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背景:大量文献研究表明,空气波压力治疗在预防髋部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有重要作用。 目的:探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预防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 方法:80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与护理加个人行为功能锻炼,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置换后第2天采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双下肢;比较两组患者患肢肿胀指数、凝血综合指数及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例数。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2周,试验组肿胀指数、凝血综合指数及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例数明显减少,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全膝关节置换后早期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能有效缓解患肢肿胀,改善凝血综合指数,改善患者的血凝状态,预防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2.
背景: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若不能及时妥当地诊断及处理会引起患者病情迁延不愈,甚至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目前国内外研究并未确定有高血压病的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后会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目的:观察高血压是否会影响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 年9月至2014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因膝骨关节炎行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合并有高血压,将其分为高血压组与对照组。在置换后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比较两组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否有差异,分析高血压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关系。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525 例患者,高血压组219例,对照组306例。全膝关节置换后20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8%,其中高血压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3例(2.5%),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7例(1.3%)。通过卡方检验分析,高血压组全膝关节置换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是对照组患者的2.7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术前患有高血压病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其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高于术前血压正常患者。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3.
背景:目前,膝关节置换患者常使用利伐沙班和依诺肝素钠等药物进行置换后抗凝,避免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目的:观察利伐沙班和依诺肝素钠在膝关节置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11年7月到2014年7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接受治疗的90例膝关节置换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置换后试验组服用利伐沙班治疗,对照组患者服用依诺肝素治疗。结果与结论:试验组患者的置换后引流量、总输血量、失血指数、血小板数量、活化部分凝血活酶、凝血酶还原时间、全血黏度、血浆黏度、D-二聚体凝血指标、置换后2周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的膝关节评分、平均瘀斑面积、平均大腿周长变化及平均小腿周长变化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中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证实,利伐沙班和依诺肝素均能偶在全膝关节置换中起到较好的抗凝作用,但利伐沙班抗凝治疗中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背景:乌司他丁是从人尿液中分离纯化提取的广谱胰蛋白酶抑制药。其主要药理机制是抑制溶酶体酶等多种水解酶的过度释放,从而改善组织灌注和微循环。目前关于乌司他丁对全膝关节置换后急慢性疼痛及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报道较少。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应用充气式止血带条件下接受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炎性递质、置换后疼痛、置换后凝血功能、下肢深静脉和浅静脉血栓发生率及置换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择接受双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6例。试验组静脉给予乌司他丁,对照组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所有患者麻醉镇痛方案及置换后功能康复方案均相同。在不同时间点检测患者炎症指标、凝血指标,观察静息和活动时的疼痛评分及置换后恢复质量评分。根据下肢血管超声检查结果分析置换后血栓形成情况。 结果与结论:试验组部分时间点的炎症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置换后4 h的静息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各时间点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与推入手术室时比较,置换后4,24 h时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明显下降,置换后48 h时明显升高(P均 < 0.05);置换后24,48 h时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明显延长(P < 0.05);置换后4-48 h时两组D-二聚体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 < 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血栓条数显著减少,血栓总长度明显短,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试验组在置换后4 h、置换后1,3,5,7 d置换后恢复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 0.05)。提示乌司他丁可以减轻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炎性反应,缓解置换后早期的疼痛,减少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形成数量,减缓血栓形成的速度,提高患者置换后恢复质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5.
背景:氨甲环酸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抗纤维蛋白溶解的药物,可以经静脉有效的控制全膝关节置换后失血。 目的:观察氨甲环酸对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置换后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4至2015年在四川省骨科医院下肢科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100例患者。以使用氨甲环酸与否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患者在全膝关节置换前10 min静脉注射氨甲环酸1 g,而对照组不给予氨甲环酸。 结果与结论:试验组患者置换后围手术期总失血量、置换后24 h引流量、输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输血人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患者患者置换前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而置换后血红蛋白水平均下降,且试验组患者置换后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置换后24 h,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置换后6 d,2组患者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未见深静脉血栓。提示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前静脉给予氨甲环酸能明显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及输血量,降低输血风险及输血费用,利于术后功能恢复,且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6.
