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背景:积极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极大改善了膝关节退行性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围置换期急性疼痛广泛存在,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概率,阻碍了患者的康复锻炼,因此围置换期疼痛处理成为当前膝关节置换的重要课题。 目的:观察比较包括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关节周围镇痛、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与关节周围镇痛联合等方案在患者膝关节置换后镇痛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探索合理有效的镇痛方案。 方法:随机选择江苏省徐州市中心医院在2012年5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60例膝关节置换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组、关节周围镇痛组、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关节周围镇痛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5例,在膝关节置换中对患者实施不同的镇痛方案。 结果与结论:置换后6,12,24,36 h,与其他3组比较,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关节周围镇痛组各时间段的静息痛、活动痛疼痛评分及镇痛药物用量均显著降低(P < 0.05),置换后麻醉剂的使用时间间隔明显长于其他3组(P < 0.05)。置换后3 d,与其他3组比较,内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关节周围镇痛组患者置换后的主动抬腿时间、主动屈膝90°时间显著缩短(P < 0.05),而膝关节活动度较好。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关节周围镇痛组患者在3组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P < 0.05)。结果提示帕瑞昔布钠联合关节周围镇痛是一种安全可行的镇痛方案,能显著减少膝关节置换后疼痛,减少麻醉用量,患者置换后不良反应降低,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并促进患者早期康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后剧烈疼痛是导致患者置换后膝关节功能恢复不佳的重要因素,如何给予患者置换后效果满意的镇痛方案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目的:观察不同镇痛方案对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置换后疼痛和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将徐州市中心医院自2010年3月到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60例单侧的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3组:硬膜外镇痛组,静脉镇痛组,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每组各20例,均采用相应方法进行术后镇痛。记录并比较3组患者置换前、置换后不同状态下1,6,24,48,96 h的目测类比评分,置换后24,48,72 h关节活动度恢复情况;膝关节置换患者膝关节KSS评分;置换后出现的不良反应。 结果与结论:与置换前比较,置换后1,24,48,96 h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患者目测类比评分降低(P < 0.05)。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患者关节活动度恢复最好,其次为硬膜外镇痛组患者,静脉镇痛组恢复最差(P < 0.05);同置换前比较,3组患者置换后1,3个月膝关节功能KSS评分均升高(P < 0.05)。同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患者比较,置换后1,3个月硬膜外镇痛组,静脉镇痛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降低(P < 0.05)。结果证实,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方案置换后总体效果较好,能够帮助患者更好的进行置换后关节功能恢复,安全可靠。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
背景:股神经阻滞作为一种新兴疼痛控制方式在人工膝关节置换后的应用尚未见广泛开展。 目的:观察股神经阻滞在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围手术期镇痛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接受单侧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的7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多模式镇痛方式,即置换前3 d口服塞来昔布+术中术区局部“鸡尾酒疗法”注射+自控静脉镇痛泵;另外,治疗组患者置换后则于患侧行股神经阻滞。 结果与结论: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后48 h内,治疗组吗啡使用量及相关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置换后1周内,治疗组患者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与关节活动度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患者置换后3个月HSS评分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显示膝关节表面置换后应用股神经阻滞技术可有效缓解置换后疼痛并促进关节功能早期恢复,同时可降低吗啡用量,从而有效减少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该方法是一种安全有效、镇痛效果满意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4.
