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背景:近几年来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因其取材容易也被广泛研究。 目的:比较脂肪来源和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方法:分离及体外培养人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和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比较它们的表型、细胞倍增时间及分泌因子水平等。 结果与结论:脂肪来源和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细胞表型上类似,只有CD106的表达有差异。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增殖速率比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快。在相同体积的脂肪组织中能够得到的干细胞前体细胞的数量是骨髓的10倍以上。提示脂肪来源和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相同功能,但脂肪组织是一个更有应用前景的干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培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n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分离培养方法。方法采用全骨髓体外分离并采用差速贴壁法纯化扩增C57BL/6小鼠BMSCs,形态学观察细胞生长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抗原情况并观察其多项分化潜能。结果使用该方法纯化扩增的BMSCs形态均一,生长良好,表达CD29、CD44和Sca-1,不表达CD11b、CD45和CD34,并具有成骨成脂潜能。结论通过全骨髓贴壁法可以成功的分离培养出小鼠BMSCs。  相似文献   

3.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探索在体外分离培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one m arrow m esenchym al stem cells,BMSCs)的最适条件。以密度梯度离心技术及贴壁筛选法相结合 ,在体外分离 BAL B/C小鼠的 BMSCs,通过 MTT法测定了不同离心力、不同换液时间、不同血清浓度、不同种植密度等因素对 BMSCs分离和培养的影响。在 5 0 0 g× 30 min的离心力下分离细胞 ,加入 10 %的胎牛血清 ,原代按 (12~ 2 0 )× 10 5/m l的细胞密度接种 ,接种 2 4 h后换液 ,继代种植密度为 6 .4~ 2 5 .6× 10 4 /ml时最适宜细胞生长 ;在此条件下 ,细胞快速增殖 ,传代后 8h贴壁达 90 %以上 ,2 4 h便进入对数生长期 ,直至第 5 d,细胞约增殖 3倍。本研究建立了在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生物学方法和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干细胞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虽然近几年来有关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主要对间充质干细胞的异质性、分化与融合的问题、修复组织的机制、免疫性及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实用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分离培养方法,通过了解其细胞生物学特性,为MSCs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差速贴壁法体外分离、扩增MSCs,倒置显微镜观察原代及传代细胞的形态及生长过程。结果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过程中,血液系细胞在换液过程被去除,成纤维细胞污染经差速贴壁法也可去除。获得的骨髓间充质细胞形态较均一,生长状态良好。结论采用差速贴壁培养法可获得一定纯度的MSCs,此法简单、实用,并且获得的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增殖能力强.  相似文献   

6.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向肝细胞的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在体内向肝细胞转化的可能性,将来源于6-8周龄雄性BALB/c小鼠的BMSCs,通过尾静脉注射或经皮肝穿刺直接注入肝脏组织的途径移植入同源正常雌鼠体内。分别于移植术后1、2、4周处死受体雌鼠,取其肝组织,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和免疫组化法同时检测Y染色体的存在和白蛋白的表达,以观察确定所注入的BMSCs在受鼠体内向肝细胞转化的情况。采取经皮直接肝穿刺注射途径移植BMSCs的两个实验组,无论移植细胞是新鲜分离的、还是P3代BMSCs,均可于移植后1周,在受鼠肝脏内检出Y染色体阳性细胞的存在,此类阳性细胞并可同时表达白蛋白。另一方面,经尾静脉注射法进行移植的实验组,于移植后2周,也可在其肝组织内检测到同时表达Y染色体和白蛋白的细胞。本研究证明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向肝细胞转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同种异体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s)分化、成熟及功能的影响,探讨MSCs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BALB/c小鼠BMSCs,与C57BL/6小鼠骨髓有核细胞(BMCs)在体外按不同的细胞比例混合培养,诱导DC分化,流式细胞术(FCM)分析DC细胞表型及FITC-Dextran内吞能力,ELISA检测分泌的细胞因子IL-12的水平.结果:当MSC/BMC达到较高的比例(1:10)时,细胞表面的CD11c、CD14、CD83、CD86、I-A~b的表达均显著下降(P<0.05),FITC-Dextran内吞能力及IL-12分泌水平亦显著降低(P<0.05).结论:小鼠MSCs在体外能抑制同种异体骨髓来源的DCs的分化、成熟. SCs,与C57BL/6小鼠骨髓有核细胞(BMCs)在体外按不同的细胞比例混合培养,诱导DC分化,流式细胞术(FCM)分析DC细胞表型及FITC-Dextran内吞能力,ELISA检测分泌的细胞因子IL-12的水平.结果:当MSC/BMC达到较高的比例(1:10)时,细胞表面的CD11c、CD14、CD83、CD86、I-Ab的 达均显著下降(P<0.05),FITC  相似文献   

