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背景:研究发现,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缺失会导致中枢运动结构的神经退行性病变,从而导致多种运动神经疾病的发生,而腰椎管狭窄症作为慢性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症候群,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能成为治疗该病的有效靶点。目的:探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腰椎管狭窄症大鼠神经元活性、疼痛及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40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取30只建立腰椎管狭窄模型,剩余10只为正常组。建模成功后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神经生长因子组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神经生长因子组大鼠腹腔注射1 500 U的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大鼠鞘内注射20μL 10 mg/L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均1次/d,持续30 d;正常组、模型组同期灌胃同体积生理盐水。给药结束后,观察并记录大鼠运动功能及体表疼痛情况,CT检测腰椎管密度,神经干动作点位传导速度测定仪检测大鼠神经传导速度,TUNEL法检测脊髓组织神经元活性,免疫印迹法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平板运动距离、体表疼痛值、神经传导速度均明显降低(P <0.05);与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一种制作腰椎管狭窄动物模型的简便有效的方法。方法:以SD大鼠为模型,分别行L5全椎板切除(B组)及切除后自体碎骨粒回植(A组),与空白对照组(C组)一同进行下肢运动功能(BBB评分及出现间歇性跛行前的行走距离)和体表诱发电位(SEP)检查以观察腰椎管狭窄的表现,并进行L5的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以观察和测量腰椎管狭窄的程度。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检验模型对腰椎管狭窄模拟的效果。结果:A、B组术后均出现了明显的椎板再生和腰椎管狭窄的表现,且以A组更为明显。A、B组BBB评分分别自术后2周和1周恢复正常(P>0.05)。术后16周时,在3组大鼠中A组出现间歇性跛行前的行走距离最短(P<0.05),其均数较C组减少42.9%,B组较C组减少17.1%(P<0.05)。A、B组术后SEP潜伏期与时间呈正相关(P<0.05),波幅与时间呈负相关(P<0.05);术后16周时A、B组潜伏期均数分别较C组延长1.4倍和0.75倍,波幅均数降低78.9%和56.3%,且与C组相比,A、B组以上变化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A组最为明显(P<0.05)。术后16周时病理显示A组L5椎管狭窄最为严重(P<0.05),截面积较C组减少34.1%,B组较C组减少18.2%(P<0.05),L5的X线、CT和MR检查亦显示A、B组椎板再生,椎管狭窄。结论:椎板切除碎骨粒回植法制作腰椎管狭窄动物模型的效果显著,模拟性良好,是制作该类动物模型的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背景:目前研究发现Ⅰ型及Ⅱ型胶原在结缔组织的增殖与分化、软骨的形成和吸收等过程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的:探讨腰椎黄韧带退变与腰椎管狭窄症椎管形态变化的相关性。 方法:收集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36例和外伤性腰椎骨折20例患者的黄韧带标本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Ⅰ型和Ⅱ型胶原;CT测量腰椎硬膜横截面积;黄韧带行苏木精-伊红和Masson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黄韧带厚度、Ⅰ型及Ⅱ型胶原含量高于对照组,腰椎硬膜横截面积和Ⅰ型/Ⅱ型比值低于对照组(P < 0.05);病理学显示实验组黄韧带弹性纤维排列紊乱,数量减少,胶原纤维增生。提示腰椎黄韧带Ⅰ型、Ⅱ型胶原含量及Ⅰ型/Ⅱ型比值发生改变,可能引起黄韧带厚度增加,导致椎管横截面积减小,参与腰椎管狭窄症的发生。关键词:黄韧带;腰椎管狭窄症;Ⅰ型胶原;Ⅱ型胶原;病理学 型/II型比值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7.001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大鼠颈椎骨折错位致脊髓继发性损伤模型。 方法 2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11)和对照组(n=6),3只处死取颈椎测量C4/5水平椎管和椎体矢状径。实验组利用颈椎骨折错位脊髓损伤装置在C4/5之间快速(200 mm/s)错位1.65 mm,造成颈椎骨折错位和颈脊髓损伤,采用自制器械固定颈椎。对照组除未行错位外与实验组相同。术后进行行为学(前肢运动和梳理试验)评价8周,和病理学检查。 结果 实验组行为学评分各个观察时间点均较对照组低。脊髓HE染色切片见实验组脊髓萎缩,灰质破坏,空洞,对照组未见明显异常。实验组损伤中心残留面积(2.79±0.98)mm2,明显小于对照组(6.36±0.08)mm2(P=0.034)。 结论 成功建立了大鼠颈椎骨折错位脊髓继发性损伤模型,大鼠C4/5骨折错位1.65 mm导致明显的脊髓组织损伤和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5.
