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0 毫秒
1.
背景:目前对于胸腰椎结核重度后凸畸形(90°)的疗效尚缺乏报道,对严重脊柱结核性后凸畸形,影响心肺功能且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选择手术治疗是必要的选择。目的:回顾性分析一期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二期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对胸腰椎结核伴重度后凸畸形的修复效果。方法:纳入53例脊柱结核伴严重脊柱后凸畸形患者,一期行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二期行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行X射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并对比分析治疗前后的血沉、C-反应蛋白、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后凸角及ASIA脊髓损伤分级用于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与结论: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90(195-420)min,出血量1 800(1 100-3 300)m L,人均固定节段11.8(9-16)个。5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6-48个月。患者治疗后血沉及C-反应蛋白均逐渐恢复正常,至末次随访均恢复到正常水平。末次随访矢状面C obb角平均矫正77.92°,矫正率达74.6%。至末次随访,矫正角度丢失平均1.35°。患者腰背部疼痛及功能受限在治疗后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末次随访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t=19.219,P0.001)。ASIA脊髓损伤评分逐渐提高,患者均不同程度的恢复生活及工作能力。提示一期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二期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是修复胸腰椎结核伴后凸畸形的有效方法。文中纳入的胸腰椎结核伴重度后凸畸形患者病变涉及多个椎体,骨缺损长,常常需要长节段异体骨植骨,植骨块融合时间较长,所以行后路关节突间植骨融合以增加植骨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背景:胸椎结核经前入路或前后联合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是常用的修复方案,已沿用数十年,但存在创伤大、切除肋骨、减压不彻底、胸腹腔干扰大、术后疼痛、气胸、胸腔及肺部感染等不足。目的:观察钛网自体骨植骨融合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修复胸椎结核,重建脊柱生理曲度及稳定性的随访结果。方法:对32例胸椎结核患者采用后路椎体切除病灶清除,充分解除脊髓压迫,植入钛网自体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取后正中切口,应至少包括病变部位头、尾侧各2节脊椎,暴露双侧椎板至小关节外侧及肋骨近端1.0-2.0 cm,并与病椎头、尾侧脊椎双侧分别置入椎弓根螺钉,头、尾侧各2对,一侧固定。在另一侧病椎及下一椎切除一侧椎板、关节突、肋骨头,肋骨切除约1 cm,游离神经根,椎管减压,注意保护脊髓及神经根,吸出椎旁脓肿中脓液。切除椎弓根,受累椎间盘,椎体病灶,直至椎体病灶边缘组织外观正常,无死骨,无结核物质及肉芽组织,椎体破坏严重,两侧椎旁脓肿流注节段较多,经一侧病灶不能清除干净的部分患者,减压侧连接钉棒,以保持病变椎体切除时椎体的暂时稳定。同法从另一侧彻底清除同侧病灶,完全游离硬脊膜,反复冲洗。观察患者的植骨融合时间、骨折愈合、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相关并发症。结果与结论:随访12-38个月,全部患者于治疗后11-19个月(平均16.3个月)植骨融合,脊柱后凸畸形获得70%-100%(平均86%)矫正,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未出现复发及内固定失效病例。提示Ⅰ期经后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修复胸椎结核,具有病灶清除彻底,创伤小,畸形矫正,植骨融合满意等优点,是修复胸椎脊柱结核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3.
