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背景:椎体成形和椎体后凸成形的应用越来越多,但两者的对比研究较少,而且大部分都是回顾性病例分析,缺乏系统性评价。 目的:对比椎体成形和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 方法:全面收集椎体成形和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对照研究,两个研究者独立评价文献,并采集数据,在严格文献质量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评价。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3篇文献,总计728例患者。在疼痛及功能评分方面,两种方法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69,0.35);在改善后凸角度及减少骨水泥渗漏方面,椎体后凸成形优于椎体成形(P < 0.000 01,0.000 1)。在新发邻椎骨折方面,两种方法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41)。提示椎体成形和椎体后凸成形均能明显减轻疼痛、改善功能,但二者间无差异;椎体后凸成形可更好地改善后凸角度,并减少骨水泥渗漏;关于新发邻椎骨折,还不能得出确切结论,尚需更多设计严谨的随机对照研究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2.
背景:经皮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能迅速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效果良好。 目的:验证单侧经皮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单侧经皮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与结论:22例患者平均随访2.5年,渗漏率为4.5%;其他椎体骨折发生率为9.1%。随访2年时: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 0.001);骨水泥位偏左侧5例,位于中部9例,偏右侧8例,疼痛改善程度与骨水泥位置无相关性(P=0.192);治疗后伤椎前、中缘高度较治疗前明显恢复(P < 0.05);注入骨水泥的量1~5 mL,注入骨水泥量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无相关性。表明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安全有效,骨水泥注入椎体内的位置、注入量与止痛效果无相关性。关键词:骨质疏松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椎体压缩骨折;目测类比评分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21.008  相似文献   

3.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为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安全有效的手术选择,二者各有优缺点。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与椎体成形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早中期步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7月内江市东兴区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15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分别进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63例)与经皮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52例),术中记录骨折椎体骨水泥用量及骨水泥渗漏情况。术前及术后12周进行X射线片检查,测量伤椎Cobb角;术前、术后6周及术后12周对两组患者进行步态测试及疼痛评估,疼痛评估采用目测类比评分。研究得到内江市东兴区人民医院研究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结果与结论:①椎体后凸成形组的骨水泥用量多于椎体成形组(P<0.05),骨水泥渗漏率低于椎体成形组(12.7%,28.8%,P<0.05);②与术前比较,椎体后凸成形组术后12周的伤椎Cobb角降低(P<0.05),椎体成形组无明显变化(P>0.05);椎体后凸成形组术后12周的伤椎Cobb角低于椎体成形组(P<0.05);③两组术后的疼痛情况与步行运动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椎体后凸成形组术后6周的疼痛情况与步行运动功能改善优于椎体成形组(P<0.05),术后12周两组疼痛情况与步行运动功能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术后12周时,骨水泥渗漏组术后疼痛、伤椎Cobb角及步态参数与非骨水泥渗漏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结果表明,相较于经皮椎体成形,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可在治疗后早期恢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步行运动功能,具有更好的骨折复位和镇痛效果,且较少发生骨水泥渗漏。  相似文献   

4.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经皮椎体后凸成形用于传统方法治疗无效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效果良好,但在手术时机、麻醉方式、手术入路及方式等方面存在多种选择,并各有利弊。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下手法复位联合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及优势。 方法:2012年7月至2014年12月回顾经皮椎体成形治疗单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53例,新方法组32例在全身麻醉下先行手法复位,再行单侧椎弓根穿刺,单侧经皮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常规方法组21例采用常规的经皮椎体成形操作治疗。 结果与结论:随访时间平均6个月(3-14个月)。两组患者术后3 d、术后末次随访的目测类比评分、椎体压缩率、后凸Cobb’s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两组目测类比评分术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与常规方法组相比,新方法组术后椎体压缩率、后凸Cobb’s角及骨水泥渗漏率明显降低(P < 0.01)。结果证实,新方法综合了经皮椎体成形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的优势、单侧与双侧穿刺的优势,穿刺过程更安全,矫正后凸畸形、恢复椎体高度及生理曲度更好,同时骨水泥渗漏的危险性减少,骨水泥的形态分布更理想。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均可有效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但具体采用哪种方法,国内外仍存在争议。 目的:比较球囊后凸成形与经皮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Springer以及万方等数据库,手工检索相关的中英文骨科杂志。按照既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查找有关后凸成形术与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进行比较的文献。利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10篇,其中随机对照研究1篇,前瞻性队列研究9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方法操作时间、治疗后长期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与经皮椎体成形组相比,椎体后凸成形组可以更好地增加椎体前缘高度,降低骨水泥渗露的发生率,以及减小远期后凸角。表明与经皮椎体成形相比,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可以更好地减小远期后凸角,增加椎体前缘高度,降低骨水泥渗露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6.