8.
细胞接触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获得心肌分化表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条件下,细胞接触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为心肌细胞(CM)的诱导作用。方法利用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转基因大鼠的BMSCs与CM以不同比例(1:1、1:10、1:20、1:40)共培养1周,分别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计数分析检测肌钙蛋白I(cTnI)、α—sarcomeric actinin和MEF-2C等心肌特异性蛋白,采用膜片钳技术检测分化细胞的电生理功能。结果在共培养条件下,部分GFP—BMSCs可表达一系列心肌表面标记物,如心肌特异性cTnI蛋白等,且获得心肌分化表型的数量随着CM数量的增加而增加。部分GFP—BMSCs与CM一起同步搏动,并可获得与CM相似的膜电位。结论细胞接触可诱导BMSCs获得有功能的心肌分化表型,其数量与心肌的数量不同浓度有相对的依赖性,随着心肌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骨膜提取物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类成骨细胞,为骨组织_丁程提供充足的种子细胞.方法 切取小鼠颅骨骨膜提取物,诱导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后的细胞采用ALP染色、RT-PCR、蛋白印迹技术进行检测.结果 形态学观察显示,分化后的MSCs细胞形态从长梭形变成三角形、多角形或立方形;ALP活性...  相似文献   

10.
背景: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为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关键环节。 目的:采用全骨髓培养法分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建立一种简单、有效的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 方法:通过全骨髓培养法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通过传代进行纯化和扩增培养。分别在特定诱导体系中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脂肪、成骨及软骨细胞分化。 结果与结论:采用全骨髓培养分离法能获得90%以上纯度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贴壁细胞均表达CD73、CD90、CD105,不表达造血细胞表型CD34、CD45和HLA-DR;细胞倍增时间为(24.04±0.49) h;细胞周期分析表明:G0~G1期和S+G2+M期所占比例分别为71.63%和28.37%;诱导分化结果显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向脂肪、骨和软骨细胞分化。说明全骨髓分离培养法是一种较好的分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s: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represent a powerful tool in regenerative medicine because of their differentiation and migration capacities. We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possibility of Flk-1+Sca-1- mesenchymal stem cells (Flk-1+Sca-1- MSCs) transplantation to repair erectile function in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diabetes mellitus (DM)-associated erectile dysfunction (ED). Methods: In this study, we isolated Flk-1+Sca-1- MSCs from bone marrow (bMSCs). Then, newborn male rats were intraperitoneally injected with 5-ethynyl-2-deoxyuridine for the purpose of tracking endogenous Flk-1+Sca-1- MSCs. Eight weeks later, 8 of these rats were randomly chosen to serve as normal control (N group). The remaining rats were injected intraperitoneally with 60 mg/kg of streptozotocin (STZ) to induce DM. Eight of these rats were randomly chosen to serve as DM control (DM group) while another 8 rats were subject to Flk-1+Sca-1- MSCs treatment (DM+MSC group). All rats were evaluated for erectile function by intracavernous pressure (ICP) measurement. Afterward, their penile tissues were examined by histology. Results: Flk-1+Sca-1- MSCs could differentiate into skeletal muscle cells and endothelial cells in vivo and in vitro. Engrafted Flk-1+Sca-1- MSCs were shown to home to injured muscle, participate in myofibers repair and could partially reconstitute the sarcolemmal expression of myocardin and ameliorate the level of related specific pathological markers. Conclusion: Flk-1+Sca-1- MSCs could be used in the treatment erectile function in diabetes mellitus associated erectile dysfunction by promoting regeneration of nNOS-positive nerves, endothelium, and smooth muscle in the penis.  相似文献   