背景:关节内鸡尾酒注射阵痛是一种新颖的全髋关节置换后镇痛方法,可有效控制置换后疼痛,减少不良反应。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后关节内鸡尾酒式混合剂注射与静脉注射帕瑞昔布的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将60例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进行随机分配:治疗组行关节内鸡尾酒式镇痛混合剂(包括吗啡、布比卡因、复方倍他米松)注射,对照组予帕瑞昔布静脉注射做对照。所有患者置换后24 h接受口服盐酸曲马多镇痛,比较两组患者置换后髋关节静息和活动目测类比疼痛评分,止痛药使用情况,髋关节活动度以及置换后并发症。 结果与结论:采用关节内鸡尾酒式镇痛混合剂注射后,可以显著减少置换后镇痛药使用量。在目测类比评分的比较上,治疗组静息痛评分在置换后12,24,48 h显著小于对照组(P < 0.05),治疗组活动痛评分在置换后24,36 h显著小于对照组(P < 0.05)。在总并发症监测上,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可见关节内鸡尾酒式镇痛混合剂注射有助于减少置换后麻醉镇痛剂使用量,减轻置换后早期疼痛,有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且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5.
背景:传统全膝关节置换的镇痛方式较多,但这些方法常常带来一些不良事件。 目的:应用循证医学Meta分析评价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关节周围局部注射镇痛药后镇痛效果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CBM、WANGFANG有关全膝关节置换镇痛的文献,检索年限均为2000-01-01/2011-04-30。纳入所有全膝关节置换镇痛的随机对照试验,两组其他处理措施相同,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术中关节周围局部注入混合镇痛药。由2名评价者独立进行筛选及资料提取,采用RevMan5.1.2软件对符合质量标准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最后共纳入10个研究,合计694例受试患者。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全膝关节置换传统镇痛方式相比,试验组置换后目测类比活动评分较低[WMD=-1.04,95%CI(-1.26,-0.82),P < 0.000 01]、置换后目测类比静止评分较低[WMD=-0.67,95%CI(-0.81,-0.54),P < 0.000 01]、置换后再镇痛例数少[RR=0.26,95%CI(0.17,0.40),P < 0.000 01]、置换后再镇痛吗啡需要量少[WMD=-6.89,95%CI(-8.91,-4.86),P < 0.000 01],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差不大[RR=0.62,95%CI(0.21,1.84),P=0.39]。当前证据表明,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关节周围局部注射镇痛药是一种有效、安全可靠的镇痛方式,但是疗效和安全性仍需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  相似文献   

6.
背景:年龄在60岁以上存在关节疼痛、功能障碍和关节畸形的骨关节炎患者均可以考虑行全膝关节置换。 目的:比较传统全膝关节置换、微创全膝置换和避开股四头肌的微创全膝置换后早期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的差异。 方法:选择北京301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山东省交通医院获得随访的120例骨关节炎患者,其中42例接受常规全膝关节置换,42例接受微创全膝关节置换,36例接受避开股四头肌的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所有患者置换后第2,6,12周进行膝关节HSS评分及关节活动度检测。 结果与结论:微创全膝关节置换组及避开股四头肌的微创全膝关节置换组较常规全膝关节置换组手术时间长(P < 0.01),出血量少(P < 0.01);两微创手术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置换后2周微创全膝关节置换组及避开股四头肌的微创全膝关节置换组关节活动度、HSS评分均优于常规全膝关节置换组(P < 0.01),两微创组间关节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避开股四头肌的微创全膝关节置换组HSS评分优于微创全膝关节置换组(P < 0.01);置换后6,12周3组HSS评分及关节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意义(P > 0.05)。提示避开股四头肌的微创全膝关节置换与微创全膝关节置换以及常规全膝关节置换相比,手术损伤较小,术后疼痛程度更轻,术后能早期进行康复锻炼。  相似文献   

7.