背景:研究发现内源性硫化氢可以作为一种新型气体信号分子,具有重要的信号传递功能和生物调节作用。目的:研究硫化氢对急性马尾神经损伤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实验组、模型组咬除L4椎板,将长10 mm、厚1.0 mm、宽1.0 mm的硅胶条植入大鼠L5和L6椎管内,建立大鼠马尾神经压迫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咬除L4椎板,未植入硅胶条;实验组造模前1 h腹腔注射20μmol/kg的Na HS,模型组与假手术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造模后12,24,48,72 h检测马尾神经组织中丙二醛和谷胱甘肽水平,同时在48 h取材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TUNEL染色。结果与结论: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假手术组马尾神经纤维致密有序,髓鞘完整,轴突无肿胀;模型组马尾神经纤维松散,脱髓鞘改变,部分轴突及髓鞘肿胀;实验组马尾神经纤维紧密,少量轴突肿胀、脱髓鞘改变。TUNEL染色显示,假手术组中脊髓和背根神经节组织中阳性细胞数量较少,模型组脊髓和背根神经节中可见大量阳性细胞,实验组阳性细胞数量显著低于模型组。假手术组、实验组丙二醛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P0.01),谷胱甘肽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P0.01)。表明硫化氢可以降低氧化应激反应,保护急性损伤大鼠马尾神经。  相似文献   

6.
背景:大量研究表明,局部腰椎管狭窄可导致机体免疫学异常和局部慢性炎症的发生,而慢性炎症才是导致疼痛的主要原因。目前对于炎性因子与腰椎管狭窄症的相关性研究主要集中于椎间盘、小关节及黄韧带上,腰椎管内静脉中炎性因子与腰椎管狭窄的关系尚未见相关报道。 目的:分析腰椎管内静脉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α、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与腰椎管狭窄症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12月上海市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脊柱外科接受腰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共51例,评估治疗前腰腿痛目测类比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收集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外周静脉及椎管内静脉血,酶联免疫吸附剂法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α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 结果与结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组椎管内静脉血清白细胞介素1α水平显著高于腰椎爆裂性骨折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组椎管内静脉血清白细胞介素1α水平显著高于外周静脉,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组腰椎管狭窄节段越多,静脉血清白细胞介素1α水平越高,但统计学差异不显著。线性相关分析显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组椎管内静脉血清白细胞介素1α水平与腰腿痛及功能障碍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2=0.359 3,P < 0.05;r2=0.526 4,P < 0.05)。提示腰椎管内静脉中炎性因子可能是导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腰腿痛及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骶髂关节周围解剖和CT重建进行研究,明确骶髂关节前路钢板螺钉固定的安全区。 方法 选15具成人尸体骨盆,做以下测量:L4、L5神经前支到骶髂关节线的水平距离及到骶骨翼的垂直距离;L4、L5神经根从椎间孔到真骨盆缘的长度及其中点直径;在CT冠状位二维重建中测量:骶髂关节切线与矢状面的夹角;骶髂关节骶骨侧宽度。 结果 L4、L5神经根从上到下距离骶髂关节线的距离逐渐减小,最宽处分别为(2.1±0.2)cm和(2.6±0.2)cm,最窄处分别为(1.2±0.2)cm和(1.5±0.2)cm;L4神经根距离骶骨面的垂直距离从上到下也是逐渐减少,最高处约10 mm,最低处则紧贴骨膜,L5神经根前支则全长紧贴于骨膜;从出椎间孔到真骨盆边缘L4神经根的长度为(7.4±0.8)cm,其中点直径为(2.7±0.8) mm;L5神经根的长度为(3.9±0.5)cm,其中点直径为(7.3±1.4)mm;CT重建中观察结果:骶髂关节面与矢状面的角度约为30度;骶髂关节线到椎管外侧缘的距离从上到下逐渐减少,最宽处3.3 cm,最窄处2.3 cm;到椎间孔外侧缘的距离较为恒定,约2 cm; 结论 骶髂关节前路钢板螺钉的安全区:钢板应置于骶髂关节的中、上部,上钢板向骶骨侧剥离不超过2.5 cm,下钢板向骶骨剥离不超过1.5 cm,螺钉内倾30°植入。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腰椎管狭窄症马尾神经冗余征(redundant nerve roots, RNRs)的形态,了解RNRs与节段椎管狭窄的关系,探讨RNRs的临床意义。 方法 2016年1月至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34例,行仰卧位MRI检查,观察矢状位椎管内马尾神经走行及形态,分为RNRs(+)和RNRs(-),并测量狭窄节段椎管正中矢状径、有效矢状径、椎管有效截面积,统计学比较分析RNRs(+)与狭窄节段狭窄程度的关系。 结果 134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男61例,女73例,年龄24~80岁(平均54.4±13.6岁),RNRs(+)43例,RNRs(-)91例,RNRs形态分为“藤索”型29例(67.44%,29/43),“葡萄串珠”型6例(13.95%,6/43),“蛇纹石”型8例(18.60%,8/43)。RNRs(+)组椎管有效截面积明显小于RNRs(-)组,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正中矢状径、有效矢状径比较, 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马尾神经冗余征见于严重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发生与椎管绝对性狭窄有关,可作为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指征之一。  相似文献   

9.
