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猪劈离式实验原位肝脏移植模型的建立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制作猪肝脏劈离式原位肝脏移植模型,为临床肝脏移植提供稳定的模型基础.方法 采用改良的原位肝脏移植20例,对供肝沿Taira线劈离,对断面修整后,分别行原位移植,观察血流动力学及血液生化和温度的变化.结果 手术时间(220±31)min及无肝期(35±6)min动物术后肝功能恢复顺利,手术成功率50%,10例动物存活时间均超过48 h.结论 采用猪同种异体原位劈离式肝脏移植模型(沿Taira线)具有操作简便,标准化程度及手术成功率高,重复性和稳定性好的优点,是大动物肝移植系列研究的较理想动物模型,为充分利用有限的器官资源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家猪肝脏劈离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为了建立家猪劈离肝移植模型需掌握家猪肝脏的应用解剖学 ,从而选择安全的劈离平面。方法 :家猪肝脏 42例 ,通过灌注模型了解肝实质内管腔的分布与走行 ,并对两种劈离方式进行比较。结果 :沿正中裂劈离难以保证两半植肝的安全性 ;沿Taira线劈离既保证了左、右植肝的门静脉血供又保证了肝静脉回流畅通。结论 :沿Taira线劈离应成为建立家猪肝脏劈离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3.
自1963年Starzl首次完成原位全肝移植后,肝脏移植在全世界相继开展,出现了许多新的肝移植术式,如减体积性肝移植、活体部分肝移植、劈离式肝移植以及肝与其他器官联合移植,其中背驮式肝移植术式以其特有的优点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现将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受体及手术时机的选择 目前一般认为,当肝脏疾病出现了威胁生命的并发症,或肝脏功能出现了失代偿,或者由于肝病的发展,生活质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而用常规的内外科疗法不能治愈时,就应该考虑行肝脏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4.
背景:目前肝移植是治愈终末期肝病惟一的方法,但是其移植后的并发症仍然是影响移植患者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建立稳定的动物移植模型。目的:建立原位肝移植模型大鼠。方法:应用乙醚吸入法对SD大鼠204只行麻醉,2-4 ℃林格液经腹主动脉进行单路灌注,灌注前不翻动肝脏,以减少肝脏热缺血,灌注完毕后沿膈环下切断肝上下腔静脉,修整时不需再修整,以免损伤腔静脉。取下供体肝脏,置入4 ℃淋格液中保存,切下受体肝脏,采用改良的二袖套法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移植完毕后,大鼠可自行翻身饮水,存活超过3 d,视为移植成功。结果与结论:204只大鼠共行102次肝移植,最终86例移植后存活超过3 d,移植成功率为84%。结果证实,实验通过改进技术成功建立了原位肝移植模型大鼠。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
劈离式肝脏移植两种劈离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研究劈离式肝脏移植两种主要劈离方式一经典劈离方式和改良劈离方式的差异,以选择一种安全易行的方式。方法:取58例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尸肝和8例新鲜肝脏进行劈离肝移植的应用解剖学研究。分别采用经典劈离方式和改良劈离方式,比较肝脏各段动脉血供、静脉回流及胆管的损伤情况。结果:本组66例肝脏66.7%Ⅷ段、100%Ⅴ段(部分或全部)通过肝中静脉回流。采用经典劈离方式标本中,右半植肝Ⅴ、Ⅷ段静脉回流均被破坏。结论:改良劈离方式比经典劈离方式更安全可靠,在供肝大小适合的情况下应成为临床劈离式肝脏移植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6.
大鼠"二袖套"法双重灌注全血供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一个供肝灌注良好受体无肝期明显缩短及移植肝全血供稳定的肝移植动物模型。方法:“二袖套”法在Kamada吻合血管基础上改良,供肝分别经腹主动脉和门静脉双重全肝脏灌注;受体肝脏分步切除,肝上下腔静脉采用缝合法吻合,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分别用袖套法吻合。移植肝脏动脉重建采用单纯血管套入式吻合或血管缝合的方法,胆总管采用单管内支架胆管端端吻合法。结果:共施行全血供大鼠原位肝脏移植76例(不包括预试验),手术成功率93.406,1周存活率86.8%。结论: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有效改良措施和注重手术细节是手术成功的保障,良好的灌注、受体无肝期的缩短及重建移植肝脏动脉血供能有效提高动物模型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幼猪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术中血气、电解质指标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择健康良种幼猪20头,每窝内配成10对,经口内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建立一种新的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模型。手术中连续监测血流动力学,并于手术开始(T0)、切肝前30 min(T1)、切肝期30 min(T2)、再灌注后15 min(T3)、再灌注后60 min(T4)、手术结束(T5)各时点抽取动脉血测定血气及电解质的变化。结果: 切肝期前,各观察指标与基础值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切肝期及再灌注期随手术时间延长,动脉血pH逐渐降低,BE负值加大(P<0.05或P<0.01);血Ca2+浓度降低(P<0.05或P<0.01);移植肝循环开放,血K+浓度突然明显升高(P<0.05),但随后呈下降趋势(P>0.05);血Na+浓度在各时点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术中血气和电解质变化较大,应及时监测及处理,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8.
背景:以往多应用大鼠建立肝移植模型对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进行基础研究,而灵长类非人类大动物建立肝移植模型能更接近临床肝移植的需求。 目的:探讨建立稳定的恒河猴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最佳方案。 方法:选用健康恒河猴进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20次,以10只雄性作为受体,10只雌、雄不限为供体,借鉴临床肝移植和各种动物模型建立的方法,使用二袖套法加肝动脉重建建立稳定的恒河猴原位肝移植模型。 结果与结论:20次恒河猴原位肝移植模型成功率90%,供肝切取时间(17±3) min,供肝修整时间(35±5) min,受体移植时间(133±45) min,受体无肝期(12±4) min,术后24 h存活率90%(18/20),72 h存活率为80% (16/20),1周存活率50%(10/20), 14只分别于术后2周内死于急性排斥反应,最长存活38 d,也死于急性排斥反应,所有受体均无门静脉血栓形成及胆道并发症发生。改进后的恒河猴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成功率高、重复性和稳定性好的优点, 是肝移植临床前期研究的较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
背景:“二袖套法”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缩短了无肝期的时间,并且显著提高了老鼠肝移植后的存活率。 目的:在“二袖套法”的基础上,结合一些相关文献,建立稳定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 方法:用改进的二袖套法对75对SD大鼠行原位肝移植,移植中门静脉、肝下下腔静脉用袖套法进行吻合,肝上下腔静脉用缝合法吻合,胆道采用支架法进行胆道重建。 结果与结论:受体大鼠移植后一般状况良好,50例正式实验移植后1 d存活率94%,1周存活率为90%。供肝热缺血时间均接近0,供体手术时间(34.44±3.25) min,受体手术时间(49.07±4.93) min,无肝期(17.26±2.51) min,下腔静脉平均阻断时间约为20 min。说明只有熟练地掌握手术技巧,细致耐心的操作,最大程度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才能获得稳定的原位肝移植模型。  相似文献   