背景:疼痛是全膝关节置换后阻碍患者早期恢复的重要原因,持续硬膜外镇痛和持续股神经阻滞均是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的有效方法,但哪种方法镇痛效果更好且并发症较少一直存在争议。 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后持续硬膜外镇痛与持续股神经阻滞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BM、CNKI、VIP、WanFang等数据库,同时检索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14-10-01,纳入全膝关节置换后持续硬膜外镇痛与持续股神经阻滞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进行评价,用RevMan 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2篇随机对照试验,4篇英文,8篇中文,共680例患者,其中持续股神经阻滞组患者343例,持续硬膜外镇痛组患者33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持续股神经阻滞组与持续硬膜外镇痛组在全膝关节置换后6,12,24,48 h的目测类比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但与持续硬膜外镇痛组相比,持续股神经阻滞可减少恶心/呕吐(RR=0.36,95%CI:0.21-0.63,P=0.003)、尿潴留(RR=0.08,95%CI:0.04-0.16, P < 0.001)和头晕(RR=0.24,95%CI:0.06-0.99,P=0.05)的发生率。提示与硬膜外镇痛相比,全膝关节置换后持续股神经阻滞镇痛同样可以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有利于患者早期功能恢复训练,且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
背景:围全膝关节置换期疼痛处理一直是临床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寻找安全有效的镇痛方式,成为关节外科医生的重要任务之一。 目的:比较硬膜外镇痛和股神经阻滞镇痛在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康复的效果,探索相关的多模式联合镇痛方案。 方法:随机选取行单侧膝关节置换的患者40例,按照镇痛方案的不同分为硬膜外镇痛组和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每组20例。患者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进行单侧膝关节置换并进行术前宣教和塞来昔布给药。置换后硬膜外镇痛组通过留置导管连接0.2%罗哌卡因、2 mg/L芬太尼止痛泵镇痛;股神经阻滞镇痛组通过股神经阻滞导管间断注射0.2%罗哌卡因镇痛。观察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6,12,24 h和2-7 d每天的疼痛程度,以及2-7 d每天的膝关节活动度。 结果与结论:全膝关节置换后2-7 d,2组患者每天的静息痛和活动痛的目测类比评分均呈下降的趋势,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小于硬膜外镇痛组患者。置换后2-7 d,股神经阻滞镇痛组和硬膜外镇痛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都逐渐升高,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大于硬膜外镇痛组。结果说明虽然硬膜外镇痛和股神经阻滞镇痛都能缓解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但股神经阻滞镇痛在全膝关节置换后近期的运动镇痛效果优于硬膜外镇痛,能加快患者关节功能的康复,且多模式联合镇痛方案能有效控制疼痛。  相似文献   

9.
背景:膝关节置换后肿胀可产生张力性水泡,使疼痛加重,严重时可阻碍静脉回流,使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甚至可阻碍动脉血液循环,严重时可导致骨筋膜室综合征。 目的:评价循环加压冷疗系统(Cryf/cuff Systems)与间歇高渗盐水冰敷在全膝关节置换后的疗效。 方法:将60例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持续冷冻组患者关节置换后采用循环加压冷疗系统处理;间断冰敷组关节置换后采用间断高渗盐水冰敷处理。 结果与结论:持续冷冻组和间断冰敷组髌骨上极、髌骨中点腓肠肌最粗点周径差在全膝关节置换后第1,2天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第3天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持续冷冻组关节置换后第1,2天静止和运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间断冰敷组(P < 0.01),置换后第3天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持续冷冻组置换后第1,2,3天膝关节活动度优于间断冰敷组(P < 0.01),置换后第1,2周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持续冷冻组关节置换后3 d膝关节周围皮肤平均温度高于间断冰敷组(P < 0.05)。说明全膝关节置换后第1,2天Cryo/cuff Syestems处理较间断高渗盐水冰敷能减轻组织肿胀、减轻疼痛、增加活动度,但3 d后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置换后第3天间断冰敷能达到Cryf/cuff Systems同样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背景: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与选择性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的早期功能恢复一直存在着争议。 目的:评价双膝骨关节炎患者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与选择性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功能恢复情况的差异。 