背景:有研究确认大宗人群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与季节有明确相关性,但没有关于全髋及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季节因素的相关研究。目的:分析全髋及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季节的相关性。方法:对866例行全髋及全膝人工关节置换的1 114个关节进行回顾性分析,共506个髋关节,608个膝关节。其中,男313例420个关节,287髋、133膝;女553例694个关节,219髋、475膝。平均年龄(60.98±0.87)岁。关节置换后3,7,10 d复查彩超检测下肢和盆腔深静脉行下肢多普勒彩超检查,分析下肢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季节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人工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夏冬季差异最明显(χ2=7.190,P=0.007),春夏(χ2=6.995,P=0.008)、秋夏季(χ2=5.663,P=0.017)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春秋、秋冬、春冬季节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季节与关节置换后血栓发生率有明显的相关性,冬季发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7.
背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常见的也是危险性较大的并发症,如果不能提前预防,会造成严重后果,故在临床中需要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 目的:评估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危险因素。 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骨关节科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162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在置换前、置换后第3天和第7天进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法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与结论:入选Logistic回归模型的因素为骨水泥假体、年龄分布、体质量指数、全身麻醉,它们的OR值分别是9.215,11.247,3.842,4.825,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提示骨水泥假体的使用、高龄、体质量指数大于25 kg/m2及全身麻醉均是全髋关节置换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应引起临床重视,积极采取对应措施。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8.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后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置换后早期功能恢复能有效保证置换效果。 目的:评价综合康复干预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并发症中的作用。 方法:将90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行全髋关节置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干预,其中试验组置换后给予综合康复干预,而对照组给予一般程序化康复干预。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在置换后1,2,12和20周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试验组置换后2,12周关节脱位、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及置换后12周异位骨化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1)。提示综合康复干预可明显减少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并发症,有效促进髋关节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背景:氨甲环酸在减少人工关节置换后出血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多,但其使用方法及剂量仍存在争议,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 目的:观察静脉滴注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对减少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将65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于置换术中使用0.5 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缝合后经引流管推注0.5 g氨甲环酸,保留6 h;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静脉滴注,缝合后经引流管推注50 mL生理盐水,保留6 h。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置换后显性失血及隐性失血量、疼痛评分、输血率、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及住院日。 结果与结论:试验组置换后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均高于对照组(P < 0.05),置换后显性失血及隐性失血量均低于对照组(P < 0.05),输血率、住院日均少于对照组(P < 0.05);而两组术中出血量、疼痛评分、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全髋关节置换过程中静脉滴注联合经引流管内注射氨甲环酸能降低患者置换后显性、隐性失血量及输血率,并且没有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以持续主被动活动联合为理论基础,通过模拟人体运动,刺激机体的自然复原力,发挥组织代偿作用。 目的:动态观察并了解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在膝关节活动受限患者功能锻炼中的康复作用。 方法:将20例术后早期膝关节活动受限患者随机等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行肢体功能锻炼,对照组采用被动训练装置CPM机行功能锻炼,治疗间隙2组均采用心理疏导、低频脉冲电疗和红外线等物理治疗。 结果与结论:治疗2个月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膝关节后屈、前伸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 0.01),同时实验组股四头肌肌力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 0.01)。2个月后的后续治疗,实验组患者膝关节后屈、前伸活动度有了进一步的改善(P < 0.05),对照组上述指标无明显改善。说明早期采用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或CPM机配合心理疏导、低频脉冲电疗和红外线等治疗均能明显提高膝关节活动受限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同时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具有恢复患者股四头肌肌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关节置换后形成深静脉血栓发病的概率为40%~60%,而深静脉血栓容易出现肺栓塞并发症而危及生命,死亡率高达20%~30%。 目的:对骨科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与治疗及并发症肺栓塞的治疗进展进行阐述。 方法:以“关节置换,静脉栓塞,肺栓塞,病因,预防,治疗”为关键词应用计算机检索2000/2010万方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结果与结论: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有着多方面的因素,深静脉血管壁损伤,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是静脉血栓形成的3个因素。患者的全身状况差,合并其他疾病,关节置换手术创伤,手术麻醉方法,手术时间延长,肢体固定以及长期卧床都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下肢深静脉栓塞和肺栓塞是导致关节置换后患者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临床医生应于术前对关节置换患者形成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进行系统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利伐沙班对髋、膝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髋、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205例,将其分为两组,利伐沙班组94例,给予利伐沙班10 mg/d口服,连续14 d;依诺肝素组111例,每12 h给予依诺肝素30 mg皮下注射,连续10 d.入选患者术前均无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后14 d行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并观察两组用药期间有无肺动脉栓塞和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结果 利伐沙班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2.13%,显著低于依诺肝素组9.0%,两组均未发生肺动脉栓塞和严重出血事件.结论 应用利伐沙班较依诺肝素更有效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二者均较安全,出现严重出血事件很少.  相似文献   

13.