背景:椎体后凸成形明显改善了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过程,但临床上对于单侧入路还是双侧入路还存在一定争议。 目的:对比单侧与双侧入路脊柱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 方法:全面收集椎体单侧与双侧入路脊柱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随机对照研究,由两个研究者独立评价文献,并采集数据,在严格文献质量评价的基础上,进行Meta系统评价。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5篇文献,241例患者。在止痛及骨水泥渗漏方面,两种脊柱入路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99,P=0.56);在改善后凸角度方面,双侧入路优于单侧入路(P=0.05);在手术时间方面,单侧入路优于双侧入路(P < 0.000 01)。表明单侧入路与双侧入路均能明显减轻疼痛,二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二者骨水泥渗漏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双侧入路可更好地改善脊柱后凸角度,但手术时间较长;鉴于纳入的文献质量不高,结论尚需更多设计严谨的随机对照研究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7.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和椎体后凸成形作为两种微创治疗技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方面的应用多年,但争议颇多,且各有利弊。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方面的疗效。 方法:纳入100例患者,其中40例患者选择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手术,60例患者选择经皮椎体成形手术。治疗前按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评定患者的疼痛程度;术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为术后1周。并摄X射线片测量测量椎体前缘与后缘比。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都有明显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椎体高度恢复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但矫形效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治疗后并发症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经皮椎体成形组为35%,经皮椎体后凸成形组为12.5%,两组比较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经皮椎体成形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均可显著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疼痛;经皮椎体成形组通过术前术中使脊椎过伸可部分恢复椎体高度,经皮椎体成形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两组矫形效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背景:1987年首次报道经皮椎体成形应用于临床,目前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以及椎体肿瘤并取得良效,但仍有一些问题需关注和探讨。 目的:对国内外骨水泥材料在经皮椎体成形中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了解椎体成形的主要理论观点及存在的争议问题。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2008-01/2011-01 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vertebroplasty”,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2006-01/2011-01 CNKI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椎体成形”,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共检索到文献725篇,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28篇。 结果与结论:经皮椎体成形应用于临床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以及椎体肿瘤取得良效,它既可以消除或缓解疼痛症状,又能够加固和强化椎体从而防止进一步塌陷。但如何选择病椎,单侧还是双侧穿刺,经皮椎体成形还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的注入时机和注入量,如何避免穿刺损伤以及骨水泥的渗漏等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背景:研究表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单侧与双侧穿刺注入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存在差异。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单侧与双侧穿刺注入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差异。 方法:将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单侧穿刺组和双侧穿刺组,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单侧或双侧穿刺注入骨水泥,随访期间定期摄脊柱正侧位X射线片,测量骨折椎体前缘、中部、后缘高度和后凸角度变化,采用疼痛目测类比法判断腰背痛的缓解情况,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生活质量,共随访12~36个月,平均26.3个月。 结果与结论:单侧穿刺组每个椎体平均骨水泥注入量及穿刺时透视次数均低于双侧组(P < 0.05)。穿刺前后两组间疼痛目测类比评分、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椎体前缘、中部和后缘高度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证实,单侧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与双侧穿刺的疗效相当,且放射暴露和骨水泥用量更少。  相似文献   

10.
背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老年急性重度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有效方法,但是有关其疗效的文献所涉及的病例数较少。 目的:进一步验证应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老年急性重度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局麻下对62例老年急性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共87个椎体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单个椎体骨水泥注入量2.5~7.1 mL。随访均超过3个月,进行各项指标观察。 结果与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后随访时伤椎前中柱椎体高度、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较成形前显著改善(P < 0.01)。患者均无椎体后凸成形中、成形后死亡和脊髓神经脏器损伤情况发生。椎体前纵韧带后方渗漏2例,椎弓根内渗漏1例,于椎间隙渗漏1例;无感染、栓塞等并发症发生,椎体的高度平均恢复75%以上,所有患者椎体后凸成形后疼痛明显缓解,2例稍有腰痛,口服止痛药有效。末次随访椎体高度经X射线片检查与椎体后凸成形后比较无改变。证实局麻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是治疗老年急性重度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一种既安全又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文题释义: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经皮穿刺将可膨胀球囊植入塌陷的椎体内部,通过充气使气囊膨胀恢复椎体高度,退出气囊后形成的椎体内空腔可允许在低压下灌入骨水泥,从而达到纠正椎体后凸畸形的术式。主要应用于骨质疏松症或椎体肿瘤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 脊柱植入物: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以不同形式撑开或扩张来恢复椎体高度,矫正椎体后凸畸形,重建脊椎的正常序列,恢复脊柱的稳定性的椎体内固定器。 背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在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微创治疗上取得突破性的意义,但也有不足之处,如骨水泥渗漏、椎体高度恢复有限、邻近椎体再骨折风险增高等。近年来,各种脊柱植入物不断问世,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应用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同时有利于减少传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导致的并发症。 目的:叙述各种脊柱植入物的种类和特点,探讨它们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过程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 CNKI 数据库、PubMed 数据库及Elsevier数据库中收录的相关文献,中文检索词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脊柱植入物,椎体支架,椎体压缩性骨折”,英文检索词为“percutaneous kyphoplasty,Spinal implants,vertebral stents,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查阅 2000年1月至2019年6月收录的相关文章,包括综述、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通过阅读文题和摘要进行初步筛选,排除与文章主题相关度低的文献,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62篇文献进行结果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应用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的脊柱植入物包括VBS支架、Jack椎体扩张器、SKY骨扩张器系统、Osseofix系统、SpineJack、KIVA 系统和记忆合金椎体支架;②它们在经典经皮椎体后凸成形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改良和发展,在取得相同临床疗效的同时尽可能降低诸如骨水泥渗漏、椎体高度再丢失、邻近椎体再骨折风险增高等并发症。 