12.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 is a severe hereditary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the absence of dystrophin on the sarcolemma of muscle fiber. This absence results in widespread muscle damage and satellite cell activation. After depletion of the satellite cell pool, skeletal muscle is then invariably replaced by connective tissue, leading to progressive muscle weakness. Herein, we isolated Flk-1(+)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from adult adipose tissue and induced them to differentiate into skeletal muscle cells in culture. Within mdx mice, an animal model of DMD, adipose tissue-derived Flk-1(+) MSCs (AD-MSCs) homed to and differentiated into cells that repaired injured muscle tissue. This repair correlated with reconstitution of dystrophin expression on the damaged fibers. Flk-1(+) AD-MSCs also differentiated into muscle satellite cells. This differentiation may have accounted for long-term reconstitution. These cells also differentiated into endothelial cells, thereby possibly improving fiber regeneration as a result of the induced angiogenesis. Therefore, Flk-1(+) AD-MSC transplants may repair muscular dystrophy.  相似文献   

13.
背景:脐血富含干细胞,刺激后进入细胞周期的速度以及自泌生长因子的能力均强于骨髓及外周血干细胞。 目的:建立一种分离纯化、培养扩增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并观察体外培养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方法:密度梯度离心,贴壁培养和消化时间控制相结合,分离纯化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观察细胞形态,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以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测定CD29,CD44,CD34。采用体积分数20%马血清诱导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脂肪细胞,以油红O染色鉴定;0.1 μmol/L地塞米松,10 mmol/L β-甘油磷酸钠和50 μmol/L抗坏血酸诱导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以碱性磷酸酶染色鉴定。 结果与结论:分离获得了高纯度贴壁生长的间充质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呈梭形,细胞传代稳定,在体外连续传代培养9代,未发生形态学改变,无衰老征象。第3代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可以分化为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提示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贴壁培养和消化时间控制相结合,可以获得纯度较高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和传代能力强。  相似文献   

14.
背景: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取材于吸脂手术所获得的脂肪抽吸物,可反复取材,原料来源充足。 目的:建立一种体外分离培养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 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获取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观察分析传代第3,7,10 代细胞生长曲线;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传代第5 代细胞表面标志表达。取传代第4代细胞行体外成骨细胞诱导和成脂诱导,采用碱性磷酸酶染色及油红O染色鉴定。冻存传代细胞,分别于 2,6 个月后复苏,锥虫蓝染色计数复苏后细胞存活率。 结果与结论:原代细胞3 d 贴壁,6 d 后开始快速增长并形成集落,11 d左右达80%~90%融合,多呈纤维样;传代后细胞维持纤维样形态。传代细胞潜伏期24~48 h,对数增殖期三四天,对数增殖期后第五六天进入平台期。间充质干细胞表面CD34、CD14、HLA-DR 呈阴性表达,CD44、CD105、CD13呈阳性表达,HLA-ABC呈弱阳性表达。具有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冻存复苏后细胞存活率达 90% 以上,且与未冻存传代细胞具有相同的生长特性。  相似文献   

