸部痰涎壅盛,阻碍气机,宜用瓜蒂散将痰涎涌吐而出,从而达到祛除体内邪气的目的。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使用吐法来祛邪的论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载"其高者,因而越之"[2],吴崑注"高,胸之上也;越之,吐之也"[3]。高者  相似文献   

14.
于学康 《陕西中医》2006,27(12):1583-1583
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该方是为太阳伤寒本应汗解而误用吐下,以致伤及脾胃之阳气,寒水上逆而致的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的诸证而设。笔者体验  相似文献   

15.
正结胸证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以有形之邪阻结于胸而不局限于某一脏腑为主要病机,以胸脘硬满、胀痛拒按为证候特点的病证[1]。该证可出现于多种外感及内伤杂病中。对于结胸的病因,《伤寒论》第131条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第134条曰:"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若下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阳明腑证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阳明腑证成因,历代医家认识皆一.仅燥热之邪与肠中糟粕相结而已。笔者重温《伤寒论》后,觉得此释有违仲景之旨.不仅燥热之邪可致.且水热、痰热、寒实以及瘀热之邪皆可致腑证形成。1虽名三结胸,实为三结肠原文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困作结胸……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放也。”134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隔内拒痛,胃中空虚……阳气内陷,心下因鞭,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由此个难看出,邪在太阳之表,当从汗解,即使兼有可下之证候…  相似文献   

17.
瓜蒂散     
正《伤寒论》第166条言:"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说明病因是风寒入胸中,证候是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证系胸中寒痰阻滞,病位在上,有上冲之势,于法宜吐,方选瓜蒂散。这一条是描述肿瘤的,尤其是胸腺瘤的,首先《伤寒论》下篇主要是论述肿瘤的,第128条-第142条论恶性肿瘤胸腹部转移,其次讲热入血室作为对比,再其次,《伤寒论》第147条就是癌前病变的  相似文献   

18.
浅谈《伤寒论》之结胸证吕金柱,王振德包头铝厂职工医院(014046)结胸,是以胸膈胃脘硬痛为主证。笔者试系统地论述之。1.结胸之病因病机热与痰水互结而为热实结胸;寒与痰水互结而为寒实结胸。胃阳素盛者感受寒热之邪无论误下与否,若内陷之,则从热化,胃阳不...  相似文献   

19.
小陷胸汤系《伤寒论》中之名方,主治“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结胸病的成因,多是表邪入里,或表证误下,邪热内陷,与心下痰饮相结而成,本方具有清热涤痰,豁胸开结之功效。  相似文献   

20.
<正> 结胸证,乃临床上常遇到的急危重证,仲师在《伤寒论》中对其脉、因、证、治均作过较系统的论述。关于其病位问题,自宋以来,注释多而说法众。有云证在膈上,有云证在膈下胃脘,亦有谓病在胸腹之间。尤在经、成无已、汪友益、张隐庵等均谓:结胸者,邪结在胸膈之阳分;柯琴则认为邪结在胸胁之间;方有执云:结胸者,结硬高当于胸;程郊倩谓:邪结在气分;南京中医学院《伤寒论释义》谓:邪在心下,胃脘;山东《伤寒论串解衍义》称:邪在胸腹部;《伤寒论选读》曰:结胸证病位较广,虽以胸中为主,但多涉及腹部;五版教材认为有形之邪凝结于胸膈的一种疾病。以上说法令人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