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背景:课题组从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体系中鉴定出一类贴壁细胞,已证实此类细胞在单细胞水平可以向造血及内皮细胞分化。 目的: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提供相关的依据。 方法: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为研究对象,体外培养并扩增原始间充质干细胞,检测其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免疫学特性和生长曲线,使用RT-PCR和FISH的方法检测其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呈成纤维样生长,大部分细胞处于G0/G1期,并且高表达Flk1,CD13,CD29,CD44,用RT-PCR和FISH的方法能够检测出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提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白血病基因转化可能发生在比造血干细胞更高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水平上,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疾病起源及干细胞移植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不同来源(正常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间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及分化能力。 方法: 分离获取19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患者的骨髓间质干细胞,同时获取8例正常人的骨髓间质干细胞作为对照。获取的间质干细胞采用低血清培养液培养。瑞士染色观察形态,FACS检测其免疫表型和细胞周期,通过油红O和von Kossa染色来证实向脂肪和骨的分化情况。RT-PCR检测CML特异性表达的BCR/ABL基因;对正常人、CML患者的骨髓间质干细胞进行染色体分析。 结果: 正常人和CML骨髓间质干细胞具有相似的细胞形态、生长特性和免疫表型,而且都可以向骨和脂肪分化。CML来源的MSCs不表达BCR/ABL融合基因,并且具有正常的核型。 结论: 从CML骨髓中可以分离和培养出具有间质干细胞特性的细胞群体,其具有正常的核型且不表达BCR/ABL基因。CML和正常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性和多向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3.
背景:研究认为间充质干细胞可能是骨髓造血微环境的免疫保护位点。由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存在造血微环境异常和免疫异常,所以推测间充质干细胞可能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病理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 目的:观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来源的肿瘤干细胞的免疫学特征,比较其与正常人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存在免疫功能的异常。 方法:分离正常人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检测它们对T细胞周期、活化、抑制和增殖的作用。 结果与结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正常志愿者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和表型没有差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抑制T细胞增殖的作用减弱,抑制T细胞周期及活化的能力减弱,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抑制T细胞凋亡的作用增强。提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存在明显的免疫调节功能缺陷,如果使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自体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可能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对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最好是选用异基因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4.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广泛的应用前途,其三系分化的能力和免疫诱导特性使其具有再生医学的应用前景。 目的:从小鼠骨髓中研究分离制备Flk-1+间充质干细胞的新方法,检测了这类细胞的生物特性。 方法:以小鼠骨髓为研究对象,分离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并 扩增原始间充质干细胞,检测它们的细胞周期、表型和多系分化的能力。 结果与结论:小鼠来源的骨髓来源的原始间充质干细胞呈成纤维样生长,大部分细胞处于G0/G1期,并且高表达Flk1,CD13,CD29,CD44,小鼠骨髓来源Flk-1+间充质干细胞在光镜下均呈成纤维样或多角型贴壁生长,在体外相应的诱导液环境中均可以向三系分化。提示小鼠骨髓来源Flk-1+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5.
王雷  宋洁  匡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23):4213-4216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维持骨髓正常造血功能,在造血调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性状和多向分化能力,并检测其在体外支持造血的能力。 方法:利用密度梯度培养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进行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型;接种脐血单个核细胞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滋养层培养板上共培养,观察粒-单系祖细胞集落变化。 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典型的成纤维样细胞形态,强表达CD44,CD29,不表达CD34和CD106。可促进脐血单个核细胞扩增并形成造血祖细胞集落。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具有造血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肿瘤微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是肿瘤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内环境 ,主要由肿瘤细胞本身、众多基质细胞及肿瘤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蛋白水解酶、微血管、 微淋巴管、组织液等共同构成。 CD34分子:是高度糖基化的i型跨膜糖蛋白,选择性地表达于人类及其他哺乳动物造血干/祖细胞表面,并随细胞的成熟逐渐减弱至消失。目前已有愈来愈多的研究结果表明CD34分子在介导细胞间黏附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参与造血干细胞的运输、定植,参与炎症反应以及淋巴细胞的归巢。 背景:临床胃癌组织及裸鼠体内致瘤组织分离得到的胃癌间质干细胞(GC-MSCs),其生物学特性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并证明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促进肿瘤的生长,作者推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胃癌微环境中生物学特性可能发生变化。 目的:观察胃癌微环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生长及CD34、CD44表达的影响。 方法:设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单独常规培养为对照组,实验组采用transwell小室将人胃癌BCG-823细胞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非接触共培养建立胃癌微环境,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的变化、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率、流式细胞术(FCM)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周期及表面抗原CD34、CD44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①实验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排列紊乱,不规则,细胞间连接疏松,细胞变细、变长,胞核变小,呈团生长,与人胃BGC-823癌细胞形态有相似之处;②G1期细胞比例明显降低,S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P < 0.01)、G2/M期细胞比率显著增加(P < 0.05);③实验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CD44阳性表达率显著降低,CD34阳性表达率显著降升高(P < 0.01);④结果表明,将人胃癌BCG-823细胞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非接触共培养模拟胃癌微环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生长增殖及CD34、CD44表达有显著影响,有向胃癌细胞恶性转化的趋势。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ORCID:0000-0002-7681-0363(刘喜平)  相似文献   

7.