背景:对于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后的骨质缺损,可以选择自体髂骨、自体肋骨、钛网加同种异体骨等多种植骨材料。 目的:对比椎弓根入路不同植骨材料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效果。 方法:纳入40例胸椎结核患者,其中18例伴有截瘫,15例存在后凸畸形,经正规抗结核治疗2-4周行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一期经椎弓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根据植骨材料的不同分为自体髂骨组、自体肋骨组、钛网加同种异体骨组。治疗后随访24个月,观察病灶愈合、植骨融合、截瘫恢复、后凸畸形矫正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与结论:自体髂骨组植骨融合时间短于自体肋骨组、钛网加同种异体骨组(P < 0.05),后两组间植骨融合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组均未发生植骨块及钛网脱落、断裂与移位,无骨不连及假关节等现象,无结核病灶复发。截瘫与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经3-6个月的对症治疗,肌力基本恢复,脊柱后凸畸形基本矫正。表明自体髂骨治疗效果最好,自体肋骨、钛网加同种异体骨治疗效果相当。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下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起采用前后联合手术治疗下腰椎结核26例的临床效果。对26例下腰椎结核患者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加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术后随访6月~5年。结果:本组26例植骨块均骨性融合,神经功能也有不同程度恢复,无局部复发病例。结论:一期前后联合入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加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能彻底清除结核病灶,尤其脊柱后突角度较大时,能提高脊柱的稳定性及矫形率,促进植骨块的骨性融合及病灶愈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及适应证。方法: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加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下腰椎结核患8例,术后随访6月~15月。结果:本组8例植骨块均骨性融合,神经功能也有不同程度恢复,无局部复发病例。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加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下腰椎结核能在彻底清除结核病灶的前提下保证脊柱的稳定性,促进植骨块的骨性融合及病灶愈合。  相似文献   

6.
背景:钉棒系统对于老年脊柱结核患者重建和稳定脊柱是一种可优先选择的内固定材料。老年胸腰骶椎结核后路病灶清除、器械内固定治疗、植骨融合与前路手术的选择常有争论。 目的:观察钉棒系统置入内固定结合病灶清除治疗老年胸腰骶椎结核的效果,对比前路与后路手术治疗效果的差异。 方法:选择老年胸腰骶椎结核患者47例,按手术方案分为2组,后路组27例,行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钉棒系统置入内固定;前路组20例,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钉棒系统置入内固定。利用Frankel分级标准评价患者治疗前后脊髓损伤和恢复情况;应用X射线片评价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沉、Cobb角变化。 结果与结论:4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36个月,所有患者均治愈,术中及住院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植骨于10-18个月内均获融合,Frankel分级明显改善。2组患者Frankel分级改善情况及Cobb角、血沉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钉棒系统置入内固定结合病灶清除治疗老年胸腰骶椎结核,后路与前路手术均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均可重建脊柱稳定性,恢复脊柱正常序列。应根据脊柱结核的类型、破坏程度及手术可能造成的脊柱稳定性改变等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7.
文题释义: 腰椎结核:常引起脓肿形成、脊髓功能障碍、脊柱失稳以及后凸畸形等并发症。临床上往往通过前路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等手术方法进行治疗,以清除病灶,解除脊髓、神经压迫,矫正后凸畸形和重建脊柱稳定性。 钛网:是由钛制成的网状结构,具有良好的支撑功能及界面稳定性,在结核导致的骨缺损部位置入后,可帮助患者恢复正常椎间隙及生理曲度。钛网中包裹的颗粒骨可通过网孔与置入部位的骨组织进行骨性融合,有助于组织的修复。 背景:常规前路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结核对患者的创伤大,且造成的并发症较多,而双钛网支撑植骨联合后方椎弓根内固定重建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但目前尚无临床研究对比这两种方法治疗效果的差异。 目的:对比腰椎结核经前方双钛网支撑植骨联合后方椎弓根内固定和常规前路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效果的差异。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5月至2018年3月西南医科大学绵阳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腰椎结核患者40例的病历资料,按照治疗方案分为2组,每组20例,试验组以前方双钛网支撑植骨联合后方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对照组以前路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两种方法均可以有效治疗腰椎结核;②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且植骨融合较快;③随术后时间的延长,2组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以及病变节段的矢状面Cobb角逐渐降低,且试验组红细胞沉降率和病变节段的矢状面Cobb角略低于对照组;④经治疗后部分患者的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分级有所改善;⑤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⑥提示双钛网支撑植骨联合后方椎弓根内固定重建可有效改善病椎的稳定性,且对于腰椎结核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前路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内固定。 ORCID: 0000-0002-1584-1334(尹振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