方法:根据置换方案将初次行全膝关节置换的双膝骨关节炎患者86例(116膝)分为两组,双膝组(n=29,58膝)行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单膝组(n =57,57膝)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分别对两组患者置换前后的关节活动度、屈曲挛缩度、肌力、疼痛评分、双下肢不等长及HS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并记录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与结论:置换后1年随访,两组患者置换后关节活动度和肌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71,0.418);置换后屈曲挛缩度、疼痛评分及双下肢不等长双膝组均显著低于单膝组(P=0.006,0.0013,0.026);同时双膝组置换后HSS评分优于单膝组(P=0.003)。提示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在屈曲挛缩度、疼痛症状评分、双下肢不等长及HSS评分方面优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而两种方案在置换后关节活动度和下肢肌力方面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背景:乌司他丁是从人尿液中分离纯化提取的广谱胰蛋白酶抑制药。其主要药理机制是抑制溶酶体酶等多种水解酶的过度释放,从而改善组织灌注和微循环。目前关于乌司他丁对全膝关节置换后急慢性疼痛及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报道较少。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应用充气式止血带条件下接受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炎性递质、置换后疼痛、置换后凝血功能、下肢深静脉和浅静脉血栓发生率及置换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择接受双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6例。试验组静脉给予乌司他丁,对照组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所有患者麻醉镇痛方案及置换后功能康复方案均相同。在不同时间点检测患者炎症指标、凝血指标,观察静息和活动时的疼痛评分及置换后恢复质量评分。根据下肢血管超声检查结果分析置换后血栓形成情况。 结果与结论:试验组部分时间点的炎症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置换后4 h的静息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各时间点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与推入手术室时比较,置换后4,24 h时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明显下降,置换后48 h时明显升高(P均 < 0.05);置换后24,48 h时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明显延长(P < 0.05);置换后4-48 h时两组D-二聚体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 < 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血栓条数显著减少,血栓总长度明显短,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试验组在置换后4 h、置换后1,3,5,7 d置换后恢复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 0.05)。提示乌司他丁可以减轻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炎性反应,缓解置换后早期的疼痛,减少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形成数量,减缓血栓形成的速度,提高患者置换后恢复质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2.
背景:减少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出血量与血红蛋白降低量成为骨关节科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当前冰敷疗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上由于各种理化原因导致的局部组织肿胀的消肿、止痛等的常规治疗中。 目的:调查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血红蛋白降低的危险因素,探讨冰敷干预应用的效果。 方法:骨性关节炎患者240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20例,对两组的基本信息、疾病状况、诊治情况与预后情况都进行了调查。对照组积极给予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在置换后2 h开始冰敷治疗,连续7 d。 结果与结论:置换后7 d,240例患者置换后发生血红蛋白降低者为34例,发生率为14.2%。多元回归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未冰敷处理、体质量指数是导致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血红蛋白降低的危险因素(P < 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置换后的血红蛋白值明显升高(P < 0.05),血红蛋白降低值、总失血量、输血率、输血量、置换后第3,7天的疼痛评分均显著降低(P < 0.05)。治疗组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6.7%,对照组为95.8%,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证实,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在临床上的应用能促进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膝关节恢复,但是存在血红蛋白大幅度下降与出血的危险,积极地置换后冰敷干预降低危险,并且缓解置换后疼痛。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3.