10.
背景:当肝动脉与门静脉早期复流时序不同时,是否会加重对肝移植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的损伤尚未见大量报道。目的:探讨肝动脉与门静脉早期复流对肝移植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门静脉灌注的大鼠自体肝移植模型,78只SD大鼠以简单随机化法分为3组:肝动脉组(n=36):行自体肝移植手术,以40C乳酸林格液由门静脉灌肝40min,开放肝动脉及下腔静脉,10min后开放门静脉;门静脉组(n=36):行自体肝移植手术,门静脉开放恢复肝脏血流后10min再开放肝动脉血流;假手术组(n=6):打开腹腔,游离肝脏后关腹。观察各组小肠显微及超微结构变化并测定一氧化氮水平。结果与结论:术后各实验组不同时段先后出现小肠绒毛排列不整或紊乱,小肠黏膜细胞线粒体大小不一,明显肿胀,呈类圆形,内有空泡变性,严重者可见嵴减少、断裂或消失。小肠组织一氧化氮水平均升高。上述变化在术后12h达高峰。术后肝动脉先复流组小肠显微及超微结构损伤及小肠组织一氧化氮水平明显高于门静脉先复流组。提示,肝动脉早期复流可以通过早期肝脏供氧以减少移植肝脏的损害,但门静脉的延迟开放则加重了肝移植大鼠小肠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1.
背景:国际上研究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基础动物模型是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国际上公认的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鼠种配对方式为DA至Lewis大鼠、DA至BN大鼠及BN至Lewis大鼠,但由于鼠种缺乏和操作技术有待成熟的原因,国内较少引用以上鼠种配对方式进行该模型的建立。 目的:课题组在大量SD大鼠肝移植模型建立训练的基础上,采用DA大鼠为供体,Lewis大鼠为受体,摸索DA至Lewis大鼠肝移植急排模型建立技巧和经验。 方法:通过改良二袖套法,以雄性DA大鼠为供体,雄性Lewis大鼠为受体,建立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60只,受体大鼠术前1 d和术后1周内饲喂治疗剂量的他克莫司,1周后半量递减并停药,记录移植手术时间,观察受体大鼠的术后生存状况、手术成功率及生存期,分别于术后7,14,21,28 d处死受体大鼠,获取肝组织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肝脏大体和镜下的病理学变化,进行急性排斥反应评分。 结果与结论:供肝冷缺血时间30~60 min,供体手术时间(18.5±4.0) min,供肝修整时间(7±3) min,受体手术时间(35.0±  7.3) min,无肝期为(13.0±3.0) min,手术成功率为98%,1周存活率为91.6%。术后2周随着他克莫司撤药,受体大鼠迅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于术后14~28 d死亡,平均生存时间为(20.85±0.71) d,中位生存时间为21 d。实验建立DA至Lewis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动物模型需要以大量SD大鼠肝移植训练为基础进行,通过对二袖套法技术的改良和围手术期短期应用他克莫司有助于该模型的稳定建立。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he ideal ratio between liver graft mass and recipient body weight f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in small infants is unknown; however, if this ratio is over 4%, a condition called large-for-size may occur. Experimental models of large-for-size liver transplants have not been described in the literature. In addition,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is marked by hig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rates in animals due to the clamping of the venous splanchnic system. Therefor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create a porcine model of large-for-size liver transplantation with clamping of the supraceliac aorta during the anhepatic phase as an alternative to venovenous bypass.