背景:人工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较高,主要原因包括血管内膜受损、血流速度缓慢及血液呈高凝状态3个方面。 目的:评价中医药在防治人工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方法:以 “中医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人工关节置换”为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1989-01/2011-10相关文章。纳入与中医药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共纳入26篇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功能锻炼、梯度压力治疗、溶栓及抗凝药物治疗等。近年中医药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显示了良好的功效,主要包括丹参、川芎嗪、黄芪等,一些具有活血化瘀的中药复方也具有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且与低分子量肝素联合治疗可起到更好的效果。说明中医药无论是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还是在其治疗中都显示出良好的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小,中西医结合功能锻炼将是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中医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人工关节置换;低分子量肝素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3.027  相似文献   

14.
背景: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依诺肝素预防全髋或全膝置换后静脉血栓形成,但其并非百分之百的有效与安全。 目的:系统评价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与依诺肝素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中预防全髋或全膝置换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ed、ScienceDirect、Cochrane Library、CBM、CNKI,收集有关利伐沙班、达比加群与依诺肝素在全髋或全膝置换后抗凝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统计软件用RevMan5.1.0。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4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共17 212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利伐沙班组总静脉血栓发生率、大静脉血栓及有症状静脉血栓发生率均低于依诺肝素组;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依诺肝素组;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与依诺肝素在出血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新型口服抗凝药对全髋或全膝置换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优于依诺肝素,且利伐沙班优于达比加群。  相似文献   

15.
背景:纤维蛋白黏合剂作用于全膝关节置换后的止血疗效和安全性的分析一直存在争议。 目的:系统评价纤维蛋白黏合剂对对全膝关节置换后的止血效果及安全性的影响。 方法:计算机检索1975年至2012年10月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OVID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并手动检索相关骨科杂志。中文检索词:全膝关节置换、膝关节置换、纤维蛋白黏合剂、组织胶水。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主要观察全膝关节置换后引流量,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输血率,患者平均住院日,置换后膝关节的活动度,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5篇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总计310例患者,其中纤维蛋白黏合剂应用组患者为168例,对照组患者为14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膝关节置换后,纤维蛋白黏合剂可明显减少纤维蛋白黏合剂组的置换后引流量(MD=-386.88,95%CI:-583.66- -190.10,P < 0.01);纤维蛋白黏合剂能够明显降低纤维蛋白黏合剂组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输血的概率(RR=0.53,95%CI:0.42-0.83,P < 0.01)。纤维蛋白黏合剂可减少纤维蛋白黏合剂组患者的住院时间(MD=-3.56, 95%CI:-4.97- -2.16, P < 0.01),同时改善实验组患者膝关节置换后的膝关节活动程度(MD=16.48, 95%CI:5.94-27.02,P < 0.01)。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在纤维蛋白黏合剂应用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R=1.18, 95%CI:0.18-7.84,P=0.86)。结果证实,纤维蛋白黏合剂可以明显减少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的引流量及输血率,止血疗效较好,但目前尚无证据表明纤维蛋白黏合剂能够增加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背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止血带的使用、手术创伤等因素会导致纤溶系统的异常激活,是术后失血的主要原因。