背景: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根据畸形的严重程度,采用单节段或两节段经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矫形,可取得良好的矫形效果。 目的:对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临床应用结果及研究文献进行多层次探讨分析。 方法:对解放军306医院骨科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16例临床病例进行分析,并以电子检索的方式对CNKI数据库2002/2011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研究文献进行检索,采用检索词为“螺钉;强直性脊柱炎;后凸”,共检索相关文献48篇,进行数据特征等的深入分析。 结果与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以侵犯中轴脊椎关节为特征的慢性疾病,晚期常合并胸段或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经胸段脊椎屈曲增加,患者往往无法平视,严重的甚至肋骨下缘挤压内脏致心肺功能障碍,影响日常生活及美观,采用脊柱截骨,经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矫形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背景:采用自体颗粒骨结合打压植骨技术,行单节段腰椎椎间融合治疗下腰椎结核具有可靠的融合率,但目前临床应用报道不多。 目的:探讨经腰椎后路椎弓根钉置入并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治疗单节段下腰椎结核的临床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7/2009-07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单节段下腰椎结核患者20例,均行后路一期病灶清除、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置入内固定后评价其神经功能障碍改善、疗效、椎体融合及畸形矫正情况。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20个月。采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结果优11例,良8例,中1例,优良率95%。椎间融合率约为90%。内固定未见松脱、断裂等并发症。置入后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椎间高度均较置入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表明后路一期病灶清除、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腰椎椎体间融合固定是治疗下腰椎结核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前路一期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结核的疗效。方法 2007年2月~2009年10月手术治疗胸腰段椎体结核13例,均采用前路一期结核病灶清除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联合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结核,根据术前、术后X线平片分析植骨融合及术后畸形矫正效果。结果经6~18个月随访,脊髓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植骨融合满意,无内固定失败和脊柱结核病灶复发。结论前路一期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结核具有椎管减压彻底,脊柱后凸侧弯畸形易于矫正,内固定远离病灶处等特点,是治疗胸腰段椎体结核的一种有效手术治疗方法。其缺点是手术创伤相对较大[1],术中操作相对繁琐。  相似文献   

11.
背景:胸腰椎角状后凸手术的治疗难点在于矫正率低,矢状面重建难,易发生神经并发症,术后失平衡、假关节发生率高及术后矫正度丢失。 目的:探讨改良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截骨端双侧钉棒梯次紧凑闭合脊髓逐步短缩联合植入物内固定治疗严重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解放军第306医院骨科收治的严重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87例,男36例,女51例,采用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截骨、双侧钉棒联合梯次紧凑闭合脊髓逐步短缩、植入物内固定方法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后凸角、脊柱矢状位失平衡、躯干侧方偏移率、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与结论:患者治疗前的后凸角为31°-138°,平均90.1°;治疗后为15°-57°,平均27.9°,改善率为76%。躯干矢状位偏移的改善率为76%。术中失血量为800-3 000 mL,平均失血量为2 300 mL;手术时间为5-7 h,平均手术时间5.9 h;治疗前2例患者伴有双下肢神经症状,Frankel分型C级,治疗后恢复至E级。治疗后随访9-57个月,所有患者的截骨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无脊髓损伤并发症出现,无矫形角度丢失。