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气虚发热与阳虚发热临床不少见,一般认为属于内伤发热范畴。笔者认为,区别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的关键并不在于是否感受外邪,而在于临床表现的缓急,许多感受外邪的发热亦可按气、阳虚发热进行辨治。在这个前提下,本文详细论述了气、阳虚发热的病理变化过程,包括阴火的形成过程、上冲的途径、与冲脉、阳明经、少阳经、厥阴经的关系以及从经方角度治疗气、阳虚发热的思路与方法,以冀引起重视,提高对气、阳虚发热的及时识别与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2.
刘娟 《中医研究》2010,23(4):50-51
发热是临床最常见的小儿疾病,依据中医学关于小儿生长发育的生理特点和病因、病机规律,可分为两大类,即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因感受外邪而引起的小儿发热最为多见,也最能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由于近半个世纪以来自然气候的变化,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家长对儿童的精心呵护,导致小儿发热的病机发生转变,发热源自内而生,即由于娇嫩之体受到不同程度伤害而引起的发热。近年来,  相似文献   

3.
李秀芹  王秀霞 《河北中医》1999,21(6):384-384
凡人体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而病人自觉有发热感,均称之为发热。发热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以发生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现将20例发热患者辨证施护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18~76岁,平均64岁;呼吸道感染8例,肺部感染4例,泌尿系统感染8例;属外感发热11例,内伤发热9例。2 辨 证辨证分型为外感发热及内伤发热。外感发热,多属实热,发病急,病程短,热势较重,有感受外邪之病史,常伴有其它外感之证;根据病邪所在部位之不同,又分为表证、里证及半表半里证。内伤发热,虚证为多,一般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常表现为低热,或有…  相似文献   

4.
发热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可以出现在多种疾病之中。中医认为引起发热的原因虽多,究其病因,不外乎外感及内伤两方面。然以外感为多,邪正相争,可见恶寒发热,寒热往来。表邪入里化热,多表现为但热不寒或潮热、汗出等等。病人因发热灼伤津液,正气消耗,邪入脏腑以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导致其他慢性疾病。因此,加强对发热病人的辨证施护甚为重要。现将外感表症、里热症、内伤发热的辨证护理简述如下。1外感表症外感发热是指人体感受六淫(风、寒、暑、湿、燥人)之邪为主的外感热病。发热是邪正相争的表现,往往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热势…  相似文献   

5.
李伟 《中医研究》2009,22(6):54-55
发热是中医内科临床常见病之一,中医学依据其病因病机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所谓内伤发热是相对于外感发热而言的,其发热不是外感六淫,而是因机体内部种种因素而引起的发热。内伤发热的体温一般不会太高,持续时间随病机的不同而不同。近年来,笔者在治疗内伤发热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介绍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医认为,通过诊察手足寒热可以辨别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手心较热的为内伤发热;手背较热的为外感发热;手心手背俱热为内伤兼外感发热。如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说:“内伤及劳役饮食不节病,手心热,手背不热;外感风寒则手背热,手心不热。”李梴《医学入门》也说:“手背热为外感,手心热为内伤,手心手背俱热,为内  相似文献   

7.
发热是临床中热病中必见和最主要症状,它是机体感受外邪或虽无外邪但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后,引起体内正邪交争,破坏了机体阴阳相对平衡,导致“阳盛则热”及“阴虚内热”等病理变化的外在反映.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对比,前者占有大多数,在外感发热的患者中,发热的时间规律上,多数发热患者表现出以午后或夜间为甚的特点.本文试从天人相应、邪正消长、阴阳盛衰的病机观角度对几种均以午后或夜间热甚的热型病机异同略抒己见,力求对温病发热这一主要症状辨证做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对辨洽温病具有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发热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根据祖国传统医学理论,不外乎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两大类,不论何种类型的发热都会使病人产生不适感。我科自1998年11月以来,采用急则治其标的中医理论为原则,运用中医整体护理理论为指导。我们通过护理手段对由于发热而引起的舒适感改变这一护理问题能够得以解除或者减轻。我们将56例由于感受外邪引起的发热患者采用针刺治疗和护理的方法达到降温效果。外感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等等。选穴主要以大椎、曲池、合谷穴为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张立侠 《河南中医》2007,27(3):45-45
高热,多指发热在39℃以上者,大多由急性感染性疾病所引起,如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深部真菌感染等疾病;亦可为变态反应性疾病、结缔组织病、血液病、恶性肿瘤、甲亢危象、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等,皆可引起高热。祖国医学认为,发热是临床常见的一个症状,虽然在许多疾病中皆可出现,但引起发热的原因,概括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发热系因感受外邪所致,内伤发热则是由于情志、饮食、房事、劳倦等内伤因素,导致阴阳失衡,或脏腑气血虚损引起。1宣湿化浊,透达膜原对湿热郁遏气机所致的无名高热,用达原饮治之,药后热退,效验颇佳。达原饮…  相似文献   

10.
<正> 发热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见于多种疾病之中,是指人体体温高出正常标准的一种征象。其发热的原因也较复杂,但不外乎外感与内伤两个方面。外感发热,是因感受六淫之邪和疫疠之气,引起人体正气和邪气相互斗争的反应;内伤发热,是由饮食劳倦、或情志所伤而导致的阴阳气血失调的表现。外感发热,发病较急,病程短,体温多在38.5℃以上,多属实证;内伤发热,起病较慢,病程  相似文献   