氨甲环酸是一类抗纤溶药物,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中使用,可减少置换后显性失血、总失血量,并降低异体血输血率。然而,氨甲环酸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的影响尚未明确。 目的:观察静脉输注氨甲环酸对初次全膝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至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使用氨甲环酸分为两组。氨甲环酸组22例在术中经静脉给予总量2 g的氨甲环酸,对照组32例使用等量生理盐水。两组患者置换后均口服利伐沙班抗凝。记录患者置换前及置换后连续5 d的血红蛋白、血红细胞压积,采用Gross方程计算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比较两组间失血量的差异性。置换后1周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判断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围术期情况等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氨甲环酸组患者置换后引流量、显性失血量、总失血量、自体血回输量、异体血输注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根据Gross方程计算隐性失血量,氨甲环酸组为(302.9±189.9) mL,对照组为(596.8±271.4) m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置换后两组各发生1例下肢肌间静脉血栓。提示静脉输注氨甲环酸能显著减少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量,降低异体血输血量,同时不增加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活动型牛津膝单髁置换术在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SONK)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松江医院骨科2015年1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采用活动型牛津膝单髁置换术治疗的32例(32膝)SONK患者,其中单柱活动型牛津膝单髁置换14例,双柱活动型牛津膝单髁置换18例。术中患者麻醉成功后取仰卧位,屈膝90°取髌骨旁内侧至胫骨结节内侧入路,彻底清除股骨内髁病变坏死病变组织,根据病灶周围硬化骨完整度和强度选择截骨深度。小缺损以骨水泥填塞,较大缺损建议采用已清除的骨赘块制作细小碎骨柱填塞。安装单柱/双柱双柱活动型牛津膝假体。再次检查膝关节活动范围及稳定性,彻底止血,充分冲洗切口,关节周围注射鸡尾酒镇痛混合剂,常规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弹力绷带包扎固定。术后24 h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术后1~2 d拔除引流管,术后常规给予抗凝、镇痛等对症治疗,麻醉结束后主动进行股四头肌训练和踝泵练习。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记录患者术后1、3、6、12、24、36个月患膝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收集并比较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情况[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膝关节活动度];测量并比较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下肢力线情况[膝关节股胫角、胫骨内髁后倾角及胫骨平台角];比较2种假体患者末次随访时的膝关节功能情况及下肢力线情况。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32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35.0~70.0 min,平均手术时间(45.5±6.9) min;住院时间5.0~8.0 d,平均6.5 d。32例患者中,1例双柱活动型牛津膝单髁置换患者于术后1个月出现半月板垫片脱位,予以翻修后好转;1例行单柱活动型牛津膝单髁置换后,于术后24个月出现下肢力线改变和假体松动,翻修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好转。其他患者均无血管神经损伤、围手术期感染、假体松动、半月板垫片脱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患者膝关节HSS评分、KSS和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85.6±4.4)分、(88.4±5.2)分、(108.8±8.2)°,均显著高于术前[(66.8±5.2)分、(61.3±9.8)分、(97.5±7.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61、13.81、5.71,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膝关节股胫角、胫骨平台角分别为(174.4±5.6)°、(84.6±3.6)°,均显著低于术前[(179.5±3.8)°、(88.1±2.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6、4.80,P<0.05);膝关节胫骨内髁后倾角末次随访时为(82.8±3.4)°,较术前[(84.2±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P=0.131)。末次随访时,单柱活动型牛津膝单髁置换患者HSS评分、KSS、膝关节活动度、股胫角、胫骨内髁后倾角、胫骨平台角分别为(84.8±4.2)分、(89.2±6.0)分、(107.6±9.0)°、(175.8±6.0)°、(82.0±4.1)°、(83.8±3.2)°,与双柱活动型牛津膝单髁置换患者[(86.3±4.6)分、(87.8±4.5)分、(109.8±7.9)°、(173.4±5.4)°、(83.5±3.6)°、(85.3±4.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活动型牛津膝单髁置换在SONK患者的治疗中取得满意效果,并发症发生少,能明显改善患膝功能和部分纠正下肢力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