提示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截骨治疗重度僵硬性胸椎角状后凸畸形,术中可对血管最大限度的保留,避免血管损伤导致脊髓的缺血性改变以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等,低体质量患者手术过程中减少出血、以及保障有效血容量是治疗后早期恢复的有效保障;双侧钉棒联合梯次紧凑闭合脊髓逐步短缩脊柱矫形技术在胸腰椎角状后凸畸形的矫正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保护脊髓细胞不受损伤,应注意对神经根的保护和松解,避免术后出现相应的神经根刺激症状;充分的植骨融合程度是保证后凸畸形矫正、避免脊柱侧方偏移,同时又是脊柱功能和术后矫形效果的有效保障。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后路病灶清除、髂骨螺钉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抗生素-磷酸钙骨粉填充椎间隙的方法治疗腰骶椎结核。 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腰骶椎结核患者两种不同手术方法的临床资料,男19例,女23例,年龄19~75岁,平均38岁。病变节段为L4/5~S1/2,术前后凸成角5°~18°,平均9°。治疗组21例经后路一期病灶清除、髂骨螺钉联合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隙及骨缺损区填充抗生素/磷酸钙骨粉;对照组21例采用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入和椎体钉棒固定。随访6个月~2年,平均12个月。 结果 术后治疗组3~6个月骨缺损区修复、植骨融合,平均融合时间4个月;对照组融合时间5~9个月,平均7个月。治疗组术后后凸成角0~4°,平均2°;对照组术后后凸成角3~11°,平均7°(P<0.05)。疗效按Chen 等标准评定,治疗组优17例,良2 例,总优良率90.5%; 对照组优13例,良3例,总优良率76.2%。术后末次随访结果显示脊柱病变节段稳定,病例无复发。 结论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抗生素-磷酸钙骨粉填充椎间隙及骨缺损区、髂骨螺钉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的方法治疗腰骶椎结核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背景:生物力学的观点认为:强直性脊柱炎的矫形在后凸的顶点处截骨最佳,但术中脊髓损伤的风险大。 目的:分析联合应用椎板间截骨+椎体截骨+长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 方法: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共36例,均采用PSO(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截骨+SPO(Smith-Peterson Osteotomy)联合截骨治疗。随访时间3个月至2年。 结果与结论:36例患者未发现植入物修复后矢状位失平衡者,矢状位失衡的改善率为64%。患者植入物修复后胸腰椎后凸角的到恢复,改善率为60%;颌眉角的改善率为98%,疼痛症状缓解程度为64%,ODI指数95%;均未发生拔钉、断钉、断棒现象。说明选择性截骨矫形技术+长节段内固定手术能够获得稳定的内固定疗效,防止出现矢状位失平衡,以及强直性脊柱炎因骨质疏松导致的拔钉、断钉、断棒现象的发生。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4.
背景:自体骨移植结合椎间融合器联合椎弓根螺钉常运用于椎体融合,但单纯颗粒骨打压联合椎弓根钉的临床生物力学研究报道不多。 目的:比较后路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内固定及Cage内固定的即时生物力学稳定性。 方法:利用腰椎后路附件逐级破坏和椎间盘切除制作腰椎不稳模型。12具猪腰椎标本随机分为两组:打压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实验组),Cage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对照组)。使用脊柱三维运动测试机模拟人体对两组标本在正常、不稳、融合3个状态下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等各个活动的生物力学测试,三维激光扫描仪测定不同载荷下不稳节段的运动范围。 结果与结论:正常状态下,两组间L2~3节段各方向运动范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两组标本均衡性好,具有可比性;与正常状态相比,两组不稳状态各方向运动范围亦明显增加(P < 0.05);融合后对照组L2~3节段椎间各方向运动范围均较实验组小,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内固定与Cage内固定均能明显提高脊柱的即时生物力学稳定性,而且两组对于改善脊柱稳定性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背景:对于胸腰段椎体爆裂性或粉碎性骨折,临床多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螺钉置入内固定。后路手术包括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脱位后脊柱的生物与力学变化。 方法:胸腰段骨折脱位的患者46例,给予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系统治疗,观察内固定前后、当时及随访1年后脊髓损伤恢复情况及骨折复位情况。 结果与结论:4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采用Frankel功能分类法评估脊髓损伤的分级,各时期A级所占百分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螺钉置入内固定后当时及随访1年后B-E级与内固定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但内固定后当时与随访1年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采用前缘高度百分比、后缘高度百分比、Cobb角等指标评估骨折复位情况,各时期后缘高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螺钉置入内固定后当时及随访1年后的前缘高度、Cobb角与内固定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但内固定后当时与随访1年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针对胸腰段骨折脱位的患者实施椎弓根置入内固定系统治疗,有利于骨折复位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