11.
官开均 《家庭中医药》2019,26(12):62-63
<正>笔者运用中药透皮技术治疗小儿发热一症,结合"阳病之初以三阳发热为主"的思想,辨证方法简单,疗效确切,易于掌握,适宜推广。现将使用心得分享如下:病因小儿发热是儿科临床常见症状之一,中医认为引起发热的病因主要为外感与内伤两方面。外感发热多为外邪侵袭,正邪相搏,邪气实所致。内伤发热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而致。  相似文献   

12.
<正> 病因病机外感发热的原因,多由外感六淫、温疫、瘟毒之邪所致,病证比较复杂。六淫外邪侵袭肌表,正邪相争,营卫失和,阳盛于外,是一切外感发热的主要病理过程。外感发热,多由表及里,故初期阶段多属表证发热;继则邪气入里,表现正邪交争激烈,致使人体脏腑经络气血失调,引起发热,称为中期阶段;末期阶段则由于发热日久,而呈正虚邪恋的病理状态。诊治要点诊治发热要善于通过“审证求因”,以分清外感与内伤发热的不同;要善于观察发热兼证的各异,辨别病情之轻重,及时采取恰当的治疗措施。 1、鉴别外感与内伤发热:凡起病急,病程短,发热重,有表证或有表证过程者,多属外感发热(内伤发热中的气虚发热除外);而发病缓慢,病  相似文献   

13.
正胡成群教授是武汉市名中医,武汉市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从医50余年,学验俱丰,对中医治疗儿科诸证独具匠心。现将其辨治小儿外感发热的经验简介如下。1擅抓病机,切中要害胡师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认为小儿外感发热的病因病机为小儿脏腑娇嫩,腠理疏薄,表卫未固,气血未充,易受外邪侵袭而发病,若感受外邪,腠理功能异常,阳气内郁,不得宣泄,正邪相搏则发热。武汉地区天气炎热,易感受热邪,因此小儿外感发热疾病以风热型最为多见,即使感受风  相似文献   

14.
著名的温病学家董建华对外感热病颇有建树 ,对内伤病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其治内伤发热六法 :即疏肝解郁法、化湿清热法、化瘀清热法、益气除热法、滋阴清热法、补阳归元法。董建华教授认为 ,湿邪可从外感而得 ,但多是气机运化失常 ,易阻气机 ,郁而发热。如性志怫郁 ,则气滞血瘀 ,或劳倦内伤均可导致瘀血阻滞 ,气血运行不畅 ,壅遇气机而生热。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总结多例感染后发热病例中医治疗经验,在中医四大经典中寻找理论依据,探讨感染后发热中医证型及规范化治疗方案。方法对多例感染后发热病例进行中医治疗,发现疗效满意。通过分析其治疗方案的共同点,结合复习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详细分析该类疾病的临床特点,总结出其中医病因、病机及具体治疗方案,给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结果感染性发热属功能性低热,临床治疗手段少、疗效欠佳,中药治疗效果确切并有规律可循。复习经典理论,总结出其病机有外邪入侵的过程,但在本疾病阶段特点为外邪已除。而机体由于外邪引动,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转失衡而出现发热症状。其病证不能简单归结为内伤发热或外感发热范畴,而是一类比较特殊的发热,其病因为外邪已去,营卫失和。由此而知,其治法不在于"去邪"而是在于"调和营卫"。结论营卫不和是感染后发热的主要病机,以"桂枝汤"为代表的调和营卫治疗方法是临床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外感热病主要是指感受外邪引起的疾病,其中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现代医学的大多数急性传染病、急性感染性疾病等均属于温病范畴。随着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的广泛使用,人  相似文献   

17.
郭素芳 《河北中医》2007,29(5):427-427
发热不仅是指体温升高而言,而且也包括五心烦热等自觉症状在内,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以在许多疾病中出现。现代医学中的功能性发热,血液病、结核病、肿瘤,以及其他慢性感染性疾病和原因不明的发热,可按本证辨治。中医学将发热分为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两大类。而内伤发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董建华院士妙治内伤发热六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长洪  陈光新 《中医药学刊》2002,20(3):269-269,272
著名的温病学家董建华对外感热病颇有建树,对内伤病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其治内伤发热六法:即疏肝解郁法,化湿清热法,化瘀清热法,益气除热法,滋阴清热法,补阳归元法,董建华教授认为,湿邪可从外感而得,但多是气机运化失常,易阻气机,郁而发热。如性志怫郁,则气滞血瘀,或劳倦内伤均可导致瘀血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壅遇气机而生热。  相似文献   

19.
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中医按照病因将其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两大类,金杰教授认为内伤发热的基本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中气不足,阳气虚弱,阴火内生,阳气外浮则发热;当以益气升阳、甘温除热为治则。金杰教授根据中医基本理论及其临证经验辨治内伤发热,认为对其治疗应辨清病因病机,临证时运用升阳益胃汤益气升阳,甘温除热,调畅气机,使气血阴阳恢复平衡,古方治疗内伤发热疾病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1.外感病系指感受外邪而以急性发热为主症的疾病。在中医古籍中.外感病有伤寒、中风、湿温、热病、温病等诸多名称,后世医家将外感病分为伤寒与温病两大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