METHOD:

Fourteen pigs underwent liver transplantation with whole-liver grafts without venovenous bypass and were divided into two experimental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in which the weights of the donors were similar to the weights of the recipients; and the large-for-size group, in which the weights of the donors were nearly 2 times the weights of the recipients. Hemodynamic data, the results of serum biochemical analyses and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of the transplanted livers were collected.

RESULTS:

The mortality rate in both groups was 16.5% (1/7). The animals in the large-for-size group had increased serum levels of potassium, sodium,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nd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fter graft reperfusion. The histological analyses revealed tha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

CONCLUSION:

This transplant method is a feasible experimental model of large-for-size liver transplantation.  相似文献   

13.
背景:建立大鼠原位肺移植模型是研究肺移植后慢性排异反应的关键,但因其需要精细外科技术,难度较大,限制了这一模型的应用。 目的:改良麻醉和肺移植过程,建立快速、安全、具有可重复性的大鼠肺移植模型。 方法:共完成42只大鼠动物实验,供体受体各21只。采用胸骨正中切口解剖供体左肺并置入套管(用静脉留置针套管剪取1.5 mm长制成)获取大鼠供肺。大鼠受体经左侧开胸,利用套管技术吻合完成供肺植入。记录并计算手术时间及移植成功率。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大鼠均存活,大鼠供肺获取时间平均为(35.3±5.1) min;供肺套管时间平均为(12.5±    4.6) min;大鼠受体肺移植时间平均为(50.2±3.3) min;吻合时间平均为(27.7±6.2) min。开放肺动、静脉血流后,全肺迅速变红,血流灌注充分,静脉回流通畅;恢复机械通气后,所有移植肺膨胀良好。结果证实,改良后的麻醉和肺移植技术可为大鼠肺移植的免疫与排异研究提供稳定、可靠、可重复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4.
肝癌患者肝移植术中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肝癌病人肝移植术中血液酸碱平衡及电解质浓度变化的规律,为肝癌病人行肝移植术时针对血液酸碱及电解质紊乱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系统回顾分析16例因肝癌行肝移植术病人术中血液钾、钠、钙离子浓度和pH、HCO3^-、BE值的变化规律。结果血K^ 从无肝期开始下降;开放后即刻呈现一过性升高表现,部分病人表现为暴发性高血钾。血游离钙在无肝期和新肝期降低明显。无肝期和新肝期pH、HCO3^-、BE值的变化表现为代谢性酸中毒。结论手术开始后,从无肝期就应注意纠正低血钾和低血钙,开放瞬间注意暴发性高血钾。保持血液动力学的稳定,同时进行过度通气和给予适当的碱性物质有助于减轻酸性物质的产生和酸中毒。  相似文献   

15.
背景:原位肝移植中诸多因素可导致移植后急性肾功能衰竭,但不同移植方式对移植过程中患者肾功能的影响并不清楚。 目的:比较活体部分供肝移植和尸体全肝移植对移植过程中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方法:纳入拟行活体部分供肝原位肝移植的晚期肝病患者15例设为活体组,采用背驮式原位肝移植;另与同期进行的尸体全肝移植20例患者设为尸体组,采用非转流经典原位肝移植。分别于切皮前即刻、切皮后1 h、无肝期30 min、新肝期1 h及新肝期4 h测定血流动力学和肾功能指标。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心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活体组无肝期30 min时心输出量、心指数高于尸体组,而体循环血管阻力、体循环血管阻力指数低于尸体组(P < 0.05)。两组移植过程中各时点血清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肌酐及肌酐清除率均在正常范围内,总尿量及呋噻米用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活体组无肝期分钟尿量明显多于尸体组( < 0.05)。提示活体部分供肝移植和尸体全肝移植对移植过程中患者肾功能均未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背景:由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产生的一氧化氮,是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病理生理学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在肝移植缺血再灌注诱导的肝细胞早期凋亡的影响以及相关基因caspase-3的表达情况。 方法:受体鼠72只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成移植组、精氨酸组及L-硝基精氨酸甲酯组,均建立原位肝移植模型,后2组大鼠在开放血流前5 min于股静脉注射可升高血清一氧化氮水平的精氨酸或一氧化氮抑制剂L-硝基精氨酸甲酯。移植造模后剩余的24只大鼠设为假手术组。 结果与结论: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比较,精氨酸组<移植组P < 0.01);血清一氧化氮浓度,精氨酸组>移植组>L-硝基精氨酸甲酯组;早期凋亡的高峰期为再灌注后3 h,肝细胞的活细胞数比例及肝组织中caspase-3的表达,精氨酸组<移植组< L-硝基精氨酸甲酯组。说明,一氧化氮对大鼠对肝移植缺血再灌注后肝细胞早期凋亡具有保护作用,且该作用可能主要通过下调caspase-3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