背景:有部分学者认为颈椎管狭窄症减压植入内固定后神经根麻痹与颈椎稳定性以及颈椎生理曲度有关,目前还存在争议。 目的:探讨颈椎管狭窄症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与单开门减压椎管扩大成形治疗后C5神经根麻痹及稳定性。 方法:选取29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后路减压植入物内固定治疗。方法①:颈椎管狭窄症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在C3-6侧块以及C7椎弓根钉内固定,关节突关节处造成粗糙面。方法②:根椐治疗前对正侧位平片及动力位片结合MRI、CT影像学图片,明确不稳定的节段,给予相应节段侧块内固定、椎板行单开门减压,椎管扩大成形治疗。 结果与结论:29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随访8个月-2.3年,采用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治疗的患者14例,植入后早期出现C5神经根麻痹2例,远期症状复发出现不全瘫3例,二次手术行瘢痕切除减压治疗;采用单开门减压椎管扩大成形治疗的患者15例,治疗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肩外展功能不良1例,无治疗前症状复发病例。神经根麻痹最短6周,最长9个月均恢复。颈椎管狭窄症后路减压植入物内固定后,C5神经根麻痹与节段稳定性、颈椎生理曲度、椎管减压程度、脊髓漂移范围是否相关以及发生程度、远期因瘢痕致再度出现椎管狭窄,两种治疗方式的区别是否有意义,目前病例数有限,有待病例及临床经验的积累与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锥形束CT( CBCT)研究新西兰兔下颌骨矩形截骨后,早期拆除牵引装置植入钛钉对新骨形成 的影响,探讨牵引成骨早期拆除牵引装置的可能性。方法:新西兰兔下颌骨矩形截骨12 mm×4 mm,植入自制牵 引装置。牵引5 d 后,随机分为稳定4 周、稳定8 周、钛钉植入3 组。前2 组分别于稳定期4 周、8 周时处死动物;钛 钉植入组,稳定期4 周时,取出牵引器植入钛钉,4 周后处死动物;拍摄CBCT和X线片。结果:兔下颌骨垂直高 度平均增加(2.25±0.41)mm。稳定4 周、8 周和钛钉植入组的术区CT值分别为(80.00±12.36)Hu、(293.00±37.66) Hu和(289.25±38.87)Hu。稳定4 周术区CT值低于稳定8 周和钛钉植入组,后2 组CT值相近。结论:早期拆除 牵引装置植入钛钉与常规固定相比,骨形成没有明显影响,临床应用可有效地缩短牵引成骨的时间。  相似文献   

11.
