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融合"文化自信"教学理念,立足中医药优势特色,开展中药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探索。以提升中药学专业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中医药背景知识为出发点,有效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作用,以半夏为例设计了课程教学,从民俗文化了解半夏、地域文化认识半夏、医药文化熟知半夏,并结合案例、设置疑问、科研反哺,从语言上、思维上、情感上与学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文化自信"理念下的教学设计不仅弘扬了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加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也引导了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2.
中药学是中医药院校的骨干课程之一,是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等多个专业多个层次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受众面广.在"立德树人""全方位育人"的指导思想下,对中药学课程思政进行深入研究意义重大.文章充分挖掘中药学中的思政元素,从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培养高尚职业道德、激发传承创新精神等角度进行了多维分析;将...  相似文献   

3.
“课程思政”是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高站位认识“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负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任。本文重点介绍大连医科大学全国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必修课程——由中药方剂学教研室讲授的中药学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思考与探索,以期为医科院校“课程思政”的发展和创新提供参考,培育党和人民信赖的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专业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4.
山西中医药大学按照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总体要求,探讨中医药自信主题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体系理论基础,构建中医药自信主题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体系,建立领导、协作、评价、激励等四大运行机制,以集中教育为起点,以教学设计为抓手,建设了中医药自信主题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体系,架构了提升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的"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如何进行中医学专业中药学课程思政建设。方法 从中药学课程思政现状、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课程思政的实施要点、实施效果和典型案例等5个方面进行探讨。结果 中药学课程思政建设模式是可行的。结论 中医学专业中药学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施与达成,可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具有重要意义。中药专业学生不仅是未来中药工作的实施者,也是中医药事业的践行者,从课程教学、课外活动、实习实践、志愿服务社会等多方位,结合中医药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中医药文化自信教育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优化教学设计,提高中医药院校中药学专业学生甄别互联网信息的能力,增加其专业荣誉感、使命感及民族自豪感,激发其对科研的热爱。方法:比较中药学与中医学、药学的区别,将中药元素、中医药古籍及优秀医药学家的事迹融入课程思政,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结果: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显著提高,互动讨论增加;提高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对科研的兴趣。结论:优化教学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药理学的兴趣,有助于学生掌握重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科研意识。  相似文献   

8.
为更好地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德才兼备的中药学人才,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势在必行。文章分析了目前中药学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药学课程思政的改革方法。为了更好地实施课程思政,总结了中药学课程思政资源挖掘的出发点,最后对中药学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进行了探析,从而为教师培养具有优良品德、坚定信念和扎实专业知识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中医药事业传承者提供借鉴,确保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9.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是连接中医基础和临床各科的桥梁课程。此研究紧密结合《中医诊断学》教材,探究教学目标,探索教学过程设计,探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坚定中医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  相似文献   

10.
临床中药学是临床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为人类健康服务。在该课程中引入课程思政教学元素,能够更好地将专业知识与中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树立文化自信。教学过程中自然地引入课程思政教学元素,能够更好地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结合起来,树立正能量。将思政元素编入专业课程中,使之浑然一体,引导学生情境浸入、实践探索、深度思考,坚定学习信心,内化职业认同。文章旨在探究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中的方法和模式,为本课程的教学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文章综合分析针灸推拿学专业学生学情,基于社会需求的大背景,在刺法灸法学课程教学中进行基于“树立文化自信”的思政混合教改实践。通过加强教师团队建设,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形成“传统线下教学+线上资源补充+实训实践+社会服务”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讲述中医传统、拓展国际视野,培养继承与创新并重,面向未来、面向国际的综合性高素质针灸人才。  相似文献   

13.
<正>课程思政是一种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综合教育理念。高校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因此,在大学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实施课程思政是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构建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是新时代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探索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有机统一的新路径。传统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涵着丰富的思政资源,中医药院校应结合自己独特的文化优势,探究中医药文化视域下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以中医药文化资源为依托,有效实现专业课教育与思政课教育同向同行。文章分析了中医药文化视域下开展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结合开展课程思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立足实践导向,提出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课程思政是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国家新时代教育背景下,该新型教学模式将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完美融合,为新时代人才培养带来了新机遇。文章对需要将课程思政融入中药学专业职业素养的迫切原因及其意义进行了阐述,并探讨了课程思政和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路径,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要宗旨,促进大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让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才培养策略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该文归纳了中药学课程思政教育现状,提倡师生共同挖掘中药学课程的思政元素,与时俱进,结合互联网+背景下的慕课、微课的教学功能,积极探索中药学专业教育与思政工作有机融合、有效衔接的途径和方法,以期为中医药类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中医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对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的影响。方法 以广东药科大学护理学院2019级90名四年制护理专业本科生与2018级84名同专业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中医护理学思政教学改革的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课堂思政教学的方法。课程结束后对2组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评分和综合成绩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学生的文化认同评价结果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在“相信并喜欢中医”“对中医药文化发展持积极态度”“中医药文化有好的发展前景”等中医药文化自信维度评价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综合成绩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医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有助于增进本科学生的中医药文化自信和提高中医护理学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中药学实习带教是中药学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决定中药学教学能否成功实现闭环的关键一环,但在中药学实习带教中如何加强思政教育,突显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在实习带教中的引领作用似乎还是中药学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在中药学实习带教过程中引入课程思政,并将其融入、融合到专业实践和带教过程中,对于成功培养中药学领域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就中药学实习带教引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如何进行操作进行了初步论述,旨在为进一步深入探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院校担负着中医药事业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时代使命,坚定学生的中医药文化自信是中医药院校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文化自信有其自身生成逻辑,中医药院校在育人和育才过程中应探索将“中医药文化自信”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深度融合。本研究遵循“文化认知-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生成规律,结合思政实践教学特点,挖掘凝练中医药文化的思政元素,广泛运用到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构建一体贯通、双向联动、三层递进、分项实施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学生的中医药文化自信,着力培养中医药事业的接班人。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医学史和其他各类课程一样承担着思政教育的重任。作为大一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中国医学史的教学内容包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进行充分挖掘与精心设计,可以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我们围绕中医药自信、名医成长借鉴、思辨能力培养、中西医本质认识4个教育主题进行思政教育的设计,从而达到坚定中医药自信、培养高尚医德、塑造职业素养、认清中西医本质、转变思维方式等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