背景:双膝关节置换后出血量及输血需求较大,因此氨甲环酸等止血药物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成为近来的研究热点,大量研究证明氨甲环酸能有效减少该类患者的失血量,但专门针对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研究较少。 目的:观察氨甲环酸对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围术期出血量、血红蛋白变化的影响,并探讨其安全性。 方法:选取69例需进行双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给予氨甲环酸1 g溶于100 mL 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5%葡萄糖溶液       100 mL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患者的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隐性失血量、置换后引流量、输血率、血红蛋白、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等指标的动态变化情况,并对比两组患者血栓事件的发生率。 结果与结论:试验组的失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t=2.194-2.908,P < 0.05),输血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219,P=0.022)。比较置换后第3天和第5天的血红蛋白量,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3.481,2.319,P < 0.05)。置换前、置换后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患者置换后均未出现血栓栓塞事件,置换后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未见深静脉血栓形成。上述结果提示氨甲环酸能显著减少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围术期失血量,降低对输血的需求,减少血红蛋白的动态变化,同时不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4.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中髌骨置换与否一直存在争议。 目的:对临床全膝关节置换中是否进行髌骨置换进行对比观察。 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7月至2012年4月在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56例,共60膝,按全膝关节置换时是否进行髌骨置换分为髌骨置换组和髌骨未置换组。 结果与结论:全膝关节置换3个月后,髌骨置换组患者在膝关节功能评定量表评分、髌骨评分、活动度和Q角与髌骨未置换组比明显降低(P < 0.05),而膝前痛评分和膝外翻角与髌骨未置换组患者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全膝关节置换中合理进行髌骨处理可有效改善髌股关节运动轨迹,明显降低髌骨并发症。对于髌股关节匹配及力线良好的患者保留髌骨可提高关节的功能恢复,在全膝关节置换中进行髌骨置换较髌骨不置换总体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持续的股神经阻滞效果好于单纯镇痛剂治疗(吗啡);而相对于持续的神经阻滞,单次注射法不需要专用的设备、特殊的仪器和专人管理,操作更加简单,费用也更低。 目的:观察单次股神经传导阻滞联合神经康复治疗对缓解全膝关节置换后疼痛、促进功能恢复的作用。 方法:40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分为2组,试验组注射40 mL 2.5 g/L的布比卡因,对照组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由指定观察者对患者置换后的疼痛、吗啡用量、走动距离、膝关节最大活动度及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置换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降低,吗啡用量减少,不良事件减少,卧床时间较短,步行距离较长,关节活动度较大(P < 0.05~0.01)。提示单次神经传导阻滞联合神经康复治疗能够明显缓解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的疼痛,促进其早期下床活动,减少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16.
背景:Deluxe-PS型人工膝关节假体是根据中国人膝关节解剖特点尤其是股骨髁的形态特征而设计的,其膝关节假体股骨髁内外侧距(M-L)较进口假体少3.5 mm。 目的:探讨Deluxe-ps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膝关节置换中的近期疗效。 方法:纳入使用Deluxe-ps型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侧膝关节置换的膝关节炎患者15例(30膝)设为实验组,对照组为同期采用P.F.C.Sigma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侧膝关节置换的20例患者(40膝)。采用KSS评分和关节功能HSS评分、膝关节关节活动度评估两组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输血量。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置换后均得到12-24个月随访,平均16个月。置换后患者膝关节疼痛均缓解,关节功能恢复满意。两组膝关节置换后与置换前KSS评分、HSS评分及膝关节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置换后,两组间KSS评分和HSS评分及膝关节关节活动度,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间置换过程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采用Deluxe-ps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膝关节置换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是否进行髌骨置换一直存有争议。 目的:比较人工膝关节置换中未行髌骨置换与行髌骨置换后的临床疗效,分析目前关于髌骨置换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需要改进的策略。 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Elsevier、Embase、OVID、ProQuest、Springer、BlackWell、JohnWiley、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2011-11-15前发表的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置换与非髌骨置换的随机对照研究。相同样本的多篇文献选择其随访时间最长者。采用国际Cochrane协作组提供的Revman 5.0软件对人工膝关节置换后再手术率、术后膝前痛发生率和功能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随机对照试验研究18篇,共7 075例患者(置换组3 463例和非置换组3 61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膝前痛的发生率在髌骨置换组和非髌骨置换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R=0.150,95%CI:0.129-0.185,P > 0.05);但与非髌骨置换组比较,髌骨置换组术后5年以上再手术率降低(RR=0.135,95%CI:0.118-0.166,P < 0.05);两组的膝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WMD=-0.144,95%CI:-1.122-2.109,P > 0.05)。提示人工膝关节置换中行或不行髌骨置换疗效相当,应鼓励更多使用国家关节置换登记系统数据为全膝关节置换中是否植入特定髌骨假体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