15.
背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而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因其取材安全、创伤小、易纯化、增殖快等优点而备受关注。目的:建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胶原酶消化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皮下脂肪组织间充质干细胞, 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体外检测其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的能力。结果与结论:①10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全部培养成功,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原代培养时间为(8.3±1.2) d,生长曲线均呈“S”形,培养三四天进入对数生长期,第7天进入平台期。②第3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高表达CD29,CD166,HLA-ABC和CD44,不表达或低表达CD34和HLA-DR。③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成脂肪诱导培养基培养下分化为脂肪细胞,油红O染色阳性,在成骨诱导培养基培养下分化为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以上结果显示胶原酶消化结合贴壁培养法可以高效分离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其增殖迅速,在短期内即可获得大量的细胞。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6.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在组织修复方面的作用已有大量报道,最近还发现其具有免疫调节功能,但对于其发挥作用的具体途径仍不够清楚。 目的:讨论间充质干细胞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机制。 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2000/2010有关间充质干细胞在组织损伤后的归巢特性及发挥免疫调节功能机制的文献。检索词为“mesenchymal stem cells,tissue repairing,homing,immunomodulatory”,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检索文献包括研究原著及综述,排除重复性研究。 结果与结论:共保留50篇文献归纳总结。间充质干细胞参与组织损伤修复的作用已被证实,最近发现其还具有免疫调节功能,作用的相关机制多效而复杂,多种因子介导的腺体-受体反应及相关免疫细胞参与此过程。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作用的相关机制仍不完全明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及完善。  相似文献   

17.
背景:兔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具有较强的体外增殖和多系统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在组织工程及生物治疗领域蕴藏着巨大的潜能。 目的:体外培养扩增、鉴定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方法:无菌条件下抽取兔骨髓,分别运用全骨髓贴壁法和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体外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利用差速贴壁原理对细胞进行纯化扩增。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特征及生长规律,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表面抗原标记物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壁时间短,增殖快,经过细胞传代后能够获得进一步纯化的细胞,杂质细胞减少。原代细胞形态即呈现三角形、长梭形、纺锤形的贴壁细胞特征。第 5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典型的极性漩涡状生长,形态单一均匀,不具有表达造血前体细胞表面标志抗原CD34和白细胞表面标志抗原CD45的表面标记物功能,但是具有能够表达出整合素家族的成员 CD29 及黏附分子CD44的特点。说明经全骨髓贴壁法和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体体外分离培养的细胞在形态学、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和多向分化能力方面具有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经流式细胞分析鉴定为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8.
背景:肿瘤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不定分化潜能的种子细胞,可以形成不同分化程度的肿瘤细胞, 是恶性肿瘤不断生长、复发转移、无法被传统的放化疗方法彻底杀死的根源。 目的:总结肿瘤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 方法:由作者采用电子检索的方式,在万方数据库中检索以“肿瘤干细胞,分离培养,生物学特性” 为中文关键词,计算机检索1990-01/2010-12有关肿瘤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的文章,经检索共查到相关文献45篇。经阅读标题、摘要、全文后,排除内容重复、普通综述、Meta分析类文章后,筛选纳入22篇文献进行评价。 结果与结论:在肺癌、胰腺癌、结肠癌、肝细胞癌、神经系统肿瘤等多种脏器肿瘤中,CD133被作为鉴定肿瘤干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之一。巢蛋白、波形蛋白和CD117在神经系统肿瘤干细胞中有表达。CD44及内皮素转化酶在肺癌肿瘤干细胞中的表达具有意义。CD44和CD24可作为分选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中肿瘤干细胞的表面标志。而CD166在大肠癌肿瘤干细胞中高表达。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 探讨人食管癌间质干样细胞(mesenchymal stem-like cells from human esophageal carcinoma,hEC-MSCs)体外分离培养方法,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方法 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食管癌间质干样细胞,RT-PCR 检测基因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标记和细胞周期,绘制生长曲线,检测染色体核型,成骨诱导和心肌诱导检测其多向分化潜能。结果 胶原酶消化法分离的hEC-MSCs呈长梭形样,细胞增殖迅速,表达间质干细胞(MSCs)相关基因Oct-4、Nanog、vimentin、N-cadherin,不表达上皮细胞相关基因E-cadherin;表达MSCs相关表面标记CD13、CD29、CD44、CD105,不表达CD33、CD45、CD133、CD14、CD34及HLA-DR。细胞周期分析显示多数细胞处于G0/G1期,少数在S和G2/M期。细胞内含有 46 条染色体, 形态正常;具有分化为成骨细胞及心肌细胞的潜能。结论 胶原酶消化法能有效分离hEC-MSCs,对进一步研究食管癌的微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