背景:目前还缺乏前列腺素E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影响的研究。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对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方法:体外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3 代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面表型。以每孔1×104数量接种于96 孔板,将前列腺素E1分别以0(对照组),1,2,5,10,20,40,100 μg/L的浓度作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72 h,以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观察最佳增殖浓度10%的前列腺素E1在不同时间(24,48,72 h)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P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阳性率CD11b/c为4.93%,CD29为99.93%,CD45为0.1%,CD90为99.58%,符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特征。质量浓度为1,2,5,10,20,40,100 μg/L的前列腺素E1均可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的增殖,以10 μg/L的作用最强。10 μg/L前列腺素E1在作用48 h后能显著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P < 0.05),其作用呈一定程度的时间依赖性,72 h达最高。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8.
背景:凝血因子Ⅸ基因敲除有可能通过影响造血系统的稳定性从而影响骨髓造血微环境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目的:鉴定凝血因子Ⅸ基因敲除C57BL/6J-F9 tm1. Dws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方法:采用改进的全骨髓贴壁细胞分离法分离培养凝血因子Ⅸ基因敲除C57BL/6J-F9 tm1. Dws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术鉴定其表面标记的表达,以特殊诱导培养基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干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软骨细胞方向分化。 结果与结论:分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均一为梭形,增殖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强。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识CD44、CD56、CD73、CD90、CD105、CD106、CD166及CD271表达呈阳性,CD34、CD11b表达呈阴性。分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软骨细胞方向分化的能力。说明凝血因子Ⅸ基因敲除C57BL/6J-F9 tm1. Dws小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仍具备良好的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初步确定,凝血因子Ⅸ基因敲除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并无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9.
背景:近几年来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因其取材容易也被广泛研究。 目的:比较脂肪来源和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方法:分离及体外培养人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和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比较它们的表型、细胞倍增时间及分泌因子水平等。 结果与结论:脂肪来源和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细胞表型上类似,只有CD106的表达有差异。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增殖速率比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快。在相同体积的脂肪组织中能够得到的干细胞前体细胞的数量是骨髓的10倍以上。提示脂肪来源和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相同功能,但脂肪组织是一个更有应用前景的干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0.
背景:研究发现,脂肪源干细胞具有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一样的贴壁和形成成纤维样克隆特性,并具有向骨、脂肪、软骨等多系分化的能力。 目的:比较C57小鼠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点。 方法:在无菌的条件下分别从C57小鼠的脂肪和骨髓中获取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并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进行细胞形态、表面标记、生长动力学分化潜能测定和Notch信号相关基因的检测。 结果与结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学相似,第3代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表达CD29、CD105、Sca-1,不表达CD34、CD133,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还表达CD45;生长曲线和细胞克隆分析显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速度明显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快;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可向成骨、成脂、成软骨诱导分化,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更易向成骨诱导;Notch相关基因检测显示脂肪源干细胞的Jagged-1表达水平明显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低,而Hes-1的表达水平脂肪源干细胞明显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表达水平。提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扩增能力更强,更易向成骨分化,可能与Hes-1表达水平有关。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1.
12.
13.
The BCR/ABL gene fusion, the hallmark of 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 (CML) is generated in 2-10% of patients by a variant Ph translocation involving 9q34, 22q11.2, and one or more additional genomic region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he characterization by conventional and molecular cytogenetics of complex variant Ph translocations present at diagnosis. FISH studies were performed in 7 cases using the LSI BCR/ABL ES probe allowing the detection of the fusion BCR/ABL gene on the Ph chromosome in all of them and 9q34 deletions in 2 cases. Three cryptic complex rearrangements were detected by FISH studies. The third and the fourth chromosome regions involved in the 8 complex variant translocations were: 1q21, 1p36, 5q31, 11q13, 12q13, 12p13, and 20q12. In conclusion, FISH studies have been useful in the detection of the BCR/ABL rearrangements and 9q34 deletions, and to identify complex rearrangements that differ from the ones previously established by conventional cytogenetics.  相似文献   

14.
Transformation of polycythemia vera to 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 is a rare event. We report 2 women with long-standing polycythemia vera who developed 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 Both patients had no BCR/ABL1 fusion at the time of polycythemia vera diagnosis but were positive for the fusion at 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 onset. Most patients with polycythemia vera have JAK2(V617F) mutation. Analysis of an archival bone marrow aspirate sample from 1 patient showed a heterozygous mutation status. The blood and bone marrow samples from the other patient showed the presence of homozygous JAK2(V617F) mutation and BCR/ABL1 fusion. The possible pathogenesis of such an event is discussed in the light of current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15.
16.
17.
We performed chromosome analysis on the bone marrow of a patient with BCR/ABL negative 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 (CML). By interphase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an extra ABL signal was present in interphase nuclei and appeared to be located at 17p in the metaphase cells. Chromosome analysis showed a subtle abnormality at 17p13 and 12p13 but no visible rearrangement at 9q34 (ABL). Additional FISH experiments disclosed a rearrangement between the short arms of chromosomes 12 and 17 at approximately bands 12p13 and 17p13,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subtelomeric FISH analysis confirmed the presence of terminal 12p at 17p13 and showed terminal 9q34 to be intact on each chromosome 9. Taken together,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a rearrangement involving chromosomes 9, 12, and 17 that suggested the possibility of juxtaposition of part of the ETV6 (also known as TEL) locus (12p13) with a portion of ABL (9q34) together at 17p13. The ETV6/ABL fusion was confirmed by RT-PCR, which showed that the first 5 exons of ETV6 were fused in frame with ABL at exon 2. Wild-type ETV6 and ABL were also express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ISH results that showed no loss of the second ETV6 or ABL alle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