背景:近年来椎管减压复位内固定联合植骨融合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双侧椎弓根螺钉辅助椎体间植骨融合及单侧椎弓根螺钉辅助椎体间植骨融合是治疗老年退行性椎管狭窄及腰椎滑脱的主要方法。 目的:对比双侧及单侧椎弓根螺钉辅助椎体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老年椎管狭窄合并退行性腰椎滑脱的早期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60例老年椎管狭窄合并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60-78岁,分两组治疗,两组均行椎管减压,治疗组(n=30)行单侧椎弓根螺钉辅助椎体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对照组(n=30)行双侧椎弓根螺钉辅助椎体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治疗后随访1年,以JOA评分评估两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同时记录并发症情况。 结果与结论:治疗组与对照组JOA评分分别为25.7±1.9,25.8±1.8,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组有3例出现下肢麻木,2例发生硬膜撕裂,并发症发生率为17%;对照组3例出现下肢麻木,3例出现硬膜撕裂,并发症发生率为20%,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均未发生与植骨材料相关的不良反应。表明采用双侧或单侧椎弓根螺钉辅助椎体间融合器骨植骨融合治疗老年退行性椎管狭窄合并腰椎滑脱均有较好的疗效。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棘突间植入物DIAM对腰椎屈伸状态下椎管、椎间孔形态变化的影响.方法:对9具新鲜成人L1~5脊柱标本在屈曲和后伸15°位进行CT扫描,所得图像用多平面重建法行三维重建,在ADW4.2工作站上对重建图像进行处理后获得椎管水平面和旁矢状面图像,在该图像上分别测量L2~3、L3~4和L4~5椎管前后径及椎间孔宽度、高度和面积(对照组);在L3~4棘突间安装DIAM棘突间植入物后再次进行CT扫描、重建和测量(DIAM组).对两组测量结果行单样本正态性检验和双侧自身配对t检验.结果:腰椎椎管和椎间孔在屈曲时增大,后伸时变狭窄.椎管前后径、椎间孔宽度及面积等指标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IAM植入对椎间孔高度变化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IAM能够降低脊柱后伸时安装节段椎管和椎间孔变狭窄的程度,对相邻节段椎管和椎间孔形态无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腰椎椎板、小关节形态随着年龄变化的规律。 方法 选取300例无腰椎疾患的正常人为研究对象,行腰椎正侧位X线检查。将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6个组:(组 I:<30岁, 组 II: 31~40岁, 组 III:41~50 岁, 组 IV: 51~60 岁, 组 V: 61~70岁, 组 VI:>70岁)。测量L4椎板腰部(a)与腰4下关节突尖端之间的距离(b)的比值。 结果 a/b的比值在6个年龄组分别为0.825±0.101、0.836±0.088、0.840±0.098、0.858±0.084、0.878±0.091、0.890±0.119。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大于70岁组比值最大,与组I到组IV存在统计学差异。 结论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椎板腰部的距离与下关节突尖端之间的距离比值逐渐增大,这意味着椎管横径逐渐狭窄、小关节更偏向于矢状位,发生退行性滑脱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临床诊断腰椎管狭窄症提供腰骶神经根管的断层解剖学及CT资料。材料和方法 :在 3 0例成人脊柱横断层标本和 3 6例成人脊柱CT图像上 ,选取脊柱L3~S1节段 ,并将各节段分别分为A、B、C三个区段 ,观测其神经根管及有关数据。结果 :在A区段 ,各神经根的矢径由L3~S1逐渐增大 ;在B区段 ,神经根的行程靠近黄韧带 ;在C区段 ,神经根的行程靠近椎间盘。结论 :(1 )侧隐窝狭窄的判断标准应依腰骶节段不同而异 ;(2 )根管狭窄症的发生率可随L3~S1而增大。  相似文献   

15.
背景: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具体类型和特点,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大多均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但在临床上,仍有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后症状复发。 目的:探讨脊柱植入物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因素及其干预处理措施。 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第306医院骨科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内固定治疗后症状复发的52例患者,男28例,女24例,年龄25-52岁,平均年龄43.2岁。初次内固定治疗至症状复发时间为3-192个月,平均38个月。患者有腰部及双侧/单侧下肢疼痛及麻木症状。所有患者均行腰椎前后正侧位片、过伸过屈侧位X射线片,以评价腰椎的稳定性,行腰椎磁共振成像检查观察腰椎内固定治疗节段间盘情况以及合并椎管狭窄和椎间盘退变情况。 结果与结论:52例患者其中22例由于初次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导致同节段间盘组织突出复发;4例因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后椎间盘炎引起症状;5例出现植入物内固定治疗部位瘢痕粘连压迫神经;10例出现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后侧隐窝或神经根管狭窄出现症状;11例因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后腰椎失稳导致症状复发。分析植入物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后症状复发的具体原因,有现实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背景:统计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后早期腰椎前凸角度变化、分析其变化的特点对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L4~5后路椎体间融合后早期腰椎前凸角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对L4~5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和L4滑脱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的116例患者,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的腰椎前凸角度。随访资料完整患者40例,L4~5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28例,L4腰椎滑脱12例,随访12~24个月,分析治疗前后骶骨倾斜角变化。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腰椎前凸角度均较治疗前增大(P < 0.05)。腰椎管狭窄与腰椎滑脱患者腰椎前凸角度因手术变化的趋势是相同的(P > 0.05)。治疗前后MacNab评分优和良中的患者腰椎前凸角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后路椎体间融合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及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手段之一。关键词:后路椎体间融合;腰椎前凸角度;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腰椎滑脱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7.0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