ORCID: 0000-0002-4609-0609(高健安)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Recent literatures have showed that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can effectively avoid nerve damage, pulmonary embolism, and insufficient vertebral height and other security risks when bone cement is infused into affected vertebrae in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and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in repair of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METHODS: A total of 106 patients with senile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i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n=53 per group). Patients in the tria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and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reated with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6 months after repair. The vertebral compression deformation, bone cement distribution, midline vertebral bone cement condition, vertebral height restoration, bone cement leakage, vertebral kyphosis, progressive spinal collapse, nerve damage, as well as visual analog scale scores and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scores in thes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ND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less bone cement leakage and vertebral compression deformation in the trial group. Moreouer, in the trial group, bone cement distributed uniformly, vertebral height restoration was good and effective, pain was obviously relieved, and the probability of vertebral kyphosis, progressive spine collapse and nerve damage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all P < 0.05).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can effectively relieve the pain of patients with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restore vertebral body height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hich effectively guarantees the postoperative restoration of motor function.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86例,观察并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在所治疗的86例病例中,在术后6-48小时内均有腰背部疼痛的缓解,有12例13椎出现骨水泥渗漏,所有患者均无脊髓、神经根损伤及静脉栓塞、肺栓塞等并发症的产生。随访2-8个月,均未发现有新的骨折形成。结论椎体成形术对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骨水泥渗漏是其主要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背景: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多发生于骨质钙丢失严重的老年人群,轻微的外力就可以引起椎体骨折,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经皮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效果较好。 目的:探讨骨水泥充填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及材料的特性。 方法:采用骨水泥充填材料经皮椎体成形治疗多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32例,共158个椎体。治疗后复查X 射线、CT等辅助检查,了解骨折椎体复位情况、椎体的容量变化、骨水泥分布及外漏情况,用CT容量分析法检测治疗前后椎体的容积变化,观察疼痛强度评价的目测类比评分变化,分析发生骨水泥渗漏的原因。 结果与结论:纳入结果分析32例,158个椎体。注射骨水泥后无神经根及脊髓损伤,无肺栓塞及心脑血管系统急性反应。①治疗后随访6-16个月,平均随访10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和椎体塌陷。②治疗前椎体体积为(22.2±8.6) cm3,治疗后增至(24.8±6.9) cm3,体积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③6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分别为椎管内硬膜外2个、椎旁静脉4个,可能与椎体后缘爆裂、骨水泥黏度过低以及注射速度过快有关。④治疗后48 h目测类比评分为(2.2±3.7)分,较治疗前(8.3±1.6)分显著下降(t=25.2,P < 0.05)。作者认为,对于多节段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采用充分的治疗前准备和恰当的方法,选择合适的骨水泥充填材料,一期行经皮椎体成形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可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治疗中操作要注意防止骨水泥渗漏。  相似文献   

15.
背景:注入骨水泥椎体成形或称经皮椎体成形术作为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微创技术,一些病例报道及非随机对照研究揭示了椎体成形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引起的疼痛有效。然而,这些研究主要基于回顾性的病例分析,缺乏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通过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对椎体成形术与非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进行评价。 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2010年第4期) 、PubMed (1966/2010-11)、EMBASE(1974/2010-11)、CBM (1978/2010-11)、CNKI(1994/2010-11)、和万方数据库(1997/2010-11)。纳入椎体成形术与非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Cochrane Handbook 5.0 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估,采用RevMan 5.0.1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4个随机对照试验,共44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保守治疗比较,随访1,4,24,48 周时椎体成形术在缓解疼痛方面更明显,在新发骨折发生方面,两种治疗方法没有差别;与安慰剂相比,随访4周时椎体成形术在缓解疼痛、提高腰部功能活动及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并无明显优势。受系统评价纳入研究数量以及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需要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6.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是一项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 目的:综述经皮椎体成形中有关骨水泥渗漏的研究现状及新进展。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80至2012年 PubMed数据库及CNKI数据库中有关经皮椎体成形中骨水泥渗漏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cement leakage”,中文检索词为“经皮椎体成形,骨水泥渗漏”。 结果与结论:通过经皮穿刺向椎体内注射骨水泥可增强椎体强度,稳定椎体,达到止痛目的,避免了开放手术的并发症;操作简单,效果显著,止痛确切、迅速,并发症少,安全性相对高。但经皮椎体成形需要通过经皮穿刺向病椎注入骨水泥,因而可能会伴发因骨水泥注入导致的并发症,尤其是骨水泥渗漏。虽然大部分无临床症状,但灾难性的并发症也可能会发生。了解骨水泥渗漏发生的原因、部位、症状,对制定骨水泥渗漏预防策略、减少其发生率、提高手术安全性都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